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這是近代江蘇各地的喪葬習俗,全國各地也只是小有不同,大多數的步驟都是一樣的,至於宴請親朋,是因為喪事素有白喜之稱,既然是喜,免不了要吃吃喝喝。

1.領路經。病人或老人將死,預先請尼姑至床前念領路經。從寢室到大門一路插上蠟燭。人在臨死前須將其床上蚊帳取起,否則以為人死後將會落入"網屍城"。將小塊銀子放在死者口中,稱為"含口銀",據說是怕在陰間因為飲孟婆湯而迷了心。要將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屍床上,頭南腳北面朝天,大開家中的門,以利死者靈魂離去。親生兒女在老人斷氣前後燒錫箔壽紙,叫"引路錢"。門口燒紙轎、草鞋,庭中燒錠庫以及死者生時衣服數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則死者來世將變成犬馬)。

2.在吳地,人死後以水抹身,富者以綢綾十三件,貧者以布衣七件給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無紐。在蘇北地區如高郵,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壽衣,又叫老衣。壽衣講究"五領三腰"。"五領"為五件上衣,即襯褂、棉襖、棉袍、罩衫、馬褂;"三腰"為三條褲子,即襯褲、棉褲、罩褲。女喪改棉袍、馬褂為大棉襖、夾襖,改罩褲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頭前供一碗生米飯,叫做"倒頭飯"。頭前足下各點一盞油燈,叫"引路燈"(在吳文化區域如崑山等地,死者腳邊點燃的燈稱為"長明燈"或"幽明燈")。死者臉上蓋張黃紙,叫蒙臉紙。至夜請僧尼禮懺,稱為"轉斂"。

3.喪服。上輩或平輩人死要戴孝,下輩人死不戴孝。兒子披麻戴孝:頭戴麻布帽(有的帽後垂麻絲),帽子左右兩角掛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條反搓成的稻草繩子。女兒和兒媳披髮扎麻,穿白布衫裙,腳蹬麻布蒙面布鞋。孫輩帽上縫一小塊紅布。死者同宗每人發孝帽一隻,女發孝巾一條,名曰"散孝"。家有喪事要"變白",服飾及傢俱物件凡是紅色的,一律搬開或用白紙蒙上。門上貼兩張寬十釐米左右的白紙條作訃告。

4."吃倒頭飯"。孝子招待親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頭飯"(吳地稱為"吃豆腐飯")。死者年齡大,且生前吃葷,在喪事辦完後,最後一頓用酒招待,叫做"謝紅"。

5.引路焰口。喪事須按風水先生的安排辦事。家人要請和尚超度亡靈,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請道士做道場,驅邪捉怪。

6.大小殮。大殮和小殮無大區別,只是小殮不釘尾,不合棺縫。棺木要由族長和孝子的母舅殮收,得其同意後方可入殮。入殮要按風水先生確定的時刻,禁忌屬相的人在入殮時必須迴避。大殮在死後二三日,預先小殮。棺內放石灰墊襯。屍將入棺時,先檢屍衣之珠玉,然後由孝子捧頭納入,用水抹屍面,並灑酒屍口。屍體用紅線正位人棺,身下墊以銅錢 (有的用紙錢),伴以死者生前心愛之物作陪葬晶。入殮後,子女親友繞棺一週向死者看最後一眼。接著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頭"。在蘇北,蓋棺時,棺釘用子孫兒媳頭髮纏繞,隨釘釘入棺內,叫做"挽釘"。"封釘",男喪由族長執斧,女喪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給執柄者以彩帛或封釘禮金。

7.做七。死後每七日,請僧侶道士禮懺誦經,共七次,稱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稱接眚,又稱撇青,在死後十餘日內進行。這天,先將寢室中鋪設恢復當日死 者氣絕時之原狀,然後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齊,幻為人形。屋內要懸掛尖嘴雞爪、形狀可怖的眚神於其側,設三牲祀之。

