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群:母親走了,我也離開了舞臺劇

從25歲到現在,李立群從事表演行業已逾四十個年頭,面對“老戲骨”名號,李立群笑著用“可以燉湯的那種”來自我打趣。早年間加盟臺灣華視,歷經幾年打磨一舉問鼎“金鐘視帝”;33歲在“華視一哥”的位置急流勇退,一頭扎進劇場潛心舞臺藝術。1995年,李立群毅然隻身北上,參演過《春光燦爛豬八戒》、《大秦帝國》、《一觸即發》、《溫州一家人》,此後的二十餘年,李立群幾乎都活躍在大陸電視熒屏。在北京衛視熱播都市劇《幸福一家人》中,李立群飾演了一位“單親老爸”房永福,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卻換來孩子們的冷落與疏離。“對不起,是爸爸沒本事”,房永福向兒女剖白的一句臺詞,激起無數觀眾的感動與共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李立群也是很慶幸遇到了如此接地氣的劇本和越演越舒服的搭檔。

談從藝“硬著陸”巧遇“好劇本”

從藝四十年有餘,李立群在電影、電視、舞臺劇、綜藝節目中廣泛涉獵,他坦言自己現在對各種題材、形式都不再有那麼大的好奇。年近古稀,對於選劇與工作,李立群都看得更加通透和隨緣。被問及此次接演《幸福一家人》的原因,李立群不改一貫的幽默,笑著回答道,“酬勞給的合適,時間也不衝突,就過來嘍。”李立群用“硬著陸”來形容此次的合作,即還未看過全部劇本就已進組,但隨著拍攝深入,他開始暗暗覺得“運氣真是不錯”。“這部戲拍到1/3時發現,這個劇本相當好,這種好就體現在它的‘接地氣’上。拍攝過程中,我們(房家)全家人都覺得越演越舒服,那觀眾看起來也會越來越舒服。”

在電視作品爆發增長的時代,觀眾的評價標準也不斷提高,在主創陣容、故事題材、製作水平之外,與現實的貼合程度與反哺意義也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李立群看來,最能體現《幸福一家人》“接地氣”的一點,就是它的“與時俱進”。“現在我們中國的老齡化社會已經快到了,未來高齡人口會越來越多,老人需要孩子們的照顧,但現在年輕人的生活壓力也很大,很多時候會疏於照顧家裡的老人,如何處理他們的關係是這個時代需要解決的問題。”《幸福一家人》將中國人家長裡短的故事平鋪開來,每個家庭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當平凡極具現實意義的故事被搬上電視,才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它、正視它、解決它。

李立群認為,《幸福一家人》的最大亮點在於“教育”。親子代際溝通困難、事業家庭情感衝突、花樣人生與空巢父母的矛盾現實……《幸福一家人》將當今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發生的狀況彙集一堂。“這是一部和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有緣的戲。”

談新劇“不孝訴訟”是智慧手段

劇中,李立群飾演的父親房永福幾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孩子們,任勞任怨不辭辛苦,卻被孩子們以各種“忙碌”的藉口忽視傷害,最終狠心向兒女提起訴訟,用嚴厲的方式為他們上了最後一堂“愛的教育”課。引發觀眾感嘆的不僅是劇中父親那句“永遠把我當空氣看”的無奈與辛酸,更是對生活中兩代人相處現狀的感同身受。

面對“不孝訴訟”這樣一個看似極端的選擇,李立群卻覺得房永福看似走投無路的舉動其實充滿了智慧。“當一件事情要‘完蛋’了,但又處在方生方死和方死方生之間,突然間你就會產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叫智慧。”將兒女告上法庭在中國社會並不常見,但在生命晚年之際遇到倫理糾結,房永福勇於做出這樣的抉擇,在現實生活中看似刁詭的存在,在戲劇中卻恰恰真實動人。正是因為父親的選擇,才使得幾個雞飛狗跳、不願妥協的孩子,開始變得凝聚團結、懂得感恩。

房永福在劇中將身患癌症的事實向孩子們隱瞞,李立群認為這不僅是這位老人的智慧,也是巨大的勇氣。“他沒有瞎耗,耗到老的時候倚老賣老或者自怨自艾;他臨到走時還在寫遺書,寫要怎樣做到更好。這個爸爸其實是非常懂得愛,所以才會產生所謂的代溝。”李立群將“代溝”劃歸到中性詞的範疇,看作是一種自然存在的現象。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劇中房永福總是一邊揉麵一邊嘀咕,似乎要將生活中的瑣事都給麵糰細細訴說,戲外的李立群,也是如此。“我會一大早起來跟自己講話,做事前也要先嘀嘀咕咕一陣,跟個‘神經病’一樣。”或許這種行為在年輕人眼中難以接受,卻成為了老一輩紓解情緒的一種方式,李立群很慶幸他的孩子們始終也在包容自己。

談表演是否用心去演觀眾會有判斷

1995年背井離鄉、隻身北上,李立群將自己比作“出海打魚的”,夫人才是家中的掌舵人,自己是舉手表示支持的一方。拍戲閒暇之餘,李立群會回到距離臺北有四十分鐘車程的山區家中,享受悠然自得的休息時光。“拍戲的工作量很大,回到家可以純粹休息,每天睡完覺澆一澆花,了不起再射射箭,然後跟老婆一起出去吃個飯,有力氣的話就自己做一點。”拍戲形成的生理秩序讓他經常到半夜四點多才睡得著,恰逢剛剛起床的愛人,有時連言語都不需要,兩人便能讀懂對方心境。

《那一年我們說相聲》、《推銷員之死》、《一夫二主》……在舞臺劇表演上頗有建樹的李立群,在採訪過程中再提起舞臺劇,卻是明確表示以後不會、儘量不演了。而不想再接演的原因卻讓人格外感慨,“我失去演舞臺劇的理由了。”向來重視家庭的李立群,此前返臺演話劇就是因為要陪媽媽,“媽媽年紀大了,不能去住臺灣老人院,我就在臺灣找一個話劇,連排帶演四個月,我就有理由在臺灣待四個月陪我媽媽。媽媽走了之後,我就離開了。”曾因著名錶演藝術家藍天野《冬之旅》的邀約復出,如今李立群依舊義氣灑脫,“如果他還想演,我就陪著他演!但確實對其他的舞臺劇已經不再好奇了。真要演的話,如果能碰得到好導演,我願意演一個《李爾王》。”

近年來,在電視劇領域步履不停的創作,李立群一直強調這是一種“妥協的藝術”。但妥協並不是胡亂妥協,而是市場環境下必然的產物,時間、製作成本,都是一定要衡量的要素。“電影可能用一年、兩年拍出來90分鐘,電視劇三十集戲的體量卻要用三個月就完成,客觀條件存在,是一定會導致相應的結果。”無論電視劇的特質如何,李立群都格外感謝電視,這是讓他跟廣大觀眾用表演神交的最廣闊平臺,是每一份都來之不易的緣分。“作為演員,只要盡全力地表達角色,即使真的被劇本擋掉很多,觀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會分辨出孰優孰劣。所以只要肯用功,演員基本的光芒還是會表露出來。”記者 馮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