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自長春的報告——第一篇(兩橫三縱)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自长春的报告——第一篇(两横三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自长春的报告——第一篇(两横三纵)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自長春的報告——第一篇(兩橫三縱)

70年代初人們出門多數要靠腳板來量,擠公共汽車和騎自行車是那個時代的回憶。那時的道路並不需要太寬,馬路上的車也不是太多。

80年代後至90年代初,摩托車開始逐步進入百姓家庭,並逐步代替了一部分自行車。道路上的機動車量伴隨著長春市整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出現了大幅增長。

2000年,我市機動車保有量上升至15萬輛。從2012年開始,長春市每年新車落籍的數量都超過了10萬輛。昔日的道路已經顯得擁擠。2015年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了100萬大關。2018年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190餘萬輛。長春,已經進入機動化快速發展時代。

機動車的快速增長顯現了全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但也給城市交通增加了壓力。長春市從最初的平面交通路網式的結構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汽車通行需求。科學調整長春路網,有效疏解城區交通流量成為都市發展需要破解的問題。

早在2012年,我市汽車增長率提速開始,長春就已經提前著手佈局適應未來城區交通發展的戰略,謀劃打造一環兩橫三縱快速路系統,從地下到地上共同建設,推動長春進入立體交通新時代。

我手裡這張照片是多年前的長春南湖廣場,那時候南湖廣場還沒有這個高架橋,現如今的高架橋,是西部快速路的重要節點,在這裡從寬平大路到前進大街可以直接從橋上通過,有效的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

2012年3月15日,兩橫三縱快速路正式開工建設,兩橫三縱快速路建設是長春市有史以來最龐雜的交通系統,施工區域遍佈各城區、開發區,整體實施規模超過以往各種交通工程,這不是一項普通的任務,僅從一組數字就可以窺見一斑,兩橫三縱全線共有13405根轉孔樁,3189個承臺,3232個墩柱,737個延續梁,施工機械達到4000臺以上,高峰期間施工,施工總人數達到3.8萬。同時工程還要兼顧城市整體風格,要高標準做好快速路兩側的硬化、美化、綠化、亮化,打造城區精品工程,提升“兩橫三縱”的立體感、層次感、美譽度,對於長春市來說這是一項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

兩橫三縱快速路分為東、南、西、北4個部分,全長84.5公里。

其中東部快速路由遠達大街、東盛大街、仙台大街、彩宇大街組成,全長17.1公里,亞泰大街快速路全長19.7公里。

西部快速路由青年路、普陽街、寬平大路組成,全長18.6公里。

南部快速路由硅谷大街、衛星路組成,全長14.7公里。

北部快速路由花蓮路、青岡路、臺北大街、鐵北四路、東榮大路組成,全長14.4公里,兩橫三縱快速路全程以高架式快速路為主,設計時速60-80公里。這項宏偉的工程,改變了城市的交通,方便了市民出行,成為了長春市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和重要對外形象窗口。

兩橫三縱的建立,不僅緩解了城區中心交通壓力,提高了城市長距離通行能力,也為進出長春的車輛提供了便捷的轉換路線和高速通行能力,更使長春市的路網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形成了以快速路為中心的路網骨架。城區周邊的居民驅車沿著這條城市快速路行駛到市中心只需10多分鐘,從城區東部到達西部只需20多分鐘,大大縮短了來往時間,讓市民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心。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架橋、立交橋,讓長春交通變得快捷起來

讓市民感受到交通順暢的同時,更看到了長春翻天覆地的城市變化

如今的長春,環境優雅,交通便利,道路寬敞平坦,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

未來的長春,將帶著省會城市的從容氣派,

向著國際化大都市繁榮邁進。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自长春的报告——第一篇(两横三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