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道20號」包頭老巷深深,憶舊曆經百年風雨的郭家巷

說到包頭的老街巷,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歷經百年風雨的郭家巷。儘管因為棚戶區改造,郭家巷已沒了往日模樣,但其所見證的繁華,卻如舊時的車馬聲、婆姨們的嬉笑聲、權貴們的寒暄聲,時常出現在今人的幻想裡。那些祥雲瓦簷、貓頭滴水、磚雕花鳥,如同歷史一樣被束之高閣,美得生動真實。

「烏蘭道20號」包頭老巷深深,憶舊曆經百年風雨的郭家巷

老巷主曾獲封勉勇巴圖魯

郭家巷是典型的以人名命名的街巷,其主人郭向榮是安徽的武舉人,於光緒年間來包戍邊,購地置巷。對於郭向榮,史書並無過多記載,其祖籍安徽省潁上縣魯口鎮,於同治六年(1867年)考上了武舉人,並在安徽總兵所轄軍隊任職。同樣是在1867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陝甘軍務欽差大臣,郭向榮隨左宗棠入陝,承擔轉運糧餉的重任。由於他保證軍隊糧餉供應有功,作戰勇敢、負傷百處,被升為副將。清政府賜“勉勇巴圖魯”(意為勇士),賞戴雙眼花翎。郭向榮所率軍隊扛著龍旗和“郭”字大旗,成為清末武將之名門。

光緒七年(1881年),左宗棠收復被沙俄佔領的伊犁。同年,西北迴民軍起義餘部進入河套,清政府派伊犁將軍金順屯戍包頭鎮,郭向榮隨金順來到包頭。在現在的東河區妙法禪寺築臺碑文中,可見有“陝甘督標補用副將郭向榮”的字樣。可見,當時的郭向榮已是位高權重的人物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郭向榮任職34年後告老還鄉,回到安徽省潁上縣魯口鎮,1905年病逝。而他的兒子郭鴻霖留住包頭。

「烏蘭道20號」包頭老巷深深,憶舊曆經百年風雨的郭家巷

郭家巷舊建築上的浮雕

開明少爺邊辦學邊鬧革命

這位郭鴻霖是郭向榮的第四個兒子,雖然生在官宦家庭,身上卻沒那麼多公子哥兒的氣質,不但勤勉好學,還樂於助人,在老百姓當中很有聲望。當時人們稱郭向榮為郭大老爺,稱郭鴻霖則為郭四少,可見敬重。郭鴻霖思想開明,跟父親以武服人的思路不同,最開始是以文出道。他捐資創立了包頭第一所官辦學校——馬王廟兩等學堂(現東河區勝利路小學),在包頭開了現代教育先河。這所學校,曾走出了很多在包頭乃至全國響噹噹的人物,比如辦起了綏遠地區第一張鉛印報紙《一報》宣傳三民主義的王定圻,就是此處畢業的。

追求進步的郭鴻霖在1906年就加入了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後,山西宣告獨立,同年12月9日,綏遠革命黨人軍事暴動,包頭革命黨人也聞風而動。為應付“非常”,綏遠將軍特派五原廳同知綽號“樊屠夫”的樊慶恩駐守包頭。11月9日,外八旗(清代在綏遠的一種建制)巡防隊哨官張琳、曹富章等發動暴動,連夜率領二百多人進入包頭石柺地區,與包頭的同盟會會員取得聯繫,其他同盟會會員雲亨、王定圻、揚雲階等人從北京趕回包頭迎接起義軍入城,同假裝同情革命的樊慶恩協商和平起義。12月25日,樊慶恩設下鴻門宴,藉口為歸綏來包的起義軍接風洗塵,邀請起義軍將領曹富章、張琳等到包頭鎮大行馬號大廳赴宴,同時邀請包頭郭鴻霖、李士元等作陪,宴會開始後,在一聲“端菜”聲中,伏兵四起,槍聲大作,毫無戒備的革命軍首領曹富章等七人當場犧牲,郭鴻霖就擒被殺,只個別人跳牆逃走。該事件就是“馬號事件”。

據老人回憶,事發後,郭鴻霖的頭被砍了下來,在牛橋街掛起來整整示眾了七天。

「烏蘭道20號」包頭老巷深深,憶舊曆經百年風雨的郭家巷

拆除前的郭家巷老民居

後人曾考慮花錢修繕老屋

郭鴻霖就義後,郭家人紛紛出逃,郭家巷幾經轉手。後來,國民政府將郭鴻霖追認為辛亥革命烈士。正是因為這段歷史,郭家巷具有革命英烈故居和老包頭古民居的雙重身份。

棚戶區改造之前,在歲月的洗禮下,郭家巷的6個院落多數已成殘垣斷壁,僅有6號院保存完整。在院子的影壁牆上,“泰山石敢當”在斑駁的黃泥中凸顯出來,上面的虎頭怒目來者,似乎欲言又止。而高聳的門廊上,用磚雕就的“和為貴”三個字已幾近磨平,彷彿所有繁華就這樣凝聚在了這個門廊的前後,殘破但清晰。

郭家巷的6個巨型的院落由南向北因地勢而建,站在最北面的6號院的頂端望下去,層層院落盡在眼底。這些院落沿襲了山西傳統的四合院建築模式,而且滲入了鮮明的地方特色。2002年底,東河區北梁實施改造,北梁半坡上那些建於清代前後的四合院面臨拆遷。當時居住在郭家巷中的四五十戶人家曾四處求援,最終郭家巷保留了下來,但只有6號院相對較為完整,其他的院落基本已剩下殘垣斷壁。

經專家學者考證,當年郭鴻霖所住的院子極有可能是在地勢最高的一號院,而一號院也是建築特色最為明顯的。有學者曾表示,從院內的石敢當就能看出郭家的殷實。這種在古代為了避邪驅妖保平安的小石碑,在包頭市內發現的並不多。幾年前,郭鴻霖在安徽的親屬曾來過一趟包頭,表示想花錢修繕一下這處建築,但最後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