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死後,楊廷和為何會選擇嘉靖皇帝來繼位呢?

Single___


皇帝不稱朕,專注史評與時評

正德皇帝暴亡後,沒有子嗣,皇位空懸,請“嘉靖皇帝”來京繼位,是最能為人接受而不會產生非議的選項。

為什麼呢?

因為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與正德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枝屬最近”。

您瞧他倆兒的名字,同為“厚”字輩,五行同樣屬“火”(按:“照”字下的四點水,其實就是火,照字的另一個寫法是“炤”),他們是堂兄弟。

具體關係我畫個圖,示如下:

朱厚熜的爸爸興王(諡為“獻”)與武宗老爸孝宗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憲宗的十四個兒子中,孝宗與興王序齒最近,一個是老三,一個是老四。

孝宗的母親紀氏身份低微,也不得憲宗之愛,他之所以能繼位,根本原因在於:他是老大!孝宗前面還有兩個異母的哥哥(其中一個為萬貴妃所生),但都夭折了,孝宗就成了老大,老大就要做BOSS。

孝宗被立為太子時,他們的弟弟們都還沒出生,下料此後憲宗生子就像開閘放水,一下生了十個!其中邵宸妃一人就生了三位:興王祐杬、岐王祐棆、雍王祐枟,這哥仨才是一奶同胞的親兄弟。

從邵宸妃生子之多來看,她是得到憲宗寵愛的妃子。

後宮的勢力是靠皇帝寵幸加分的,孝宗的母親本來就不遭憲宗待見(孝宗生下六年,憲宗竟不知道!),她在兒子被立為太子後不久就去世了,使得孝宗地位孤弱。憲宗後來多次動念,想換掉這位太子,他心目中的候選人,據說就是邵宸妃所生的興王朱祐杬。但拿掉太子,在明代人心裡是“動搖國本”的大事,舉朝一致反對,使得憲宗敢想而沒有做成。

(興獻王朱祐杬)

內外大臣為什麼要力保孝宗的太子之位呢?

他們並不認識太子,也不瞭解其為人,群臣維護他的理由,只有一條:他是年紀最長的皇子,倫序不可變。

後來萬曆年間,神宗皇帝想換掉太子朱常洛,替上最疼愛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群臣極力反對,道理也一樣,並非朱常洛比朱常洵優秀多少,而是朱常洛出生要早,倫序優先。

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是明代皇位繼承的根本原則

當武宗遽然崩逝後,他沒有嫡子,也沒有庶子,那就只能從朱家近親屬中選擇繼承人了。朱家近屬不少,但有一個問題:是從武宗兄弟輩,還是侄兒輩去選?

此時楊廷和根據祖制“兄終弟及”的原則,要求從武宗堂兄弟輩去選。

不管是兄弟,還是子侄,首先是要血統近,疏遠的枝屬是不行的,像寧王朱宸濠(他祖上寧王朱權與明成祖朱棣是兄弟),在血緣上離皇室都八竿子以外了,居然也想繼承大位,那是痴心妄想,絕不可能得到認同。

論枝屬,誰最近呢?自然是孝宗最大的弟弟興王,興王已死,那就是他兒子朱厚熜了(此時朱厚熜還未繼承王位,以世子的身份管理王府)。

顯然,選朱厚熜,並非他最適合做皇帝,也不是他年紀合適,而是他在血緣上與武宗這一系最近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御容)

楊廷和所引“兄終弟及”理論是沒問題的,可問題是,假如此時興王沒死,那該怎麼辦?

請武宗尊屬輩(叔父)的興王來繼位,肯定不行,如果將他唯一的兒子朱厚熜請來繼位,那興王這一系就要絕嗣!也不合道理。

如果跳過朱厚熜,從孝宗另外幾位弟弟或者其兒子中去擇一位,倫序就亂了,背離了“最近”的原則。

可見朱厚熜條件“剛剛好”的重要性。

但楊廷和定策從武宗兄弟輩去選一位皇位繼承人,卻也埋下了危機:新皇帝是武宗的兄弟,行輩相同,他到底是繼武宗之嗣,還是繼大明之統?

