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引言:陈胜在大泽乡举旗起义的时候,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太史公记录并流传下来之后,这句话成为后世无数颠覆者的励志格言。

11月28日午时,翠华控股(01314-HK)发布中期业绩公告,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的六个月期间,公司实现收入8.96亿港元,同比减少1.0%;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441万港元,比去年同期降低70%。

市场并没有以暴跌来回应公司的业绩巨幅下滑。一方面,公司已经于本月2日发布了盈利预警,市场对此利空消息有了充分的预期,提前进行了消化。另一方面,自2013年上摸5.75元港币高位,公司股价已经持续下跌5年时光,跌至今时0.740元港币位置,市场交投清淡,乏人问津。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昔日“最贵茶餐厅”落魄到如此“门庭冷落人马稀”的境地呢?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行业扩张之殇

所谓“成也扩张,败也扩张”。不仅仅是翠华控股,对于整个餐饮行业来说,上市的目的就是募集资金,通过募集得到的资金扩张店面,进行异地复制,是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尽管套路很简单,也有麦当劳、百胜等西式快餐成功扩张的样板,但是对于中式餐饮而言,大多折戟沉沙于半路,至今尚未有大规模异地复制成功的先例。

小肥羊短暂上市即被私有化,算是刹那烟花;呷哺呷哺(00520-HK)风光一时,旋即陷入目标客户定位狭窄,商业模式扩张乏力的陷阱;味千(中国)(00538-HK)则一直未能走出产品定价错位导致的停滞不前;而气势如虹的海底捞(06862-HK),则因为刚刚上市,尚未有足够的时间去显示其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所在。

翠华控股的上市时间虽然只有短短6年时间,但作为香港茶餐厅的老字号,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因其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几至成为香港市井文化的象征。即便如此有历史派头,在异地化扩张的道路上,依然和同行一样,充满坎坷颠簸。

停滞与倒退

虽然同为异地扩张,翠华控股还是有其独特的扩张方式。区别于味千(中国)、呷哺呷哺和海底捞动辄一年几十家的快速扩张步伐,翠华控股始终以每年10家左右的节奏缓慢扩张。同时,亦有别于前者以全国各大中城市为目标区域,翠华控股把销售市场聚焦在港澳、珠三角和长三角。建立以旗舰店和中央厨房为“轴心”的轴辐式扩张战略。

应当说,这种谨慎的扩张思路是非常稳健的。香港餐饮文化和珠三角区域口味趋同,便于在整个珠三角扩张。而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地区呈现文化国际化和餐饮多元化特征,也有利于公司产品的跨地域扩张。

然而,区域的精准定位,并没有为公司带来财务数据上的靓丽。虽然公司的门店数量按照公司的规划持续增长,但是公司的财务指标却由陂而河,每况愈下。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数据显示,公司自2015年财年以来,营业收入总额维持在18亿水准之上,净利润从1.57亿元港币,跌落至2018年财年的8021万元港币。同期,公司的门店数量从51家增至70家。公司呈现出增店不增收,增店狂降利的窘状。

这个问题怎么破?

门店、营收与单店收入

由是什么原因导致公司出现类似于这样行业的通病呢?我们通过解剖,来看一下翠华控股的症结所在。

1、门店增长与分布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在公司持续的扩张过程中,内地的门店数量从2015年3月31日的19家,逐步上升到今日公布2019财年中报的34家。对比香港市场同期从31家上升到36家,增幅可谓非常明显。大陆地区的门店数量逐步占据了公司总门店数量的半壁江山,但是并没有给公司带来类同于香港的靓丽收入。

2、大陆与香港营收状况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可以看到,香港方面,虽然店面在缓慢增加,但是营收并没有同步增长,而是缓慢下降。大陆方面,对比门店数量的急速扩充,营收总额的增长速度显得极其缓慢。两者对比的话,虽然大陆的门店数量已经和香港基本持平,但营收总额较香港亦有显著距离。

透过平均单店业绩进行比较,这样的区域差距更显得一目了然。

3、大陆与香港单店营收状况对比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很明显可以看到,即便香港地区的单店营业额在稳步下降,内地门店的单店营业额仍然难以望其项背。两个地区的单店销售差距非常明显。

这是为什么?

自带“光环”的高端

茶餐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是根植于市民阶层,服务于普罗大众的快消品。不仅产品老少咸宜,而且价格非常亲民,说低端亦不为过。随着市民经济的发展,如果店面多加修饰,服务略上档次,社会大众也可以接纳其为社会的中端产品。

然而,翠华控股在招股说明书上显示,其发展定位于“中高端茶餐厅”。在其募集资金后的开店过程中,一个个面积更大,装修较香港更为豪华的店面接连出现在内地民众面前。“有钱就任性”这句话,彰显的不是某个区域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的通病。

品牌是同一个品牌,产品是同一类产品,而且物业和人工方面,香港的房租价格与人力成本较内地更高,然而价格比较起来,公司产品在内地市场上的售价比起香港更贵。似乎公司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为高端,产品就可以高价。品牌的价值内涵,确实是由经营者塑造并传递给消费者所引发,但最终能否把品牌树立起来,仍有赖于消费者的接受度。

人有钱可以任性,品牌并不能随意任性。

事实上,来自于大众点评网上的评论显示,虽然公司的门店多为各地的网红店,但门店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屡遭社会大众诟病,差评率畸高。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翠华餐厅上海五角场店的好评率只有56.75%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翠华餐厅广州正佳广场店的好评率为58.19%

翠华控股想在内地市场做高富帅,没那么容易


口碑相对比较好的南京德基广场店,好评率为75.40%

结语:公司缺乏塑造高端品牌形象的经验,虽然定位高端,但仍然按照香港地区既有的中低端的模式进行运营,以至于消费者期望落空,给公司品牌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何内地多数单店的经营面积为香港的一倍以上,门店数量和香港持平,但是营收如此之差。

人人都想做高富帅,然而,这个世界,哪有这么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