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下雨后积水坑可以凭空长出鱼?

问不完的问题


看到这个题目,有书君就不由地想起了小时候。那时在农村生活,每逢大雨后的两三天时间内,路边、稻田里比较深的积水坑里就会有小鱼,这个时候有书君就会和小伙伴们拿着小盆去捞,往往也能捉到那么几条。

可是大家都觉很奇怪,不知道这些小鱼是从哪里来的?于是小伙伴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人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人说是地上长出来的,也有人说是小猫种出来的,还有人说是神仙送来……呵呵呵,小孩子们的想象力总是天马行空的。

其实积水坑里的小鱼是“大有来头”的:

一、自己长出来——水坑自带鱼卵

有小鱼的水坑都是泥土地的水坑而且都很潮湿的,并且都是靠近池塘边、小河边或者稻田旁边,由于水的流动性,水坑本身就有鱼卵存在。

而鱼卵在水里和潮湿的地方能存活很长时间,在干燥的地方就不会存活太久。

而有的鱼卵有一个外膜,像胶囊一样可以隔离外部的环境,它的生命力很强,可以活很多年。

就像鲫鱼,它的卵在干燥的条件下尚能存活一年,更别说湿润的泥土里了。

所以当有雨水的时候,鱼卵们的生命力被激活了,于是积水坑里就有小鱼出现。

这也是水泥地的水坑和家里的水缸,哪怕积水积上几年,也只长蚊虫不长鱼的原因。

二、外面送来——外力带来鱼卵

鱼卵又小又轻,会随风四处飘扬,就像蒲公英一样,风刮到哪里就哪里安家,如果刚巧遇到有积水的地方,就可以落地生根安一个新家了。

鱼卵还可能粘在水草上,通过水鸟,带到水坑里;

鱼卵也有可能直接挂在动物身上被带到水坑里;

人的鞋底也会沾有鱼卵,从而把它带到新的地方;水流也能将鱼卵带到积水坑里。

积水坑里有了鱼卵,自然就会长出小鱼了。

三、天上掉鱼——下雨下来的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笑了。

听说过“天上掉馅饼”,没听说过“天上掉鱼”?事实上,这个真的会有!

龙卷风有很大的吸引力,能把地面上的物体吸到空中随风飘动,不仅能把小鱼随水吸起,还能把人甚至更重的物品吸至半空旋转翻滚。

龙卷风威力强大,它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吸到空气中的物体携带几十米,甚至几千米的远处,再抛落地面。因此,从天而降的不仅有水、鱼,而且还会有其他各种物品。

例如,1974年夏天,澳大利亚北部山区下雨就下过鱼,1万多条河鲈鱼随着暴雨从天而降,这就是龙卷风的功劳。

因此积水坑里的小鱼也很有可能是下雨下来的。

因为龙卷风的关系,雨水带有刚出生的鱼苗,鱼苗随着雨水落在地上,一些地方没有形成水坑,那鱼苗掉下来就死了,而形成水坑的地方给了鱼苗生存的环境,渐渐地鱼苗长大,就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小鱼。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也是小鱼的生存方式。


有书共读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是农村的,有实际生活经验。


首先我不认同这些什么千年种子,万年鱼籽的说法,我只想说一句,你们是真这样认为,还是故意的瞎扯,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误人子弟。

我觉得,下雨后,积水的水坑有鱼,肯定不是凭空长出来的,也不是下雨下出来的,而是鱼的一种生殖本能-鱼上水,每到春季,下大雨时候,水流到池塘,鱼就顺着水,逆流而上,去到别的水域繁殖,这就是通常说的鱼上水。


题主说的积水坑有鱼就是鱼上水进到坑里,大雨停了以后,没来得及去到池塘,就被困在了小水坑。

我觉得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云亦云的误人子弟,你们觉得我说的对吗?


电视剧电影小说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一定都见过这样的怪事。不管是废弃的鱼塘还是干枯的水库,每当大雨过后,这些有积水的地方就会出现许多小鱼,但是并不是人为抛撒鱼苗长成的,不知道怎么回事,莫名其妙就出现了。所以在民间,才有千年草籽万年鱼籽的说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鱼籽一般只能在水里或者特别潮湿的地方存活,而且不会存活太长时间,那为什么有得池塘干涸了很长时间,但是下雨有水的时候里面又有鱼了呢?

