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的工資到底有多低?相當於今天多少?

鳶飛九天2018


明代官員的工資低,是相對其消費而言,但就當時整個社會收入水平來說並不低。

在朱元璋當政後期,為了限制官員們拿太多,大筆一揮,把明朝官員工資定為九品十八個級別,每個級別限定死。比如正一品每年是1044石糧食,從九品則是60石糧食。

朱元璋宣佈從此只要大明朝在,以後就不許更改!!

但這明顯沒考慮過通貨膨脹的問題,實際上從明朝開國到後期,物價上漲了幾倍,這工資到後來肯定是不夠的。

所以明朝官員的收入其實分為好幾塊,並不僅僅只有基本工資(俸祿),在後期,獎金,免稅補貼,補助等等佔據了很大部分。而官員們僅僅就是比基本工資,就已經超過很多明朝普通人全部收入了。

比如說理想狀態下,一名正常情況下明朝小地主耕作50畝田地,一年總收入約為100石,扣除各項成本和納稅後收入為70石。全家一年的收入接近正八品(正科級官員)


注:有些同學堅持要問“這相當於現代多錢?”如果你非要知道,就把萬曆時代的一兩銀子當成600元人民幣(按米價換算),一石米=0.6兩銀子這麼算吧。100石=60000元人民幣


按萬曆年間每石米6錢的價格計算,當時一名北京的普通體力勞動者,年工資約12石,技術工種如馬伕年工資約36石,遠不如最低的從九品官員。

那為什麼都流傳說明朝官員工資低呢?因為明朝後期和宋朝後期一樣,由於政策的放寬,出現了一個商業繁榮的時代,商人動輒得到上萬的財富,與他們相比,明朝官員肯定心懷不滿。實際上這個和我們現代改革開放後,一些幹部對商人階級的暴富心懷不滿,而逐漸投身商海是一回事。

到明朝後期,朝中官員多半出身於各個地區利益集團,如浙黨,晉黨等等,讀書人一旦成為官員,馬上會被接納,金錢田地奴僕,接踵而來,得到的財富數百倍於官俸,這就是明朝後期官員各為其主,對朝廷忠誠度下降,日益陷入黨爭的原因。


閉家鎖的紅楓


明朝官員的工資相當於現在的工資多少,這個我不知道,因為要用購買力來做判斷……至於明朝官員工資有多低我們用後面清朝官員的工資來做個比較就知道了,可以看出真的很低……低俸祿造就了明朝貪官的普遍……^_^




說點奇葩的


明朝中前期,一個一品大員的工資大概是一年1000石大米,然後逐級往下,二品大約700石大米,三品400,四品300,五品200,六品就只有120了,如果是個七品芝麻官,一年只有90石大米。

這一石大米相當於現在的150斤多點,而當時1兩銀子可以買2石大米,明朝後期由於外來白銀大量湧入,物價上漲,但基本上也漲不了一兩倍,我們就以1兩銀子=兩石大米計算,一兩銀子摺合今天大約是600-800元人民幣,我們以700來計算的話。

那明朝一個縣令年收入就是45兩銀子,相當於3.15萬人民幣,而一品大員就有35萬人民幣,這放在今天好像有點慘不忍睹。

不過,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員收入較高,暫且不考慮他們的生計問題,可這全國上千個縣的縣令們,該怎麼面對這份收入了,畢竟我們知道雖然朱元璋殺貪官殺的很厲害,可貪腐依然非常嚴重,等朱元璋一死,後世子孫對這官員的貪腐幾乎是無能為力了。

除了不少官員本身就是做官為斂財的,也不得不說還有很多官員貪腐也實在沒辦法,薪資太少,稅收收入又低,每個縣要管那麼多事情,錢不夠……

那時候,縣令這工資維持一個三口之家沒什麼大問題,畢竟那時候,一兩銀子能買300多斤大米,或者百八十斤的各種肉食,或者70尺布,一兩銀子省的點花就能供一戶普通人家一個月的生活費,縣令這45兩銀子,再養個小妾,應該不成問題。

但問題是縣令要辦事啊,明朝有個叫沈榜的人做過宛平縣令,他寫過一本《宛署雜記》,當時他所在的宛平縣有5個國家編制的公務員,包括八品九品之類的小官,還有38個不固定的吏(執行各種事務的官員),要管全縣8萬人口,我們想想在古代那種管理條件下,就這幾十號人要管這麼多百姓那得多要命。

38個吏,國家也會給一定的補助,但僅僅是補助,大部分還得靠縣裡收上來的賦稅來供養他們,而縣裡面那麼多瑣碎的事情,38個吏各管一塊,也得找很多很多臨時工來處理,這些差役你也得給工錢,這些也得要從縣裡收上來的賦稅裡出。

那縣裡有哪些事情要忙呢?

