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何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

用户64528827574


胡雪岩是近代史中在经商方面做到了最为极致的人,在他的多年打拼下,他创造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商业帝国、通过自己的商业影响力以及与权力的结合在近代史中留下了他斐然的名声。

不过在他的庞大商业帝国被李鸿章用阴谋手段给摧毁、他的庞大家产也被朝廷尽数抄走之后,他的人生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自己大半生的努力都付诸东水、在自己的靠山彻底垮台之后,胡雪岩再也没有任何东山再起的希望,最终在所有希望都破灭之后,他死在了自己的郁闷心情下。

从胡雪岩的真实死因来说,他并不是被李鸿章给直接害死的。

但是如果看清楚这里面的前因后果,我们说他是被李鸿章害死的也没有错,因为从侧面方向来说,他就是被李鸿章的间接手段给害死的。

胡雪岩人生的第一步发迹

在说到胡雪岩与李鸿章的恩怨情仇之前,我们得首先来了解一下胡雪岩的成长轨迹以及人生大概。

关于胡雪岩的起家,一直有着一个很广为流传的说法,那就是说胡雪岩在一个钱庄当店小二的时候,因为擅自给落魄书生王有龄几百两银子资助他上京考试的原因,从而受到了王有龄的感激。



最终在王有龄成功考取功名、并最终成为地方知府的时候,他也由此收获到了王有龄的热切回报。

在王有龄权力利器的帮助下,胡雪岩创业成功,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大金,为他后来建造自己的商业帝国打下了一个最初始基础。

关于这种说法的可靠性,在历史中其实是存在着很大疑问的,在没有确切证据证实的情况下,这种说法被人们当之为了小说家之言。

从各方面的记载上来说,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胡雪岩和王有龄是怎么发生人生纠结的,但是我们只要知道在王有龄发达之后,他们二人间进行了紧密合作的事情就可以了。


胡雪岩在收复国土过程中的功劳

在后来的太平天国战争中,胡雪岩寻找到了更强大的权力靠山,他的这座权力靠山就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有着民族英雄称号的左宗棠。

在他和左宗棠展开合作之后,左宗棠的权力给他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回报。

而他庞大的金钱也给予了行军打仗无法从朝廷要到钱财的左宗棠很大的回报。

这种合作在更多时候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在左宗棠的人生中,有一件事情对他整个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件事情就是力挽狂澜于既倒、排除朝廷众议强行收回新疆的大功劳。


在左宗棠收回新疆的过程中,李鸿章是不同意左宗棠带兵去收回新疆的。

当时在他看来,这块庞大的不毛之地对当时整个朝廷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在这个朝廷缺金少银的时机,应该把所有资金都放在海防之中,只要守住沿海的富裕地区就可以了。

最终,李鸿章并没有阻挠住左宗堂的行动,在朝廷确实没有资金供应他打仗的时候,胡雪岩帮他解决了这个重要的问题。

胡雪岩是清朝晚期非常重要的大商人,而相比于腐烂到了根底的清政府,胡雪岩这样的大商人在外国人眼中的信用值要更大一些。

正因此在清政府无法从外国人手中借到钱财的时候,胡雪岩成功地帮左宗棠办到了这件事情。

他为左宗棠借到了上千万两白银的巨资,在间接方面促使左宗棠完成了他收复破碎山河的壮举,使得我国现如今的版图得以保存下了这1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

从这方面来说,胡雪岩的功劳也是极其不小的。

李鸿章将目标瞄向胡雪岩

而对于胡雪岩在这件事情里面的功绩,清朝朝廷方面也没有进行否认。

他们在此事过后给胡雪岩授予了一个三品地方大官的官衔,并授予了他顶配二品红顶官帽的极大荣耀。

从这件事情之后,胡雪岩的人生可谓是达到了巅峰。

但是后来因为李鸿章和左宗棠之间的权力斗争,胡雪岩却开始遭了殃。

因为理念不合的原因,所以李鸿章一直将左宗棠当成了他在朝廷中的眼中钉肉中刺,一直想要把他处之为后快。

为了彻底地搞倒左宗棠,李鸿章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


在最高层的权力斗争中,很多行动的进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李鸿章为了搞倒左宗棠也并不是说想马上搞倒就马上搞倒的,为了解决掉左宗棠,李鸿章对左宗棠身边最显眼的助手胡雪岩下了手。

胡雪岩在出口蚕丝生意上的垄断计划

在李鸿章选择对胡雪岩下手的时候,胡雪岩因为想一举赚到更多的钱,所以他就展开了对出口蚕丝的垄断行动。

当时胡雪岩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流动资金,把这些钱都付诸在了购买蚕丝之中。

如果胡雪岩的计划能按照想法推进的话,那他在垄断了国内这些即将出口的蚕丝之后,他就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垄断地位提高这些蚕丝的出口单价。


