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无成的人,道理也懂一些,但有心改变,却缺乏改变的动力,心理学或其他学术上对这种情况有描述和解答吗?

月初912


之前网上流行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中的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带有浓浓黑鸡汤气息的话,无疑给很多正在奋斗中的年轻人,或者对未来充满美好期望的年轻人泼了一盆冷水,当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甚至它让大家觉得懂道理是没用的,读书是没用的,学习也是没用的,甚至以此为借口嘲笑哪些正在奋斗中的人。


但后来很多人批评这样的态度,反对这种消极的心态,道理和成功之间虽然不是绝对的关系,但懂得很多道理,是成功的基石。但要成功,还需要正确的方法、更多的实践,以及持续不断的坚持。也许这听来有点鸡汤的感觉,但在我看来,这才是正确的路径,虽然每个人对成功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希望财富自由、有的人希望诗和远方、而有点人希望实现自我价值,但所有这些,都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道理或者说经验可以让你少走弯路,实现自我或者说成功的概率更高。

另外,关于说到有改变的心,但是缺少动力的问题,其实这正是上面提到的“道理和成功”之间的距离。有上进心,但是不能坚持做,我可以给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们可以从内驱力和外驱力两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建立反馈机制

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那建立反馈机制很重要,而且最好是正面反馈,有了反馈才能持续推动你坚持做。举一个例子,比如读书,如果一般人读书其实很难坚持读完一本书,但是如果把你读书的心得,那如何才能坚持读书呢?你可以写一些读书分享发到网上,在网上活动反馈,另外,你也可以将书的内容讲给别人听,这样从别人那里获得反馈,这种反馈,或者说外部的“驱动力”可以让你有持续读书的动力。


第二,做有“复利增长”的事情

这个道理很简单,在投资中,我们都知道复利很重要,这是巴菲特致胜的法宝。在生活中也一样,什么意思呢。如果你做一件事,第1天做和第100天做,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你不能从过去99天的积累中,让事情更简单效率更高,更有价值,那么这件事情就很难坚持,因为你看不到进步,因此没有内置的驱动。而没有持续坚持做的人,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效果,比如你健身或者跑步,如果断断续续,这样你第1天跑步和第100天跑,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中间你根本没有形成习惯,所以其实你每次都是重新开始,你过去的努力都没有积累。


这是一些小的建议,当然让你持续做你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办法,比如把目标和计划写出来,放到网上,给你的朋友,通过这样的外部“压力”让你坚持。另外,也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人或者社群和你一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各种打卡群存在的原因,大家都需要找到驱动力,找到那个可以坚持的理由,如果自己不行,那么借用外部的力量也是可以的。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


小播读书


我观察了14年发现,那些很努力却一事无成的人都有一个特点

岛 君 说

一个段子,虽然今天看起来有点老,但却仍然形象: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泡贝塔咖啡听创业讲座,宅家看哈佛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BAT大格局了如指掌,张小龙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饭局去雕爷,喜欢罗永浩胜过乔布斯,逢人便谈互联网思维……

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应该还在每天挤地铁。

今天也许里面的有些内容可以修改成优衣库、混沌研习社、得到、各种知识付费、阶层固化,但本质却没变。

作 者:田志刚

来 源: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KMCenter)

在2010年我出版过一本《你的知识需要管理》的书,是讲个人知识管理的。在书出版前和出版后,让我认识了许多对这个感兴趣的人。但也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的人,应该是那些希望上进的人们。这里面有一些人看了书,也问过一些问题,后面就不知所终了。我把他们叫做“不活跃”的学习者。

还有一类人,这种人除了对个人知识管理感兴趣,还喜欢各种学习,参加各种拆书活动、学习时间管理、听各种TED讲座、参加各种社群。这种人我成为“活跃的”学习者。

但十几年过去了,我观察到的是这些活跃的学习者并没有因为他们的四处学习而有特别大的成就,反倒是那些不活跃的人有不少做的风生云起,起码成了某个领域的高手。

为什么整天想着学习和长进的人却没有长进呢?

