國內外馬拉松的核心差距是什麼?

就算把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東京馬拉松的組委會原班人馬調來國內做一場馬拉松,也很難成為六大。這裡面的制約因素,都不是組委會所能控制的。

每到週末,跑步圈都會掀起一浪馬拉松賽事吐槽的熱潮,彷彿我們的賽事總能有新花樣的違反道德違反體育精神的事情出現,彷彿在宣告著“人間不值得”。


國內外馬拉松的核心差距是什麼?


我跑過一百多場馬拉松,涵蓋六大這樣的頂級賽事,雙金這樣的優秀賽事,田協金銀銅牌賽事,沒牌的賽事……巨型大城市賽事,中小型的二三線城市賽事,也有如廣鹿島這樣的縣級市的馬拉松。也算是見得多了。我這一直覺得,馬拉松各有千秋,沒有完美的賽事,也沒有一無是處的賽事,只有看向光明面和陰暗面的眼光。

確實,國內外馬拉松差異還是不小的。體驗感受各不相同,風土民情迥異,從多個角度來看,國內外馬拉松的差異,最主要在一些不可控因素上。

客觀來說,中國很多馬拉松組織流程的先進程度,已經遠遠超過六大了,人臉識別,身份證一鍵通關,照片免費下載無論速度和質量都國際領先。

然而,我們從媒體、自媒體上看到了無數霸屏信息,更多的是負面的。

“廈門海滄半馬替跑猝死索賠”

“北馬複製號碼正陽門前秀照片”

“知名業餘女跑者冠軍服用興奮劑”

“組團偽造號碼”

“選手襲胸啦啦隊志願者”

“跨區起跑合理不合情”

“馬拉松賽搶跑”

“對賽道補給連吃帶拿打包回家”

“賽道遞國旗干擾比賽”

“馬拉松集體抄近路”

“選手搭乘交通工具比賽”……

讓人感覺我們雖然一年1500場跑步比賽,還都是野蠻生長。距離六大等更高級的賽事還遙遙無期。即便大滿貫賽事運營落到萬達手中,生生打造硬件上的高規格,也難改一些核心上的差距,那些不可空因素。

一場賽事體驗好不好,環節非常多,有的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

可控的因素包括賽道設計,組織流程,政府支持力度,贊助商給力程度等。

志願者可以算是半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天氣、選手、觀眾。

可控因素可以學習,模仿甚至照搬,但是不可控因素則成了無解的難題。

看看那些走紅的熱點賽事文章,變著花樣的不靠譜,而這些惡劣行為多半是來自於不靠譜的選手。為了防範這些不靠譜的選手,中國的賽事組織者以光速升級著對策,安檢、認證手環、賽道錄像、照片+人臉識別……大量工作都內耗在了“防不誠信”上面,這其實是非常消耗資源的,也讓正常賽事環節的體驗變差。

就算把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東京馬拉松的組委會原班人馬來國內做一場馬拉松,也很難成為六大。這裡面的制約因素,都不是組委會所能控制的。我們不乏優秀的賽事組織,但我們的賽事呈現,和國際頂級賽事的核心差距還是不曉得,這裡面有兩個壁壘級的存在:一個是選手本身,一個是觀眾。

要知道,中國馬拉松組織,有些環節是引領了世界潮流的,比如為了防止替跑而啟用的手環,最早在匯跑賽事中使用,現在國際很多賽事也開始弄手環,柏林都不例外,上週剛剛結束的大阪馬拉松也在使用。而照片服務,只能說作為中國選手真的是太幸福了,世界各地都很難有密度如此之大的攝影服務,北京、上海等國內第一集團賽事,照片上傳速度、數量、質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你只要出國跑過比賽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核心差距在選手和觀眾呢?