到时候在把这些全部被他买到手中的蚕丝卖出去后,他所能赚到的钱也将是多到无法想象的,到时候他的财富帝国就必然能跨越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但只可惜天公不作美,随着欧洲方面的丝料产量大涨的原因,欧洲方面对我国蚕丝的需求量开始大幅度衰减起来,由此就使得胡雪原的计划出现了第一个批漏。

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李鸿章后来所下的黑手。

左宗棠与胡雪岩之死

为了彻底完成打击左宗棠的行动,李鸿章让自己手下相当于胡雪岩对左宗棠作用的盛宣怀去扩散开了胡雪岩即将破产的传闻。

使得很多人在受到蛊惑之下,纷纷争先恐后地去胡雪岩的钱庄中取出自己预先存下来的钱款。

但是因为胡雪岩把所有流动资金全都用在了之前的蚕丝购买中,所以在没钱供这些客人所取的时候,胡雪岩破产了、他努力大半生经营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了。

接下来李鸿章为了不让胡雪岩东山再起,他就推动朝廷的力量去抄了胡雪岩的家,使得胡雪岩彻底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从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胡雪岩因为受到打击太大的原因,所以他开始生起了一场大病,从此卧在病床上抑郁不起。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左宗棠也随之倒台了,但是胡雪岩却没有彻底失去他的信心。

因为在官场之中,潮起潮落的事情是很常见的,现在左宗棠是落魄了,但是谁又能断定他在未来的时间中不会在朝堂中东山再起呢?

正因为怀着最后的一丝信念,胡雪岩苟合了他的余生。

不过这丝信念胡雪岩并没有把握太久,随着左宗棠的离世、随着最后一丝希望的消失,胡雪岩的人生失去了所有坚持的动力。

在左宗棠去世四个月之后,胡雪岩就追随着左宗棠的脚步,随之步入了黄泉世界中。

所以说胡雪岩并不是被李鸿章害死的,但却是被李鸿章间接给害死的,胡雪岩的人生潮起潮落、经历了许多的波折,他曾经创造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商业帝国、掌握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金钱潮流,但是最终的他,失去了这所有的东西。


孤客生


中国社会,历朝历代都是高度集权的结构,所以无论是做官,还是写写文章,还是深山当和尚,都无法脱离政治的羁绊而独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

而商人,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滋生资货财利”,自然更不可能置身事外。从吕不韦到胡雪岩,到后来的杰克马,从他们这些“首富”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此中某些理路与轨迹,似乎还能听见他们那声无奈的叹息。

晚清胡雪岩先生,堪称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大鳄,“当官当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是从晚清社会就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可见其风光。

他当年所掌舵的阜康银号,鼎盛时期的资产与存银高达2000万两,基本相当于彼时清廷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帝国甚至打破“祖宗惯例”,为他授予二品大官,并成为大清朝唯一的“红顶商人”。

但是,胡雪岩可称历史上败落的最迅速的巨商。他将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发挥到出神入化地步的同时,也给自己挖下了一个个陷阱。光绪九年,即1883年的那个寒冬,阜康票号纷纷倒闭,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几乎一夜之间破产,一座财富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

(图:杭州胡庆余堂所在地)

可怜一代富豪,身败名裂,给历史留下一个永远的传说。

一般来说,胡雪岩商业帝国的崩塌,主要不是经营不善,而是帝国高层内斗的牺牲品。所谓成也政治,败也政治。

胡雪岩论出身,极为卑微。原本不过一钱庄伙计,身份类似我们今天小店搞推销的小哥,没有上过什么正经学校,后来和外国人打交道学了几句外文,不过也只停留在“哈喽哈喽”的层面,先天条件根本无法和眼下马老师那些人比。但是他从一个社会底层,一跃而为清廷首富、二品顶戴,差不多也花了整整30年时间。

他能起家、暴富、成功、富可敌国,除了个人才智超卓之外,很明显是凭借着权贵的东风而兴旺的。按照高阳历史小说《胡雪岩》的演绎,他先是放胆私自挪用钱庄500两白银,借给王有龄进京合法买官,在地方找到一个官家靠山,仰仗王的权力代理政府公库,利用无息存款、占款等方式,打时间差,再用公家的钱放贷、投资,循环套利;紧接着,全面打通官场关系,其法宝直接干脆,就是不断给官员行贿,培养自己官场人脉。

(图:胡雪岩故居大门)

后,生意铺展到全国,像所有的顶级商人一样,因为入局太深,利益太大,为了维持不倒,在又不可能通吃的前提下,只能政治押宝,选择最大的靠山。他选择了左宗棠,彻底成为高层某方权贵的金融代理人。

