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何终其一生看不起黄忠?

青茶D


这个我之前文章分析过。

我们都知道关羽被称为武圣,和文圣孔子齐名。纵观关羽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充满雄心壮志,关羽青年时曾杀过人,所以背井离乡,连字也改成了云长。

后来关羽在涿郡做小买卖,结识了刘备和张飞,从此便跟随刘备东征西战杀敌立功,无论在刘备多么困难时都未想过离开,而投靠曹操那次史书只是记载,并未分析原因,后来还是回到了刘备身边。

刘关张

刘备称帝后,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和之前曹操封的有本质区别),前将军,三国演义更是誉其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走上了人生的巅峰,也顺理成章的为后世流传。

而纵观关羽对阵时,多次被人射中射伤,比如黄忠,庞德,都射中过关羽,而其他的武将从未被射中过那么多次,为什么关羽对箭防范意识那么差呢?为什么自己从不用箭?你看吕布,马超个个箭法精湛,甚至连刘备都射死过人。

关羽

究其原因还是关羽骨子里有傲气,读春秋深明大义。箭在古代是属于比较阴险下流的招式(弓兵除外),属于趁人不备杀人的武器,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就是指箭一般都是偷袭用。所以说关羽的傲决定了其光明磊落,也决定了关羽对用箭人的鄙视不屑甚至轻视,理所当然会看不起黄忠。


备备哟说文讲史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年,拿下汉中之后,进位汉中王。同时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
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权力无疑是最大的,但是一听到黄忠也位列五虎将,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为什么不满黄忠,不愿与黄忠同列为伍?


其实关羽看不起黄忠有三点原因:

1、黄忠晋升太快。

黄忠,字汉升,荆州南阳人,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建安十四年(209年),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建安十九年,拜为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从此名声大噪。短短十年时间,就晋升到了国家高级大将序列,堪称速度非凡。要知道,关羽和张飞都跟随刘备长达三十余年了,才有这样的地位,因此晋升太快,关羽产生对黄忠的抵触情绪的。

2、关羽的打压借口

黄忠虽然是老将,但是战功显赫,而且勇武逼人。但是 ,关羽更希望担任这个职位的是赵云,这位有资历、军功、谋略、而且还是涿郡派系的人物,在关羽看来,黄忠属于荆州派系,汉中太守魏延已经是荆州派系提拔上来的武将,就已经造成了全军震惊的后果,而中央还安排一位这样的荆州派系的大将,荆州派系的武将上升势头很明显,为了实现涿郡帮掌控军队,黄忠必然要被打压。


3、关羽的骄傲狂妄的性格

对于黄忠的任命,诸葛亮其实也曾提出过意见,《三国志》记载:“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也就说黄忠的名望不是关羽和马超可以相比的,现在让他们同列为臣,地位相同,关羽很可能不高兴!也从侧面反应了,关羽的骄傲狂妄的性格,可能觉得关羽不理解。

而黄忠,作为一个降将,有这样的地位,很明显,除了实力,就是刘备的帝王之术了,黄忠作为降将的代表,代表择贤主而仕的一批官员。而刘备对于这些降将论功行赏,也是间接向其他降将透露出一切官员俱要一视同仁的道理。关羽在费诗的劝说之下,也就接受了。

沧海一川


在真实的三国史上,关老爷确实看不起黄汉升。而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关键在虚构的三国演义,因为在虚构版的演义中,关羽曾经和黄忠大战未分胜负,而且黄忠马失前蹄之际,关老爷饶之性命,次日韩玄将坐下青鬃马赐给老黄,老黄弯弓射老关,虚放两箭,第三箭射中红缨,关羽知其意不追,后来韩玄说黄忠通敌欲斩,魏延杀死韩玄并迎关羽进城。(关公战黄忠,其实就是关公战秦琼,纯属虚构)

有这样一段故事,关羽和黄忠便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曾经有过故事,而且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关羽知晓黄忠的本事,而且亲身领教。

可既然如此,后来封五虎上将之际,关云长为何又发飙,看不起老黄呢?

这显然是于理不通的。

实际上,关键就在于此前的关黄大战,纯属虚构。

在《三国志》中,老黄压根就没和关二交过手,刘备南下那会,老黄是主动投降的,没打架,自然也就不知道他的身手究竟如何。他真正有所表现,是在入川攻刘璋那会勇猛冲锋得来的名气,刘备也是在那个时候,才对他刮目相看。以至于后来评定了益州,就封他做讨虏将军。而五虎上将这买卖,也纯属虚构。

实际上,关羽、马超等四个人受封的是前后左右的将军号,自然这是将军序列中比较高级的,赵云则没挨上。这顺序也不一样,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马超是左将军,黄忠是后将军。

但也就这一次封赏,令远在荆州的关羽大吃一惊。为什么呢?张飞的战功,关羽是了解的,这个自然没问题。而马超是西北方向有名望的战将,关羽也没问题。可黄忠是哪根葱?关羽不知道,肯定是不服气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刘备特意派人到荆州,跟关羽说明情况。

从这些情节来看,关云长的质疑,也毫无问题,不能说明他就是骄傲自大,看不起人。更谈不上关羽终身看不起黄忠,关二根本就不认识这人好不好!