看看那些跑圈爆款熱點事件,超過一多半的問題出在選手身上。“跑步並不能人從本質上改變一個人”,賽道不過是放大了平時素質的體現。我們本應該更多傳播那些好的跑步文化,好的故事。一場賽事有無數好的事情,在這項艱苦而勵志的運動中,怎麼可能只是那些惡劣的攪局事件呢?然而,對不跑步、不是跑步圈內的人來說,能看到的10萬+文章,更多講的都是選手惡習帶來的對馬拉松整體的辱沒。長期以往,跑步的新人不敢來了,老人寒心了。賽事組織奔向六大的步伐停滯甚至倒退了。

對惡習的道德評論毫無門檻,有張嘴就行;但是對好事情的發掘,需要愛心和智慧,俗話說得好,“不懂行,叫好都叫不到點兒上”。這是八卦傳得快的邏輯,受眾無需門檻,更容易10萬+,也是很多運營的公眾號為了完成點擊量任務,而堅持走下三路的無奈。

久而久之,負面信息傳的多,影響新人進入跑步這個行業。久而久之,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會故意利用媒體來獲取自己的傳播。有人會故意搶跑(不止在一個賽事上),讓一張刺眼的大眾選手跑在所有特邀黑人選手前面的照片,來毀掉一個賽事的美好,自己還發朋友圈嘚瑟;比如複製號碼屢禁不止;比如在補給站打包很多補給,後面的人沒得吃,自己還高興說報名費賺回來了……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已經被“雲存儲”保留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被後人當做案例、反面教材去剖析、研究和廣為流傳。“天網恢恢,人民、攝像頭和人臉識別不瞎。”

跑步本是一個自律的事情,跑步比賽也應該是自愛的行為,我們與國際頂級賽事的核心差異,必定要靠選手們的共同努力來彌補。


國內外馬拉松的核心差距是什麼?


再說數觀眾,觀眾是最容易成為加分項的要素了。你問問跑過馬拉松的人,一提到優秀賽事,肯定會提到當地觀眾。觀眾、選手、志願者服務共同綿延42.195公里的全程,觀眾是否友好,是否熱情,是否讓你感受到關愛,是微笑著點頭,是吶喊著鼓掌,是載歌載舞地加油,是奇裝異服和選手互動……都不是組委會能控制的。世界頂級賽事,一定有頂級的觀眾。

我最喜歡的波士頓馬拉松,就是因為120多年來賽道沒有變過,兩邊的觀眾都是家族觀眾,看了100多年,所沉澱的文化和風格,給人滿滿的感動。再如東京、大阪等地區的觀眾,會坐著地鐵追趕選手的路線,反覆給你加油。我剛剛跑完的大阪馬拉松,就看到同一組加油人馬,穿著玩偶的服裝,多次出現在不同的路段,大阪馬拉松的觀眾多達100萬人。

國內也有很好的觀眾,比如上海馬拉松、西安馬拉松、武漢馬拉松、廈門馬拉松的觀眾都是賽事極好的加分項。這些賽事也極有可能因為這些因素而獲得更高的評價。一個地區的人只有熱愛跑步,該地區的賽事才有可能做到“觀眾懂你”。


國內外馬拉松的核心差距是什麼?


總的來說,成熟的好賽事,一定在那個城市有大量的普及的“真跑者”和良性跑步文化。選手靠譜,觀眾熱愛,志願者懂得跑者需求。其他可控的因素,組織環節都可以學習和用資源來解決。好賽事就不用犯愁。

組織流程設置不合理,可以改。

選手不靠譜,可以篩選或者教育。

而觀眾是否熱情參與,則要看本地文化是否支持,這,需要時間。

選手和觀眾,這才是國內外馬拉松的核心差距,而這一切,有賴於本地跑步文化的成長,也有賴於媒體的傳播和教育。

黑跑黑話

“選手犯錯,是致命的減分項;觀眾有品,是壁壘級的加分項。”

優秀的賽事,篩選選手和培育本地跑步文化必不可缺。現在你該明白,優秀賽事必須設置門檻的原因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