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的德軍還有700萬士兵,卻為何被迫投降?

李蕭卿


客觀的看,這700萬是名義上的,實際有戰鬥力要大打折扣。戰爭初期“閃電戰”中,受到過系統訓練,高素質的職業軍人、響亮的"王牌飛行員“等基本上已經損失殆盡了。從1944年開始,加入了大量老弱病殘的“人民衝鋒隊”,和希特勒青年團成員。

下圖,老弱病殘組成的人民衝鋒隊。

究其原因,首先就是德國的戰爭潛力已經到了極限。而對手是有源源不斷的物資人員保障,且越戰越勇的盟軍和蘇軍。這種東西兩線夾擊的狀況下,覆滅就是遲早的事。

畢竟,德國的戰爭潛力十分有限,小國打不了持久戰。到了1945年,法國的軍工廠和研發中心、空軍基地、烏克蘭的糧食,高加索地區的石油,都不在德國的控制範圍了,德國被打回原形,開始了本土攻防戰。

德國不比中國或者蘇聯,國土面積不大,資源匱乏,人口數量和地理位置也不佔優勢。

第二、德國本土缺乏戰略縱深,東西被夾擊。在喪失制空權的情況下,地面的裝甲部隊就等於在裸奔,即便堅持巷戰,最終還是會以慘敗終結。

第三,喪失了效忠對象。雖然希特勒信奉“要麼勝利,要麼滅亡”的極端人生信條。但此時,大多數德國高層們還是捨不得與第三帝國共存亡的,最後抵抗的動力就是爭取落在英美的手裡,這樣就能儘可能的保障自己在戰後的人身安全和利益。

比如,一度被視為希特勒的接班人——希姆萊,在勸說希特勒無果後,1945年4月,擅自通過第三方與丘吉爾和杜魯門聯繫,表示願意向西線盟軍投降。不過,被”三巨頭“毫不猶豫的給拒絕了,隨即還被廣播出來,之後希姆萊倉皇出逃,陷入雙重追逃。希特勒將他視為最大的背叛者,甚至臨死前都不忘記交代一定要捉住,處死希姆萊。


直到4月底,希特勒自殺,納粹瞬間喪失了效忠的對象。希特勒的自殺的確引發了納粹黨員的自殺高潮和抵抗致死的行為,比如,保衛柏林帝國大廈的黨衛軍(多是外籍士兵)的死戰,柏林的城市巷戰,導致了蘇軍極高的傷亡率。但是,普通的德國國防軍但面對兩線夾擊,早已察覺出再做困獸之爭,無異於自殺,毫無意義,已經無心戀戰,有的甚至在希特勒自殺前就開始與盟軍秘密聯繫。德軍不像日軍那樣“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他們在綜合考慮後,認為投降是最好的選擇。

第四、所謂的“百萬大軍”實際上非常分散,既不能機動反應、也無法形成合力。所以,表面上看,軍隊量挺大,但是都被打散在各處,無法集中突擊。就算集中了,美英的轟炸機群也不會放過這麼好的目標。比如,據說,駐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有近百萬之眾,那是在蘇聯紅軍的眼皮子底下,自身都難保;

駐荷蘭、丹麥等國的軍隊面臨的情況也是類似,在缺少補給,喪失制空權的狀態下,長途奔襲去匯合,明顯等於自取滅亡,不如默默的在駐地觀戰,然後爭取投降盟軍。加之,考慮此時官兵劇烈的心理活動,估計誰提議冒險去會師,誰就成了眾矢之的。

舉個例子,1945年在6月10日,25萬挪威德軍(部分任務是看護製造核武器的重水資源)投降。這是最晚投降的一批,而且士兵們精神還不錯,裝備堪稱一流,還特別完整,有的連保護膜都沒有撕開過。

下圖,1945年,挪威,德軍投降時交出的各種武器,場面蔚為壯觀。

排列整齊的反坦克炮。
Me.110重型戰鬥機。


那麼駐挪威德軍編制完整,裝備先進齊全,為什麼不去給柏林解圍,卻在波羅的海的那一頭隔岸觀火?

