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100個傳統年俗文化系列一


宋。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燃爆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燃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 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絃。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平日裡忙於招攬生意,一年之內,難得休息。只有新歲初一有空閒自娛。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如今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發短信、寄賀卡、禮儀電話和電報,都是一種新的拜年形式。而古代拜年流行送“名片”,古時,大戶人家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


飾梅花妝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 梅花妝是古婦女的妝飾,是指女子在額上貼一梅花形的花子妝飾。其實 ,婦女在臉上點畫裝飾,早在春秋戰國時已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圓點的圖案可證。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一種化妝時尚。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主要用於宴會和饋贈,盤中五辛分別為:小蔥、大蒜、辣椒、姜和芥末。晉代的春盤中放有蘿蔔、芹菜。唐代立春所用的春盤中有生菜、蘿蔔絲。宋代春盤中放有嫩萵苣、韭黃。明清時期春盤中有蘿蔔和生菜。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 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這是唐宋元明立春時用金銀箔羅綵剪作小幡等飾物戴在頭上或繫於花枝,以迎賀新春的一種老少咸宜的取樂方式。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放燈,是一種漢族傳統節日風俗。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而且元宵節還是古代小姐跟情人約會的節日!

蠶卜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 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 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走百病上城頭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多在元宵節後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或登城摸釘求子,目的是驅病除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