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以前一人的工資就能養活全家,現在夫妻二人加在一起七八千的工資,生活還比較緊張,對此你怎麼看?

遺落在凡間的天使


看了幾篇跟帖回答,都是50後、60後老者的回憶和比較,滿滿的質樸和真誠。不禁引起自己的回憶,本尊也是老人了,也來湊個熱鬧,說點個性的事情。

父親本是農村人,13歲到武漢皮鞋廠當徒工,左手大拇指尖有個明顯的凹坑,說是釘錘砸的。後來父親參加了革命工作,在我懂事的時候,父親是科長。母親是武昌造船廠的工人,在配電房看管分配電力。小學一、二年級時,跟母親二人住船廠的單身宿舍,房間不足十平方米,房內只有一張床,床底一口木箱裡塞著全部家當,還有兩個搪瓷盆,一個洗臉,另一個洗腳。別無長物,僅僅在房頂上還吊著一隻15瓦的白熾燈泡,沒燈罩。學校離船廠大約有三、四里路,要在堤上走很長一段路。李廠長的兒子與我同年,天天在廠門口約齊了,一塊兒上路。中午放學後,要走回船廠,與母親在大食堂買飯吃。星期六才和母親回漢陽的家。回家的路好漫長啊!從船廠出來,走到武泰閘,搭公共汽車到武昌橋頭下,爬坡上橋,再搭電車到漢陽橋頭,然後下橋走回家。雖然小時候走路之後,一會兒就不累了,但走的時候,總是有累的感覺,腿肚子酸酸的。

母親總是買兩碗半斤的蒸缽飯和一盤素菜,至今都不記得菜是什麼味道,只記得飯是那麼的香甜可口,風捲殘雲,眨眼工夫,粒米不剩。能吃飽飯就很滿足,還管吃的什麼菜?菜盤子當然得用舌頭舔得乾乾淨淨,一點湯水都不剩。母親總是讓我選缽飯,我總是選了左邊的,又覺得右邊的多一些,於是,換去換來。早點是在學校門外邊的熟食店買,母親每天早晨給5分錢,從不提前給,也不多給,我也從不多要,小時候特別呆萌,從不爭吵索要。有時花4分錢買2個面窩,有時花3分錢買一碗熱乾麵或者糊米粉。剩下1、2分錢,積攢幾天之後,就可以多買點吃飽。記得有一天,李廠長的兒子說有1塊錢,哇!好多錢啊!那時同學之間,賭咒發誓,都習慣說“賭1塊錢“!小李子挺哥們滴,不僅請我吃早點,中午放學時,又花2毛線買二支雪糕冰棒,雪糕真好吃!還花2毛錢買了二支鉛筆,一人一支。剩下的去電影院門口的小人書攤子租書看,1分錢看一本,厚些的2分。不認識的字就問老闆。那時小學下午只上2節課,課餘時間不少。我的文學基礎就是這麼得來的。

記得小學成績很糟,上課老是走神。小李子說:堤上有蚱蜢,我們捉蚱蜢去。於是就逃學了。有人告訴母親,說你兒子沒上學,同李斌在堤上的草地上曬太陽。於是,母親打屁股。那時真蠢!居然不知道逃跑。還記得頭上長瘡,癢癢的,有點腥味。好長時間,父親發現了,去看醫生,醫生說營養不良,要吃點好的。於是終於知道蘋果的味道了。又用藥水洗頭,不知不覺就痊癒了,至今毛髮剛硬濃密,只是白了不少。那時街上經常見到癩子頭,冬天臉和手有凍瘡的人非常多,我的耳朵和手背也有過凍瘡,腳後跟和腳趾頭上也有,紅紅的,癢得鑽心。直到春暖花開,才慢慢結疤脫落。現在沒癩子頭,沒凍瘡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那時買吃的東西都要用糧票。我飯量特大,父親在長江邊開了一小片地種燕麥。燕麥饅頭又黑又糙,很難吃。父親說這樣不行,莫把伢餓死了,把我送回鄉下老家,跟爹爹婆婆住,在鄉下的小學讀了一年書。鄉下老家有兩塊菜園子,結滿了豆角、絲瓜、葫蘆、茄子、黃瓜,西紅柿,還有南瓜、香瓜、紅薯、芝麻,還有一棵棗樹,棗樹有刺,不敢架梯子摘棗,用長竹竿子打棗。還養了一頭豬,十幾只雞,天天去雞窩裡揀蛋。母雞下蛋之後,總是很驕傲地咯咯嗒叫一陣子。爹爹還去湖裡捕魚,不時有魚蝦河蚌吃。終於知道世界上還有這麼多好吃的東西了,看婆婆炒菜前,大鍋燒熱後,用油壺很小心地滴一兩滴油,用竹刷子將油刷滿鍋底,娑婆說是“耐鍋“,這樣炒菜就不沾鍋了。其實炒幾下就得立即加水,不加就炒糊了。鄉下的日子也十分貧寒,冬天最難熬,下雪了,湖裡結冰可以走人。菜園裡只剩雪裡蕻菜,豬也餓得嗷嗷叫,跟著人拱腳要吃的。四叔只穿一件舊棉襖,裡面一件棉布單衣,棉襖上只剩兩個釦子,用稻草繩子繫住腰。