(楊廷和朝服像)

楊廷和認為,統嗣不分,新皇帝來繼統,也是繼嗣,繼承孝宗、武宗這一系的皇嗣——不能讓孝宗、武宗絕嗣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對承嗣看得很大。

可偏偏新皇帝朱厚熜個性很強,不願苟同,他堅持認為自己是來繼統的,他是武宗的堂弟,不是兒子或侄兒,他自己有親爹,幹嘛要認別人的爹做爹!

君臣意見不合,就鬧出了嘉靖初年著名的“大禮”之爭。楊廷和被自己親自挑選的皇位繼承人趕下了臺。

武宗去世時,沒有子嗣,在本朝沒有先例,就是前代也極少出現這種情況。而朱厚熜的條件可謂“剛剛好”,楊廷和就把他請來繼承大位,對此眾人無爭議(雖然有人指責他“專權擅斷”)。可是,如果朱厚熜的情況不是那麼“剛剛好”,那就要費一番周折和討論了,很有可能就要從武宗的侄子輩去選一位繼承人了。其優先原則,當然還是血統要近,到底是誰會成為那個幸運兒,只消順著皇族的支系圖去擼,是很好判斷的。

如果來京的不是朱厚熜,而是武宗的某位侄子,明代歷史的走向,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呢……?(皇帝不稱朕答題)


皇帝不稱朕


明代是以血緣為根本的宗法制度。按明太祖《皇明祖訓》: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明武宗去世,沒有兒子,這個繼承人需要從近親中選擇。但武宗只有一個弟弟朱厚煒,一歲就夭折了。於是這個繼承人只能從他叔叔的孩子中選擇。

明成化帝活下來的兒子中,明孝宗年齡最大,其次是興獻王朱祐杬,所以選擇這一支是按順序排的,符合禮法。

武宗去世是1521年,卒年30歲。朱祐杬的大兒子生下來五天就死了。二兒子就是後來的嘉靖帝,1507年出生。繼位時只有15歲。


對比武宗堂兄弟中,嘉靖帝並不是最年長的。如益端王朱祐檳嫡長子朱厚燁是1498年出生,比嘉靖帝大9歲,但他爹年齡比興獻王小,故失去資格。


幾葦渡


公元1521年,年僅31歲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逝,因為朱厚照沒有後代,朱厚照母親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商議,由血緣最親近的宗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這就是咱們熟知的嘉靖皇帝。但是張太后和楊廷和都沒有想到年輕的朱厚熜是一個心狠手辣的權謀高手,一場“大禮議之爭”讓張太后淒涼而死,楊廷和丟官去職。

張太后和楊廷和選擇朱厚熜繼承皇位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參與制定的《皇明祖訓》中有一整套的帝位傳承製度,有嫡子立嫡,無嫡立長,無子就兄終弟及。而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絕嗣,還沒有任何兄弟,因此只能從朱厚照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的兄弟中選擇,而興獻王朱祐杬已經去世,因此由朱祐杬的兒子朱厚熜繼位。

二、明孝宗朱祐樘兄弟侄子一大堆,為什麼偏偏選朱厚熜?因為當時的朱厚熜只有15歲,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看來更容易控制和教育。畢竟楊廷和之前已經伺候過一位任性、特立獨行的天子朱厚照了,自然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打造一位新天子。

嘉靖皇帝朱厚熜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早慧的人,自幼聰敏過人,從小就開始參與王府的各種事務、祭祀、典禮,因此對於各種禮儀和規範、官場套路都非常熟悉,根本就不是能任人擺佈的人,完全不按照楊廷和的安排走。

按照楊廷和的策劃朱厚熜應該是先擔任太子,然後在繼承皇帝的位置,這樣一來從禮法上朱厚熜就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子侄輩,便於控制。但是朱厚熜到京城後就是不進城,堅持直接登基當皇帝,最終張太后和楊廷和妥協讓朱厚熜直接登基。