咱們看看下圖,在1945年,德國喪失了制空權,海軍已經完全被英國打壓的情況下,怎麼過去?游過去啊?離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半步,分分鐘等於在送死。
所以,在英美的戰略轟炸下,交通線被截斷,油料和生產線被摧毀,制空權喪失,地面裝甲部隊失去保護。如此情形下,戰線後方的大量德軍被隔絕,根本無法返回本土,所謂的“百萬大軍”被困在了歐洲各地,只能坐等投降。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打仗不是靠人多就行了,要有支持人多的物資。

1945年的德軍已經陷入資源匱乏,補給不足的絕境。

以石油為例,失去羅馬尼亞的油田以及被盟軍高強度轟炸以後,1945年4月,德國合成石油月產量僅為前一年的5%。

坦克、飛機基本的燃料也無法保障,還如何作戰。

除了石油以外,鎳、錳、鎢、鉻、鋁、錫等其他礦產資源也不充足,其實幾乎一切資源都是匱乏。

軍火產量直線下降,傳統德式精良的武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粗製濫造的武器,一些子彈出槍膛都不走直線。

換句話說,德軍這臺戰爭機器已經失去了動力,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此時德軍的數量越多,反而會造成物資和後勤的壓力越大,會加速德軍的滅亡。

同時,即便是700萬大軍,也算不了什麼。

德軍被蘇軍、美軍、英軍、法軍群毆,其中蘇軍現役部隊就超過1200萬,美英法總兵力數量也驚人,盟國總兵力是德軍的好幾倍。

所以,很多戰役盟軍都是有絕對的數量優勢。

電影《帝國的毀滅》中,希特勒曾希望史坦納發動進攻,打破蘇軍的圍攻。

可是,希特勒也明白,史坦納面前的蘇軍兵力是10倍,前者自保尚且困難,何談進攻?


薩沙


一、德國當時現狀:

1、當時德國四面受敵,北有英國空軍、南有巴頓和蒙哥馬利的英美聯軍,西美國、法國自由軍、北歐流亡政府組成的聯軍,東有蘇聯紅軍,德國戰略縱深所剩無幾,原本僅對付強大蘇軍都經精皮力竭,現在是四面楚歌。

2、柏林會戰結束後,蘇軍繳獲完整無損的德軍坦克就2千多輛,飛機數千架,火炮上萬門!堆積如山的武器、彈藥,被英軍直接裝船上倒進大海!但1945年補給嚴重不足,1945年4月,德國合成石油月產量僅為前一年的5%。況且老兵死傷嚴重,有武器無油無人,等於一堆廢鐵。

3、1945年德國老兵已經很少了,軍人多由殘疾的士兵、老人、未成年的孩子。多數是經過訓練就匆忙上陣。即使如此德軍的總人數絕不足700萬。

假設有700萬大軍,但蘇軍現役部隊就超過1200萬,美英法總兵力數量也驚人,盟國總兵力是德軍的好幾倍,群毆德軍也是小菜。

二、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錄就意味著第三帝國的滅亡,人們心中明白德國失敗只是時間問題,早已無心向戰,只想活命。

1、7000多軍官密謀在44年下半年發動軍事政變刺殺希特勒,刺殺行動失敗後被黨衛隊大肆處決,就是因為軍人也承認失敗!

2、納粹高層都自尋後路,黨衛軍頭子希姆萊在44年底為示投降誠意竟釋放1500名猶太人!柏林會戰時,戈培爾兩個秘書躲到鄉下,柏林大街開著警車的警察和消防車的消防員都在逃命中!

3、45年上半年美軍就抓了500萬德軍俘虜,甚至有武裝齊備德軍集團軍一槍未放跑過來投降!俘虜太沒法安置,美國人竟直接把材料發給德國俘虜,讓他們自己動手修建戰俘營關押自己!太多俘虜還導致缺少食物、藥品,餓死病死100多萬。迫不得及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下令德國本土外抓的德軍俘虜才算俘虜,德國本土後抓的俘虜不算俘虜,就地釋放回家。

希特載勒自殺、柏林被攻克、城防司令魏爾曼投降、1918至1925年其間出生的德國男性僅剩25%。為了日爾曼民族的種,希特勒接班人鄧尼茨馬上宣佈無條件投降,鄧尼茨的投降決定是正確的,否則世界或許缺少一個人種。

碼字獨創不易,喜歡請隨手轉發、點贊、留言!


