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貿區:開放創新,多點開花(上)

【改革的目的在於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而自貿區“對標國際先進經貿體制”的改革本質上就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手段】

□ 陳波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自貿區建設也已走過近五年的歷程。2013年9月29 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建立。短短5年間,自貿試驗區域由上海拓展到了天津、福建、廣東,以及湖北、重慶、四川、陝西、遼寧、浙江、河南等多 個新的區域。以開放創新為目標的中國自貿區建設,由2013年的上海自貿區“一枝獨秀”,發展到了2015年的滬、津、閩、粵四架馬車“並駕齊驅”,再到 現在12家自貿區“多點開花”,自貿區的改革和複製正以加速度在中國大地展開。

當2015年四大自貿區出現時,不免使人產生一些誤解:因為這四大自貿區都處於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自貿區會不會就像是當年的沿海特區一樣,通過實現(貨物)貿易便利化,配套稅收等優惠政策,從而實現以外貿發展搞活經濟的目的?事實上,自貿區遠非“經濟特區”,也不是簡單的“保稅區升級版”。自貿區的改革涉及貿易(尤其是服務貿易)、金融、法律、政府職能轉變等諸多方面,它是一個關於經濟體制的全方位開放改革試驗,改革的目的在於摸索出一套適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開放型市場經濟體制,而自貿區“對標國際先進經貿體制”的改革本質上就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手段。因此,全方位經濟改革訴求決定了自貿區並不只是沿海貿易發達地區的專屬。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經濟結構與發展基礎各異,這恰恰表明了內陸地區也需要建立自己的自貿區,同樣為中國的經濟改革探索前途。2017年新加入的7個自貿區中有5個地處內陸。這再次清楚地表明,自貿區不僅僅要在保稅區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對國際運輸、通關檢驗、物流倉儲等領域的改革,更要對包括金融和服務業在內的重要經濟部門展開大膽的改革試驗,同時政府職能部門需按照國際上成功開放經濟體的標準實施各項改革,形成以國際高標準貿易投資要求為參照的開放型市場經濟體系。

“領頭雁”上海自貿區

近年來,上海自貿區繼續沿著《全改方案》的精神,在負面清單管理、政府職能轉變、貿易監管便利化和金融改革開放等多個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1.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肇始於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從2013年版的190項條目縮短到目前2017年版的95項條目,上海自貿區通過自己的實踐,為中國擴大投資准入探索出了可行的路徑。2017年在上海自貿區內,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54項擴大開放措施累計落地項目已達2404個,其中僅2017年就新增412個,並進一步提出新一批涉及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社會、專業服務及先進製造業7大領域的擴大開放措施建議。2017年上海自貿區吸引了包括全球三大國際船舶管理公司威仕、中英、貝仕,28家知名資產管理機構以及銀行、保險、基金等領域的知名企業入駐,全年實到外資、外貿進出口佔全市的比重均超過40%。2017年上海自貿區新註冊企業5.4萬家,月均註冊企業數量是掛牌前的5倍,新註冊企業活躍度超過80%。新設企業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近9900家,佔比已從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近20%。

2.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上海自貿區建立起了誠信管理、分類監管、風險監管、聯合懲戒、社會監督“五位一體”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實現由規範市場主體資格向規範市場主體行為轉變,已經在67個行業和領域全面實施。實施分類綜合執法體制改革,80%以上的執法力量下沉到基層及一線執法。上海自貿區又繼續推動“證照分離”、“先照後證”、“照後減證”等一系列改革,為企業的設立和經營提供便利化服務。截至2017年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的116項行政許可事項,在全國其他自貿試驗區,以及有條件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推廣實施。外商投資備案管理、企業准入“單一窗口”等投資領域改革措施在全國複製推廣。上海自貿區管理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了市場創新活力和經濟發展動力。

3.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貿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之一。雖然中國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但是中國在貿易便利化和貿易模式創新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新加坡這樣的世界一流貿易中心為榜樣,上海自貿區在貿易便利化方面探索實施了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將海關、口岸、檢驗檢疫、稅務等相關部門的管理通過高效的電子化平臺聯繫在了一起,實現了“大通關”,使進出口企業在通關時效和費用上大大節省。上海自貿區內貨物進出口海關通關時間較2016年壓縮近1/3;啟動原產地信用簽證創新制度,信用企業可自助打印原產地證書,辦理時間由一週左右縮短到一個小時;進口貨物抵港到企業申請提箱時間壓縮0.5-1天,每年直接降低單證成本和寄送費用4億以上。在口岸監管服務方面,確立了符合高標準貿易便利化規則的貿易監管制度,為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提供了試點經驗。上海自貿區率先探索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改革,企業申報數據項在船舶申報環節縮減65%,在貨物申報環節縮減24%。先入區、後申報等監管制度創新落地實施,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風險分析防控和無紙化通關服務系統不斷完善。隨著貿易便利化水平的不斷提升,自貿區口岸貿易總額佔全球的3%以上,躍居世界城市首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市比重超過40%;集裝箱吞吐量連續8年位居世界第一,現代航運集疏運體系和航運服務體系持續優化,使上海成為全國第一個、全球第五個航空旅客年吞吐量突破1億人次的城市。

4.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制度。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貿區也是中國整體開放中的重點與難點。在中國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的支持下,上海自貿區在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外匯管理便利化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舉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貿區賬戶(即FT賬戶)的推出,使得自貿區內具有資質的企業能夠便利化地在全球進行借貸投融資,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配置資源的有效性。2017年上海自貿區內共開立FT賬戶7.02萬個,當年累計收支7.65萬億元(如無特別註明,貨幣單位為人民幣),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累計達到768家,收支總額達到9761.5億元,開展跨國公司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業務企業達到95家。除此之外,為了適應更加開放環境的同時還能有效地防範金融風險,上海自貿區創設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建立了“一線審慎監管、二線有限滲透”的資金跨境流動管理基礎性制度,目前自由貿易賬戶業務已涉及110多個國家和地區、2.7萬家境內外企業。此外。在以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下,自貿試驗區內新興金融機構數量達到4630個,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累計769家。

另外,上海自貿區也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一帶一路”國別館在上海自貿區內已初具規模,保加利亞、匈牙利等7館投入運營。上海先後與以色列、俄羅斯、新加坡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建立跨國孵化器,搭建跨境項目交流平臺。目前,在上海自貿區內,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境外投資服務平臺功能繼續拓展,與東盟法律服務聯盟簽約;成功發行了馬來西亞、俄羅斯、匈牙利等國的“熊貓債”;上海證券交易所與莫斯科交易所正式啟動市場數據合作;並專門設立了“一帶一路”法律查明和律師服務支持中心。此外,上海自貿區還成立了“一帶一路”技術貿易措施企業服務中心,推動簽訂了“一帶一路”區域組織和機構技術聯盟協議,在繼續深化亞太示範電子口岸網絡(APMEN)試點等項目上都取得了一定進展。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光谷自貿研究院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