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統一六國之後,為什麼在秦國滅亡後卻沒有再分裂?

WHY天問


我是晨曦小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紅字“關注”我,謝謝!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之後,為什麼在秦國滅亡後卻沒有再分裂?其實在秦國破滅後,其他六國乃至更多國家恢復了自己的國家。但為什麼沒有保持下來?

這不得不說一說基本概念和理論,同時讚頌一下秦始皇的功績。

民族劃分的主要依據:文化、經濟、地域、人種等等。

只要符合這幾點基本就是類似同一個民族,作為同一個民族就有向心力,統一就是必然趨勢,所以有俗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秦滅六國前,這七個國家總體來說,並不滿足以上標準,最接近的東方六國,也存在不小差距,相對獨立,各自發展,就如同我們現今的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各有特點。但當秦始皇統一了六國。

在文化上: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文化上形成統一認識,形成文化向心力。

在經濟上:統一度量衡。

使得全國經濟一體化,彼此交流頻繁,認同感增加。

在地域上: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建立了統一的大華夏圈。修建長城、令六國之地拆除關塞、堡壘,陸續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三條馳道: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燕、齊地區;一條向南直達吳、楚地區;還有一條是為了加強對匈奴的防禦修築的,從咸陽直達九原的直道,全長1800餘里。馳道寬50步,車軌寬6尺。在今雲南、貴州地區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築攀越五嶺的新道。通過拆除壁壘、修建馳道,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繫在一起,使我國今日長城以南、以西的地區,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這龐大的交通網絡內,便利了交通往來,有利於促進經濟的交流發展。

在人種上:牽六國貴族到咸陽,秦兵各地駐紮,事實上一次徹底的民族融合。為漢朝時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制度上:實行中央集權、郡縣制立體管理。

在制度上加強了中央對各地的管理力度,各地的向心力加強。取消了世襲的貴族分封制度,從根源上消滅了分裂的種子。

總結: 由於是制度上的大變革,所以在變革上有反覆,再加上統治全國的經驗不足,暴政引起反彈,最終秦國被推翻,但是它形成的趨勢卻不可逆轉。雖然各國都在之後盡力恢復原來的氣象但終歸時代、民心、地域、文化等等因素導致失敗,最典型的就是項羽為代表的分封集團和劉邦代表的大一統集團。最終是代表大一統的劉邦集團取得最終的勝利。雖然漢初,劉邦實行了雙軌制,同姓分封王和郡縣制並行,但隨著歷史進程的轉變,最終確立的完全的郡縣制度為基礎的封建中央集權制。

  時代呼喚統一,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必然會被釘在恥辱柱上,祝願祖國早日統一。每次完全意義上的統一,都是中國民族一次偉大復興。

如果您贊同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的紅字“關注”我,謝謝!


晨曦小荷


因為中國出了個千古一帝,劉邦。




秦朝滅亡後,中國其實是再一次面臨了分裂局面。因為項羽覺得義帝無功,所以將天下分給了有功之臣。

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

這是一種倒退行為,讓中國又從秦朝的統一,走向了分裂,而且這種分裂和以往不同。比如周朝的時候,雖然有800個諸侯國。但是,這些諸侯國共同侍奉一個周天子。項羽分封之後,他們沒有共同的天子所侍奉。

即便名義上的天子義帝,也被項羽所殺害!

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長此下去,各國之間的發展會走向不同的方向,從而變成類似於歐洲地區的那種獨立國家。

幸好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漢朝。

當上皇帝之後,劉邦吸取了前輩們的教訓。首先,他並沒有把整個中國變成像秦朝那樣的郡縣制,也沒有像項羽那樣,把中國重新分封成幾個互不統屬的諸侯國。而是採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國家的主體由郡縣制的方式被中央統一管理,同時又分封大量的劉姓子弟和有功之臣,讓他們擁有自己的封國!

下圖為西漢初期形勢圖,函谷關以東的大部分國土,都為各諸侯國所有!