美麗青春您真痘


德軍的700萬士兵是誤區,平民成分太大了,甚至還包括不能作戰的傷病。



我的回答最貼近實際:既然標題問到1945年,那就總點說1944年末至1945年德軍戰敗部署。

首先是西部軍團,德軍西部軍團的任務是抵擋西線盟軍。西部軍團兵力在1944年末德軍發動的阿登戰役中達到100萬左右。 主要原因是:由於東線蘇軍在1944年冬季剛剛打完波蘭戰役解放了華沙,加之冬季的到來蘇軍暫時停止發起全面攻勢,轉而去攻擊東普魯士柯尼斯堡等要塞據點,為1945年開春的全面攻勢掃清一些障礙。 德軍就利用這個時候在從東線調動了大量兵力發起聖誕節攻勢的阿登戰役,阿登戰役後期在盟軍要求下東線蘇軍看準時機提前發起全面攻勢,東線德軍防守不利受到慘重打擊。阿登反擊戰的德軍被盟軍反擊打回出發點後,又不得不調動回東線戰場去對付蘇軍。此時德軍在西部留下30萬左右部隊,蘇軍發起柏林戰役同時,西方盟軍也發起西線攻勢。西線除了少數機動兵力被調回柏林,依然有20多萬軍隊被西方盟軍死死的粘住!



然後是 北部軍團:又叫北歐軍團,最可笑保持建制最好的就是北歐軍團。從佔領北歐丹麥與挪威之後,德軍在北歐駐軍13—15個齊裝滿員德國師,主要任務就是防守北歐並且保證瑞典鐵礦石的供應,德軍在北歐部隊兵力25萬左右,到戰爭結束都沒有大規模調動,是建制最全也是最閒置的部隊。二戰結束後幾年,在北歐地區北冰洋小島上還有未投降還在運作的德軍觀察站與駐軍!



東線德軍1945年有三支部隊。當然最多就是保衛柏林一線東線駐軍有100萬左右。 還有一支就是奧地利兵團,蘇軍在東線發起奧地利戰役時候希特勒不顧當時參謀總長古德里安的強烈反對將本來防守柏林裝甲師與幾個步兵師派遣至奧地利,結果也沒守住維也納,還間接減少柏林的防禦力量。奧地利軍團自維也納戰敗後,殘餘部隊大概還有10萬左右,被迫退卻至巴爾幹地區,被徹底切斷與柏林聯繫,也沒能參加柏林戰役。



還有就是捷克斯洛伐克軍團,捷克組建了40萬本地防禦部隊,但是他們在看到德軍在維也納戰敗後就主動脫離了德軍序列,既不會北上支援柏林更不會接納逃下來的奧地利軍團。主要原因是由於德國在捷克佔領過於殘暴,特別是黨衛軍三號人物海德里希在捷克大清洗活動。最終被捷克抵抗組織與英國情報部門合作刺殺,作為報復德軍還屠殺幾個村的村民,捷克對德國早就不滿。看到德軍敗局已定,便自我防禦武裝起來脫離了柏林的控制,德國一投降捷克立馬宣佈回覆獨立,因此40萬捷克軍隊不能算在內。



還有一支部隊就是東線北海部隊與東普魯士部隊。北海部隊由鄧尼茨率領原德國海軍北海艦隊,他們主要由海軍官兵與地方老百姓組成,兵力15萬左右,分散防守在德國北海地區重要的軍港城市。蘇軍發起柏林戰役時候也是直接切斷他們與柏林的聯繫,鄧尼茨是個標準的納粹軍人主動拍電報至柏林表示率部隊增援柏林,但是他的部隊都缺乏重型陸地單位,根本無法突破蘇軍防線。也許正是由於鄧尼茨的忠心,希特勒最終選定他作為接班人! 東普魯士部隊在蘇軍發起的東普魯士戰役後還保留大概10萬左右殘餘勢力。但是他們都在本地防守,而蘇軍發起東普魯士戰役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掃清通往柏林的道路,其它一些小城鎮也懶得去分兵攻取了。



因此,1945年德軍柏林戰敗後留下部隊大概是:西線20萬左右,挪威25萬,奧地利戰役敗退下來10萬。鄧尼茨海軍與民兵15萬。在加上東普魯士地區一些城市還保留的隊伍大概也有10多萬!德軍柏林戰役戰敗投降以後,留下全部兵力疊加起來大概也就是70-80萬之間左右!



如果在把柏林戰役結束後逃跑至西線主動向盟軍投降的接近20多萬德軍算一起,那麼總共還約100萬兵力。其實這些德軍大部分都是兵民合一,與1942年建軍時的選拔出來的國防軍與黨衛軍比起來差得實在太多了!