一个有大抱负的大财阀,根本不能脱离政治洁身自好,而一旦参与进入权力斗争的烽火口,基本不能全身而退,中国历史上可以只有范蠡成功过,就连这都还是只是一个传说。

原因很明显,商人作为政治附庸的金钱武器,注定只能跟着政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当左宗棠平复新疆,声望达到顶峰时,作为左公“后勤部长”的胡雪岩,毫无疑问会跟着走上人生的顶峰,成为人人称羡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

可如此同时,这样的商业操作就是对政治树敌的层层加码。左胡组合越成功,就越会引发政治对手的反扑。因此,当左胡弹冠相庆时,左公政治上强劲对手,另一对强大的政商组合,即李鸿章和盛宣怀已经加紧步骤暗中策划,商议着如何把左胡这对搭档干掉,扫清障碍。果不其然,在李盛的重重阻挠与精心设计下,胡雪岩一步步落入圈套,最终功亏一篑。仰仗官家发财的胡雪岩,最终败给市场;而官场给他补上最致命的一击,商业帝国随之瞬息瓦解。

(图:陈道明主演的电视剧《胡雪岩》)

而他自己也只能孤苦而終——没像前辈吕不韦那些人一样落得身首异处,已经是万幸了。

胡雪岩从赫赫帝国首富,沦落到被抄尽家产只用了三天;而他从倾家荡产到死于贫困,也只用了三年。

商人不得已依附于政治,从中取利,但这种取利法则,又是火中取栗,一步点错,就是引火自焚。只因,政治派斗,向来不是温情脉脉,而是你死我活,亦官亦商之人要从中永远跟对人、站好队,在宦海中永远不致沉舟,在商场上永远披荆斩棘,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旦功成名就后,不能智慧地选择适时退隐,只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所以,李鸿章“杀”不“杀”胡雪岩,已经无关大局,他不因李鸿章而倒,也会随着张鸿章、刘鸿章而败。胡雪岩给中国商人带来了太多启示。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家在席不暇暖中还热衷看厚厚的《胡雪岩》,是因为他是这些人心目中的“商圣”。

但是,精明的商人哪里会那么简单呢,胡雪岩的商业操作,在现代经济学能手看来,实在太小儿科了吧。我想他们看重的,还是波谲云诡的某些历史经验吧。古今多少事,都在不言中。

2018,10,3,晚间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胡雪岩的死确与李鸿章有关,但他却并不是被李鸿章所杀,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来讲的话:胡雪岩是被李鸿章活活气死的。

也正因此,胡雪岩死前嘴里一直叨叨的始终是李鸿章,他的临终遗言竟也与李鸿章有关。


“第一后人不要经商,第二后人不要从政,第三胡李不通婚。”这三句,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临终遗嘱。而这第三句里的“胡李不通婚”中的“李”正与李鸿章有关。胡雪岩恨李鸿章,竟能恨到牵连所有李姓人(本作者姓李,很不服),这是真正深入骨髓的恨啊!

让人惊诧的是,据胡庆余堂老药师赵玉城寻找和研究:胡雪岩后人中也几乎没有与“李”姓人士通婚的记录。“胡李不通婚”,如今甚至已经衍变成了胡氏后人约定俗成的规则。

胡雪岩和李鸿章究竟有怎样的深仇大恨,竟至于一棍子把所有姓李的人都打死呢?这背后的原因还得从头说起--

胡雪岩,这位被称作红顶商人代表的的巨商,曾用30年时间缔造了一个财富帝国。胡雪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人都说,胡雪岩一生,成也因“官商一体”,败也因“官商一体”。这话,着实不虚。他从小杂役做起,依仗王有龄、左宗棠等政界要员,一路扶摇。在朝,他是“头顶红珊瑚,身着黄马褂”的二品文职;在民间,他是富可敌国的晚清首富。而最终,胡雪岩破产,也恰因与左宗棠关系密切有关。胡雪岩的倒台,和新一代晚清首富盛宣怀的崛起,说到底就是左宗棠的倒台和李鸿章的崛起而已。

洋务运动时期,同为朝廷重臣的左宗棠与李鸿章政见不和。虽然同是洋务派大臣,但在讨论清朝国防重点时,左宗棠主张以陆地防御为主,李鸿章则主张以陆地防御为辅。为此,双方在朝堂上屡次争执,严重的时候甚至得慈禧出面调解才作罢。

为了彻底打倒左中堂,李鸿章想出了"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的策略。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李鸿章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左宗棠之所以能收复新疆、建船厂、购买军火等等都是因为有胡雪岩在帮着他出资出力。而左宗棠接下来要搞洋务,钱(胡雪岩)就更加是命脉了。如此一来,灭了胡雪岩,就等于拿掉了左宗棠的钱袋子。钱袋子没了,左宗棠想要和李鸿章斗,自然就不可能了。

确定了"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的这一谋略后,李鸿章在大力扶持商人盛宣怀同时,各方借机打压胡雪岩。