那些被分封的劉姓子弟並沒有建立多少功勳,完全是因為劉邦的一人得道而雞犬升天!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一定會維護劉邦家族的統治。

分封的那些有功之臣,即便反叛,但以地方諸侯的實力和佔有國家主體的中央政府對抗,完全是以卵擊石,所以並沒有形成氣候。

劉邦的第二步就是誅殺異姓諸侯,他要讓子孫免於面對那些擁兵自重的權臣!即便這些人在劉邦生前沒有反叛,但是誰也不能肯定在劉邦死後,這些權臣沒有自立為王,對抗中央的想法和行動!

所以,劉邦給自己的子孫,留下了一個還算穩固,但不能稱作統一的國家!

接下來,就看劉邦子孫的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姓諸侯國開始做大,他們漸漸變得尾大不掉。到了漢景帝時期,晁錯的削藩策雖然導致了七國之亂,但也給了他削弱諸侯國的機會。



等到了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的頒佈進一步讓諸侯國的勢力削弱,完全失去了對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數十里……強本幹,若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最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又統一了中國人的思想。

就這樣,通過上百年的努力。西漢王朝不僅從制度上讓中國實現了統一,而且讓統一的思想植入中國人的心底!

所以,到了漢朝之後,雖然每到王朝末期,國家會再一次出現分裂,但是每一個梟雄的最高理想幾乎都是統一!


歷史風暴


秦國滅亡後為什麼沒有再分裂?如果不是秦始皇把各國王公貴族殺滅得相當徹底,秦亡後還真的有可能再分裂。

幸好西楚霸王項羽傻缺沒風光多久就被老劉給幹翻了。如果按項傻缺的思路,各地封王,自己做個王中之王大霸王,其實用不了多久就會諸侯割據烽煙四起的。



老劉幹翻楚霸王,一開始也是用分封制,只不過異姓的功臣大佬變著法子給滅了,各地建國封王的都是自己的子子孫孫。這這樣還是不行,沒多久八王之亂了,這些個子孫後代也一點不省心,都想弄個皇帝噹噹。咋辦呢,分封改分蔭,毎個王的娃兒們把家產分了,娃兒的娃兒們,再把家產給分了。這樣子一來,就沒什麼大的地方政府了。然後再設立州郡縣,皇帝老子來派官,這其實是回到秦始皇的思路上來了。


於是乎劉秀起兵時,已經比較窮了。等到了東漢末年,同樣是龍子龍孫的劉備童鞋,更是窮到賣草鞋了。要不是自己整出些動靜來了再自報家門,誰認得他這麼個劉皇叔?


小市民的茶餘飯後


周朝開國以後,施行分封制,諸侯國一百多個,春秋和戰國時期,經過不斷兼併,只剩下幾個強大的國家,各國文字、貨幣等都不相同,生活習性也不一樣,阻礙著各國交流。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中央集權,地方施行郡縣制,這些措施促進了國家的統一。雖然秦朝很快被推翻了,但是統一文字等,對當時社會影響很大。

楚漢之爭時,項羽搞分封制,想重新恢復到戰國時候分裂的狀態,不過項羽後來被劉邦攻滅,分封制沒有搞起來。劉邦建立漢朝的初期,施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後來異姓王被逐一消滅後,制定了“非劉氏不得為王”的規則。這就從一定層面上消除了分裂的可能。


劉邦死後,劉氏諸侯王逐漸做大,到了漢景帝時出現了七國之亂,不過很快被平息,這樣,諸侯國實力越來越弱,無法與中央抗衡,隨著社會發展,中央集權制深入人心,大統一思想根深蒂固。所以,秦朝以後中國歷史主流是大統一,也以此造就了多個世界級的大帝國。


一抹憂傷的笑


答題諸君已經回答很多,也給予我很多啟發。予不才,也提點不成熟的看法。原因我歸納為幾點:


