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書法時,執筆方式的不同會影響書寫水準嗎?

書法影響力


執筆的方式會不會對書法水平造成影響?

可以肯定的說:會。古人說:“執筆無定法”。無定法不是不要法。而是根據不同習慣和書體而決定使用那種方法。


執筆無定法,指的是指筆的方法有多種,撥鐙法、雙鉤法、單鉤法、捻管法、鑷管法、握管法等。又有枕腕、懸肘、懸臂諸法。因書寫的字體不同和個人的習慣,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以枕腕法去寫草書或大字,肯定不如懸臂書寫好。以懸臂法去寫蠅頭小楷,同樣也不能為佳。


血脈貫通的草書,手部如果接觸在紙面,勢必影響到毛筆的運行。在多字相接的時候,由於接觸點是支撐手的著力點,就成為了運行障礙。草書是不是一定要連貫在一起?不一定。但流暢的草書要比獨立的草書生動,也更富於自然妙趣。在寫一尺大的大字時,枕腕的運筆距離是無法達到的。別說寫好,而是無法完成。

蠅頭小楷,由於其精細的筆畫,需要有穩定的執筆才能做到精細。它的運筆距離只有幾毫米,枕腕於桌面也不會有影響。若是懸空書寫,在穩定性上就要大打折扣,無法精準的書寫。

所以說執筆無定法,要根據不同的書體靈活運用。不可一概而論。


子衿書法


執筆方式對書寫影響很大,如果執筆方法不對會對書寫造成巨大影響,我們的思想是一體的,頭腦~身法~手臂~執筆~筆紙墨~筆法~結構章法~眼,這個回饋反射的體系是不可分割的。

下面說說執筆和筆法有哪些關係:

首先是筆法是什麼:最重要的即是“藏頭”也叫中鋒。沿著這個路線我們往下推,如何才能寫出中正的筆畫?答,筆正。那麼如何筆正呢?曰執筆!那麼寫小字和寫大字一樣麼?答曰筆手的揮舞直徑即字徑,字徑越大越要揮舞得來,筆越要拿的高。

下面分享下古人具體的指法,腕法,執筆法方法:

(一)指法,即手指的動作

衛夫人云:真書去筆頭一寸二分,(或作二寸一分。)行草去筆頭二寸一分。(或作三寸二分。)

撥鐙法,李後主得之陸希聲。希聲所傳於光者止五字,後主更益二字,曰導送,謂之七字訣。

趯。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趯,烏葉反。)壓。捺食指著中節旁。此上二指主力。(捺手按。)

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向下。

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際,揭筆令向上。

抵。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中指鉤筆,名指拒定。此上二指主運轉。

導。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小指送名指過左。(此上一指主來往。)

右名撥鐙法。撥者,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也。鐙即馬鐙。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出。入手執筆管,淺即易撥動也。

(二)手腕法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而書之。

提腕。肘著案而虛提手腕而書之。(鈍吟雲:此法好。)

懸腕。懸著空中而書之,最有力。

枕腕以書小字,提腕以書中字,懸腕以書大字。行草即須懸腕,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拘而難運。今代惟鮮于郎中善懸腕書,問之,輒瞑目伸臂曰:膽膽膽!

唐太宗曰: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又曰: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筋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簡緣雲:管直則心圓。

(三)執筆法

撮管。以撥鐙指法撮管頭,大字草書宜用,書壁尤宜。

扌族管。以大指小指倒垂執管,扌族三指攢之,就地書大幅屏障。

捻管。以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捻,乃葉反。)

握管。四指中指節握管,沉著有力,書誥敕榜疏。



(四)臂法身法

一,若字三寸至於五寸(約十釐米到十六釐米),可以端坐而書,亦必運肩及肘之力,使手離紙足許,所謂上腕也。伯高得法於賀季真,其筆如空中拋彈,壯偉奇怪,高視千古。正以能運上腕全力在筆,筆與神會,不自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二,其徑寸以內(三釐米以內),如《蘭亭》、《乞假》、《金丹》,小而《姚恭公》、《化度寺》、《宣示》、《力命》、《憂虞》、《樂毅》、《方朔》、《黃庭》、《曹娥》,細而河南《陰符》、法暉《塔經》,則運自肘至掌之力,亦必手離紙三二分,所謂下腕也。