(从历史看,关羽真的没见过黄忠一面,之前黄忠随刘备入蜀之际,他压根就不知有这人。等黄忠在西方有了勇将之名,关羽又在荆州走不开,稍后更出事情,所以这两位根本就不认识)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关羽必须看不起黄忠,更确切的说是他必须表现的非常看不起黄忠。当初桃园结义时刘备身为皇叔(虽然很有水分)有政治资本;张飞为一方富户(家中有私家园林)有经济实力;只有关羽身无长物,他所能依仗的一是武艺、二是对大哥的忠诚,政治资本和经济实力却是没有的。在后期刘氏集团不断扩大时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关羽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先是诸葛亮、赵云,又有马超、黄忠、魏延。关羽最怕别人从武艺和忠心这两点威胁到他了,所以他攻击他人时也就是从这两点出发。因为他自己忠诚上有污点(曾经降曹)所以特别在意他人这方面的问题,一但发现瑕疵就咬住不放,希望所有人都有问题才好。关羽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只有不断的贬低排斥他人才行。诸葛亮他没办法,他没那个头脑斗不过,经过几次交锋认了,但诸葛亮也总是对他让三分的。赵云年纪小,和他不是一伐的,所以矛盾不大。他攻击马超自然是说马超只有武勇不如他有谋略了;攻击魏延、黄忠就是说这两个人曾经被弃过旧主,关羽用这种方式提醒刘备自己才是最可靠人,也顺便压制了其它人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关羽这样的行为是典型的底层平民飞黄腾达后缺乏安全感的表现,他十分需要来自于上层的认可,也非常惧怕同僚们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才会不断用抹黑打压他人的方式向上级表忠心。



七昼夜




😂😂😂我周瑜不服


林果


个人观点:

第一,关羽其实并不是看不起黄忠,是一种嫉妒心作怪!他们之间的打斗,虽然最后关羽赢了,但是整个过程,黄忠想杀他根本不需要与他对阵,百发百中的神箭不是吃干饭的,演义中也表现出这一点,黄忠不好意思杀他!关羽本人,狂妄自大,尤其是吕布死后,自认为天下无敌!初次交手,两人打了百于回合不分胜负,约定明日再战!黄忠年龄大关羽那么多,实力却和关羽基本不相上下,我们都知道,第二天关羽赢了也是用的拖刀计,计策这东西,只要事先发觉就不会中计,换句话说,要是黄忠谨慎一些,就还是分不出胜负,可是交战过程中,黄忠可是随时随地能要了关羽的命!所以,关羽不是瞧不起黄忠而是嫉妒黄忠!


第二:还是关羽的性格,好大喜功!关羽在刘备集团军几乎是矛盾的纠结点,跟一起起步诸葛亮关系都那么差,后期更是目中无人,在荆州,对刘备很多事都说三道四的!总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也为日后埋下祸根(请看我个人动态关于关羽之死)。如果,黄忠与关羽一样的年龄,关羽肯定打不过黄忠,妥妥的!总认为自己的功劳最大,正好,黄忠又斩了夏侯渊,立下大功,出于嫉妒心,如果不压制黄忠排斥黄忠,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就会受影响了!



最后一点,就是,关羽总觉得自己跟领导混的很熟了!可是,自己得罪了那么多的人都不在乎!最后死都才明白什么叫众叛亲离!张飞,赵云不必说跟刘备起家的,马超无论身世和武力都不输他,换句话说,跟马超同列还能有面子!而关羽认为黄忠是自己的手下败将,让自己跟手下败将同列感觉丢人!黄忠其实也明白这一点,直到死还挂着这个事!其实,对于刘备发家后而言,黄忠对于刘备集团的功劳,十个关羽也比不上!不信,你仔细想想,后期关羽有啥功劳?


君说历史


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权力无疑是最大的,但是一听到黄忠也位列五虎将,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为什么看不起黄忠,不愿与黄忠同列为伍?