首先,是群體思想\\意識形態上:“大一統”的理念在秦漢成型


我覺得所以秦以後不在分裂,觀念才是最核心的。“大一統”的觀念在秦漢時期的最終成型,直接影響了到以後三千年來中國的政治與文化。我們現在的國家何以能夠團結而不分裂,原因也在於“大一統”的“中國”意識在全體國民心中起著最關鍵的作用。這是最中國式“普世價值觀念”。

一方面,先秦以前,中華民族內部的統一觀念,只是一種思想傾向。真正的落實,是在先秦諸子時代的倡導和弘揚,而秦的橫掃六合實現這一理想,第一次建立中央集權國家,也讓人們看到了這種理想的現實可能性,這種前景——統一而不再各自征戰——深入人心(參見黃樸民《秦漢統一戰略研究》、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等著作)。

另一方面,在漢代,經過儒家特別是今文學派的大力弘揚,“大一統”的觀念徹底成為 集體共識。公羊學大師何休在《春秋公羊傳解詁》對《公羊傳》裡“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作出了最經典的闡發,彌補了早期“大一統”說的不足,以至於成為後世千秋萬代所共尊奉的意識形態。(參看楊向奎先生《大一統與儒家思想.前言》、於汝波《儒家大一統思想簡議》等文),所以,據此可認為,意識形態上的統一觀的深入人心才是最為核心的,它成了民族共同體心理積澱的深層結構,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以後的中國雖然也歷經分裂的波盪,但總會有一種無形的慣性力量使得它總往統一的方向邁進,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界史上,曾經有內陸農業型超級帝國,無疑例外到現代都走向分裂,唯有中國,是歷史的特例。


其次,特定的地緣優勢:地理環境及交流的頻繁決定秦漢以後的統一意識


統一需要地理背景,分裂也要仰仗環境條件。從地理分佈而言,中國的趨向統一化也是一種必然,秦漢之前已有這種傾向,秦漢的統一正是其必然的延續。就地理環境而言,中國是封閉型的、以大河流域為中心的聚集性結構,這就導致雖然歷代征伐不斷,都各民族都會以統一中原為政治上的最高訴求。古代中國處在東亞,大平洋以西,試俯瞰整個國土:西南是大川峻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雄踞西部;西北、東北、正北是大漠、高原和原始森林地帶;東面、東南、南面則是大海所在。這種四周屏障的陸地空間,隨著交流的銜接和頻繁,必然會形成一個朝著統一方向的地緣結構,實現地理條件整體的統一性。(參看饒勝文《佈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宋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樞紐》等著作)。所以,秦漢的統一是這種地理條件日漸成熟的結結果,而不是偶然。再此之後,只要地理條件不曾改變,其統一的慣性就不會消失。

這是中國特色的地理環境。我們看世界文明史上的其餘幾個文明,其實不難看出,這些文明體中心,除了中國都生成在開放型的大河流域,民族遷徙成為必然,離心力及其突出,缺乏地緣條件上整體統一性。比如:古希臘是連綿不斷的山脈阻隔出來的;曾經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羅馬帝國其地緣結構是點狀分佈的,其統一難以維持長久。(參看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我者與他者》、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等著作)



最後,是外力力量的強有力支撐:秦漢軍隊建設與國防設施


先秦時期,即春秋戰國時代,數百年“先軍政策”,一改周王朝定下的“禮樂治國”理念,在軍事上的實踐、投入是前所未有的。

秦漢分別統一中國後,軍事力量也得到統一。內戰平息,敵人剩下西北邊境上的匈奴騎兵。所以秦漢兩代,都在軍事力量上得到了更大的準備和完善。秦所以亡,本身不是因為軍事力量不足,而是人心思離,這個歷代都有公論,暫且不表。