9.出殯。殯葬有三種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後殯葬,二是擱置"六七"即死後第四十二天殯葬,三是入殮後隨即殯葬。一般入殮後三天內安葬。殯葬時間、地點由風水先生確定。親友子女隨棺送葬。子女手執"哭喪棒"(尺許長的柳樹棍)。送葬路上一路丟"買路錢"。挖長方形坑,坑內燃燒稻草,叫"暖坑";再將銅錢或紙錢放在坑內四角和中央,然後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孫兒媳們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羅裙兜土";接著揮鍬填土,做成圓錐體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將手中的哭喪棒栽在墳前,子、孫、重孫各栽一排。不久,柳樁做的哭喪棒會發芽吐枝,若枝繁葉茂,則象徵子孫繁盛,家業興旺。這些樹後代不得砍伐。殯葬後,在墓前後左右燒些紙錢給野鬼,名為"和鄰紙";再為死者燒"安位紙",最後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許回頭望,忌走回頭路。到家門口,送葬人從點燃的紙錢上一躍而過。---這裡就是你問的示眾遊行的來由,不過說遊行和示眾是很沒有禮貌的說法,應該是說出殯的。

10.燒七。歿後每隔七日舉祭一次,稱"燒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時,全家團聚靈前,設食供奉,或請僧道誦經。"六七"時,親朋好友前來追悼,孝子請僧尼做佛事,或請道士齋醮,焚紙製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兒辦飯菜供奉亡靈,名為"換飯"。七期之翌日逢農曆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則此日為"犯七",家人以為死者靈魂迴歸,預將湯罐水缸空壇之口全部蓋好,恐其墜入;又將枕簟被褥鋪好供其服用,謂之"閉殃"。欲辦喜事之家需抓緊在"六七"之內完婚,叫"七內招",否則必須三年之後才能辦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後一百天舉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後一年舉行祭奠叫"做頭週年",此後每年紀念日叫"燒週年"。喪者之家春聯第一年為白紙,第二年為綠紙,第三年為黃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並支配民間喪葬習俗的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陰間和來世想象對喪葬中的許多習俗有深刻影響;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這種中國特有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縟的喪葬禮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以下是江蘇部分城市特有的殯葬習俗,歡迎補充。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南京地區

招魂幅。以極稀的絲娟一方,藏於死者胸際,殮後取出懸於靈幡,說是可招魂歸來。擇七單。以死者的出生年、月、日、時及絕氣時間,命星相術士推算入殮的吉時和避衝犯的方法,說是偶一不慎,便會犯“重喪惡煞”,最為不詳。

入殮。屆時親人均需環送,將死者抬入棺。棺內放置黃土、石灰、炭屑、雄黃、衾、褥被、雞鳴枕、腳炭、紙卷等物;另外尚有兜巾、暖肩、分金、收釘、上凳安位、叫好、正薦魂幡等禮節。

成服。死者死後三日或五日,全家易凶服,所有親戚均於是日弔唁。富家則鋪張揚厲,懸掛燈綵,奏樂致哀。作七。死者死後每隔七日(至“七七”止),設盛饌以祭。如有女已嫁,必於“六七”日致祭,民俗說是“六七”日不食自家飯。富家則延請僧道禮懺唸經,以示冥福。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常州地區

常州已全面實行火葬,早已不用陪葬品,入殮也逐漸簡化,但“梳頭”和《梳頭經》的習俗有時在民間葬禮中還有所見聞。特別是在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採編工作中,武進縣的新橋鄉、無錫市等地均蒐集到類似的《梳頭經》。另外,舊時喪葬儀禮中有一項重要的儀式——弔孝。親戚朋友前往死者靈堂弔孝時,習慣要帶一把篦箕。

常州人注重喪葬,禮儀繁瑣,而且許多迷信活動。舊時,大多采用棺材土葬,所用棺材有的提前定做或購買,擇吉日豎放在家中,同時舉行儀式,稱為“豎壽”(棺材被稱為“壽器”),親人彌留之際。即為之揩身、換殮服,俗稱“穿老衣”。發財人家還焚化紙轎一乘,及紙紮轎伕兩名,俗稱“燒轎子”。

