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搞不懂?其實和女生買包是一個道理!

身邊的女性朋友總說,理財太枯燥了,財經新聞都是給男生看的。但聊到買包,什麼包現在最流行?什麼包比較保值?卻都頭頭是道,殊不知她們的信手拈來,很多奢侈品門外漢聽來也是一頭霧水。其實,理財並不枯燥,只是那些金融術語看著晦澀難懂,如果換種說法,把買包和買理財結合起來,你就會發現知識點其實比你想象得要簡單得多哦!

理財和買包有什麼共通的地方嗎?

原則上,適合自己的才最重要,不論是買包還是理財,都不能盲目跟風。

牛市的時候,散戶最容易失去理智,看到大家買哪隻股自己就買哪隻股,就算明明知道那隻股票是妖股快退市了,依然有人去炒,比如樂視、比如長生,一旦嚐到甜頭,幾乎會把各個資產象限的錢都挪到股市裡面,甚至有人還加槓桿,但結果往往是被套在高處。

國內的奢侈品市場,最喜歡打著飢餓營銷的手段吸引大家買包。這不,這幾天北京SKP店慶,總的來說折扣並不多,還有很多大品牌並不在活動範圍內,依舊是裡三層外三層的姑娘們排隊買包,這本質上和散戶並無啥區別,尤其是那些追流行喜歡買走秀款、季節款、限量款的妹子們。包包們剛出來時,商場的飢餓營銷很容易造成包包價格的泡沫,很多人不犧從黃牛手中高價購買,以為自己大賺,實際這些包包通常背一陣就不流行了,在二手市場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出手,因為這些款式通常實用性很差,記憶點比較突出,很容易看出年代感。

一旦過了熱度,你盲目跟風買的理財產品或者包包的價值都會迴歸正常,如果你的包包不實用,你所買的股票是妖股,那麼你只會賠本,而買股票加槓桿的錢,買包刷爆信用卡甚至去現金貸平臺借款的人,只會更慘。

理財搞不懂?其實和女生買包是一個道理!

我買包都是衝動消費或者從牙縫裡省錢,買理財的話應該怎麼做準備呢?

買理財的話一定要有規劃。我想有一張“標準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如下)大家一定很常見,在象限圖中把家庭資產分為四個賬戶,“10%必須花的錢”、“20%保命的錢”、“30%生錢的錢”和“40%保本升值的錢”。

理財搞不懂?其實和女生買包是一個道理!


買包也是一樣,有些姑娘因為看上某個包,從生活費(必須花的錢)裡面省,比如一天三頓泡麵,能省就省,好不容易攢下錢了,胃也被餓壞了。買包和理財一樣,都不要從不該省錢的地方擠出錢來,買理財之前,一定要對自己的資產情況做一個梳理,不管理財還是買包只動用自己的閒置資金,合理規劃自己的資產。

市面上這麼多理財產品,那些風險和收益我真的看不太懂,也不會比較,能簡單說下到底是啥意思麼?

任何投資方式都一樣,收益率對應著不同的風險程度:

1)銀行:利息低但安全。

2)保險:真正的保險應該是在意外事件來臨時,能獲取一份賠償金來讓自己度過難關,屬於保障型,短期內的回報率不高。

3)債券:比如國債,比銀行利息要高一些,可以以活期的方式獲得定期的利息。

4)股票:需具備極強的承受能力,股市波動率極強,除了漲停,還有跌停,需要對選擇的股票有清醒的認知。

5)貨幣基金:以餘額寶為代表,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動性、穩定收益性,具有“準儲蓄”的特徵。“準儲蓄”嘛,目前的收益率徘徊在3.8%左右。

6)股票基金:能賺取比普通散戶更高的利潤。但是面對的是雙重風險,股票市場波動的風險和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7)網貸P2P產品:年化收益率普遍較高,業內較合適的收益率基本維持在10%左右,但是需要擦亮眼睛,選中靠譜平臺。

我們選擇理財產品通常優先考慮的就是收益,但是收益都是伴隨風險的,低收益低風險,高收益必然高風險。理財新規出臺之後,明確了理財產品不能再保本保收益。除了銀行存款保本保收益的50萬限額,一般情況下,購買理財產品都要做好不賺錢甚至本金會有損失的心理準備。

雖然無法將包包和這些投資方式一一對應,但是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

1、如果你買包除了出於喜歡,更希望它保值的話,一般就選重奢品牌的經典款、經典色。比如愛馬仕、LV、香奈兒、葆蝶家、寶格麗等等(相當於存款、貨幣基金、債券,相對比較穩健)。

2、如果你想買走秀款、限量版,在熱季轉賣、代購撈一筆,雖然確實可能有機會大賺一筆,但一旦沒賣出去,就會很坑,因為不是經典款、經典色、甚至經典尺寸,二手會很掉價。(相當於炒妖股、投資不靠譜的P2P平臺,收益會相對很高,但是風險更高)。

3、如果你買得起愛馬仕,那最好不過,因為在所有品牌中,他們家的包最保值,尤其是birkin和kelly在二手市場很硬,但具體的保值度與顏色、尺寸、附件、年份刻印、金屬成色有關。(比如你有一定金額基礎,就可以買私募、信託,收益還不錯,但是門檻高)。

如何看一款理財產品靠不靠譜?

買理財怕碰到P2P跑路,買包怕買到A貨、高仿。如何判斷自己買的產品是不是靠譜,一直是很多人的疑惑。今天就分享一個簡單的思路,可以從這兩個維度去判斷——

一個是監管維度。中國監管層其實起到了很大的審核作用,只不過級別越低的產品審核越少。經常碰到的理財靠譜程度由低到高分別是:P2P-金交所-私募-券商資管計劃-信託-上交所、深交所或銀行間發行的ABS-貨幣基金-存款。

這個很好理解,買包怕買到假貨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專櫃,都有嚴格的代理及進貨渠道,層層把控。但是專櫃貴啊,所以很多人會找代購,不過這樣的方式是沒有嚴格監管的,高仿很容易魚目混珠,這個時候你唯一能安慰自己的就是到專櫃驗貨,去官網查防偽碼,仔細查看logo、做工、標籤編號、布料、五金等等。

另一個是擔保方維度。擔保方維度最高的當然就是銀行存款,銀行借錢嘛,然後依次往下推。有個規律是,在同一個標準體系內,維度越高,利率越低,但是反過來卻不適用。典型的例子就是騙子公司,很多騙子P2P包括像阜新這樣的騙子私募,用比較低的利率騙到了錢。為什麼能騙到錢呢?因為很多人完全不懂或者一知半解,只看利率去判斷風險,騙子P2P理財按風險程度,利率得給你200%都不夠,但是給得高反而賣不掉,給你個10%很多人反而覺得利率低風險低。我還見過不到7%利率的理財騙錢的。

這個怎麼理解呢?有很多微商在朋友圈又曬小視頻,又發國外專櫃照片,但是真實性我們是很難判斷的,如果一個原價4000元的包包,他賣100元,你肯定知道那是個假包,但是如果他賣3000元,雖然它可能還是個假包,但你就會很動心,覺得它是真包的概率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