其一:关羽好大喜功,看不起比自己职位低的人。 

演义里,关羽一开始还是蛮喜欢黄忠的,原因很简单,打长沙时,两人算是惺惺相惜,但后来却开始看不起黄忠了,为什么呢?因为关羽接下来就是镇守荆襄,直接就是一方大员,而黄忠呢,七老八十了,归顺刘备还只是个偏将军,归顺后也还只是将,而且还是那种需要亲自上阵的,类似于关羽在徐州时的档次,关羽自然看不上了,因为两人的官位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了,基本差距差不多就是兵跟将的区别了。

其二:关羽的性格

关羽的性格,好大喜功!关羽在刘备集团军几乎是矛盾的纠结点,跟一起起步诸葛亮关系都那么差,后期更是目中无人,在荆州,对刘备很多事都说三道四的!总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也为日后埋下祸根。如果,黄忠与关羽一样的年龄,关羽肯定打不过黄忠,妥妥的!战长沙关羽关于黄忠的主观行为如下: 内心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只是不过觉得黄忠是个能打的货,事实上三国原著中敌我双方经常有这种心理活动,仅仅是认为对方很能打,并不是钦佩对方这个人的证据 。双手举刀猛喝曰:“我且饶你性命!快换马来厮杀”————能打是么?老子比你更能打!不稀罕乘人之危,再来打过照样弄死你,同样的,这口气很明显佐证了上一条心理活动中丝毫没有钦佩黄忠这个人的意思。 射中盔缨:云长吃了一惊,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今日只射盔缨,正是报昨日不杀之恩也。云长领兵而退。————吓一跳,小样还挺能打。今天没下黑手是因为昨天我放他一马。没有任何明确的赞赏性心理活动。 魏延开城:安抚已毕,请黄忠相见。忠托病不出。云长即使人去请玄德、孔明。————并没有张飞义释严颜那样的举动,给你面子招抚一次不来拉倒,爷没空陪你玩。

以上都可以说明关羽并没有被黄忠折服,原著中此处仅有黄忠对于关羽多有钦慕之意的描写。所以关羽遇(zuo)害(si)后,黄忠急急不可耐要报仇的冲动仅次于刘备张飞此处是有伏笔的。所谓惺惺相惜,实则黄忠单方面的敬佩关羽而已,关羽眼中压根黄忠压根没挂上号。

另外,如果在此之间关羽有钦佩黄忠的意思,他怎么会从头到尾都在想着干黄忠?第一天目的是砍死黄忠(平手),第二天目的还是砍死黄忠(正准备下手黄忠马趴了),第三天目的还是砍死黄忠(黄忠诈败射盔缨之前关羽可是“两日战黄忠不下,十分焦躁......忠诈败,云长赶来”)。你丫都折服了,还这么想干死他?你大哥大耳贼那边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闹革命正缺人啊,这么条好汉就没想过收服一下?外交技能没点满那也至少不用这么急着干死吧?

事实上性格上而言关羽自视甚高,平生压根没有服过几个人,初次见面即信任的只有刘备和张飞,“水”先生也是一把火烧了博望才博得关羽信任的。甚至严格来说关羽没有“折服”过任何人,他看得上的都是他“主动”地认可你,而不是对方“主动”地折服他。即使在这点上他也是非常吝啬的。终其一生能正经信任的不过刘备张飞诸葛亮,认可的不过赵云张辽。 从上边一句对赵云并列五虎上将的评价中那一句“可也”也充分暴露了关羽的性格,赵云这样战功赫赫赤胆忠心的虎将,因为不是真正拜把子的张飞,不是世代名门的马超,关羽都废话了半天勉强蹦了俩字“可也”,遑论黄忠乎?

话扯远了,关羽不满黄忠的不是能力、也不完全是如上我所说的信任或者认可。而是地位!张飞赵云得到了信任和认可,所以如兄弟手足,地位自然可以平起平坐,自家人可以不论出身。其余两位马超黄忠那就不一样了,是我大哥的下属,马超好歹是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当然,这个略扯)世镇西凉名门贵胄,和我并列也算说得过去。黄忠?算哪根葱!

事实上,黄忠投刘备前一生不过守长沙一郡之地,换成现在话说也就长沙市公安局长兼人武部主任。和陪着大哥打遍半个中国的张飞赵云,和马伏波之后西凉刺史马腾家的贵公子马超比起来,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何况张飞赵云分别是拜把子的公司创始人和资深合伙人级别的铁哥们。

以上只是个人意见,如有其他观点,请尽情发表。


电竞老骚男


关羽为何终生看不起黄忠,按照现在的话来说,恐怕就是羡慕嫉妒恨!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黄忠的交集戏分很多,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两个人并没有过多的交集,甚至两个人究竟有没有见过面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也许只是互有耳闻,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各方面比较来看,至少在关羽的眼里,黄忠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得上他,但在现实中黄忠却可以步步紧逼,完全不逊色于他。



在关羽的概念里,黄忠也不过是赤壁之战后,刘备收复荆州四郡时所收纳的一个降将,跟早期就与刘备共同打江山的关羽的资历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虽然年长却没有太多出彩表现,比起自己斩杀颜良的风头,根本没得比较,可这些只存在于黄忠归顺之前,归顺之后呢?