春夏就好多了,鄉下吃的東西不用買,也不用擔心糧票不夠,根本就沒糧票,什麼票都沒有,鈔票也很少,得拿雞蛋去鎮子的集上換。糧食還是很緊張,好在飯不夠,果蔬湊,桌子上總有一大碗鹹菜,有時是蘿蔔纓鹹菜,最好的是雪裡蕻鹹菜,是霸桌的珍饈。終於可以把肚子填飽。

讀初中時,要填學生登記表,問父母工資,父親說53塊,母親說30多塊。跟同班同學比,好象多一丁點。初中成績依然很糟,特別是語文的作文,老是幾句聽來的口號顛來覆去:繼承先烈遺志,做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老師還算講客氣,總是給60分。但可以幫家裡做很多事了,冬天天不亮起床,去菜場排隊買大白菜,還買米買煤,洗衣服洗床單被子。買辦採購員當然知道大米0.15元一斤,15元可以買一百斤,差不多管一個多月,中學生每人每月糧票35斤,母親是27斤,父親是32斤。肉要憑票買,每人每月一斤,豬腿肉0.78元一斤。我家免強可以把憑票供應的東西都買回來,有些同學卻想用肉票或布票與我換糧票。

記得搬了好幾次家,每次搬家用一輛二輪人力板車就可以搞定,無非幾口箱子,幾件木頭桌椅,一塊鋪板。那時住的是房管所的房子。在漢陽有一片很氣派的紅磚樓房,聽說是建武漢長江大橋時,按蘇聯人的建築風格建的,內走廓,走廊兩邊是十二間一樣大的房間,每間有18平方米,可以放兩張床。每間房住一家人。用兩間房做廚房,廚房的窗下有水泥做的水池子,有自來水籠頭,不再用水缸,也不用桶去水房買水。那時巷子裡有木頭做的水房,一老頭坐裡面,窗下有水籠頭,老頭可以伸手擰水籠頭。排隊接水,每桶1分錢。五家共用一間廚房。每家佔一塊位置,靠牆用黃泥巴和磚砌煤爐,爐邊堆著煤,再搭塊案板,牆上釘釘子掛鍋和鍋鏟,生火的時候,滿樓瀰漫著濃煙。炒菜也大多同時,誰家吃什麼,完全沒隱私,有時會互相品嚐一點。大樓梯下面是廁所,只有一個蹲位,不分男女,進去後要栓門,供全樓人公用,時常有人在門外急得跳腳扭屁股。這樓房可不是普通工人能住的,鄰居家是幹部、醫生、教師、校長、廠長、銀行行長什麼的。

鄰居家的小剛比我小一歲,小剛媽咪是醫院的護士長,爹地是醫院藥房主任。小剛初中時還經常尿床,護士長很生氣,命令他頭頂被子曬太陽。小剛委曲地哭:“明明是找到廁所了的……“肖大爹見了,十分好笑,說託人去鄉下買兩斤狗肉,用枸杞胡蘿蔔燒,給小剛吃,保管不再尿床。夏天天熱,都開著房門睡覺,誰放個屁,一層樓都聽得明白無誤。肖大爹每天天不亮就醒了,首先長嘆一聲:哎呀我的娘啊!悠揚蒼古的聲音在大走廊裡迴盪,弄得我們全樓的伢們經常也這麼嘆一聲。水費和電費,每家輪流做收費員。水費按水錶碼數除人頭數計算,電費按每家燈泡瓦數算。這可是個知識分子乾的活,我當過幾好回收費員。有一個專用練習本,畫好表格,記載每家的水電費明細,粘附水電費發票,通常收支不平衡,有時順差,有時逆差,以盈補虧,都得記清楚,餘下的錢,一併轉交下月收費員。毫不擔心、提防取巧貪汙,沒人動這心事,這是件很共產主義的亊情。