氣絕後,閤家哀號,將遺體移置木板上,用白布覆蓋頭部,點“幽冥燈”,放置尺、秤、鏡、篩等物,木板前放一張桌,置一碗半生半熟的米飯,飯上插一枚雞蛋,俗稱“倒頭羹飯”,另供豆腐乾、豆炙餅、青菜等3碗素菜。焚燒紙錠、經卷,派人赴親友處“報喪”。有的人家請陰陽先生推算入殮吉時。三或五日內家屬披麻戴孝,設靈堂祭奠,親友上門弔唁,送輓聯、孝幛,俗稱“開弔”。死者家屬須回給白布一塊,擲在地上,俗稱“孝條”。

入殮前,孝子親赴附近河邊跪著取水一盆或一桶,並擲錢於河中,謂之“買水”。將水買回來後,為死者作洗臉狀,凡三 次,謂“拖三把”。然後由長女(或兒媳)為死者梳頭理髮,邊哭邊唱《梳頭經》。梳畢將梳子放入棺內陪葬。一般第三天將屍體放入棺材,稱“小殮”;當日深夜,以漆封棺,釘上喪門釘,謂之“大殮”。這天喪家辦素餐待客,菜中必備豆腐百頁,成為“吃硬飯”。亡者神主牌位,“主”字的一點須請顯貴者用硃筆親點,謂之“點主”。

出殯日,親屬按親疏穿孝服(分為“五服”,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孝子披麻戴孝,腰繫草繩,執“哭喪棒”隨靈柩後匍匐而行;吹鼓手奏樂,親朋相隨“送葬”。沿路拋擲紙錢,稱“買路錢”。凡出殯所經的人家常在門上張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紅紙條,俗稱“禁忌碼”。落葬前在墓穴中生火驅溼,謂“暖坑”。葬畢另擇他路回家,稱“回喪”,進門時先“跨火”,吃雲片糕,喝糖茶,取閤家團圓、甜甜蜜蜜的意思。

喪事期間,家中設靈位焚香上供,從亡日起7天為一祭,頭七至終七共49天。3年孝滿除靈(實則為兩週年),將神主牌位移置祖先神龕內,放爆竹,吃糖圓,脫孝服(舊俗規定喪後1年斷白,2年除服,孝服的服式由白而黃而青,孝鞋一般穿3雙白、2雙藍)。喪事至此終結。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揚州地區

停靈: 在古禮中又叫“卒”,揚州民間俗語中又叫“挺屍”、“停屍”。汪曾祺在散文《我的家》中雲:“一是要在正堂屋停靈,也只好同意了”。又如《廣陵潮》第六十四回中雲:“先生挺屍在床,少不得夜間還要延僧放瑜伽焰口。” 當家中有人病危時,揚州人家就開始準備喪事,如把室內外打掃乾淨,準備賓客前來弔唁的用具,為病危的人準備“壽衣”等。當病人已經處於彌留之際時,有人家在病人鼻子下方的上嘴唇上,放一點新絲棉,用以測試病人是否還在呼吸。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靖江地區

靖江人,若逢親友家有老人作古,曰之紅白二喜中的“白喜”,那麼,主人家就會大事操辦一番。而眾家親友則不發請帖,不請自來。前來奔喪的親友們,務必會在喪宴上,大大的表現一番。今天,我就在這裡帶著輕鬆的心情、用諧趣的筆調,來談一談這靖江習俗中喪葬的事兒,這裡特指吃的方面。陳朝的家在靖江西南方向的一個莊落裡,這裡,住著的全是同姓的朋友,就像是我們口中常說的祁家埭啊、肖家埭啊、朱家壩啊什麼的,也是一個以姓氏為地名的地方。由於大家祖上都是一個脈兒傳承下來的,所以呢,碰上哪家的長輩過去了,也就都當作是自家的事情忙乎。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徐州地區