而李鸿章把靶子瞄准胡雪岩的当口,胡雪岩虽然有所察觉,但他终究只是一个商人,在政治上并不敏锐。换言之,胡雪岩虽然知道危险将至,却对这危险却始终缺乏判断。

实际上,即使胡雪岩在政治上敏锐,晚年的他也很难真正察觉到危险。因为在巨大成功下的胡雪岩已经慢慢被成功麻痹了,真正能毁灭成功的就是成功,大抵如此。


胡庆余堂

胡雪岩真正的危机,随着左宗棠在朝堂的失势,如洪水般涌来。

1882,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此举惹怒了外商,随即,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

为了彻底“倒胡”,李鸿章收买了胡雪岩手下的伙计。实际上,胡雪岩在早期已发现伙计“可疑”,但因为念旧情,胡雪岩并未将他撵走,只让其“好自为之”。胡雪岩不知道,对坏人仁慈,那恰是对自己的残忍啊。

预知,后来,当胡雪岩资金周转不灵时,就是该内部伙计各方散播“胡雪岩钱庄没钱了”的消息(实为谣言)。

这个消息出来后,在外围的李鸿章迅速采取行动,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怂恿上海地方拖欠应付胡雪岩的协饷,同时还让外国洋行和银行去找胡雪岩要钱。

而第三路人马盛宣怀则在胡雪岩的密令下,开始联络各大商帮搞胡雪岩。在盛宣怀的作用下,当资金周转不灵的胡雪岩找到各大商帮富户借钱时,大部分富户竟都冲胡雪岩摇头摆手,而另外的小部分人则对胡雪岩避而不见。


胡雪岩故居

紧接着,第四路人马储户也出动了,这些把钱存在胡雪岩钱庄的人在这时候要拿回自己的钱,自然无异于雪上加霜。在多方夹击下,胡雪岩的核心业务钱庄、当铺悉数被冲垮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远远没有啊,李鸿章的手腕可绝不止这么一点点。从李鸿章接下来的做法看,他不仅仅是要搞垮胡雪岩,而恰是想搞死胡雪岩。

直到这时,胡雪岩虽遭遇多方夹击但仍还有回旋余地。李鸿章见状,使出了狠招:在这个关键时刻,请来各路下三滥群起敲诈勒索胡雪岩。于是乎,胡雪岩的资金链便就此彻底断裂了,他辛苦打造的商业帝国也随之轰然崩塌。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

在这个节骨眼上,为了斩草除根,李鸿章还指示亲信举报胡雪岩“贪污挪用国家粮饷”,这一招“痛打落水狗”,直接把胡雪岩打得仅剩半条命。

慈禧收到举报后,立即下令对胡雪岩革职抄家,此外她还勒令左宗棠向胡雪岩追缴欠款。一时间,胡雪岩不仅商业帝国崩塌,还丢了官,落到身败名裂、负债累累的悲凉境地。

左宗棠

胡雪岩用了30年缔造的一切,李鸿章只用了三天,就让它彻底覆灭,这是胡雪岩做梦也没想到的。作为以“商官”起家的商人,最终胡雪岩也因其“官商”身份,成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派系斗争的最大牺牲品。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885年冬月,贫恨交加中,胡雪岩郁郁而终。临终前,他一直叨叨着的“白老虎可怕,白老虎可怕”,这里的白老虎,大抵也是李鸿章。

胡雪岩给后世商人留下的最大教训,应该就在于:任何时候,为商还是不能太依赖官啊!要政局稳定还行,一旦政局不稳,千层大厦瞬间倾不说,还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可叹啊!


记者李满


含笑九泉,三大名臣,且看挽联。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三大中兴名臣,曾国藩一生厚道有识人之明,提携任用了李鸿章和左宗棠。



李鸿章秉承老师曾国藩的政治理念,内安江山,外争国权,处事内圆外方,深受慈禧太后的青睐。



左宗棠恃才傲物,及其自负,从太平天国运动中大家,独当一面,后洋务运动兴办企业,又出征新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三个圣人在一起,斗争中求团结,清廷鼓励了这种党争以获得某种平衡,保证中央集权,利用湘军掌控万里江山。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三大圣人可以说为了国家殚心竭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左宗棠挽曾国藩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挽曾国藩联: 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代难逢天下才。

李鸿章挽左宗棠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三大教父手下的投名状,胡雪岩和盛宣怀。

曾国藩家书,大家都比较熟悉,教育家属,教育部下,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做官?曾国藩一生厚道,可是培养两大杰出弟子李鸿章和左宗棠却尿不到一壶里去,尽管大家都是同乡,一起同过床,一起扛过枪,一起淹没江南温柔乡,可是那又怎么样?



