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政策調整 A股定增再現“狼來了”?

再融資政策調整 A股定增再現“狼來了”?

自證監會11月9日修訂發佈再融資新規《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後,上市公司再融資格局已悄然發生變化,其中最突出的則是定增。不僅表現在披露定增上市公司的數量上,也表現在定增預案的數量上。

據統計,在11月9日至25日半個月的時間內,就有22家上市公司公告28份定向增發預案,預計募資547.14億元;另有2家上市公司公告兩份配股預案,預計募資53億元。而今年10月份則僅有9家上市公司實施定增10次,次數環比下降9%,募資總額132.84億元,環比下降57.25%。僅僅就上市公司定增而言,新規實施後,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對定增的積極性。顯然,此前再融資市場下滑與融資門檻較高以及融資使用受限存在較大關係。

出現這一格局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新規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時間間隔的限制做出調整,允許前次募集資金基本使用完畢或募集資金投向未發生變更且按計劃投入的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定增等不受18個月融資間隔限制,但相應間隔原則上不得少於6個月。這表明,上市公司實施再融資將更加容易。二是進一步放寬了再融資資金的使用範圍。明確通過配股、優先股、定增等募集而來的資金可用於還債和補充流動資金,對於通過其他方式募集的資金可用其中的30%還債或補充流動資金。而從整個市場看,上市公司對於資金是非常渴求的。如今再融資政策鬆動,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顯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雖然我們目前只有半個月時間的數據,並不能從根本上說明問題,但從A股上市公司對於再融資特別是定增的需求看,A股定增今後再現“狼來了”將不會出現意外。

自2015年上市公司定增融資額首次突破萬億大關之後,這幾年來的定增融資額均超過萬億。像2016年達到1.7萬億,2017年下降為1.32萬億。其中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去年2月份證監會發布再融資新政的緣故,也導致此前上市公司密集再融資、大規模再融資的格局出現變化。比如此前上市公司的定增,其融資金額可“再造”一家上市公司,如今,像定增股份數量有不超過總股本20%的比例限制,上市公司“獅子大開口”式的再融資無形中會受到影響。

在證監會沒有對上市公司再融資進行規範以前,再融資市場可謂亂象頻出。具體表現為,手握鉅額閒置資金也要啟動再融資,或將再融資到的巨資用於委託理財,或用於還貸還債。這些亂象雖然沒有被禁止,但也常常遭到市場的質疑與詬病,並且也導致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嚴重扭曲。不僅如此,某些上市公司為了再融資,往往會編造募投項目,而在募資到手後,又會以五花八門的理由終止項目的投入,而募資則到了上市公司手中,任其肆意揮霍。

此次證監會對上市公司再融資鬆綁,固然是為了支持上市公司的發展,防止某些上市公司因為融資難而陷入困境。不過,在再融資政策鬆動後,在提升上市公司再融資積極性的同時,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卻不可被忽視。

基於此,筆者以為,在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政策進行調整的背景下,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再融資行為就非常有必要。主要措施包括,一方面,雖然再融資的間隔期從18個月縮短為6個月,也應該對頻繁進行再融資的上市公司說“不”,以防止上市公司的過度融資行為,以及對市場資金面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對於存在資金閒置、鉅額資金用於理財的上市公司,或者此前募投項目沒有實施的上市公司,同樣應否決其再融資申請。(首發於11月27日《成都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