一、停靈 死者彌留時,便應為其穿戴壽衣。壽衣的顏色為紅、青、藍等,忌用黑色。待彌留者氣絕後,死者是男子,把靈床停於正寢;是女子則把靈床停於內寢(即室內衝門或偏右之地)。靈前燃香燭及一個小油燈(照屍燈),另放一個瓶子,內裝米飯,米飯上面蓋麵餅,用紅布紮上瓶口,插新紅筷子一雙,名為“陰陽瓶”。地上放一個瓦盆,盆底居中鑽孔,死者有幾個兒子就穿幾個孔。在盆內燒箔,稱為“牢盆”。 二、喪服 停靈後,家人環在周圍哭泣,並立即派人送“傳事稟”遍告親友。家人此時遵禮成服,喪服分“斬衰”、“齊衰”(即期服),“大功服”、“小功服”、“緦服”等五服。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蘇州地區

蘇州人對葬禮十分看重,老人逝世,葬禮尤為隆重。 停喪 老人死後,由小輩或僱請“土作”為其“揩身”,穿戴壽衣、鞋帽,轉放於客堂中門板上,頭南腳北,用單被或白布履蓋全身,頭前置油燈,晝夜不息,稱“長明燈”。靈堂前掛帳幔,貼特大“奠”字,兩旁掛輓聯,焚香點燭,燒化紙錢,煙霧繚繞。並延請僧侶誦經,超度亡靈。死者親屬穿白衣、系白腰帶、穿白鞋,後來又改為戴黑紗臂章,稱為“戴孝”。兒子、媳婦及女兒、女婿將白布帶中間挽圈套在頭上,拖到腳部,俗稱“拖白布”。兒子、媳婦還要頭戴“麻袋”,稱為“披麻戴孝”。家屬親友分批輪流日夜守靈,女人在遺體旁拖腔帶調地啼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前的好處、恩怨,俗稱“哭親人”。至親好友要送奠儀,舊時俱用“牽襄”,最重麻布,棉布次之,或一丈,或七尺,或五尺。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淮安地區

啼更 據《 西后城風俗志》 載:“諸子、諸婦及昆弟之子,夜居柩左右,婦女夜五哭,逢更則哭,俗名:‘啼更’”。 設孝堂 孝堂又稱“靈堂”、“靈棚”、“祭堂”,是停放靈柩、祭奠死者靈魂的場所。棺柩停在主屋裡,前屋外的院子裡搭起寬闊的“靈棚”。正面擺著祭桌,桌後掛關竹簾,簾上糊著一個大大的“奠”字或“靈”字。兩旁的門上各有一個小豎匾,匾文十分考究,如喪家死的是父親,則橫匾上寫:“陟岵興悲”。如喪家死的是母親,則橫匾上寫:“陟屺興悲”。兩旁有輓聯,也稱“靈棚對子”,其內容要求點出死者與喪主的關係、死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對國家、民族、家庭的貢獻,要求對仗工整,情感真摯,令人讀而生悲。無論是棚裡棚外的輓聯,不拘字數多少,可隨意而作。


江蘇各地的殯葬習俗,你瞭解多少?

無錫地區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后再大殮,全家舉哀,大殮後即闔棺,釘上喪門釘,由漆匠在棺蓋合縫處用生漆調和的石膏,填補縫隙。再在靈柩前設靈臺。

老人死後,子女即向親朋好友發出訃告或哀啟,親友即前往弔唁。 出殯一般在三朝、五朝,少數在七朝、九朝。出殯之日先行祭奠,親友鄰里對著棺材跪拜。孝男、孝婦跪在棺旁,遇長輩祭奠行禮時要回拜。祭奠後靈柩起行,靈位由長孫捧持。出殯回來時,常由親戚或族中年長而夫婦雙全、兒孫滿堂的人穿吉服先行進門,稱紅綠進門。 此時在門外點燃芝麻萁、豆萁、朴樹枝,取節節高、“樸樸”長之意。送殯回來的人都要跨火而過,稱跨火。進門後吃糖圓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後吃喪筵。 建國後,棺木土葬逐步改為火化殯葬,繁文縟節的喪葬禮儀被簡化。單位幹部、職工去世後常開追悼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