首先就是每月定期的宣講,就是把朝廷和皇帝的一些政策、精神、法律等等下達到每一個農民。

縣令要負責好本縣的祭祀工作,不管是祭孔子還是祭天地,要安排好本縣的科舉考試。

此外,作為靠近京城的縣城,宛平還要負責很多雜七雜八的事務,比如負責好外地運送進京物資的開支,負責保障京郊軍隊的馬糧以及運輸,還要負責某些國家機關的開支,就這幾點,一年就得小几萬兩,著實是縣令的巨大負擔。

如果遇上皇帝巡視、上級視察、同僚考察等等,那又是不少開支。

更要命的是,地方稅賦收入的減少,朱元璋時期,基本上地方賦稅自己留一半,給中央交一半,但越到後面,朝廷拿的越多,到了中後期,地方能保留20%的比例就不錯了,這賦稅少了,中央又不給錢,地方的事情越來越多,地方官不貪汙,很多事情壓根就沒法幹了。

當然,明朝官員更頭疼的是皇帝喜歡發紙幣(大明寶鈔,一種被皇帝濫發而玩壞的紙幣),皇帝為了省錢,經常按一定比例,把寶鈔作為工資發給官員,等於官員拿一部分紙幣和一部分糧食,但很快這個紙幣就成了廢紙,大臣們明知道皇帝耍流氓,但也無可奈何,直到後來海外的白銀流入越來越多,皇帝開始用白銀髮工資,情況才有所好轉,不過到了明朝末期,因為西班牙衰弱和日本鎖國等因素,白銀流入瞬間停滯,一下子就把明朝財政給崩盤了。


雲中史記


明朝官員的工資低到你不敢想象,甚至到了不貪汙是活不下去的地步。

明太祖是赤貧出生,對官員十分苛刻。漢朝官員五天放一天假,唐朝官員七天放一天假,平時還有各種節日放假。明朝就厲害了,一年就三天假,春節,冬至,和老朱的生日。按照現在的看法,明朝官員工資應該高一點,畢竟人家一年到頭都在上班,那三天假還是老朱覺得看不下去了才給的。

然而,事實就是,明朝官員的工資非常低。低到什麼程度呢?正一品87石,從一品72石,正二品61石,從二品48石。正三品35石,從三品26石,正四品24石,從四品20石,正五品16石,從五品14石,正六品 10石,從六品8 石,正七品 7.5石,從七品7石。以上是明朝各品級的月工資。明朝的白銀比較值錢一般一兩銀子在600-800之間。明朝的米價也比較平穩,雖然各個時期大不相同,但是一般穩定在一兩銀子兩石。

按照上面的工資表,我們把白銀折中算,一兩銀子等於現在700人民幣。一個七品縣令的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呢?算下來等於2625。這只是他的理論工資。實際上皇帝會拿絹布,銀票,光明正大的拿走他百分之四十的工資。這就叫明朝特色——“折色”。如果恰巧你和戶部關係不好,或者你官當得很大,“折色”的部分會更高。《典故紀要》裡就記載成化年間戶部用三四錢一匹的粗布強行“折色”了一位官員三十石的工資。更不用說明朝政府還強制用銀票(鈔)這種東西繼續剝削官員。

一位正七品的縣令最後能拿到的錢是多少呢?這個很大程度要看運氣。一個月大概也就在1500——1700之間。就算他1600塊吧。這個數字也就是現在的最低工資線,勉強養活自己應該沒問題吧。但是官員後面往往要跟著一大家子。那時候沒有計劃生育,算兩個孩子好了,加上父母,老婆。一家六個人,靠這1500養活,平均每人一個月生活費250塊。