漢代的軍事力量歷經“七國之亂”和不斷的與匈奴作戰,其實在軍事力量上也足以保障王朝統一。我們都知道,秦漢特別是漢代,面對匈奴侵擾,軍事部署一直在改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王朝對於車、步、騎、水四個兵種重新調整,施行新的編組,以至於漢文帝對匈奴作戰時,史稱“發車千乘”(參錢文子《補漢兵志》),最弱的兵種之一實際都已經強大。更值得一提的是騎兵,武帝以前一直偏弱,後來不斷加強,足以在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中“勒兵十八萬騎,旌旗徑千餘里,威震匈奴”。


結論


以上這些因素,都使得秦失其鹿,漢定江山之後,“中國”呈現統一狀態。所以即便後來西漢功敗,人民依然“人心思漢”,統一的願望如此強烈,光武帝劉秀在歷史和人民的合力推動下,重新光復漢室,再造統一的中國。


更多原創有意思的答題,敬請關注敝號。感謝!

劉愚愚


誰說沒有分裂的?我們都說秦漢秦漢,其實秦漢之間夾著一個楚;而楚也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是一個戰國式的割據局面。只是因為這段時間太短,所以不被大家重視而已。秦朝統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容易,但以郡縣制改革六國舊有的制度,是非常難的。秦朝建立後,六國舊貴族一起在起義,韓信、項羽都是這支起義大軍中的一員。

所以項羽只是“反秦復楚”而已,他並沒有一定要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等他掌權之後,也只是將秦朝短暫統一的天下重新分割為大大小小的國家。項羽想當的不是秦始皇,而是周天子或者說是齊桓晉文,如果項羽成功,中國歷史也無非是由秦重新變成戰國,而不是楚朝。

而漢朝呢?你也別以為漢朝一開始就跟秦朝一樣是個大一統的王朝,同姓王分得不要太多!後來就爆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看不行了,開始推恩令,“戰國”的局勢這才漸漸平復。漢朝一開始名義上大一統,但事實上處於分裂,秦始皇的功績其實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到漢朝才漸漸完成。


亞歐研究寮


好問題!

秦滅六國,建立秦朝,區區十五年後,秦朝又被推翻,按理說,分裂的因素仍然存在,六國原來的殘餘力量,如楚國的項梁等,完全可以利用秦末亂世,東山再起,重新回到戰國時代。

然而卻沒有,不但沒有分裂,而且秦之後還出現了一個大一統的漢朝。對於一個經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國家來說,這確實難能可貴。

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想想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每次大分裂的原因只有一個,出現地方軍閥。



而秦朝統治的十五年,通過各種手段,大大削弱了地方的力量,把分裂的因素降到最低。郡縣制是一把利器,地方官員完全服從於中央;統兵,調兵權分離直接剝奪了地方官員的軍權,調兵權歸皇帝;對於原六國貴族盯的很緊,直接把有可能造成威脅的人遷到咸陽附近,便於監控。



以上這些措施,從軍事和權力上把國家分裂的危險降低了,實際上,最厲害的還不是這些。“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才是關鍵,秦朝建立以後,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焚書坑儒統一思想,這些國策在秦始皇鐵腕手段下推行的十分成功,短短十五年完成了新舊代替。這些措施在思想文化上,把分裂的可能降到最低。



所以,秦朝最後儘管滅了,但留下的是一個半成品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大一統的王朝,這樣的王朝,接手即可經營,客源穩定。

所以,從國家統一這一點來說,無論怎麼形容秦始皇的偉大都不過分。假如秦朝不是十五年而亡,再給這個朝代50年的國祚,會是什麼樣子。

言歸正傳,秦末戰亂後,國家沒有分裂反而出現大一統漢朝,主要原因是:秦朝開創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這種制度在維護國家統一方面,威力無比。

各位看官有何高見?本人洗耳恭聽!


文史觀察


統一不僅僅是領土的統一,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統一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立即執行了一系列措施,電影《英雄》裡有個片段,單單一個“劍”字就有7種書寫方式,秦統一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南平百越,北御匈奴而修建長城。



當然有人問這個和題目有什麼關係,關係大了,這一系列措施就是秦王朝滅亡後並沒有分裂的基礎。這些措施在當時是沒有任何效果的,但是在秦統一的時間段人們第一次有了國家統一的概念,雖然苛政猛於虎,但好在沒有戰亂,交通方便,生活方便。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下為什麼沒有分裂?