剛登基的時候朱厚熜還表現得很尊敬楊廷和和張太后,但是等到朱厚熜明白朝中誰是楊廷和的人,誰是自己能利用的人之後,1524年朱厚熜立馬翻臉利用“大禮議之爭”將楊廷和等一幫明武宗舊臣趕出朝堂,1528年朱厚熜收回一切封賞將楊廷和削職為民。朱厚熜還找藉口殺死了張太后的親弟弟張鶴齡、張延齡,張太后在悲憤交加中去世,葬禮被從簡辦理。從此嘉靖大權獨攬,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獨特、任性的皇帝。


當狗容易做人難


對於這個問題,一言而概之:嘉靖能當上皇帝除了年紀小,更重要的是父王死的早!下面我們就具體來講講嘉靖為何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出生於辛亥年甲戌月丁酉日申時,在命理上稱為“貫如連珠”的富貴子弟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在當了16年皇帝就躁完了一生。他這一輩子都是躁動的,他愛打仗還真就成了應州大捷,還曾彈指間出掉了劉瑾,平定了安化王、寧王的叛亂,打敗了蒙古小王子。

他雖然荒淫殘暴,但也不是那麼差。不過他死後皇位倒成了燙手山芋,他沒有子嗣,他爸爸明孝宗朱佑樘(chēng)由於專情一輩子僅有一個女人張皇后,他們雖然育有兩子一女,但是成年長大的只有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躁完了自己的一生,雖然曾經收了100多位義子,但終究沒能生出一個兒子來,所以皇位繼承者只能從武宗仍在世的伯叔父中尋找,這是朱厚熜能被選擇的關鍵因素。

所以朱厚照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搜尋到了適合繼位的興獻王朱祐杬(yuán)之子朱厚熜。

其實雖然朱厚照(1491年—1521年)沒有親兄弟,但是堂兄弟還是不少的——

五叔朱祐杬(1476年-1519年):朱厚熜;

六叔朱祐檳(1479年—1539年):長子朱厚燁,次子朱厚炫,三子朱厚煌,四子朱厚熠;

七叔朱祐楎(1479年―1538年):長子朱厚燆 ,次子朱厚烴,三子 朱厚熑 ,四子朱厚煐,五子朱厚炳 ,六子朱厚煃,七子朱厚𤑐;

十三叔朱祐樞(1486年—1539年):長子 朱厚勲 ,次子 朱厚熹 ,三子 朱厚煦,四子 朱厚烮 ,五子 朱厚然,六子 朱厚𤎯 。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懵了,其實看看他們的生卒年就可以知道,有兒子且比明武宗朱厚照先去世的只有其五叔朱祐杬了,而且其只有獨子朱厚熜。

選擇朱厚熜不會有在世生父封號的問題,不過楊廷和想錯了,大禮儀是朱厚熜登基前期的重大事件,另外朱厚熜當時年僅13歲,年紀小比較好控制也是被選的另一個因素。

綜合以上這就是朱厚熜被選擇入繼大統的原因,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因為從輩分、親緣上來說,嘉靖皇帝都最為合適。


(正德皇帝朱厚照)

正德皇帝朱厚照於1521年突然駕崩,年僅30歲,無子。朱厚照一來年紀尚輕,沒人料到死的這麼快;二來生前不理朝政,倔強逆反,與大臣關係相當惡劣,因此也不可能聽從大臣的建議,選擇宗室之子收養立為嗣子。所以無子可立。古代選擇繼承人,無外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兩種,既然沒辦法父死子繼了,那只有選擇兄終弟及。


(弘治皇帝朱祐樘)

但是又有問題,朱厚照是弘治皇帝朱祐樘長子,弘治皇帝是出了名的模範丈夫,一生只有一個妻子張皇后,沒有任何妃嬪,再加上自己也活得短,三十幾歲就死了。所以他跟張皇后只生了兩個兒子,除了長子朱厚照之外,只有一個兒子朱厚煒,而這個小兒子也年僅一歲就早夭了。所以朱厚照不僅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弟弟。


(嘉靖皇帝朱厚熜)

