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的全过程,好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的全过程,好

脾胃病辨证

脾胃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的全过程,所以痛理常相互影响。

脾胃病证候:脾病证候以虚证居多,胃病证候多见实证,但寒热虚实两脏又是常兼有之。虚证,多指脾胃阴津亏损,阳气不足,如脾胃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和胃阴不足证,实证,多指外邪侵袭,内伤饮食等引起,如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寒证、食滞胃脘等证。

脾胃病症状:脾病以阳虚失运,饮食物代谢障碍,水湿输布失常,脾不统血为常见,如食少、腹胀、便溏、水肿、出血等;病胃以受纳失常,腐熟不足及胃气上逆为常见,如食少腹痛、呕吐、嗳气、呃逆等症。

(一) 脾气虚

[临床表现]包括消化机能不足和一般气虚症两个特点。所谓消化机能不足是指,一是消化不足,症见食少、腹胀,便溏;二是指营养吸收减少,症见消瘦,面色萎黄。所谓一般气虚症是指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虚证多属劳伤或饮食失调致病。临床以气虚和运化障碍为要点,纳远失宜,食滞不化,水湿内停,故有一派饮食不化症;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虚则气虚血少,故有全身营养障碍,表现一般气虚症。

(二) 脾阳虚

[临床表现]以脾气虚和虚寒为特点。食少腹胀,便溏是脾气虚的基本症状。此外另有下列虚寒症状:脘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形寒肢冷,或有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清稀量多,舌淡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 脾阳虚一般是由脾气虚逐渐发展的结果,所以有一般脾气虚的消化障碍,营养不足。更因气虚及阳,脾阳虚,温化不足,不仅形寒肢冷,且水饮寒凝,聚湿成饮,故有小便不利,水肿,带下等寒湿表现。

[证候鉴别]脾气虚与脾阳虚。

共同点:都有脾气虚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和输布障碍症,即食少、腹胀、便溏。

不同点:脾阳虚有虚寒象,主要表现在形体失于温煦和水寒不化症。

(三) 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本证在一般脾气虚基础上,突出表现下坠症状。

一般脾气虚症,倦怠乏力,声低气怯,头晕目眩。临床主症:脘腹坠胀,食入益甚,肛门坠重,便意频数,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小便混浊如米泔,或子宫下垂等。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中气下陷证,一般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亦有因久泄、久痢或劳伤太过发病。其病机关键是脾气虚产生三个病变结果:一是气血生化不足,消阳不开,精微输布减少,二是气虚,则升举无力;三是必然产生全身机能衰退。所以临床除见一般脾虚不健之症外,突出表现有脏器下垂症,尤其是以胃下垂更为多见。

(四) 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脾不统血是在脾气虚症状的基础上,突出表现各种出血症。

脾不统血的出血症状特点是:以下部,肌肉等部位多见,如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多淡,质稀无块。

其次一种脾气虚症:食少,腹胀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不统血证,多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虚引起。脾虚则统血失权,所以出血症状是本证的要点,但必须同时伴有脾气虚症状。脾气虚则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不足,故有一派脾气虚表现。

[证候鉴别]脾气虚证与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

这四个证候之间特别应该注意脾气虚与其他三个证的关系,筒述如下:

病理过程:脾气虚是余证的基础。也就是说,牌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证多由脾气虚久而不愈发展而来。

临床表现:均有脾气虚一般症状,特别是饮食物消化不足的食少,腹胀,便溏和全身营养不足症状最为常见。脾阳虚则以虚寒为主;脾气下陷证以脏器下垂为特点;脾不统血证以出血为审证要点。

(五) 寒湿困脾

[临床表现]寒湿困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脾虚水谷不运;二是寒湿内停,食少腹胀痛,便溏属消化障碍。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暗属寒温之征。或可见湿郁发黄,其性属阳;或可见水饮停聚水肿尿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有素体湿盛体质,常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和寒湿外侵为诱因。所以脾阳气不足,温运减弱为其本.而寒湿内停是其标。

