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後溝村磚塔傳奇

古交--後溝村磚塔傳奇

借文友弓才賦寫後溝的一段文字做本文的開頭,“後溝村是一個神密的古堡溝畔村落,它位於古交市河口鎮西北,從河口啟程沿著磨石溝彎彎曲曲的鄉間公路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

離清靜幽美的後溝村還有一半里許的樣子,就看到一座像古堡一樣的城門巍然挺立村頭,城門底座是由三尺高的花崗岩石砌成,城門洞寬約丈餘深約兩丈,扼守著這條通往後山二十六個村莊的這個咽喉要塞。村落佈局酷似一條靜臥溝畔的青龍,溝東南的青砂嘴是龍身,青龍臺龍頭伸入溝畔下頭呈飲水狀。

村中有前清舉人艾去疾的祠堂老院,有護佑村民的山神廟觀音殿娘娘廟,有流水潺潺甘甜的神水泉,有枝葉茂盛的千年老槐樹,等等,這些咱們先不去說它。我只說一說後溝村的磚塔!


古交——後溝村磚塔傳奇


後溝磚塔,是古交地區唯一的一座喇嘛覆缽式磚塔,它以優美的造型,精湛的結構,誘人的魅力,比本地區其他三座石塔更精美,高度也最高,堪稱古交一絕,成為塔式建築的精品,是古代建築遺產中極為重要的部分。磚塔以它獨特的結構體系,另類的建築造型,典型的藏式風格,豐富的宗教裝飾而聞名,不僅包含著眾多的經濟文化,宗教信息,而且延續著歷史發展的文脈,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古交市人民政府1989年2月公佈的文物保護單位。

後溝磚塔所在的後溝村,屬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市河口鎮,距離古交市中心10公里,距離太古高速公路6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古交市後溝村當然比不上榆次市後溝村,榆次市後溝村早已聲名在外,但您來古交市後溝村看了這座磚塔,一定會覺得大飽眼福,不虛此行。

在後溝村一帶,人們不叫磚塔,而是叫作“鎮水寶塔″。

塔是一種在咱們亞洲常見的,有著特定的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最初,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等的高聳型點式建築,稱佛塔。14世紀以後,塔逐漸世俗化。古代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窣堵坡,在漢期時候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建築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的塔這種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在東方的傳播,窣堵坡這種建築形式也在東方廣泛擴散,發展出了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建築形式。

中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塔頂和塔剎組成。

後溝磚塔建在後溝村的東邊,在一塊巨大青石的邊緣臨河處,這裡,村裡人叫作“廟坪上″,青石下面是二十來米高的懸崖,懸崖底下是通過後溝村的古河道,河對岸,是清代舉人艾去疾的老宅旗杆院,周邊是錯落有致的民居。

歷來,後溝村的艾姓家族是典型的耕讀之家,艾去疾更是以文著名,他是清代嘉慶三年戊午科的舉人。

後溝村吟讀詩書的文風,給這座磚塔平添了許多的風采和傳奇。

這座磚塔始建於明朝嘉靖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540年,距今已有478年的歷史了。磚塔整體通高8米,是六角三層喇嘛式塔型,塔基平面是六邊型,下面是磚砌疊澀臺基,周長有7.3米;臺基上的第二層是須彌座,高是2.3米,邊長是1.2米;束腰部雕飾著壺門及各種花卉,上下梟是仰覆蓮;磚塔的第三層塔身分為下、中、上三部分,下面部分是圓型喇嘛式,中間部分與上面部分是三角樓閣式,從下至上逐級收分,每一級都設有塔簷,簷下是一斗三升斗拱,中間部分之中設腰簷,下面每邊均設著拱券門,拱券門一共有六個,拱券門洞裡原先供奉有六尊精美的佛像,可惜的是,上世紀日本侵略中國時,六座鎏金佛像被可恨的日本鬼子劫掠而去,至今令後溝人憤恨不已,現在,塔身上可以看到日本鬼子用槍打下的子彈彈孔;塔頂是六角攢尖項,上面承放著覆缽、露盤、寶珠等塔剎。