於是只能從堂弟當中找。弘治皇帝朱祐樘是成化皇帝朱見深的第三子,朱見深一生一共十四個兒子。前兩個兒子都早死了,所以朱祐樘當年等於是以長子身份繼位,而第四個兒子就是興獻王朱祐杬。而後來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就是興獻王的長子。因為興獻王在成化皇帝諸位皇子中地位、年紀都僅次於朱祐樘,而朱厚熜是他的長子,因此,朱厚熜的親緣關係跟朱厚照最近,讓他以堂弟身份繼承皇位最為合適。


(興獻王朱祐杬)

但是,由於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而非親弟弟,而楊廷和在選擇繼承人之前沒有明確朱厚熜是繼嗣還是繼統,也就是說他究竟算是誰的兒子的問題。楊廷和等人認為理所當然他要作為弘治皇帝朱祐樘的兒子,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弟弟繼承皇位,但朱厚熜卻堅持自己是興獻王朱祐杬的兒子不能改。甚至後來還為自己的父母徵皇帝、太后的名份,進而要求父親要在祖廟有廟號等等,為此與群臣鬥爭很長一段時間,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光緒)

以此為教訓,後來清朝出現同治皇帝無子而逝,光緒皇帝繼承皇位時,就明確他是作為咸豐皇帝的嗣子,等於與自己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脫離了父子關係,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之後光緒皇帝又無子,繼位的溥儀也是作為同治皇帝的兒子,與生父載灃脫離了父子關係。


伊耆角木


1521年,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結束精彩而又荒唐的一生。朱厚照同志離開的輕鬆,卻給主政朝廷多年的內閣首輔楊廷和留下了一個難題。

楊廷和像

朱厚照同志廣撒種,卻顆粒無收,沒有子嗣。朱厚照同志的父親明孝宗朱祐樘用情專一,只有一個正宮皇后張氏一個老婆。張皇后倒是給明孝宗生了兩個兒子,可是活到成年的只有朱厚照一人。用文人避諱的說法叫絕嗣,用民間大白話就是明孝宗和朱厚照父子成了絕戶。內閣首輔楊廷和負責起了尋找大明王朝下一任掌舵人的重任。最後,他做了自己一生最後悔的事情,選擇朱厚熜,也就是後來的嘉靖繼承了皇位。

正德皇帝畫像

為什麼選擇嘉靖皇帝朱厚熜

1.從禮法上來講,朱厚熜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是朱厚照的正宗堂弟;

2.從厚黑學角度來講,嘉靖皇帝12歲的時候,父親興獻王就去世了,1521年的時候,嘉靖皇帝也才年僅14歲。對於一個14歲未成年,還沒有父親的孩子,自然容易掌控。當了多年內閣首輔的楊廷和自然不想放棄權力,選擇朱厚熜理順理成章。

嘉靖皇帝畫像

嘉靖皇帝讓楊廷和自食惡果

原本想掌控小皇帝、繼續大權獨攬的楊廷和卻沒想到反被小皇帝擊敗,黯然離場。當了皇帝的朱厚熜非常有主見,他堅持認為自己的父親仍然是興獻王朱祐杬。而按照禮法,做了皇帝的朱厚熜就不能再是興獻王的兒子,應該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兒子。關於誰是自己親爹的問題,嘉靖皇帝與楊廷和進行了三年的鬥法,最後嘉靖皇帝勝出,楊廷和辭官回鄉,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之爭”。

“大禮議之爭”,看似是嘉靖皇帝認誰為親爹的倫理問題,實質是大明帝國最高權力的爭奪。天縱奇才的14歲少年朱厚熜利用皇帝身份的優勢打敗了主政大明王朝近10年的老臣楊廷和,自此開啟了嘉靖長達40多年的統治。


直擊軍武


這個決定也不能說是楊廷和做的呀……當時那種情況按照慣例,嘉靖本來就是各方面比較合適的人選,宗藩、以及當時朝中大臣都是贊同的。怎麼能說是楊廷和一個人的決定呢,他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權力。