這個時候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朝的物價。大米:1.75/斤,豬肉13.2/斤,大慄/8.6元一斤,活肥雞一隻26.4/只。棉花39.6/斤。這是用萬曆年《宛署雜記》換算而來。如果不養僕役,出門靠走,他的錢大概可以養活他的家人。如果出現生病,隨禮,娛樂這些項目的話,我們的正七品的官員就會瞬間破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永遠不要小看官僚集體的智慧。於是就出現了明朝特色“火耗”。《明朝那些事》裡面的描述就是胥吏在收稅的時候狠狠的踢一腳糧食筐,踢出來的就是屬於官僚階級的。不要小看這一腳,這一腳養活了明朝前期大部分官員,不然這些官員真的要街頭露宿了。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寫下《石灰吟》的于謙麼,兩袖清風上京述職。當時官員定期是要回京城述職考察的,考察的時候是要帶點土特產——白銀。這個銀子是多少呢,最少1000兩,上不封頂。像于謙,海瑞這種天下有名的清廉官不給吏部還真不敢把他怎麼樣,最多提拔的慢點。但是地方上的默默無名的小官敢不帶麼?等著天官賜福(吏部官員又叫天官,掌握天下官員的升遷調任),回家種田?上京一次全家20年不吃不喝才能湊出這筆銀子,不貪怎麼當官?

這個問題,我主頁裡有一個文章寫得能很好的回答,就複製過來了。後面還有一部分和問題無關,就不復制了。想看完整可以到我主頁裡面去找,比較靠後。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同的故事。


砍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不好。明朝二百多年,工資標準和物價發生了很大變化,就像拿現在的工資到建國初期去生活一樣,差距太大了,沒意義的。

但還是回答吧,明朝官員的工資確實在中國古代王朝當中算是低的,大概只有宋朝官員工資的一半。而對於現在的政府公務員來說,還算是比較高的。


明朝初期,以縣令為例,月工資大米900斤。

計算方式1:實物計算。人均消耗2斤大米/日,可以養活15人。這個標準不算太低,多餘糧食可以折算成副食。如果按一家五口人計算,日均消耗糧食6斤,相當於一個家庭33%的收入用於食用維持生活,其餘67%用於其他消費,這個標準相當高了。

也就是說,按實物工資方式,明朝初期比現代好一些;


計算方式2:貨幣折算現代。按現在普通大米平均價格2.5元,合人民幣2250元,對於養活一家人肯定是不夠的。現在正處級工資無非幾k,各地差異太大了。就算平均8k,一個人的工資只夠全家人吃飯穿衣的,奢侈品和子女上私立學校了就別想了。

按貨幣工資方式,明朝初期和現在差不多,都是剛夠一家人吃飯的;


計算方式3:貨幣折算建國初期,8分錢一斤大米,900斤摺合72塊錢工資,相當於副科級或者副連級工資水平,養活一家三四口人綽綽有餘,置辦縫紉機、自行車、手錶也沒問題,但基本攢不下什麼錢;

按貨幣工資方式,明朝初期和建國初期應該差不多,甚至會強一點點;


計算方式4:按生產力水平來計算,明朝平均畝產150斤,生產這些糧食的土地按一年一熟計算,需要72畝土地。也就是說,縣官的工資相當於他有一份72畝的土地,不用交稅、不用僱工,白得這些糧食。而這些土地,可以視為一個小地主,或者至少是富農,花費還少得多。所以,至少縣官的工資可以維持一家人比較富裕但談不上奢侈的生活。

現在要是有72畝不用人工、沒有賦稅的土地也不算什麼,一畝就算畝產1000斤大米,年收入也不過18萬,也就是維持一個家庭生活。

按生產力水平方式,明朝初期應該和現代差不多,比建國初期要好一些。


但隨著物價上漲和白銀貶值,明朝中後期官員工資收入改變為銀兩支付,至少官員實際收入要減半。

總之,朱元璋時期,發實物工資的官員可以維持自己一家比較體面的生活,但不足以另外僱人參與政府事務;而明朝中後期物價上漲、白銀貶值、貨幣工資,靠國家發的工資只能保證餓不死。

建國初期和明朝初期差不多。現代比明朝中後期要高得多,明朝官吏只能靠貪腐才能維持較高生活水平。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明朝政府規定,農民“人給地15畝,蔬地2畝,新耕地免租3年。假設古代耕地種植水平低,只有現代的一半每畝收入300斤大米,南方一年收入2季,北方一年1季。南方農民收入15750元,北方收入15750元。


時間276518561


這個要當面問問朱元璋的,文史記載都不一定精準的!😂😂😂


致遠134238934


這就是明朝中後期,南方大地主商人站政治上風的主因,都商人化想著自己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