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密碼|舊城老街九江口

作者簡介:郭穎(禾上葉):男,蒙古族,1951年出生於包頭市。中華詩詞學會、內蒙詩詞學會會員,包頭詩詞學會副會長,東河文聯文創會副主席。著有散文、評論、遊記、詩詞和歌曲集《蒹葭集》、《續貂集》、《點墨集》、《未了集》、《烏啼集》。

舊城老街九江口

九江口,挾九街通衢交匯之勢,聚八方商賈拱盛之氣,成為昔日西北鎖鑰,水旱碼頭的老包頭(東河區)人文薈萃、商業繁榮的城市中心之一。

九江口因財神廟和大戲臺得名,亦稱財神廟街。其四外延伸、輻射的九條街巷是:頭道巷、二道巷、三道巷、牛橋街、中山路、草市街、久長城巷、園子巷、石衚衕。九街交匯,四通八達,天設地造,實屬奇觀。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逐漸形成獨特的人文歷史、民俗地理景觀。

園子巷北有同治四年(1865年)清政府調大同總兵馬升駐紮包頭的東營盤和西營盤,今遺址無存,卻仍留其名。石衚衕巷東有蒙古八旗王爺在包的東宮旗和西宮旗。稍北處後水溝內曾有當年傅作義部奔襲駐包日軍的戰場遺蹟。後來,有說唱藝人在灘地坡面上設場說書。比較著名的有說評書的小鎖子,唱蓮花落(似同快板書)的老虎旦。每至夏秋兩季,遣客閒人,常聚紮成堆,聽書品唱,形成一道市井文化的風景線。二道巷是刀剪匠人比較集中的地方,以郭、王、鄭三記比較有名,所鍛造的蒙古刀為蛇皮套、象牙筷,刀背上鏨有雕花,工藝精湛,堪稱一絕。雖為手工作坊,不具規模,卻也名聲遠播,直到五、六十年代仍有外蒙(蒙古國)人慕名前來,探詢打問。現留世刀具已成為收藏珍品。1926年,二道巷西口王國秀院內曾建有我市第一座女子小學,首開女子教育之先河。牛橋街是舊時包頭最大的牲畜集貿市場,至今仍沿用舊名。

老城密碼|舊城老街九江口

三道巷坡南郭家巷有民盟會員、馬王廟學堂(現勝利路小學)首任堂長郭鴻霖先生的故居。1911年,他因參加辛亥革命被捕,被清政府殺害於東河區馬號巷。在舊城改造中,故居被當地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參加過“9.19”綏遠和平起義的簽字人,商界民意代表吳佑龍先生曾在中山路居住,1950年3月24日包頭市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上被選舉為政協副主席。其遺孀閆秉貞女士今已91歲高齡,尚健在。被老舍先生譽為“民間藝術家”的二人臺表演藝術家樊六先生曾在石衚衕工作、生活,走完他人生最輝煌的一段歷程。草市街天合永巷是我國著名畫家白銘先生度過青少年的地方,他的許多畫作被列為國家級珍品收藏。著名書法家劉兆威先生在三道巷往西的兩眼井居住,並從這裡走向西南聯大,成為一代書法大家。二道巷15號院是薩縣(土右旗)縣長田玉璧在包的一處宅院。包頭商會會長張炳麟曾在園子巷居住過。從二道巷26號“莊戶人院”走出來的張良先生,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文工團師級副團長。

九江口的大雜院,建築結構多為四合頭院,或二進院,或三進院,最多的有五進院,有的院落還配有東西或南北廂院。還有別具地方特色的“莊戶人院”,是遠鄉近郊的富庶農戶在城裡置辦的房院,春來時傾家回鄉務農,秋收後舉家返城過冬。居住在大雜院的有軍政人員,工匠藝人,還有做買賣的,賣苦力的。貧富貴賤從房屋的方位和朝向上就能大致區分。通常正房有當中正房,東正房和西正房。稍差一點的是西房,也分上西房和下西房。最差的是東南房,一般茅房(廁所) 、涼房(雜物倉)都在南面。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但不管貧富還是尊卑,群居雜處也能和睦共生,相與賙濟。院鄰之間常按輩份以親戚名分相稱呼。如大爺大娘,叔嬸姨舅等。平輩之間直呼小名、諢名,以至鬧出相處數十年卻不知其官名的笑話,十分形象地詮釋了“遠親不如近鄰”的內涵。雖然也常常上演恩怨情仇、是非長短的悲喜劇,卻與階層意識無關。

老城密碼|舊城老街九江口

在我國,許多城市都在歷史的沿革和發展中,逐漸自然形成的一個都市商業、民俗文化中心。如上海城隍廟、北京天橋、南京夫子廟、武漢漢正街、成都鹽市口、屯溪老街、太原柳巷。九江口也是具有這樣地位的一個鬧市區。她以其獨特的人文地理景觀,記錄了老包頭悠久的歷史風貌。

當年,最早走“西口”的晉陝人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紛紛在此建鋪面,立商號。幾年間,這裡便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車船輻輳,鼎盛繁華。較有名的商號有復盛西、中和祥、司馬行(死馬皇)、永聚恆、董肉鋪、長記、義盛泉,富聖元等。經營油鹽醬醋,綢緞百貨,糧食蔬菜,糕點肉食,各類商品一應俱全。寶店(賭場)、當鋪、錢莊、鐵匠鋪、車馬店、轎車行應有盡有。

每臨傍晚時分,小商小販,搶攤佔點,以至攤攤相連,點點緊挨。形成一條特殊的街中街。賣有乾貨、拉麵、削麵、餡餅、茶湯、稍麥等各種風味小吃。且招徠顧客的叫賣表演方式,花樣百出,各有千秋。拉麵的手藝人將水鍋置於屋外,人站在屋內凳上,相距兩米開外,拉成後用力一甩,不偏不倚,正中鍋心。削麵師傅將面置於頭頂,雙手持刀,左右開弓,麵條長短整齊,薄厚均勻,紛紛如天女散花落入鍋中。烙餡餅的、打幹貨的均將手中鐵鏟、麵杖在操作中有節奏地敲鍋擊案,使圍觀者無不喝彩叫絕。最見功力的是賣茶湯的,能將衝好的茶湯在空中一拋,隨即倒扣桌上,哧溜溜推至食客面前,待翻轉過來,卻點滴不灑。至於逢年過節,這裡更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耍雜賣藝的、變戲法兒的、抖活龍的、看西洋景的,還有吹糖人、捏麵人的,百般手段,各顯其能。廟會社戲,通宵達旦,喧鬧鼎沸,構成一幅民俗風情圖,成為當時有名的一條“不夜街”。

老城密碼|舊城老街九江口

如今,九江口昔日繁華已成歷史煙雲。80年代初,由於城區規模擴大,商業重心南移,這裡已日漸蕭條,市面冷清。特別是“5.3”地震後,九江口納入舊城改造二期工程,經規劃闢成“和諧”廣場。財神廟在原址上進行了擴建,舊戲臺經修繕後恢復原貌,每至晨風暮霞,節閒假暇時,廣場上古廟新池,相映成輝,鐘樓戲臺,遙相呼應,成為周邊市民休閒、娛樂的場所。曾經的九江口,已是留在人們心中久遠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