按照慣例,出現朱厚照沒有兒子的情況,基本上就兩個解決方案——其一,從宗室裡頭挑一個孩子作為朱厚照的嗣子,然後成為新君。其二,皇明祖訓裡提的“兄終弟及”,沒有親弟弟,那就是血緣最近的堂弟。第一種方案在朱厚照活著的時候是有大臣提出來過的,但是朱厚照不以為然,沒有同意。那也就是說,在朱厚照死後,只有第二種方案可選了。那按照這種方案,嘉靖就是最合適的,他的父親興獻王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弟弟中年紀最長的,而且也頗有“賢王”的名聲,血緣近,年紀較長,不選他選誰?這不是楊廷和的選擇,是按照慣例和皇明祖訓的規則選出來的。內閣贊成,其他大臣贊成,宗藩也不反對,唯一覺得不爽的大概只有江彬而已吧。

而且在正德朝,朱厚熜(那會兒還不是嘉靖皇帝,只是興獻王世子)就已經得到了特殊待遇,比如說“十六年三月辛酉,未除服,特命襲封”,在三年喪期未滿的時候,朱厚熜就特旨繼承了興王的王位,這是很罕見的,是不是也是一種提前對朱厚熜的認定?所以說後來他即位倒真的不是意外事件,事前還是有一些跡象的。楊廷和只是順應這些規矩和跡象而已。


營三千


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後,由於膝下無子,內閣首輔大臣楊廷和與皇太后商量,立朱厚照的堂弟、興獻王朱厚熜為繼承人。

但是讓楊廷和沒有想到的是,朱厚熜從進北京那天起,就和楊廷和針鋒相對。楊廷和讓他先去祭拜明孝宗(朱厚照的父親),先當明孝宗的兒子。可以他卻說,遺詔是讓我來當皇帝的,不是來當皇子的。接著,楊廷和讓他認明孝宗為皇考(父親),他偏偏要任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考。為這事,和楊廷和及一幫大臣鬧得不可開交。性格倔得不得了。

而且後來,還因為這樣的事,朱厚熜把楊廷和削職為民。可以說,楊廷和立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這件事,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既然如此,楊廷和為什麼還要立朱厚熜為皇位繼承人呢?

(朱厚照畫像)

要說明這件事,我們先得了解一下上一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情況。

朱厚照是一個貪玩好耍的皇帝(或者換一句話說,是崇尚個性自由的皇帝),他在性格上,其實和作為內閣大臣的楊廷和是格格不入的。楊廷和想要的君王的樣子,是規規矩矩上班的,踏踏實實批閱奏摺的,也就是說,要像明仁宗、明宣宗那個樣子。但是,朱厚照卻不願意這樣。他把辦公室設在皇宮旁邊的“豹房”裡,或者設在邊關的宣府裡,總之就是不肯去高牆內的皇宮上班。他還喜歡做一些不該是皇帝做的事情,比如親自領兵去和蒙古人作戰,親自領兵去平定藩王的叛亂。

當然了,貪圖享樂,縱容劉瑾等宦官胡作為非,玩各種出格的事情,也是他的一個特點。

總之,朱厚照也不能完全說是一個昏君,但同時也不是一個明君該有的樣子。楊廷和在朱厚照的手下,長期出任內閣大臣,甚至在後期還出任內閣首輔,因此,楊廷和作為一個有責任心,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極深的大臣,自然多次勸說朱厚照回到正確的辦公場地,不要信任劉瑾等宦官,不要貪圖玩樂。但是朱厚照沒有一次聽他的。朱厚照不聽,楊廷和便辭職回家不幹了。但是朱厚照又不允許,一定要他幹。最後他還是隻能聽朱厚照的。

(楊廷和畫像)

後來,朱厚照在船上玩撈魚的遊戲,一不小心掉到水裡,嗆了水受了重傷,一直沒辦法治好,後來還吐血。這時候有人對楊廷和說,是不是多花點錢,到民間尋名醫診治,結果楊廷和不同意(有人認為,楊廷和這其實是受夠朱厚照了,巴不得他死)。結果朱厚照便死了。

朱厚照去世前的五天,因為朱厚照一生無子,楊廷和便和皇太后商量,按照明朝《皇明祖訓》規定的,無子則“兄終弟及”的原則,選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為皇帝。然後代朱厚照寫成聖旨。

楊廷和為什麼會看得上朱厚熜呢?