古交——後溝村磚塔傳奇


當地村民不叫磚塔,而是叫鎮水寶塔,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民間神話故事。

古時候,後溝村一帶草木豐茂,流水潺潺,人們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辛勤勞作,安居樂業,過著平靜安寧的日子,像一個世外桃源。可是,世事變化,不可預測,原先從村中平靜地流過的河水,卻不知什麼原因變得暴躁起來,動不動發河漲水,無情地衝毀村子裡的房屋,沖走兩岸的莊稼和人們的牛羊,有時候甚至會殃及無辜的村民。

後溝村的安寧被打破了,村民們深受水災之害,苦不堪言。後來,村民們慢慢發現河水暴漲,形成災害,是有兩隻大公羊分別站在河的兩岸,頭對頭,角對角地抵在一起,將暴漲的河水攔腰截住,河水陡增丈數流不走造成的。原來是這兩個孳障在作怪,對此成精的大公羊,單憑人力是降不住的!可也不能任憑它們折騰吧?村裡人經過商議,請來一位高人除妖捉怪。高人四下觀察堪輿一番,掐指算了算說,那兩隻羊兒雖然說成了精,本性也不是要故意作惡作害,它們只是爭強好勝,戲鬧玩耍而已,除滅了有失天和,不如在這裡建一座寶塔,鎮壓住它們,既能除了災害水患,又不殺生,怎麼樣啊?後溝村的村民世代耕讀傳家,原本就淳樸善良,聽了一齊贊同說好。於是,村民們建起了這座磚塔。磚塔建成以後,羊精消失,河水順暢,再沒有發生過水災。後溝村恢復了以往安寧的日子,所以,後溝村子裡的人們,從來不叫這磚塔為磚塔,而是叫作鎮水寶塔。

磚塔所在的這塊巨大青石,也叫廟坪上,是因為這裡原來有龍王廟、觀音堂、娘娘廟、鐘鼓樓等古建築,可惜幾經風雨滄桑,那些建築早不存在了,只留下這座磚塔,磚塔歷經幾百年的風風雨雨,戰火兵亂,盜賊攪擾,文革動亂,依然聳立在這裡,很是神奇和幸運。這真是“塔立懸崖而挺拔,高聳雲天,鎮河水底而暢通,屢放光華″,這座磚塔在綠樹盈盈,流水潺潺的後溝村,成為一大歷史人文景觀。

磚塔腳下,還有清代乾隆年間的一通六稜古碑,上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表達了人們最樸實的願望和祈盼。

在磚塔的右前方,原來廟宇舊址上,曾經遺有兩口明朝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的鑄鐘,鑄造工藝精美,鐫刻文字清晰,聲音宏亮。可惜的是,一口在1958年大鍊鋼鐵時被砸毀,一口在2007年被盜丟失。大家可以靜靜地站在磚塔下,神遊一番,用心去聽一聽那遠去的悠揚的鐘聲。

古交——後溝村磚塔傳奇


再往前,就是這一株千年大槐樹了,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樹木的縈繞和簇擁,有樹木的村莊,村莊才叫村莊。這株古槐樹滿身滄桑,枝幹蒼勁,繁枝葉茂,是這片土地送給後溝村人們的禮物和恩賜,古槐樹陪著磚塔,佑護著村莊,給後溝村帶來吉祥如意。

在磚塔南面十幾米往下,再沿著崖畔小路向東走幾米,有一個天然形成再加人工鑿刻的石佛古洞,是清朝乾隆丙申年艾氏先人修建,洞裡供奉西天三聖佛像,洞口上方匾額上刻著“便是西天″ 四個字,洞口對面的懸崖下河谷裡,有河水衝涮形成的天然假山,奇峰怪石,十分有趣,不過,此處面臨懸崖,小路狹窄,我下去時用了十分的小心。

後溝古村,是遠近知名的文化村落,村莊因這座古老的磚塔更增添了不少傳奇色彩,這裡的鄉土風情,自然風光令人留戀往返。

磚塔巍巍,河流不息,從古代的時空穿越到今天,姿容更加秀美,河邊房舍幢幢,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每到春暖花開,和煦的春光和溝畔搖曳的楊柳,構成了一幅動人的風俗圖畫。

注:本文部分內容參考弓才賦的《神密古堡村落後溝》。十分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