含章子


練習書法,執筆方式的不同並不一定會影響書寫的水準,但是直接影響到書寫的風格。

對於一個書法高手來說,無論他怎樣去執筆,對於他的書寫水平都沒有影響。有可能的只是對於他的書寫風格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說,我們知道蘇東坡的執筆和我們現在標準的執筆有很大的不同,他是怎麼執筆的呢?


我們現在人執筆是用的“五指執筆法”,而蘇東坡用的卻是“三指執筆法”,也叫“單勾法”,就是隻用中指勾住毛筆,和我們現在執鋼筆的姿勢差不多。整個毛筆都是傾斜的,他這種執筆寫出來的字也可以很好,但是風格上會有一點的變化。

我們看蘇東坡的書法,整體會向右傾斜,而且筆畫的右邊會比較肥,左邊光滑,右邊粗糙,這是由於他毛筆比較斜造成的,稍微有一點側鋒,但這些並不影響他的書法的高度,還形成了他書法的特色。

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要學習“五指指筆法”,這個是我們現在總結出來的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執筆方法。




不二齋


謝謝激情。會的!執筆方式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結果:一般,良好,優秀。


執筆寫字,手指、手腕兒、手臂,各骨關節之間、就像一個智能的機械臂,在協調運動。而手指的用力點會決定它在運動中的準確性,靈活性,這是物理性定義。怎麼執筆都能寫字,恰恰掩蓋了,讓人們忽略了,優劣的選擇。

執筆有定論是歷史以來書法界的主流觀點,王義之的老師衛夫人所著的《筆陣圖》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顏真卿向張旭求真草之法時,張旭說“妙在執筆”。

唐代有了《五字執筆法》被後來的好多書法家接受和應用。這種方法好在:筆在五指之間,直立夾在兩個受力點之中,指腕協調運動,根據筆的需求,指可帶碗,腕可帶指,運動自如。

總之,練書法時,選擇執筆方式很重要,以後再改很難,練成以後不改,或許你只能在一般和良好之間遊蕩,一點之差,影響多年。


方風子19091072


蘇軾《論書》中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但要滿足兩個條件:1.手指要虛,不能把筆捏死了。2.掌心要寬,這樣才能靈活自如。只要做到這兩點,且感覺順手,寫出來的字都不會受執筆方法的影響。現在一般都推薦“五指執筆法”,但坐姿和站姿對五指執筆法的使用又有所不同,要順應人體生理機能作出相應的執筆角度調整,以舒適、靈活為準則。

董其昌《岳陽樓記》








嶺聯書齋譚錫安


一、以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看,執筆方法不對的話,對書寫會有很大的影響。

二、對硬筆書寫影響頗大。執筆方法不對直接影響你的書寫,而且習慣養成難以改正。過死的執筆方法,將會讓你寫久了手會酸、非常累。

三、對毛筆書寫的影響,分兩種:

對懸肘書寫沒影響,對枕肘懸腕書寫影響不大,因為懸肘、懸腕時,手臂活動空間很大,足夠遊刃有餘。

對坐著枕腕書寫影響很大,如果執筆過死,手不靈活的話,寫字易累,寫的字也易僵硬。

四、古人云:執筆無定法。是指執筆有很多方法,不只一種。通常我們用的普遍是五指執筆法。但你寫榜書時你就不能用五指執筆法,你得用抓筆法,用五指來抓鬥筆書寫。還有其他的方法,只要不影響手臂手腕靈活使轉就行。行書特別是草書有很多圓轉的動作,如果你執筆過死的話,你就沒辦法使轉,用筆會很不順,書寫就會寫不流暢,從而寫不好。

