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是一样的吗?有什么区别?


尽管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都叫血栓,但本质并不一样,需要服用的药物也不一样。动脉血栓主要与血小板主动聚集有关,需要服用抗血小板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静脉血栓主要与血细胞被动聚集有关,需要服用抗凝血药物华法林、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等。

下面,“问上医”就为您详细介绍这两类血栓的区别及应对方法。


血栓形成过程

在了解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区别及适合的药物之前,我们先了解下这两种血栓的形成过程。

(1)动脉血栓

当身体有伤口时,血小板会第一时间凝聚在伤口处以便堵住出血口。之后,依赖于维生素K而起作用的众多凝血因子会被依次激活。它们会将“溶解”在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编织成“无法溶解”的网状纤维蛋白,从而将聚集的血小板捆绑在血管壁上彻底封堵伤口。

这一过程可简化为:血小板先聚集,而后凝血酶固定血小板这两步。正常情况下,这一特殊的作用机制是防止失血过多,保证身体健康的有力武器。

然而,除了有外伤可触发血小板凝聚外,血管内伤口(脂质斑块破裂)也可导致血小板主动聚集,进而引发后续一系列凝血反应,导致体内血栓形成。一旦血栓随血液流动,堵塞到某个细小的血管分支,可引发极其严重的后果。例如脑梗、心梗等等。

这类血栓形成主要发生在动脉,预防它需要服用抗血小板主动凝聚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静脉血栓

此外,血液流速过慢使得血细胞被动聚集,也会导致另一种机制的血栓形成。这一类血栓多出现在静脉或心脏内,例如静脉曲张、房颤导致血栓形成等。预防这类血栓形成,需要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


抗动脉血栓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有赖于其外膜上的受体之间相互连接。抗血小板药物,多是霸占血小板外膜上的受体,使得血小板即使聚在一起也无法真正“牵手”。

目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波立维)。这两个药效果类似,但药效机制略有差别。阿司匹林可以作用在血小板外膜上的一个受体,并与它不可逆的结合,从而阻止了这个部位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氯吡格雷的作用也是类似的,只不过作用在血小板上的另一种不同的受体上,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强。

但抗血小板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在预防血栓的同时也有着出血的潜在风险。例如,阿司匹林可直接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并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氢离子回渗,引起胃黏膜损伤和上消化道出血。相比之下,氯吡格雷(波立维)对胃黏膜只有轻微的刺激性,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大多较短暂、可以被患者耐受,引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

“问上医服药建议”:氯吡格雷(波立维)的药效更强,副作用更少,不过价格也比阿司匹林贵很多,常用于需更高强度抗血小板聚集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过程和放支架之后。如果是日常预防,推荐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当然,如果对阿司匹林过敏,可选择氯吡格雷(波立维)作为替代品。


抗静脉血栓的抗凝血药物:华法林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如上文所述,血液流速过慢、血液聚集导致的血栓形成,常需要服用抗凝药,避免网状纤维蛋白将已聚集的血细胞进一步捆牢、扩大。

典型的应用疾病场景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疾病等。在这些疾病下,血液无法按照既定方向流动,会来来回回淤积在管腔内,从而创造了血栓形成的条件。

这其中,重点解释一下房颤导致的血栓形成。正常情况下,心脏的4个心房、心室是有规律跳动的,从而维持血液从“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这一单一流向。若因各种原因,导致心房剧烈跳动,扰乱了这一流向,血液就会淤积在心房内,导致血栓形成。

凝血因子触发过程中,维生素K起到关键性作用。以华法林为代表的间接抗凝药,便是通过抗诘维生素K进而扰乱凝血因子II、VII、IX、X的活化,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但间接抗凝药服用期间,需要严格控制维生素K的摄入量,且还需要根据INR指数来调整剂量,避免出血风险。

为此,科研人员研发出了直接抗诘凝血因子发挥作用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安全性更高。诸多凝血因子发挥作用是有顺序的,这被称为凝血瀑布。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凝血过程便会中止。凝血瀑布中最重要的两个靶点分别为Ⅹa和Ⅱa。目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物特指新研发上市的口服Ⅹa因子和Ⅱa直接抑制剂,前者包括阿哌沙班、利伐沙班、依度沙班等,后者有达比加群。

“问上医服药建议”:如果您在服用华法林,但副作用问题突出,可以咨询医生换成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为您编辑整理,想了解更多预防血栓、清除血栓的实用知识,欢迎您关注我们,查看我们精心整理的《拆掉血管中的炸弹:血栓》专栏。



动脉、静脉都可以发生血栓性疾病。以前人们认为动脉血栓在临床上更常见一些,静脉血栓相对较少,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年来,临床医学界才逐渐认识到静脉血栓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同样是血栓,二者之间有哪些不同呢?