李鸿章带着南通企业家盛宣怀,左宗棠看上了徽商胡雪岩,从太平天国的战场到洋务运动的现场,再到左宗棠去了新疆,盛宣怀与胡雪岩为了自己主公和市场互有攻守,各得其利。

盛宣怀与上海十里洋场的列强保持了良好的商贸往来,加上李鸿章管理洋务运动积极支持,盛宣怀从贸易到金融全链条投资,盛世怀商业的成功反晡李鸿章的洋务运动,两人相得益彰,盛世怀名副其实的官僚集团资本代言人。

胡雪岩商业天才,少年贫苦,自己发奋努力改变人生,靠着银号放贷起家,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偶然相识左宗棠,赞助了左宗棠部队军饷,后来左宗棠取得胜利后,投桃报李,将自己任职江苏巡抚衙门的官饷存入胡雪岩钱庄,胡雪岩一时成就白银帝国。左宗棠收复新疆,胡雪岩统筹军需物资和军饷,不肯外借洋人银行和采购洋人买办的丝绸,与洋人结下梁子。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一时功成名就,胡雪岩也获得了四品顶戴,成为了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决定和洋人商战,赢回中国经济主权。可是他误判了形势,李鸿章掌权,左宗棠渐渐势力衰退,胡雪岩失去了清廷支持,被洋人合伙封杀,投资囤积大量丝绸后,自己缺乏周转资金,不得不破产,郁郁而终。

胡雪岩之死,李鸿章因素不可避免,政治需要平衡,商场如战场,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李鸿章没有曾国藩那样涵养,他不惯着左宗棠,左宗棠与他争斗始终处于下风,胡雪岩没有审时度势选择了恃才傲物的左宗棠,惨淡收场。盛宣怀则不同,选择了审时度势的李鸿章获得了成功,盛宣怀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热心公益,积极赈灾,创造性地用以工代赈方法疏浚了山东小清河。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创办了许多开时代先河的事业,涉及轮船、电报、铁路、钢铁、银行、纺织、教育诸多领域,影响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后世。



从朝廷格局看,满清政府还是相信满人而疏远汉人,曾国藩和李鸿章及左宗棠保持恰如其分的平衡符合政局稳定。洋务运动是抛开政治谈经济改革开放的畸形产物,盛宣怀与胡雪岩各有不同意见,盛宣怀预判了政治形势选择商人赚钱本职,胡雪岩作为红顶商人选择了理想成为了陪葬。


唐俊龙55398571


这个问题上怎么那么多人胡说八道啊。

胡雪岩的死和李鸿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好不好!

胡雪岩生意倒闭并不是因为投机生丝失败,事实上他生丝生意好得很,即使最后清仓大甩卖给外国商行,价格也非常客观,绝对不存在“贱卖”这回事。

简单点说,胡雪岩生意的破产和当时外贸回款方式以及讯息流通方式、和清朝当时根本谈不上完善的金融市场息息相关,和李鸿章真的没有任何关系。

胡雪岩输在“天下大势”上,而不是什么阴谋诡计上。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可以举个例子:现在直接去国外网站海淘买东西即使加上税款也比国内便宜,所以很多人都海淘;但是海淘有个前提条件是你得会英语,也要会上网买东西。一个完全不会英语,不会上网买东西的人,东西买贵了,你能说这是有人阴谋整他,故意不让他海淘吗?他连什么是上网,什么是英文都不知道,怎么海淘?

胡雪岩就属于这样。

先说讯息,19世纪讯息传递可没有现在这么迅捷,尤其是电报还没有发明之前,从英国到上海,最快的船都要大半年;以生丝为例,如果一个英国商人在上海做生丝生意,他只能根据半年前的消息来制定今年的生丝收购价格,但是欧洲发生什么情况,他在上海完全不知道,比如今年意大利生丝丰收(意大利也是生丝主要出口国之一),但这个上海的英国商人完全不知道,那么他制定了100块/1公斤生丝的价格,可伦敦交易价格因为意大利生丝丰收,可能才80块钱/1公斤。

那么这个商人在上海按照100块钱/1公斤收购生丝,那就等着亏钱破产吧。可惜,即使从生丝在上海上船,到运到伦敦,再把消息反馈回上海,大半年过去了,也就是说可能这个商人2月就破产了,但是等他知道自己破产已经是9月了。

所以,当时在上海的外国商人为什么说是冒险家的乐园?因为每次外贸生意和赌命没有区别。

当然,随着电报技术的进步,在1880年代,电报网络从长崎到上海、香港已经形成了一个跨周期的电报网络,伦敦的消息虽然还是要经过新加坡中转,但是到达上海也只需要1天时间。信息相比1860年那种半年传递一次,已经可以叫及时了。