阳气虚损,水寒不化,饮食不消,所以有饮食物的消化障碍,食少腹胀,便溏。阳虚阴寒内盛,中焦清浊交作,气机反逆,故有泛恶欲吐,口不渴,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湿郁胆汁外泄,则发黄,溢于肌肤则为水肿。

本证虽是脾证,但脾胃互为表里,所以胃失和降在这个证中也十分多见。

[证候鉴别]寒湿困脾与脾阳虚。

共同点,均有脾失控运的消化系症、虚寒症和内湿症。

不同点:寒湿困脾证是寒湿内侵,中阳受阻,性质属实,病程短,苔白腻,脉濡缓。脾阳虚证,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性质属虚,病程长,苔白滑,脉沉迟。

(六) 湿热蕴脾

[临床表现]可分三点分析。

中焦湿热症:脘闷纳呆,厌食呕恶,是本证主症。

全身湿热症:身热起伏,汗出不解,肢体因重,皮肤瘙痒,发黄。

下焦湿热症:大便溏泻不爽,粘腻臭秽,小便黄赤。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本证一般由湿热邪气外侵,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湿热内聚中焦,脾胃气机阻滞,导致受纳运化失职,气机升降失常,湿热交阻下迫大肠,泛溢周身,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故有诸症出现。

[证候鉴别]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证。

二证病因,内伤脾虚为其内因基础,常易外感或由饮食所伤而发病。

病理:湿热阻遏脾气,脾虚失运。

鉴别点:兼寒者属寒湿困脾;兼热者属湿热蕴脾。

(七) 胃阴虚

[临床表现]以胃症为本证特点,兼有阴虚症状。

胃症:胃脘隐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干呕呃逆。

阴津不足症:口燥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侯分析]胃阴不足证其成因可概括为以下四点:胃病久不愈、热病后期、过食辛辣、情志不遂,气郁化火。

胃为燥土,多气多血,邪易从阳化热,耗伤胃阴,虚火内扰是本征主要病机所在。火郁于中,胃失和降,受纳失常,因此发为本证。

(八) 食滞胃脘

[临床表现]食滞胃脘证以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吐酸为主症。表现为腑气不通和胃气升降失常特点。

胃脘疼痛特点是闷胀且痛,吐后缓解。呕吐特点是其味酸腐;泻下特点是溏泻或泻下酸腐臭秽。舌苔黄腻,脉滑。

[证候分析]食滞胃脘证以素体脾胃虚弱,多由饮食不节所致。

食积中焦,气机阻塞,使胃气和降失常,浊阴之气夹腐败水谷上泛,效有脘痛胀闷,嗳腐吞酸,食滞腑气传导失常,故泻下酸腐臭秽。胃中浊气上蒸,则舌苔厚腻,正气抗邪,气血充盛,故脉来滑利有力。

(九) 胃 寒

[临床表现]以胃脘疼痛和寒象为其特点。胃脘疼痛以冷痛,遇寒加重,遇热减轻为特征。轻者绵绵不已;重者拘急剧痛。

寒象主要是阳虚和水寒不化。表现为神疲乏力,肢冷喜暖,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证候分析]胃寒证多发于素体阳虚之人,或因外寒直中,或因饮食生冷发病。系伤中阳,胃阴不足为其本,寒邪侵袭为其标,寒凝气滞,腑气不和,故为冷痛。寒饮上逆则呕吐清水;下溢则肠鸣漉漉。

(十) 胃 热

[临床表现]本证以胃热的典型疼痛和热象为特点。

热郁胃中: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

火邪上炎:口臭,牙齿肿痛,齿衄。

火热下迫:大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此证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热犯胃,或气郁化火所致。

火热内炽,胃腑脉络气血壅滞,故脘部灼热疼痛,热邪伤津,则口渴喜冷饮,火能消谷,则消谷善饥;若肝火犯胃,则吞酸嘈杂;火邪循经上炎,则口臭,牙龈肿痛,衄血等。阳明热或伤津,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鉴别]胃热证与胃阴不足证。

胃热与胃阴不足的根本区别在于胃热属实证,胃阴属虚,胃实热,脘部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胃虚热,脘部隐痛,干呕,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