五、下圖為常用的毛筆執筆方法:


墨海軒書法


執筆無定式,用筆有要求。五代名畫家荊潔在他的《筆法記》裡說:“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不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



中國歷史解密


執筆姿勢不同當然會對書風產生影響,而且是肯定的。

至於為何敢這麼肯定,絕不是因為我太自信,而是因為古人早已實踐過。

執筆姿勢與書法風格的關係

1,關於晉唐執筆法

我們常談“古法”,何為“古法”呢?就是以晉唐執筆書寫姿勢為基礎的“書寫方法”。

古人寫字,懸肘懸腕,則筆正鋒圓。或一手執卷,一手書寫。或跪坐案前,懸肘而書。(古人的案都非常低,參照現在日韓的傳統,都是中國古代流傳過去的)

這類字,清秀流轉,用筆提按得當,因為執筆高,所以開闔大,字形的左右,上下就拉的開。

即使到顏真卿《祭侄稿》,也是用此種方法書寫。

即使現在,去臨古人作品,尤其是魏晉行草書,如不懸肘,是不會得使轉之妙的,善寫草書之人,一定懂懸腕懸肘,而且一定善用“三指”。

當然用幾指,都是可以的,三指靈活,五指力強,四指取中,單看執筆的手指,當代書法家每個人都有些差異,這個是根據習慣而來,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

但是懸腕還是枕腕,這在筆的靈活程度上,就已經有了限制。比如枕腕,手腕上下的靈活度就不夠,即使書虛貼紙面,也會稍顯侷促,當然不影響書法水平,但是對於部分書風,是難以把控的。比如線條變化幅度大的風格,就不好學,變化幅度小的就好學。

2,關於宋代筆法

蘇軾“枕腕臥筆”,所寫寫出的字“左秀右苦”,寫出的“戈”鉤相對前人來說比較肥短。

比如黃庭堅草書,宋朝善草書尤其是大草者,唯黃庭堅和宋徽宗。

究其根本,就是執筆原因的不同,都是懸腕懸肘,尤其宋徽宗寫字,瘦金書也都是懸腕懸肘完成,所以筆鋒挺拔清秀,不拖沓。現在很多臨瘦金體,都是枕腕臨,為了形似,但是拋棄了筆法。

宋朝有了桌子椅子,所以很多人寫字也都用枕腕,但是當時也出現了一個聲音,“唐中以後,書道下衰”。

這是歐陽修曾經說過的一句話,說唐以後,善書者只有三四人而已。

根本原因就是工具的改變,書寫方式的改變。

懸腕變成了枕腕,至於用幾根手指,從以前的“單苞雙苞”(兩根三根),到宋朝的“三到五根”不等。

黃庭堅則開始提倡古法,從執筆姿勢改進“高執筆,令腕隨己左右”。黃庭堅的改進策略,也只是個人感悟,是一種嘗試,並非一種對症下藥的辦法。但是這種嘗試得到了米芾的推崇,後來慢慢推廣,確實有效,所以後人對執筆才開始重視。

寫字,尤其寫草書,是寫的侷促,還是開闔變化豐富,全取決的執筆。筆的活動空間不大,字自然變化空間就不大,這是工具的實用問題。包括何紹基用的“內掖”執筆法,對篆籀的表現力以及偏圓的字形,都有關係。

