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一群村民掘地三尺找“宝贝” 据传与大禹治水有关

2018-11-28 10:2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杜羽丰

东阳一群村民掘地三尺找“宝贝” 据传与大禹治水有关

11月27日,在东阳市南马镇上安恬村下湖头自然村的黄阳公路上,人声鼎沸。经交通部门同意,该村的干部群众,正在指挥挖掘机开挖公路。因为马路下面,藏着“宝贝”。

一段尘封30多年的记忆,再次被翻开。

东阳一群村民掘地三尺找“宝贝” 据传与大禹治水有关

这里是东阳市惟一临水风景区

东阳市的南马镇和画水镇,虽然相邻,交界处却隔着连绵群山。婺江的支流——南江,就这样在这些海拔几百米山脉中穿绕而过。看过东阳市地形图的人都知道,这个县级市就是三山夹两盆,和新疆地形非常相似。

南马镇上安恬村下湖头自然村就在东阳市南部盆地的边沿,这里传说众多。该村西北,有狮山和象山。狮象锁口,地形非常险要。据说大禹曾来过此地治水,用开山神鞭将南马和画水两镇之间的群山划开一条水道,从此这个盆地上的居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因此,附近至今留有大禹尖、禹睛山、大禹脚印等古地名。

东阳一群村民掘地三尺找“宝贝” 据传与大禹治水有关

据《东阳市志》(1997年版),下湖头自然村有一个市级文保单位——汉前坟古墓群。该墓葬群的时间是春秋战国至南朝,最早墓葬应在2600多年前。10多年前,记者曾在这里拾到春秋时代的印纹陶片和唐宋古瓷器。

据《康熙东阳县志》记载,下湖头村南江边曾有放生潭、下桥等古迹。

大约上世纪90年代,东阳市曾经评选出8个市级风景区,惟一临水风景区——金鸡泷风景区就在这块地方。上安恬村自古以来,就是东阳市南部盆地----也称为“南乡”非常出名的大村,该村至今保留大量的明清时代古建筑,恢宏大气,非同寻常。附近还现存东阳市最古老的石板桥、东阳市最古老的大厅(1441年)(已经文物部门初步确认)等众多古迹。

70多个大字,初中语文老教师居然一字不识

其实该村干部群众一心想挖的“宝贝”,就是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

今年66岁的下湖头自然村原村主任马正良告诉记者,在修建黄阳公路(1984开工——1987建成)时,在狮山脚下发现一块高10米宽约4米的巨大摩崖石刻。“每个字都好像由无数的蝌蚪组成,但是每个字之间的空间非常规则。”马正良说,他用粉笔将这些阴刻字小心翼翼描出来之后,请本地许多文化人前往观看,结果几十个字,没人能够认识一个字。马正良还专门去请来当时安恬初中的语文老教师马品山前来认字,结果也是一个字也认不出来。

上安恬村马德禄、马立松,下湖头自然村马中宅、马有义等村民目前仍健在,他们都曾经前往观看。

“我们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始终觉得把刻有文字的巨石炸毁填路,良心过不去。”马正良说,由于工期紧迫,没法拖延。当年才30来岁的马正良和同村人马华东私下商量,用手工开凿的办法,将这块石头从山体剥离。

今年已经84岁的马华冬,今天下午也特意赶回老家,回忆起此事,许多细节记忆犹新。他们当初为了保护这块石刻,还专门用了很多木棍,使得石头滑落下来,以免碎裂。

“由于石块实在过大,轰然倒地之后,不幸断为两截。”马正良补充说。

这块摩崖石刻就这样被埋入路基,此后又从砂石路变成柏油路,后来又在上面加层,改为水泥路。最终,这块石刻就这样从人们的眼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块石刻还留下一个关于宝藏的传说

狮山的岩石非常奇特,在其“头部”区域,颜色通红,非常坚硬。

最让人称奇的是,就在这块摩崖石刻倒地之际,许多下湖头村的村民,拿着锄头、柴刀,上山挖宝。因为世代流传下来一首古老的民谣:“上石塔,下石塔,中心银两三万八。”

“这块石刻附近的山上,被挖的一塌糊涂,谁也没有找到这个宝藏。”马正良说,这首民谣起于何时,无从可考。

大约10多年前,南马镇方店村退休职工方士祥有感于东阳市南部盆地留有众多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古迹,专门进行了汇编整理。方士祥没有认同藏宝一说,他觉得这些文字,应该和大禹治水有关。上安恬村民马德禄在方士祥的请求下,特意根据记忆把这些字描绘出来(如下图)。

东阳一群村民掘地三尺找“宝贝” 据传与大禹治水有关

寻“宝”行动得到镇政府和公路局大力支持

出于安全考虑,东阳市交通局前不久对下湖头村狮子山下的小桥封道,准备重新建造。加上南马镇花园村到金义东磐快速路的连接道路,也准备开建。

一段尘封30多年的记忆,再次被翻开。上安恬村原村主任马才法找到记者,表示当年方士祥曾经交给他一叠图文资料,其中就专门提及这块摩崖石刻。

是否可以趁道路改造这个机会,将这块石刻挖出来?

上安恬村支书马顺淼对此表示,这是本地的文脉,不管上面的石刻是否古老,挖掘出来总是好事情。

东阳一群村民掘地三尺找“宝贝” 据传与大禹治水有关

东阳市交通局在收到上安恬村的申请报告后,高度重视,李敢峰局长立即要求公路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南马镇政府获悉情况后,分管领导立即和东阳市公路局领导组成临时处理小组,前来现场踏勘,并作出相应部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