白頭鷹醬


700萬士兵?不存在的。

德國在1945年時,已經是窮途末路,戰爭機器已經是超負荷運轉到極點,無力支持這場戰爭了。

首先,來分析一下德國當時背景。北有來自英國的空軍威脅,南有巴頓和蒙哥馬利從北非一路打來的英美聯軍(包括英屬殖民地例如:印度軍,加拿大軍,澳大利亞軍)北上的威脅,西有美國和戴高樂的法國自由軍以及當時北歐流亡政府組成的聯軍,東有蘇聯紅軍的威脅。德國陷入了被四面包圍的境地。


其次,德國當時的戰爭各種物資枯竭,糧食,武器都比較稀缺,尤其是重武器,更重要的是到了1945年德國的老兵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殘疾的士兵,老人,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沒有經過什麼正規訓練,多數是經過了基本教學就匆忙上鎮了。然而就是這樣,德軍的總人數也不夠700萬。

可以說,德國的士兵是越打越雜
,戰鬥素質越來越低。而盟軍則不一樣,他們越打人越多,越打士兵越有經驗,越打武器越先進。後期的盟軍戰鬥方法策略已經十分成熟了。後期的蘇軍一個人平均可以殺死2~3個德軍。



這張圖片中右邊的士兵用的是VG1-5型步槍,其實是戰爭後期資源稀缺湊活出來的槍。



孩子軍上戰場,結果往往是很慘烈的。他們沒有任何實戰經驗,在戰場上就是活靶子。盟軍不願意向孩子射擊,於是大把大把的孩子軍被成為俘虜。德軍在當時的軍隊數量雖然多,但是在盟軍的職業軍人面前往往一觸即潰。

在希特勒自殺以後,德軍的一些高級將領就投降了。剩下的幾百萬人也隨即投降了。

所以,1945年的德軍雖然數量也不少,但是:

1.士兵素質低 2.沒有一個優秀的將領 3.武器太落後 4.盟軍人數太多 5.盟軍戰鬥素質太高

導致了德軍被迫投降。


是我們都能吃


其實當時德軍還有高達百萬的軍隊,但是實際上已經毫無戰鬥力了,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德國的戰略縱深已經所剩無幾,東線的蘇軍和西線的盟軍已經開始攻入德國本土了,所剩無幾的戰略縱深讓德軍很難捏轉戰局。

而且這些大量的兵員很多還是納粹徵兆的老人和小孩,只能徒增人數而對戰鬥力毫無幫助。

其實二戰雖然還是數量規模型的戰爭,但是對於兵力數量的依賴已經大幅降低了,跟多的依賴於技術性裝備,比如說坦克裝甲車輛,各型作戰飛機,戰艦等等這些裝備,步兵等在機械化戰爭中的作用已經大幅度下降了,而當時德軍面臨的情況就是技術裝備極為欠缺,而且寶貴的石油等繞了供應也成為了問題。

就拿二戰中極為重要的坦克來說,二戰末期很多德軍裝甲師已經幾乎只有一個裝甲師的空架子了,很多裝甲師甚至沒有坦克可用,只能使用反坦克效果很差的突擊炮等這些裝備。而像著名的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實際生產量也不高,僅能裝備一些備受偏愛的王牌部隊,而對於很多普通部隊而言很難得到。而燃油也開始限制了德軍裝甲部隊的作戰,很多寶貴的裝備損失就是由於缺乏燃油無法機動導致的。而面對敵人大量坦克等裝備,僅僅裝備有反坦克炮等裝備的的德軍只能被動防禦。

而德國的航空力量更是如此,1944年的德國空軍已經幾乎被摧毀,飽受飛行員不足,訓練水平差,燃料供應短缺,飛機性能開始落後等等問題困擾,1945年的德國空軍更是毫無發揮。制空權依然被牢牢把握在了盟軍手中,而沒了制空權,德軍即使有再多的步兵,也只會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成為炮灰,毫無任何作用。


僱傭兵


德軍在1945年恐怕不會存在700萬士兵了吧,但不管怎麼說,德軍在1945年分佈在歐洲各地的軍隊大約也有300多萬,但是這與二戰初期德軍素質相比,早已不是同一級別的軍隊了,戰鬥力不強,缺乏繼續打下去的精神了。當時聽到元首希特勒也死了,柏林也被蘇軍攻克了,很多德國高官也自殺了,那些德國士兵也不願意為第三帝國陪葬吧,所以他們選擇了投降。作為一名軍人,他們已經盡力了。

此外,從整個戰略情況來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錄就意味著第三帝國的滅亡,從此以後,德軍要面臨兩線作戰,已經沒有多少戰略縱深了,本來對付強大的蘇軍都很吃力,現在還要對付英美聯軍,德軍當時是已經精皮力竭,多數人已經希望通過與盟國談判來停止戰爭,同時還有更多的軍隊跑到盟國一邊要求投降,這樣可以避免受到蘇軍的報復。