記得好象是1981年以後,糧票作廢了。滿抽屜的油票、肉票、魚票煤票、豆製品票、肥皂票、布票、化纖票、15瓦燈泡子票、過年買糯米、餈粑、黃豆、花生的機動票也都作廢了。

吾等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小子丫頭們,小時候好象吃了些苦頭,可父親經常說我掉在蜜罐子裡了,鄰居家長輩也都這麼說。我當然不服氣了,什麼蜜罐子?買支新鋼筆還高興地樂得一個星期屁顛屁顛的!現在回想起來,方才悟到,我們的父毋該是吃了多少苦啊!

現在真好!有房有車,吃穿不缺。說過去好的,請自己回去!說將來好的,可與我同去!






華中小隱


我六三年出生,對這個有發言權'!我爸爸工資四十六,媽媽四十左右,姊妹四個,爸媽不到一百元工資確實養活了全家,但生活質量如何呢,我來說說我小時候的生活。

我小學四年級穿的衣服都是過年爸媽領著我去買一次,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幾年都買的是一種衣服,灰色的衣服,而且都大很多,為了能多穿幾年,那時候沒有秋褲 ,冬天都是穿著空心棉褲。過冬家家都找各種關係買燒爐子的木材,瀝青,木屑,在買點煤,也不捨得使勁燒,所以我一直覺得我小時候特別冷,能不冷嗎?

吃,我只舉一個例子,你們就知道那時候吃的如何了,我中午吃一碗米飯,泡的是白菜粉仔湯,我一邊吃,我的同學隨著我的碗上下盯著看,剩了幾口,我給了他,他狼吞虎嚥的給吃了。那時候,遼寧人每月三兩豆油,還得積攢一些過年用,所以 菜裡面根本沒有油水,肚子始終是空嘮嘮的,上學第三節課就咕嚕咕嚕的叫,中午回家也只有玉米餅子,抹點豬大油,肚子越沒有油水,飯量越大,飯量越大,越覺得餓,惡性循環。雞蛋過清明,端午節一人分二個,同學都有頂雞蛋的習慣,看誰的雞蛋硬,現在沒看過有孩子頂雞蛋的。

我在舉個例子,我四川戰友爺爺去世,我這戰友六歲,誰也想不到,爺爺死了他是什麼想法!他說她當時想,今天能吃肉了,他以為肉是死人身上的!

那時候孩子都比較矮,與營養不良有絕對關係。

再說醫療,我爸爸得了腦血栓,我始終覺得就是因為家裡沒有血壓計!一個血壓計幾十塊錢,估計沒誰家裡有,爸爸腦袋暈,以為血壓高,以前都是180/120,吃降壓藥,還暈,繼續吃,後來到單位醫務所測量,血壓60/20,用藥過量,早上三點血栓,等八點才看病,而且沒藥,扎幹針,吃中藥,癱瘓六年,當時連小分子右旋糖酐都要找人買,還是癱瘓幾年後用了幾瓶,又造成腦出血,去世。

再說住,我家二個姐姐住一間,我和爸爸媽媽弟弟,四人住一間,冬天爸爸媽媽四點半就起來了,忙活生爐子,家裡有點熱氣,再讓我們起來,動遷時候,我們家使用面積是二十四平,我比較一下,我家當時房子還算大的,同學家六口住一間房子的。

我還是大連市的,農村當時可能更差,當然,那時候家裡孩子少的,日子會好很多,有的家就兩個孩子,明顯感覺人家吃住行都要優越很多。

還有玩,娛樂,學習,很多方面,和現在孩子不在一個檔次,比非洲孩子能好點!

所以,不要貶低現在的生活,要是我小時候的生活水平,現在一個人也可以養全家!


韓國我不去


以前一個人工資養活一大家人,這個問題絕對真實!