先是跟随刘备杀入益州,参加了长达数年的益州争夺战,黄忠自然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近两年的汉中之战,更是率军击毙夏侯渊,创造了刘备与曹操交战数十年来,击毙的最高级别曹军指挥官,如果说不久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中原,之前的黄忠更是凭借着此战威震西北,而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关羽在干什么?由于战略的需要,他只能待在荆州担任守门员的角色,眼睁睁的看着资历不如自己的黄忠狂刷战绩,自己早年的成绩在黄忠面前也逐渐变得微不足道,其帮助刘备建立了由始以来最大的地盘,自己却只能成为旁观者,关羽能不恼火吗?



所以黄忠受封五虎上将,既有安抚荆州派的需求,更有奖励黄忠战绩的需要,这个五虎上将之衔,黄忠其实是当之无愧,尽管关羽气恼的声称不与老卒为伍,但他却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黄忠有资格拿这个荣誉!



这就好比现在的职场,一个高管暂时被闲置多年,又根据工作需要把一个项目经理不断委以重任,多年后给公司创造大量业绩的项目经理自然可以被提拔为高管,而原来的那个高管,这期间没创造业绩,自然只能看着后辈跟你平起平坐,气恼归气恼,看不起归看不起,但却无法改变后者有资格与你平起平坐的事实。

事实上汉中之战不久后,关羽在没有顾及自己力量薄弱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樊城之战的战果,甚至在徐晃增援下樊城之战已经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下还异想天开地选择坚持,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陷入到了短期之内想盲目扩大战绩和资历的陷坑中,最终在威震华夏的几个月后就埋葬了自己!


辽宁资深球迷


罗贯中《三国演义》有诗云:“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三国志·黄忠传》载,“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守韩玄。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人们常有的疑问。不过黄忠虽老,却不存在这个问题。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方面军师庞统阵亡,刘备一支穿云箭,将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拉入川作战,留关羽坐镇荆州,“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惟关羽留镇荆州。”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与曹操针锋相对,黄忠露出锋芒,《三国志·黄忠传》载,“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迁征西将军”,声威赫赫。

刘备将曹操挤出汉中后,自为汉中王,论功行赏时,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同列,诸葛亮当即指出,恐怕关羽心里会不舒服,《三国志•黄忠传》“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据《资治通鉴》载,关羽闻与黄忠同列,果如诸葛亮所言,大是不忿,“……备还治成都,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馀皆进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马犍为费诗即授关羽印授,羽闻黄忠位与己并,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费诗好一番劝解,这才让关羽接受了任命——后世总认为黄忠是老将,大约也是缘于关羽一句“不与老兵同列”。

其实,关羽不见得是特意针对黄忠,就像孙权为子求取关羽的女儿时,关羽破口便骂,《三国演义》中更是说“虎女不嫁犬子”。看起来关羽把自己摆得比东吴老大还高,他的“境界”,其实可以用“小视天下英雄”来形容。

也就是说,这天下群雄,他看的起的没几个,便诸葛亮这等人物,在关羽面前也是捡好听的说。


不过关羽不愧是铁骨铮铮的英雄,知错便进行弥补,“羽大感悟,遽即受拜”,这是常人难及的。只是,他惯有的自负、骄衿,却是难以改变的。


煮酒君


其实,关羽看不上黄忠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很多的人都是从《三国演义》上误解了。

关羽、黄忠的长沙之战,纯属虚构的,其实,黄忠于长沙与魏延投降刘备,从未与关羽交过手,关羽根本就不知道黄忠的功夫有几斤几两。

五虎上将也是子虚乌有的事,蜀汉只有四将军,而无五虎上将一事,反而是曹魏才封了五子良将。

主要原因是:一,黄忠乃一降将,年纪太大了,关羽、张飞纵横寰宇之时,黄忠并无声望。二,黄忠进爵太快,取得成都时封征西将军。取得汉中后,刘备进爵汉中王,封关羽为前将军、黄忠后将军、马超左将军、张飞右将军。然一直忠心护主的赵云呢?以前是牙门将军,取得成都后,诩军将军,刘备进位汉中王时封关、张、马、黄四将军时,赵云为中护军。说白了,就是杂牌将军,为刘备看家护院的狗腿子。你说关羽气也不气?张飞是同患难30于年的生死兄弟,马超也曾是一方诸侯之后,且潼关、渭水与曹操一战早已成名。赵云虽然不是兄弟确胜似兄弟,当然,三国演义有夸大赵云之嫌,但也同生死十多年了。然黄忠,一名老卒,短短几年的时间,两三次战役,就一跃跻身于四大将军之列。为此“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一是,看不起黄忠;二是,给刘备提意见,撂挑子;三是,为赵云鸣不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