我覺得,楊廷選擇朱厚熜,是因為他在各方面都和朱厚照不一樣,比較符合楊廷和理想中的皇帝的樣子。

(朱厚熜畫像)

第一,朱厚熜有深厚的儒學修養。

朱厚熜很小就在他父親的培養下,精通《孝經》《大學》,學會了修齊治平那一套。這一點,和朱厚照追求貪玩好耍完全不一樣,這是楊廷和最為看重的。

第二,朱厚熜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朱厚熜在12歲的時候,他父親興獻王就去世了,然後他繼任當王。到朱厚照去世的時候,他已經當了兩年王,王府的一切都做得井井有條。

第三,朱厚熜有勤懇的行政作風。

朱厚熜無論在年少時還是在當兩年的興獻王期間,都勤勤懇懇地幹工作,絕不像朱厚照那樣不務正業,也不貪玩好耍,這一點也是楊廷和很看重的。

第四,朱厚熜有納諫的明君作風。

朱厚熜在當興獻王時,他的長史是袁宗皋,他比較聽袁宗皋的招呼。不像朱厚照,聽不進別人的話。

正因為有以上四點,所以,楊廷和才選擇了朱厚熜。

實踐證明,朱厚熜確實不是朱厚照的樣子,算是比一個比較好的皇帝。但是,楊廷和選了朱厚熜,卻讓自己被削職為民,不能不說,這是他的一個悲哀。


張生全精彩歷史


繼承明武宗皇位原本另有其人,最初人選不是嘉靖皇帝朱厚熜。

明朝從太祖開始就是採取封藩制度,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們除了太子,全部封為親王,到各地屏藩帝室,親王擁有數千到近兩萬的部隊不等。皇帝的兒子封親王、親王的長子世襲親王,其餘兒子封為郡王,郡王的兒子世襲郡王,其餘封為鎮國將軍,以此類推,共有8個等級。最低一等輔國中尉年俸祿200石大米。相當於100畝良田的收入。經過朱棣以後歷代皇帝的整頓,地方藩王逐漸弱化了兵權,到武宗正德年間安化王叛亂、寧王叛亂被鎮壓後,地方藩王的兵權更加收緊,此後幾乎成了養老一族。

明憲宗朱見深的第六個兒子朱祐檳生於成化十五年(1479年)正月初四日。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七月受封益王。弘治八年(1495年),16歲的朱祐檳來到封地建昌府(今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開啟了益藩150年的歷史。一個16歲的少年,離開親人,從京城帶著隨從來到千里之外的江西南城,從此再也見不到母親、見不到兄弟,說起來都是淚。每當有皇子就藩,必定是悽悽慘慘,哭哭啼啼,一別就是一生。

益王朱祐檳生性儉約,衣服洗了又穿,常吃素食。愛好讀書,對老百姓無所侵擾。所以這個益王比較有福氣,一直活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61歲,諡號端王。嘉靖皇帝朱厚熜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檳的親侄子,武宗朱厚照也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檳的親侄子,明孝宗朱祐樘是第一代益王朱祐檳的親哥哥。所以益王一家在這一時期地位都是相當高的。

當年,明武宗朱厚照一直沒能生出孩子,應該是有不孕不育症,因此皇位繼承問題凸顯。如果武宗朱厚照死前沒有明確繼承人,按照祖訓,武宗死後,皇位應該由朱祐檳的五哥興王朱祐杬(明憲宗第五子)家繼承,可是五哥朱祐杬家只有朱厚熜這麼一個兒子,為此當時就有人提議,益王家男孩多,可以從益王家找一個後代作為武宗的繼子,養在宮中,以備不測。武宗貪玩,一直沒有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此事,後來武宗30歲那年駕崩,武宗的母親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就急匆匆把老五興王朱祐杬家的獨子朱厚熜接到北京繼承皇位,是為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屬於同一輩,加上朱厚熜又是獨子,所以後來引發嘉靖大禮儀之爭,君臣關係搞得一塌糊塗,影響了明朝後世的政局,明史雲:明亡實亡於萬曆。其實根子是在嘉靖時期就埋下了。可惜當時張太后、明武宗、楊廷和的政治智慧都不夠,如果當初接受大臣的建議,從武宗朱厚照的六叔益王朱祐檳的孫輩中找一個“載”字輩作為武宗的繼子,將來繼承皇位,順理成章,繼嗣繼統,都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大禮儀之爭,明朝的政治格局將徹底改寫。