我是50後,小時候生活在魯南礦山,那時我們礦山宿舍家家戶戶孩子多,一家六、七個孩子屬於正常,我們不遠的鄰居家裡11個孩子,是宿舍孩子最多的一家,他們家也是靠一個老爸幹工養活,現在說這事彷彿成了天方夜潭。

不管誰家孩子多少,每戶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人幹工養活一家人。那時工人工資最高的是七級工,每月73.5元,大多數人達不到七級工,家庭人均收入超過10元的極少見,每月人均生活費3~5元就能過去,包括吃穿等所有花銷。

由於生活清貧,那年代大人孩子沒有講吃講穿的,一個月吃不上一頓肉很常見,只能到過年過節解饞,穿衣服老大穿小了傳給老二,老二穿小了再往下傳……生活的磨難讓那時的孩子從小自立、堅強、懂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嗎!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的一切都發生了鉅變,一個人掙錢養活一家人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突然一個問題湧上心頭:假如現在一個普通人家有六、七個孩子,他們該如何生存呢?


千山車神


我過去常聽外婆說,解放前她的父親,作為洋行買辦,一個人的收入可以養活一大家子十幾口人還有多餘。而解放後的計劃經濟時代,夫妻兩個人的收入也就七八十元錢,就能養活家裡好五六口人。而現在夫妻兩個人的收入加在一起七八千也比較緊漲。為啥時代不同了,咋工資收入養人卻越來越難了呢?

第一,過去的養活全家與現在的養人不同,過去養個孩子,只要一般性的吃飽飯,能上得起學,小毛小病能看好就可以了。現在的養家標準不一樣了,不僅僅是養全家,還要下館子吃飯,還要旅遊,還要給孩子補課。能消費的地方比以前多了,所以你就算兩個一個月賺一萬元錢收入,也不會覺得日子過得很寬鬆。

第二,過去拿幾十元錢工資,但是住房單位會給你安排的,大齡青年結婚,你要是沒房子,單位會福利分房。你的收入可以都用在家人改善生活條件上。而現在你要麼還房貸,要麼還房租,高房價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每月的房租和房貸都要佔去一半的工資,試問只剩下三四千工資,生活能過得好嗎?

第三,物價年年都在漲,但是工資三四千元永遠不會漲似的。三年前一個菜包包只要一元錢,現在漲到二元一個了。但是你的工資收入卻沒啥變化,以不漲的工資收入去買不斷上漲的物價,生活壓力每年都在增加。

要確保居民收入水平不受影響。一要做大GDP蛋糕,這樣可以不斷提高居民收入;二是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控制物價的不斷上漲。三是遏制房地產的投機炒作,讓房地產迴歸理性,只有住房不炒後,居民在購房和租房上開支減少了,物價穩定了,收入增加了,這樣才能過上幸福而富足的生活。


不執著財經


主要是物價上漲速度太快了,使人措手不及的是生活節奏也在加快了,不是嗎?譬如:小兩口的工資加起來8000元,相當於1978年的60元錢左右。據中國最權威人士所透露:1978年的萬元戶,相當於今天的270萬元,可想而知,小兩口這點工資算個啥?

記得,我1978年參加工作時,工資是:33元7角8分錢,那個時候,一個雞蛋1分5釐錢,一塊豆腐2分錢,一斤鹽1角3分錢,一斤白糖1角5分錢,一斤牛肉7角8分錢,一斤豬蹄2角錢,一斤土豆2分5釐錢,一斤白菜2分1釐錢。1978年12月的一天,我和農村集體戶抽回來的大哥在長春飯店就餐:一盤肉段,一盤油炸魚,一個雞肉頓土豆火鍋,兩個豬蹄,外加啤酒,兩個人喝得一醉方休,共計花了5元錢。

然而,40年過去了,彈指一揮間。今昔非比,居家過日子的我由衷感到,現在的錢的的確確是一年比一年毛了。30年前銀行存款利率為百分之14%(5年期),現在降為4%(5年期),隨著國家印錢速度在不斷加快,錢在迅速貶值,現在的確實是不值錢了,以長春市為例:2018年11月14日市場行情,統計:牛肉48一斤,豬肉19元8角一斤,豬蹄28元8角錢一斤,土豆1元5角錢一斤,橄欖8元一斤,香菜10元一斤,西紅柿3元5角一斤,豆角7元一斤,雞蛋2斤11元,大豆腐2元5角一塊。如今長春的房價又開始“刷新”和“挑戰”一萬元一平米的新高了。除此之外,據說,北京市(學區房)的房價,2017年已經達到了一平米36萬元的峰值,嚇人啊,嚇得我這個60多歲的老頭子,晚上都睡不著覺了!