这是因为有的鱼籽有一个胶囊一样的外膜,能够隔离外部的环境,鱼籽的生命力很强,可以活很多年,鲫鱼的卵在干燥的条件下可以存活一年,更别说湿润的泥土里了。所以当有雨水的时候,激活了鱼籽的生命力,积水里才又有小鱼出现。

而且因为鱼籽特别轻,会被风夹带着飘向各地,如果运气好遇到有积水的地方,就可以落地生根安一个新家了。鱼籽还可能粘在水草上,通过一些别的动物,比如水鸟,带到新的水域。也有可能直接挂在动物身上被带到新的地方。

跟国内的鱼相比,非洲的鱼就更加坚强了。非洲的鳉科鱼的鱼卵可以在很干旱的土壤中度过旱季,等雨季来临的时候再孵化,而肺鱼更是可以用身体的粘液结合淤泥做一个类似茧的泥房子度过旱季。每个动物都有自己应对的办法,大自然还有许多神奇等着人们发现。


找靓机科普君


在农村有很多坑洼地,一直没有过水,但一场大雨过后,坑洼里积满了水,过了一段时间竟然出现了小鱼苗。很多人都很纳闷,这鱼又没有翅膀、又没腿,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呢?

每种生命都蕴含着一种强大的力量,一种将自己或后代的生命不断延续的力量。鱼也不例外,鱼的繁殖靠鱼卵,但鱼卵不像鸡蛋那般脆弱,放几天就馊了。俗话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卵”,鱼卵在没有水的环境下都能长时间保持生命体征,等到环境适宜了,就破壳而出。

有些坑洼或平地近些年没有水,但不保证过去的历史中没有过水,一旦这个地方再涨满了水,土壤里的鱼卵或许就会被激活,而孵化出鱼苗。我家有块农田被挖成了“抬田沟”,这个地方曾是老京航大运河的河道,近几十年来都不曾有水了,但“抬田沟”里蓄了水,一样会有很多鱼苗出来。

当然坑洼里面的鱼除了这种方式“长”出来以外,还有其他方式。例如在雨季地表水的径流,河里面的水涨上来以后,一些鱼或鱼卵往往会“搭上顺风车”,顺着水流来到其他的坑洼里,所以雨季过后这些没有过水的坑洼里也会冒出一些鱼来。另外,一些两栖动物、水鸟等动物的迁徙也会给鱼的跨地域传播带来可能。

【大乡】,专注科普三农领域的“冷知识”、“趣知识”,快来关注、点赞吧!

大乡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家住辽西丘陵地区,干旱是常事。

高山洼地,长年是无水的。

一旦到了雨季,高山上干涸的坑洼的地方,一两个月有积水的话,就会有鱼活动。

鱼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我们这里是很普遍的现象。水坑和河流完全隔离。由于是高山顶上,不可能有鱼会逆流而上(落差太大,鱼跟本游不上去)流水洪水时间短,一两个小时就断流了。



水鸟等动物搬运说法靠谱。

就是鸟吃了河里的鱼,又飞到了这里的水坑饮水,把鱼卵随粪便排到水里,繁衍出鱼来。

或者是身体上粘上的鱼卵带来水里。

但是也有一点说不通。就是水坑里鱼的品种和河里的鱼的品种不一样。河里很少有,甚至没有。


我发现我们这里水坑的鱼,是被称为柳根子的鱼类,是河里没有的种类。这种鱼有点像被称作坝鱼的样子。

那鱼籽从河里而来的说法被排除了。

那这里的鱼卵是哪里来的呢?

还是"万年鱼籽"的说法靠谱。就是很久以前,这里就有鱼生活了,而且这种鱼已经进化出了繁衍的本领。适应了这样的环境。

有水就孵化成鱼,再产卵。水干了就保存生命的种子。

生生不息,万古传递!

生命的多样性,不可想像的顽强啊。


大美农村绿水


大实话:鱼不可能凭空长出,只是我们忽略了这个过程。

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农村生活的,所以对这种事可以说是深有体会。可能很多网友都会怀疑这种说法的真假,但是,从我的真实生活经历来说,这是真的。很多人可能要纳闷儿了,那么这些鱼都是从哪儿来的呢?