益王這一支在南城的發展非常快,第一代益王朱祐檳生了4個兒子,第4位益王生了19個兒子。從1495年間藩開始到到明朝1645年結束,益藩共存在了150年,繁衍郡王40位,其他男性後裔上千人,可謂人丁興旺。

在明末清初的風雲際會中,楚王、荊王、晉王、秦王、代王、肅王、周王等長江以北的藩王幾乎都被滅族,而益王家地處長江以南,後來益王家族雖然家破人散,但人口沒有被集體屠殺,目前,南城縣當地和周邊地區,仍有不少益王后裔。

當前,益王家族墓已大多被盜、被髮掘,但是不少墓室、雕像還存在,有的保存還較為完好。但益王府早已不存在。益王作為明代江西三大藩王之一,其家族墓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鄱陽縣的淮王已找不到蹤跡,南昌的寧王因為後來叛亂,後世遺蹟更少。這麼重要的歷史遺蹟,建議江西撫州市和南城縣儘快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保護好益王家族墓群遺蹟,並可以開發作為旅遊景點。不要抱著寶貝尋找寶貝。








坐看東南了


楊廷和選擇嘉靖帝繼位的原因,按照所謂正德帝遺詔中的說法,非常清楚,就是:

皇考孝宗敬皇帝親弟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

簡單地說,就是楊廷和等人認為:根據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皇明祖訓》關於兄終弟及的規定,按照宗法制度正德帝無嗣應該由正德帝父親弘治帝的弟弟興獻王的長子繼承。

但是正德帝遺詔語句含混,其實,《皇明祖訓》的原文是這樣的: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這句話顯示的朱元璋的本意,如果套用正德帝時代的人物關係,那就是,嘉靖帝實際上是以正德帝弟弟的身份兄終弟及,而嘉靖帝能夠成為正德帝的弟弟,那自然意味著嘉靖帝應該改變血緣上的父子關係,以弘治帝(明孝宗)為父親,以正德帝(明武宗)為兄長。

首輔楊廷和對嘉靖帝繼位的邏輯是這樣理解的,這也是包括禮部尚書毛澄和正德朝的遺臣們在內的共識,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認知圖景中明朝帝系的路線圖是:

明憲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明武宗(正德帝)—明世宗(嘉靖帝)

換言之,從明朝的憲制意義上,嘉靖帝繼位的原因是因為正德帝(通過遺詔)把嘉靖帝從成化帝的孫子之列援立為自己同胞兄弟。

楊廷和等人的邏輯和認知如此,可謂有其內在的理路和合法性,但是他們既沒有將這一層關係清楚明確地表達在正德帝遺詔中,更沒有要求嘉靖帝先繼嗣再繼統,所以留下後來“大禮議”激烈爭端的導火索。

當時和後世人士對“大禮議”有各種不同的觀點,及至現代,也有人認為楊廷和等人是基於理學家的立場迂腐頑固,但是,如果按照嘉靖帝和張璁等人的觀點,明朝帝系是:

明憲宗(成化帝)—明孝宗(弘治帝)—興獻王—明世宗(嘉靖帝)

如果就事論事,因為嘉靖帝的祖母是成化帝的貴妃而非皇后,所以興獻王這一支是徹頭徹尾的皇族中的庶族小宗,嚴格按照《皇明祖訓》中的“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來說當然不可能繼統,除非嘉靖帝做到他本人深惡痛絕的“更易父母”。

嘉靖帝把自己從未當過皇帝的父親在禮儀和宗法制度上塑造成為皇帝,並且抬入太廟之中,實際上是為了證明自己成為皇帝不是出於正德帝和楊廷和等前朝遺臣的垂青恩賜,而是本人按照祖訓的規定,理所當然就具有這個資格。

正德帝遺詔文本的不嚴謹反而授嘉靖帝以柄,成為其反擊遺詔起草者的理論武器,這是自以為老成謀國的楊廷和們始料不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