在上海的外国商人可以很迅速的知道伦敦交易市场的情况,从而改变自己的收购价格,所以这个时候破产的外国商人已经很少了。

但是当时这种信息都掌握在外国商人手里,毕竟胡雪岩也没牛到能派交易员去伦敦,他也根本没有这个思路。

第二,清朝在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晚期的外贸结算方式完全是被动的,主动权是掌握在外商手里;最早的时候外商和中国商人交易主要的货币都不是白银而是鸦片,因为外国商人手里就鸦片,中国商人把货物卖给外商,外商支付一定数量的鸦片,然后清朝商人再在国内把鸦片卖掉换钱。

胡雪岩那个时候当然还不至于这样,但是每一次和外商交易都有半年的压款期:举个例子,怡和买了胡雪岩价值500万两白银的生丝,但是可能胡雪岩当时只能收到20万两白银,剩下的钱要等怡和把生丝运到伦敦卖掉之后,再把钱给胡雪岩。

这种方式是不是不公平?当然是不公平,但是这就是当时外贸规则,清朝商人想挣这份钱就必须按照这个规则来。除非你能厉害到抛开外国商人,抛开外国商船,自己从新建立一整套收购、物流、交易流程。

但别说19世纪,即使今天,恐怕都没几家企业能做到这一点。英国人、美国人做到这一点,那是好几个世纪,填了多少人命在里面,一点点趟出来的;更何况英国皇家海军全球疯狂打击海盗也是为了英国贸易服务。

换了海军孱弱的清朝,即使胡雪岩建立了船队,搞不好没到新加坡就被“海盗”抢劫了。

最后就是当时清朝根本说不上存在的金融市场,大家知道很多金融工具必须在法规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成为正常的金融工具,而把金融产品放在毫无市场规则的金融市场只会带来灾难。

当时清朝金融市场根本说不上市场,但是当时1883年,上海竟然流行股票交易投机。

大量资金从钱庄、商号流向股市。更要命的是:许多人都把买卖股票当作了赚钱的正当生意,所以向钱庄贷款用于炒卖股票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果随之而来,《申报》说:从1882年开始,“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不及一年,而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就此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由此而大量出现,经济形势就此恶化。《申报》说:1883年,“沪上市面自夏秋以来,日见衰落之象,至冬间则更疲敝。亏倒之行号、店铺,日有所闻。讼案累累,不能清结。”(见1884年1月23日《申报》)

1883年10月19日《申报》报道说:去年(1882年)冬天,“本埠各大行栈倒闭纷纷,约计所耗之数,有数百万之多。市面情形大为减色。”进入1883年,市面更萧条,倒闭的商铺更多,并牵连到放贷的钱庄。1883年2月1日,上海的信源钱庄首先宣告倒闭,“亏欠某银行银约八九万两”(见1883年2月2日《申报》)。4月5日,上海的利康钱庄又宣告倒闭,“共亏银约有二十九万两”(见1883年4月6日《申报》)。

此后,银根更紧,局面更惨。10月8日,上海又爆出两大钱庄倒闭的消息:一家叫“纯泰”,亏损金额为“19万白银有余”;一家叫“泰来”亏欠金额为“7万白银有余”(见1883年10月9日《申报》)。

10月22日,杭州声名显赫的德馨钱庄突然倒闭。当时,《申报》作了这样的报道:

杭垣著名之大钱庄,合上下城计之,不过七八家而已。而其资本极巨、声名极震之店,则以阜康与德馨两号。如双峰之对峙焉。德馨庄开张于望仙桥河下,房屋闳敞,排场宽绰,本系某宦所开……

日来,上海遭倒闭巨庄者甚危急,且泰来庄亦系某宦与人合开,一经倒闭,必致波及,其势万难支持,故于上月念二日即时倒闭。(见1883年11月5日《申报》)

可见,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倒闭前,上海商界已经出现一股倒闭狂潮,大批商店倒闭,继而是一家又一家的钱庄倒闭,并牵涉到外地钱庄。钱庄倒闭的消息,又引发猛烈的挤兑风潮,市面银根因此奇缺。《申报》当时曾发表长篇评论,感叹:上海市面“银根紧急,为从来所未有”。(见1883年10月24日《申报》)

如果这个时候清朝政府脑子里有救市概念,只需要在金融市场投入不到500万两白银就能救的,但是很遗憾清朝政府根本没有这个概念,那么胡雪岩生意的破产就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简单总结一下胡雪岩生意破产的过程:1880年开始,长三角流行玩股票,大量资金从钱庄涌入股市,很多人从钱庄里借钱炒股;而这个时候胡雪岩筹集了大批资金用于囤积生丝;到了1883年年底,这个时候由于股票市场崩溃,大量的人破产,钱庄贷款收不回来,造成市场恐慌,大家都去钱庄提款,这就造成挤兑了,钱庄没有那么多现金支付,只能倒闭了事。