鱼只能通过鱼卵孵化而来

如果你同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话,你会发现:如果这些积水坑没有和外界联通,那么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小鱼,但是绝对不会有大鱼。也就是说,这些鱼是在水坑有积水后的这段时间才有的。

所以说,这些鱼就是雨后不久才繁衍出来的。而一般来说,积水坑里面会有鱼,那么指定是在这个积水坑附近有鱼塘或者水库是长时间有鱼的。然后,因为下大雨刮大风的原因,造成鱼塘或者水库里面浮在水面的鱼卵碰巧随风飞到了这个积水坑,所以慢慢孵化出了小鱼。

而那些远离水库或者鱼塘的地方,就是积水时间再久,也不可能凭空生出鱼来。就好比农村家里的水缸,最多也就是生出蚊子,但是绝对不是有水就有鱼的。

不同品种的鱼耐旱能力不同

当然,也确实会有另一种特殊情况。比如说,一个水库里面原来有鱼,但是因为某种天气原因,或者认为原因把水抽干,把鱼捕尽了。但是,遇到了下大雨,水库里面又重新积水后,水库里面又重新发现了鱼。

这可能主要就是因为不同品种的鱼耐旱程度不一样。比如说泥鳅吧,就算是稍微湿润一点的泥土里,泥鳅都能够长时间生存,然后等到下一个雨季的到来。然后就是一些野生的小草鱼,这种鱼看着很小,到其实已经具备繁殖能力。它们产下的鱼卵也有可能在某个积水坑里的一些可能平时我们都注意不到的小水坑里面存活着,然后等待机会合适了,又重新孵化出来。

但是,像那种下雨过后几天就会干涸的积水坑是绝对不可能有鱼的。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神化这个现象。毕竟,我们必须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只有鱼卵才能孵化出小鱼。

有理有据,实话实说,关注:大实话。让我们一起用理性的视角看世界。


大实话



首先回答题主疑问:

不知大家听过经书上有这样一句话:鱼籽不经盐渍过,经过三年还可以活命。

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大了,我也曾托人查过,确实是没有这本经书的存在,不过是人们一传十,十传百传出来的故事罢了。

不过据我了解,国外的科学养殖家们做过这么个实验:把鱼籽分别放在高温、常温、低温环境下,观察它们内部生理机制的变化。

发现高温条件下的鱼籽很快就失去了生命力,即使重新放回水中也不能存活生出鱼苗。

相同时间内,常温下的鱼籽则保存着良好的内部生理机制,并且可以延续半年甚至一年之久不会改变。

低温环境下的鱼籽,内部生理机制被冷冻,1年之后将其放回常温水域,发现其逐渐恢复生命力,不久生出鱼苗。

因此可以发现,常温和低温下的鱼籽,存活能力都是极强的。

解决了鱼籽存活时长的问题,下面是积水坑的问题

有朋友会问了,那些由于下雨而形成的积水坑里为什么也会生出小鱼呢?

我认为有两种原因:

一、首先这样的水坑基本不会出现在城市里,因为城市的水泥地是不足以鱼籽存活的,所以题主描述的情况大部分情况出现在土地的积水里,那些地方长时间潮湿,本就有鱼籽存在,这些鱼籽可能是本来就有的,也可能是从哪里随风吹到了这里。鱼籽很轻。

二、雨后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是雨水中本就带有刚出生的鱼苗,鱼苗随着鱼落在地上,一些地方没有形成水坑,那鱼苗就死了,形成水坑的地方给了鱼苗存活的环境,渐渐鱼苗长大,就变成人们肉眼可见的小鱼,


所以,对于“凭空长出”,我认为没有那么神奇的事情,还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问题就没那么难以理解了。

希望我得回答可以解决题主 疑惑。也希望能帮到大家。欢迎讨论。


蒙莱文化传媒




下雨后水坑能凭空长出很多小鱼,我小时候在农村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干涸的小水沟,下雨后在某处较深的地方积出水坑,雨过后会发现,里面有小鱼苗游动。

本人觉得,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鱼卵自然孵化。一颗鱼卵可以保存3年左右,在没有遇到合适的温度和环境时,它会一直埋在淤泥中,粘在水草上,石头上,雨水把它冲出来,带到合适的环境,只需几天时间就能孵化成小鱼儿。