元首希特勒自殺後,一大批德國高層被抓捕,雖然德國表面上還擁有一支龐大的軍隊,但是這已經是沒有中樞領導,老弱病殘,傷痕累累,無力再戰的軍隊了。應該說,希特勒自殺後,給了更多德國士兵投降的機會,本來他們視希特勒為精神領袖,甚至於在戰死之前都表示,請告訴我的元首,我已經盡力了。而現在元首希特勒都死了,他們就沒必要再為第三帝國詢葬了。

最後,德國這個民族也不是白痴,一旦看到希特載勒自殺,柏林被攻克,城防司令魏爾曼投降,他們也要趕快投降,因為二戰造成了德國男性的大量死亡,據統計1918年至1925年這段時間出生的德國男性只剩25%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還要考慮把根留住,等待以後再次復興的機會,再死抗下去,已經毫無意義,不如放下武器投降,當然最好是向盟軍投降啦


不執著財經


呵呵,小日本還放話要一億玉碎呢。

閃電戰,空中優勢壓制,地面裝甲部隊突擊包抄,步兵集團收割。

二戰末期,德國的空中優勢完全喪失,裝甲部隊殘缺不全,步兵素質雪崩滑坡,上到七十歲,下到未成年都被徵召入伍,勉強構成700萬數字。

很容易想象一個場面,士兵素質就是一場職業球員對陣七拼八湊的比業餘球員還業餘的球員,比賽結果完全可以預料,已經不是戰爭了,而是屠戮。

空中的轟炸更加讓二戰末期的德國雪上加霜,也就只有凸出部戰爭集中所有籌碼打一打,但天空一放晴,立馬歇菜,並且被一杆清檯。

如此境地,失敗已成定局,唯一能選的是投降後的命運,究竟是投降歐美聯軍還是投降蘇軍?

因此就出現了一個班的美軍便俘虜了一個集團軍的德軍,大部分德軍太害怕充滿復仇渴望的蘇軍,生怕被蘇軍俘虜後的悲慘厄運。


鴻哥iouyh福小鋪


因為德國在面對美國、英國和蘇聯的兩面夾擊下,已經沒有了足夠多的戰略物資保證德國700萬軍隊繼續戰鬥,這是導致德國失敗投降的原因。



1.我們大家都知道戰爭比拼的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德國在二戰初期雖然是歐洲地區軍事強國,但是德國的國土面積小,自然資源匱乏,不足以支撐世界大戰。



2.德國人口規模小,在歐洲地區不能占主導地位。德國的文化也與其他歐洲國家不同,德國採取民族歧視政策,因此其他歐洲民族不願意接受德國的統治。



3.實際上德國在佔領了法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巴爾幹半島等歐洲大片地區後,就出現了糧食和石油短缺的問題。希特勒知道他不能停止戰爭,因為德國需要以戰養戰。



4.德國希望吞併英國後在與蘇聯開戰。不過由於德國的海軍和空軍實力沒有英國強大,德國進攻英國的作戰失敗了。德國需要馬上與蘇聯開戰,來奪取蘇聯在烏克蘭的糧食主產地,還有高加索地區的油田。



5.而美國、英國和蘇聯加起來的綜合國力比德國要強大很多。因此德國在被英國、美國、蘇聯等盟軍兩面夾擊下,經歷了巨大的戰爭消耗後,最終因為缺乏及時的戰略物資供應而失敗。


杜達特洛夫斯基


1945年德軍還有700萬人,也不知道這數據準不準,就算有700萬人,那也不能在打了,德國投降是正確的。

因為當時這700萬人幾乎是德國最後的預備隊,也就是說德國成年男人都上戰場了,這700萬人可能還有不少孩子,在當時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如果在打下去,這700萬人是扭轉不了戰局的,德國還是必敗。只不過是投降日期能延後幾天而已,可後果非常嚴重,那就是這700萬人可能被盟軍殺光,尤其是蘇軍對德國可以說是恨之入骨,在1945年後如果德國不投降,那就正中下懷,如果戰爭在持續半年,德國的男人就要被殺絕了,那日爾曼民族就滅亡了,這樣嚴重的後果德國政府當然看的出來,所以希特勒自殺後,接班人鄧尼茨馬上接洽盟軍宣佈無條件投降,戰爭多打一天就不知道要多死多少人啊,所以鄧尼茨的投降決定是正確的。

1945年,不僅是德國日本也是同樣的,如果戰爭在多打一年,日本男人也將被殺絕,所以日本德國在最後關頭並沒有魚死網破和盟軍血拼,這也算英明,要不今天就沒有日爾曼民族和大和民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