这个过程中胡雪岩的钱庄也面临同样问题,而且他也不知道1883年意大利生丝丰收,伦敦生丝价格下跌(如果他早知道,早卖掉,挤兑风潮他是能躲过的)。

虽然他最后选择把生丝全卖给外国商人(外国商人没有乘机压价,依然高于胡雪岩收购价),但是由于外贸回款周期原因,远水解不了近渴,胡雪岩最终还是因为缺少现金,他的钱庄还是倒闭了。

胡雪岩的失败说明在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并不是只有军事、政治领域,在经济上清朝和世界联系的越紧密,也就越容易受世界大环境的影响。比如1883年清朝遭遇的金融危机和当年的中法战争有直接关系,不少学者认为上海股灾和金融崩溃和中法战争息息相关。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局势不稳,使得人们对金融市场失去了信心,加剧了挤兑行为,升级了危机,直接导致总崩溃。

这就是胡雪岩生意倒闭全过程,他的失败只是当时清朝金融危机的一个缩影和其中一环。


兰台


盛宣怀死前家底一千多万白银,仅次于他干爹李鸿章。这两人为了搬到胡雪岩手段极其恶劣。胡雪岩虽然吃过军饷借款的利息回扣,但是胡雪岩把收复新疆的后勤工作做好了,是消灭太平军,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的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之一。盛宣怀,李鸿章携去国家巨额资金搞改革开放,办洋务,搞海防,虚有其表,欺上瞒下,玩假大空,战事一起,对外就是豆腐渣,并且割地赔款,甲午后中国近代陷入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李鸿章和干儿子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另外,盛宣怀,唯利是图,主导的四川保路运动是导致清政府切底丧失统治基础的标志性事件,是晚清的掘墓人,历史罪人。


悠悠中华魂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句话,有人形容胡雪岩是商圣第二,第一当然是陶朱公,范蠡。

胡雪岩最多财富拥有2000万两白银,是当时中国首富,图为胡雪岩故居。

晚清有三大忠信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而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他帮助左大人募捐,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福建建设了南洋水师;晚年左宗棠西征去了新疆,筹款的还是胡雪岩,而胡雪岩是在帮助左宗棠筹措军费时也使自己变成了当时首富。

如今马尾船政博物馆,有三座雕像,中间为左宗棠、左为沈葆桢、右为胡雪岩。

中国人有钱了就喜欢捐,胡雪岩也一样,有了钱就开始捐,当了江西候补道,获得了二品顶戴,朝廷赐予他的黄马褂,所以他也是有清三百年唯一一个赏赐黄马褂的商人,也是红顶商人。

胡雪岩创办的胡庆余堂雪记药号,是晚清江南地区最大的中药号。

可是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参与了1882-1884年间的中外金融大战,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的欧美各国在江浙一带开办纺织厂,机械化和高质量的丝织品对抗中国传统的手工丝商,外国人低买高卖胡雪岩看中其中利益,大肆购买生丝,投入资金超过1500万两,后来欧洲蚕丝大获丰收,生丝价格暴跌,胡雪岩面临破产。

个人觉得左宗棠支持的胡雪岩和李鸿章支持的盛宣怀虽斗争了很久,李鸿章和胡雪岩也不怎么对付,但李鸿章不至于杀胡雪岩,历史上也没有胡雪岩被杀的记载,所以胡应该是自杀死的。图为盛宣怀。

1884年此时正值中法战争失利,左宗棠也遭遇到了巨大的压力,1885年左宗棠就病逝了,失去政治背景的胡雪岩是雪上加霜,曾参与金融大战的盛宣怀背靠着李鸿章的支持,暗中也不惜一切代价斗垮胡雪岩,在左宗棠去世3个月后,胡雪岩遣散了家人也神秘的死去。


图文绘历史


看了楼上楼下的文章,告诉你们一个实情,李鸿章 根本没杀 胡雪岩,胡雪岩 也不是区区一个 李鸿章 就能杀的。至于是谁杀了胡雪岩,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人背景很神秘,曾经是北方某位道台的女婿,酷爱枪支,人在法兰西国,没什么正当职业……


飞飞飞鸣


从一个家徒四壁的放牛娃,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兴衰荣辱的一生,其实,就是晚清回光返照的缩影。


胡雪源在商场的成功崛起,离不开两个贵人的鼎力相助。一个叫王有龄,出身于官宦之家,却在官场混得很不如意。胡雪岩是个极有眼光的人,交往中感到此人奇货可居,便拿出500两银子为他打点升官之路。有钱能使鬼推磨,果然,王有龄在官场逐步一帆风顺,最后升任浙江巡抚。

为了报答胡雪岩的恩情,王有龄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胡雪岩在生意上大开绿灯,再加上胡雪源有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很快,胡雪岩就成为江南大名鼎鼎商人。