二是河中小鱼逆流的结果。下雨时,大气气压低,河水中缺氧,相当闷,让鱼儿非常难受,在本能反应下,一些鱼儿会拼命往水面浮,或者逆水胡乱游动,以便呼吸到足够氧气。实质上,这样并不能保证吸到新鲜氧气,鱼儿没思想,跟人不一样,这只是它反抗自然环境的一种本能罢了。

一些鱼儿游呀游,有的甚至沿着地面上的雨水,游进了小水沟。雨停后,地面上其它水流走了,只剩下水坑中有水,鱼儿无法回到河中,只能就此搁浅。


杜鲁昆


你好,我是蓝音久儿,生于苏北,坐标苏南,扎根农村的创业者。我想每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着在沟渠里捉鱼的经历。


小时候的夏天,每逢大雨过后,沟渠里的水涨满,甚至淌到路上和打麦场上,有一次,在去打麦场那条路上,就发现了几条大鱼。雨水过后,田间地头的小沟渠,过水道里的鱼也多了起来。记忆中,我经常跟着哥哥拿着网兜去堵鱼,在一处通往汪塘的水流处,放上网兜,打着伞,静静的等待鱼儿钻进网里。而我呢,就主要负责把捉到的鱼捡进小水桶了,这样一两个小时过后,中午就有一顿好喝的小鱼汤了。

此外,沟渠干涸后,大雨后一段时间,一些积水坑里也会有小鱼小虾,小时候割草就会带个塑料袋,草割满篮后,就会在这些积水坑里捉小鱼。积水坑里没有大鱼,都是一些常见的小草鱼。


那么为什么下雨后积水坑可以凭空长出鱼?

看似凭空其实并不是。大雨过后,发现鱼多了起来的是因为有的鱼随着雨水的上涨,从原来的河流中顺着水流游了出来。我们那附近几里路之外有一条西沙河,大雨的时候雨水上涨,沟渠里水流动,一些鱼就会顺着水流来到村庄,所以,路上和打麦场上甚至都会有鱼。

另外,干涸之后的沟渠,下雨也不是立马就有小鱼,都是形成积水坑一段时间后才有小鱼。民间有“前年草籽、万年鱼籽”这种说法,有水的地方就有鱼。积水后,一些埋藏在土里,还有一些鸟儿等动物带过来的、隐藏在草上的鱼卵开始自然孵化,不多久,水里就出现了鱼。

但是鱼籽一般只能在水里或者特别潮湿的地方存活才对,为什么干涸后的池塘也会有鱼孵化呢?据资料所查,有的鱼籽有一个胶囊一样的外膜,能够隔离外部的环境鱼籽的生命力很强可以活很多年。这些生命力顽强的鱼籽,一旦遇到合适的温度和环境,就会自然孵化。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就会一直埋在淤泥中,粘在水草上,石头上,等待雨水的来临。


我是蓝音久儿,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有其它,欢迎补充。


蓝音久儿


多年前,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一个天天四处打鱼的人。他的答案令我啼笑皆非,他说水里的鱼虾都是草籽和虫卵生出来的,因为北方农村都有草生鱼虫生鱼的说法,从科学角度讲这个说法是绝对荒谬的。有人说水坑里的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可能绝对存在,因为本人看见过天上掉鱼,但是有的水坑不是下雨形成的,但照样会有小鱼小虾,那么这个问题的真像到底是什么?
鱼,肯定是鱼卵孵化而来,也就是说,知道鱼卵的来历也就知道鱼的来历。水中的鱼卵是怎么来的呢?很多朋友的回答基本接近真相,只是不够全面。有句民谚:千年草籽万年鱼籽。千年草籽很难,但是万年鱼籽很容易,有科学实验证明,鱼卵在稳定的环境中存活有可能达到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当适宜它们孵化的条件已经降临,这些似乎不存在的生命便急不可耐的开始华丽转身开始繁衍下一代的使命。这些鱼卵可能是多少万年前遗留在土壤中的幸存者。


水坑中的鱼卵还有很多来源,比如人类的生活把很多鱼卵在无意识中丢弃,然后和其它垃圾杂物粪便循环进土壤中,水鸟则把带有鱼卵虾卵的类便也在无意中四处撒播。
这个世界上,生命无处不在,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它们用自己的生命本能,随时给人类带来惊喜和启发。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