我們在看看林散之寫字,懸肘懸腕,但是沒高執筆。

所以草書的字形變化,章法變化上,就比古人少。

這就是風格問題。

執筆對於水平是沒影響的,但是對風格,還是有決定性的影響的。

想寫出跌宕起伏的的作品,章法左右穿插變化豐富的作品,執筆也要高一些。

懸肘對筆的影響是手腕的活動範圍大,相對來說筆的活動範圍就大。執筆好一點,實在手腕活動範圍直下,半徑加長了,所以也就活動範圍更大。

筆的活動範圍,直接影響書風。

是流麗還是跌宕,全在執筆,換句話說,就是個人對風格的把控。

執筆決定風格,但是風格是人所控制的,所以用何種方式執筆,要什麼樣的風格,全在個人追求,與水平無關。

請點一下關注謝謝,好幾千字,寫出來不易。


正風報道


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我一直質疑此話有誤導之嫌。蘇東坡為人率性,文采斐然,書法也和他的文章一樣流傳至今。但是同時代的黃庭堅譏諷他的字是趴地蛤蟆(蓋因執筆虛松所致)。可見當時人並不怎麼認可他的書法,後人則出於對蘇大學士的崇拜愛屋及烏罷了,他的字於是也成了法帖。

中國書法,第一講究的就是筆法,沒有筆法,便沒有書法。這是因為毛筆的特殊性所決定的。毛筆筆頭疲軟,在紙上寫字很不容易,難度很高。難度在哪裡?在手指對筆毛彈性的敏感度。凡是沒有經過長時間練習的人,拿起毛筆肯定無法寫字,一筆下去,不是東倒西歪就是一筆粗壯的墨豬。誰不服,誰來試試。所以,歷史上講書法,主要是強調筆法。世傳王羲之有筆陣圖,實際也無從考證。還有一些書家,把筆法視為珍寶秘而不傳,不肯公開。更有書家,大家仰慕,要看他寫字,他卻不允許,要關起門來寫好給你。這是為什麼呢?說明筆法的重要性。

我國著名書法理論家教育家實踐家沈尹默,曾著專文談筆法,畫圖詳解,這就是五指執筆法。後來有人提出反對,說撥燈法捻指法什麼的也很好,在書法界好像有過爭論,最終書界認為,還是五指法最為科學。

我國另一位著名書法家胡問遂,更從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度,再次強調了筆法的重要性。他認為,書法講究筆法字法章法,缺一不可。而筆法,則是書法藝術的核心,是書法中的憲法,具有根本性作用。竊以為,胡問遂先生的說法非常正確,也非常重要。因為書法實踐告訴我們,書法藝術是高度實踐的藝術,你三天不練筆,肯定退步,十天不練,恐怕要花費更長時間來恢復筆力了。我的體會是,五指執筆是唯一正確的筆法,其主要作用就是能夠靈敏地體悟筆毛的彈性,從而能在筆畫的細微處著力,筆筆到位,這樣寫出的線條是有力度的,即使細如髮絲,也能表現出線條的美感所在。

末了,補充說一下,練筆熟練要達到什麼程度?例如逆鋒起筆回鋒搶鋒下筆收筆,要達到什麼水準?要達到條件反射的程度!這好比練武之人,每一個動作,都要千百上萬次的重複,熟練到條件反射的程度,才可能在實戰中揮灑自如,你總不能臨場決鬥還在考慮拳頭怎麼出擊吧?實際上,舉凡一切技藝性藝術,莫不如此。


鐘聲292


執筆姿勢對書寫尤為關鍵。下面分硬筆和毛筆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來說一下硬筆字的執筆姿勢。如果硬筆字的執筆姿勢不正確的話會導致寫的字不正或者筆畫寫不到位。

硬筆字的執筆姿勢應該是五指自然彎曲,筆桿兒打開餬口外側的掌紋上,筆桿與紙面成45度角,以掌根為圓心,務必要做到手掌立、掌心空,手指關節全部是外凸的,千萬不可向裡塌陷。有個口訣是這樣的:

腕平掌立手心空,四十五度找虎口。指肚貼筆輕握筆,掌根不動靈活走。

其次來說一下毛筆字的執筆姿勢。蘇軾曾經說過:執筆無定法,務使虛而寬。意思就是說沒有固定的方法,但是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指實掌虛、給毛筆造成一個寬鬆的書寫環境。而且古代對毛筆字的執筆姿勢還講究執筆的深淺,執筆深者宜寫筆畫粗壯的字;執筆淺者宜寫線條略微細一些的字,並且不論是哪種治理方式,都講究中鋒用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