正当胡雪岩志得意满的时候,太平军杀过来,攻陷杭州,王有龄也城破自杀。失去靠山的胡雪源有些不知所措。后来,左宗棠带兵收复杭州,让陷入迷楼胡雪岩又一次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开始倾其所能赞助左宗棠,并很快获得左宗棠的好感与信任,被任命为军中主管。胡雪岩由此掀开了官商同吃的辉煌一页。

那时候,做啥生意最赚钱,当然莫过于军火生意。胡雪岩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从洋人那购得枪炮,赚取巨额差价。有了左宗棠这个大靠山,胡雪岩的生意越做越大,甚至惊动了京城的王公贵戚,并以商人的身份被朝廷封为布政使的虚衔。

胡雪岩一生最可圈可点的是: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当时,朝廷只是同意左宗棠收复新疆,至于粮饷武器概不支持,其实也是没钱支持。多亏胡雪岩筹得大量钱款,用于左宗棠的后勤,才是没有了后顾之忧,成功收复新疆。

收复新疆,民心大振,朝廷大喜,胡雪岩也成了红得发紫的人物。木秀于林风必折之,左宗棠立下不世之功,让李鸿章如鲠在喉。而胡雪岩在收复新疆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让李鸿章深知:欲整左宗棠,必先除掉胡雪岩。

于是,他和手下盛宣怀开始策划置胡雪源于死地的阴谋。他们先断了胡雪岩贩卖生丝的财路,然后制造胡雪岩钱庄即将破产的谣言。怂恿大量客户到钱庄挤兑现钱,胡雪岩即使有再多的钱,一时也填补不了这个大窟窿,最后不得不关门破产。李鸿章就以非法敛财之名抄了胡雪岩的家。可惜 一代红顶商人,就这样成了李鸿章打击左宗棠的牺牲品,最后郁郁而终。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胡雪岩不是李鸿章杀死的,但是李鸿章确实是逼死胡雪岩的凶手之一。

胡雪岩是近代中国徽商的传奇代表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迹,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他因为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在杭州的清军而深得左宗棠赏识信任。之后,胡雪岩又帮助左宗棠组织了“常捷军”,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在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成为了湘军的领军人物。

在收复新疆之战中,清政府国库空虚,无力承担军费。外国银行不相信清政府,是胡雪岩以个人的信誉出面担保,替清朝政府向外国银行贷款,帮助左宗棠筹备军饷,支援左宗棠收复新疆。慈禧太后曾经赐给他黄袍马褂,官居一品,被人们称为“红顶商人”。可以说左宗棠的仕途离不开胡雪岩,胡雪岩的暴富也离不开左宗棠。

但是,当时清朝的还有一位重臣——李鸿章,而李鸿章是淮军的领军人物。众所周知,在当时,李鸿章跟左宗棠政见不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则是湘、淮之间的矛盾。随着左宗棠的势力越来越大,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明争暗斗也却越来越激烈。

李鸿章发现,左宗棠之所以能为朝廷立下那么多的功劳,都是因为胡雪岩在后面的支持,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和帮手。

他不杀胡雪岩,就扳不倒左宗棠。所以李鸿章和他的“钱袋子和帮手”盛宣怀密谋“倒左先倒胡”。值得一提得是,盛宣怀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

盛宣怀亲自操作,利用手中掌握的电报局,通过电报窃取胡雪岩的商业秘密,利用金钱等各种手段阻止各地的买办和洋行向胡雪岩购买生丝,最终导致胡雪岩在生丝大战中资金链断裂。

李鸿章再施压让上海道台拖延向胡雪岩支付借款。富可敌国的胡雪岩在李鸿章、盛宣怀的打压之下,短短的三年时间倾家荡产。

给胡雪岩最后一刀的,还是李鸿章。1885年,左宗棠一死,胡雪岩失去了自己强大的靠山,李鸿章便弹劾胡雪岩在借外债之时吃朝廷的回扣。慈禧下令彻查,结果胡被抄家、革职,最终郁闷而死。

在前段时间的热播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吴家东院的大老爷吴蔚文,被陷的军需案,其背景其实就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政治斗争。左宗棠西征收复新疆之时,吴蔚文曾为其提供粮草,有“饷靠胡雪岩,粮靠吴蔚文”之说。

吴家东院在被陷害前,吴蔚文知道大难来临,急忙给远在福建的靠山左大人写信,讲述缘由。但是迟迟没有收到回信,因为李大人和贝勒爷已经联合起来要削弱左宗棠的势力,左大人遭到了皇上申饬,在朝中已无话语权。

吴蔚文明白这是上层之争,自己一介商人左右不了,左、李的朝堂之争吴家也由此受到牵连,最终吴蔚文被抓入狱而亡。

胡雪岩的死,既是经济的问题,更是政治的问题。也可以说,胡雪岩是李鸿章与左宗棠两大派系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