首先,秦滅亡後並不是沒有分裂,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其餘六國皆有復辟的想法,加之項羽分封諸侯,歷史倒退,諸侯割據即將形成並壯大,然而就在這時出現了劉邦,劉邦的出現並非偶然,即使沒有他還會有其他人,這些其他人正是受到秦統一後的思想,明擺著項羽走老路,國家得需要一個新人再次實現統一,然楚漢之爭長達四百年,最終以劉邦的勝利而告終,

Ps(項羽垓下之圍突圍後敗走,途遇一農民,問其路,農民撒謊導致項羽困在大澤之中,顯而易見,百姓渴望統一)

其次,漢統一後劉邦延續了郡縣制並加以改正,重啟分封制,剷除異性王,封劉姓和有功之臣為諸侯,但沒有讓諸侯做大,反而加上了中央集權的控制,雖說漢景帝時期因諸侯壯大,產生了“七王之亂”,好在周亞夫平定了叛亂。

最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而再一次統一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加之“文景之治”,百姓安居樂業,大一統思想根深蒂固。以至於每一個朝代滅亡後總會有新的帝王再次實現統一,雖然有的也有政權割據,統一過程緩慢,但他們最終的目標就是統一。



圖片來自網絡


羽評郡主


後面那個“秦國”應為“秦朝”或者“秦帝國”,這裡必須要糾正一下,秦國統一六國後建立秦朝,這點必須分清楚。

說到底,還是皇權的集中致使沒有再分裂。項羽等人想復辟分封制,重現春秋戰國,這兒出現了短暫的分裂,典型就表現在疆土上。劉邦到漢武帝之間朝廷一直在為分封制困擾,這兒的分裂更多是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等上。而漢武帝通過一系列手段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使皇權得以集中,真正實現了大一統,自此不再分裂。一起來看看這個過程:

秦漢之間還有一段時間是著名的楚漢之爭。在前期貴族項羽佔了優勢,呈一邊倒形勢壓倒了劉邦,奉行“計功割地,裂土封王”。於是他率先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這段時間有點像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



不過沒有持續多久,流氓劉邦就反敗為勝,霸王自刎烏江,劉邦搖身一變成了開國皇帝。說起劉邦能勝,與一大因素分不開,即許諾封王。比如英布為淮南王,張耳為趙王,吳芮為長沙王,臧荼為燕王等七個異姓諸侯王。

最後劉邦是成了皇帝,統一了全國,但只是在疆土上統一了。而且後期異性王反叛,光鎮壓也夠他累的,在他鎮壓的同時,又分封同性子弟為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之後又爆發了著名的“七國之亂”。這就足夠讓皇帝憂心忡忡了。

等到漢武帝上位後,頒行推恩令、設置中朝、設置十三州部刺史、開創察舉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等,使得皇帝的權利集中起來,分裂就到此戛然而止。


非常茴香豆


秦滅亡後國家沒有分裂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下面這幾點:

1、秦始皇武統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建立了郡縣制,再沒有諸侯國了。接下來,他又統一文字,統一思想(焚書坑儒),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舉措,往日的國與國之間再無隔閡。還有就是他把昔日諸侯國的望族,富人舉家遷去咸陽,造成那些曾經的國家精英階層缺失,無力分裂。


2、秦亡後,統治中華大地的是千古一帝(劉邦)。他是走在歷史最前沿的人,有魄力,有能力保持國家的統一。再說,以前的諸侯國因亡國痛恨秦。現在改朝換代了,他們冷眼看秦滅亡,幸災樂禍,不會沒事找事鬧什麼獨立。

3、老百姓厭煩了戰國時期的連年烽火,喜歡上了太平日子。這就是民意不可違,你說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