因此,我看,別說現在年輕人一個月開個4000左右塊錢,就我一個老頭子,如果患上病疾住院,一個重患搶救一宿就得3萬多塊錢,還不走醫保,不能給報銷!所以,現在的一個家庭裡如果沒有100萬儲蓄不能算作是個有錢人家!不是嗎?


劉年14


這一切,都是房價惹的禍。

為什麼夫妻兩人的工資加在一起七八千都不夠用,最重要的,都是因為房價漲的太快,耗幹了他們的所有積蓄,很多還要償還房貸。即便沒有房貸,也會因為沒有了存款,不敢亂花錢。

除房子之外,上學、看病等也是無法迴避的支出,且成本越來越高。特別是生病,常常使許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不僅如此,其他方面的物價,也在持續不斷地上漲。所以,工資是上漲了,可是,與房價、物價、各種開支比起來,實在速度太慢,自然,購買力就越來越低,使用價值也越來越低了。

所以,要確保居民生活水平不受影響,一方面,要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讓居民收入跟得上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要控制物價上漲,尤其是房價上漲。同時,要減輕居民看病、上學等的經濟負擔。


譚浩俊


上述情況主要因為大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夫妻二人合計七八千的工資,即使有兩個孩子,如果生活上勤儉節約,經濟上還不至於比較緊張。

無可否認,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物價上漲的幅度很大;但是工資增長的幅度還是跑贏“通-貨-膨-脹”,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客觀上,現今生活開支的數量以及項目,以及今非昔比。

比如交通電訊,文化娛樂、美食旅遊等諸多方面的開支,都是四十年前根本沒有的項目。取消住房“分配”、教育以及醫療保障等等,確實需要大筆的開銷。

親朋好友之間的攀比,往往造成某種落差,希望一定不輸給人家。於是,高檔住宅、豪華汽車,高級服飾及化妝品紛至沓來,自然感覺應付不暇。

如果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稍微艱苦樸素一點,消費降級。夫妻二人七八千工資, 供養四口之家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陸燕青


這個事情應該先說說幾十年前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質量吧。

本人是60後,父母的工資加起來有一百五六十塊錢,這在當時屬於收入不錯的。我父親是軍人,我哥哥從上初中之後一直到工作,從來沒有買過新衣服新鞋子,一直都穿父親的舊軍裝舊鞋子,我和妹妹也是很少買新衣服,經常穿打著補丁的衣服。當時糧食供應是粗細搭配的,所以,家家都是經常吃窩窩頭,以至於我現在見了窩頭也不想去吃。

再說住的房子,我家五口人加上姥姥偶爾到我家小住一段時間,住兩間半共十五平米的小房子,那種感覺沒有這個經歷的人無法想象。

那個時候,人們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消費水平。記得我上小學時,每學期2.5元學雜費,經常有同學交不上,學校組織看電影每張票5分/1角錢,總有同學不去看。因為我家生活水平在當時還是不錯的,所以父母沒有阻止我們收聽收音機,可是,有的鄰居家長則禁止孩子們聽收音機,只不過是為了省點電費。

以上的這些都是當時生活中的真事,不知為何有人依然認為那時候的日子比現在夫妻倆七八千元工資的生活好呢?


愛喝咖啡的大媽



三月桃花滿芬芳


我用實例來說一下。上世紀7080年代,一個工人的工資50塊算高的了,當時麥面(用糧本買)一毛三左右,可以每月供應20多斤,這點面肯定不夠一大家吃的,即便按一毛三算,可以買近400斤,按當時黑市(市場價)小麥三毛一斤算,一人(高級工)一月可以購買170斤。現在以高級工5000工資每月計,麥面大約兩塊五一斤,可以買2000斤。也就是說,現在的工資漲了100倍,當然有通貨膨脹的因素,但吃糧至少便宜了5倍。所以說,現在的生活水平比以前至少好了5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