从发生机制来讲,动脉血栓主要是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脂质、血小板、纤维组织、钙盐碳水化合物等聚集在一起,形成斑块,对血管壁形成破坏,若斑块掉了“纤维帽”,发生破裂,激活人体凝血系统,血管内皮受损,血流减慢,就可以形成动脉血栓;而静脉血栓多是由于血液回流不畅,血液瘀滞,导致静脉高压形成的。从引发的疾病来看,动脉血栓能够进一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周围动脉疾病;静脉血栓最常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从治疗方法来看,动脉血栓可行“双抗”,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同时进行;而静脉血栓首选抗凝治疗。从危险因素和预防手段来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脂是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减少动脉血栓的发病。另外,抽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因素也会对血管产生不利影响,也应避免;静脉血栓的预防则应该做到避免长期卧床,下肢创伤后、术后患者尽早下地活动,长时间坐飞机者活动踝关节等。

动脉血栓多来势汹汹,静脉血栓更像沉默的杀手,但同样损伤人体血管,侵害人体健康。认识动、静脉血栓的不同,积极预防非常重要。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当然不一样,静脉血栓要比动脉血栓危险多了!

一般人可能认为动脉血栓更加危险,可能会导致脑梗、心梗,死亡率比较高,但是其实静脉血栓才是真正的杀人于无形之中。下面就说一下二者的区别。

1、二者的血栓形成机制不一样

动脉血栓多数是在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正常额动脉血管壁是光滑的牡丹石当血管破损时,就会释放出凝血物质去吸引血小板,血小板迅速地聚集在破损的血管处,凝结成块组织出血,如果有其他凝血因子共同参与形成血块,就形成了血栓。

而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因为血流瘀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这些因素会让纤维蛋白原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凝血块,堵塞血管。

2、二者的症状及后果不同

以下肢为例,下肢动脉血栓会引起剧烈的疼痛,肢体皮肤颜色都会发黑,严重的引起坏死、截肢。

而下肢静脉血栓会引起下肢肿胀、无力,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普通劳累、肌肉拉伤。

3、二者的危险程度不一样

动脉血栓会引起疼痛,在初期就会被人发现,从而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

而静脉血栓起初只是小腿的深静脉,可不分或者完全阻断静脉血流,9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变化,血栓随时会脱落,随血流经过心脏到达肺部,形成肺栓塞,10分钟就能导致猝死。


张玉大夫


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从六个方面介绍一下二者的区别 :

一、起源部位 : 动脉血栓发生在动脉血管内,多为中小动脉;静脉血栓发多生于下肢静脉血管内,多为大中静脉。

二、血栓成分 : 动脉血栓的成分主要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也叫白血栓;静脉血栓主要成分是血细胞和纤维蛋白,也叫红血栓。

三、发生原因 : 二者共同之处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动脉血栓发生原因是血管粥样硬化;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大多数是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


四、病变部位 : 动脉血栓导致末梢血管堵塞而引起相关症状,比如心脏、脑部、肾脏及下肢末梢;静脉血栓除了可导致静脉血管直接堵塞外,还可能顺着血液流回心脏,再到肺部,引起非栓塞。

五、临床症状 : 动脉血栓可引起堵塞部位缺血、坏死,表现为脑梗塞或者心肌梗塞等的一系列症状,发生在下肢则表现为皮肤苍白、坏死;静脉血栓表现为堵塞部位以下肢体肿胀、发红,肺栓塞则表现为突然出现的气紧、呼吸困难等。

六、治疗原则 : 动脉血栓以融栓治疗为主;静脉血栓以抗凝治疗为主。

【了解更多的健康问题请 关注👀 我】




白玉京69480784


通俗点就是说大河与小河段落堵塞了,大河堵塞用挖掘机轻而易举搞定,小河就不好整,在通俗点,就像大管道与小管道拥堵,大管道好清理小的就不好清理了,动脉和静脉一个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