今年“两会”上,火箭军的两会代表,火箭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李贤玉出名了。她是高二参加的高考进入北京大学,还是当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状元。

从这个角度看,天赋是没有问题的,但在采访中她却说:

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

这其实代表了一类人,个人没有明确目标和方向,不是非要做什么才算数,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只要告诉她做什么,她愿意下大工夫并持之以恒,做不好不罢休。

北京儿童医院的贾立群主任,也属于这样的人。贾立群主任这样的人仿佛没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但却将每个到他跟前的事情做到极致:当年上山下乡是潮流,没得选择,他就去了。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没有关系和依靠的他通过自己的工作让大家认可,他是被大家推荐上的工农兵大学;他本来喜欢无线电和汽车,但推荐上医科大学也就读了,在学校时十分刻苦,据说在学习解破学的时候将头盖骨借到宿舍研究,早晨醒来时头边就是头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童医院的放射科,通常这样的科室是辅助科室,但他又能通过数十年如一日,做成顶尖高手,把贾氏B超诊断推向炉火纯青。

在写《如何成为专家》时,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是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称号。由建设部根据《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选办法》的要求,每两年(偶数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名额一般不超过20人。),问他如何成为大师。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不知道啊,起码我之前没想过成为大师。只不过是活太多,干活就是了”

按时髦的说法,每个人都要follow your heart,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岗位,才能够做出成就。但上面的3个人貌似都不是,也做出了成就。

干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当然最好,但问题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怎么办?而且有许多人,说实话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兴趣点和方向的,那怎么办?

抛开这些,基于我们的研究和观察看:一个人如果想要有所成就,核心是必须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当然,这个方向和目标可能是你自己确定的,也可能是被外界赋予你而且你认可的。

为什么许多人在军队容易做出成就,因为那里讲究服从:分配你干这个事情,而且必须干好,像李贤玉这样的就如鱼得水了,让我干就能干好。贾立群也属于这样的人,连烧锅炉都比别人烧的好。

另一个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必须是客观和靠谱的。

为什么方向和目标这么重要呢?

因为只有确定了方向和目标才可能谈到有深度,而只有深度才有超额的价值。现在知识过剩的环境下,如果你没有方向和目标,不能聚焦到一个点上,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多个领域的常识,而这些常识带不来优势。如果你掌握的东西都能在百度上搜到,那凭什么人们要请你呢?用百度就行了!

在实践上也是如此,如果你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或者专业的高手,而初级水平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即便将来你不再做这个专业了,你在成就某个领域高手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能力对于迁移到其他专业也是有价值的,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抽象化、概念化程度越高的能力才越容易迁移。

许多教育专家建议,应该让小孩们练习一项爱好并争取达到专业水平,并不是为了未来让他们未来去干这个,而是让他们知道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等将来他们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的时候,知道干到什么水平才算入门、什么才算顶尖。

如果他从来没有达到过专业的水平,可能这辈子在任何领域都是一个“爱好者”的角色。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没有时间去为知识焦虑,你也就有了自己对于信息和知识的“过滤器”:不属于你方向和目标的东西,再好也跟我没关系。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个时候你才知道那个是属于你的一瓢!这个时候你也就明白,许多书其实没有读,许多人也不需要见!

当你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会目光坚定充满力量。即便人们说再多的阶层固化和社会分级,你知道固化是因为没有较高价值,只要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就可以实现阶层跃升,这都不是事儿!

仅仅提升自己的动机没有用(想想那些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人们),动机太强烈甚至会让你走进歧途,许多太想改变的人都去做保险和传销了。要想真正的实现长进,还必须将动机与方向和目标结合起来,热情和动力只有在实现目标的路上才有价值,如果没有方向的热情就是火灾!

在确定方向和目标后,就是在这个道路上的努力。这是一个持久战,不要奢望三天两天就能搞定,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高手是突然NB起来的。这里面涉及到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也只有在完成一个方向和目标的时候,你所学到的方法和工具才有用。

这也是为什么说那些整天纠结于读书、时间管理、印象笔记的人没有大长进的原因,他们学了那么多的方法和工具,却从来没有真正用在一个方向和目标上。同时,你还要在这个方向和目标上去真正去做项目、完成任务,反思提升提炼,只有这样子,才能最后将这个方向拿下、搞定。

当然这个过程是要有几个反复,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懂了,但可能后来又发现还是有许多盲点,那就继续去查漏补缺!

总结一下,在这个时代,如果你真的想去提升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方向和目标,只有在这个方向和目标下的正向积累才有价值!

那怎么定这个方向和目标呢?

第一个是你明确的知道自己想干什么,那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但我还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是,你要将这个目标再细化成可以操作的,就是再弄小一点。如果你拿不准你的目标是不是靠谱,可以发到留言里面,也许我们能给您一些建议。

第二个就是你不知道自己想什么,那就考虑将你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为了将你的工作做到极致,你还需要学什么、实践什么、思考什么自然就出来了,这就是你的方向和目标。就像前面举的例子,女将军和儿童医院的主任那样,既然干了这个就干的最好,为了干到最好其他事情可以放下,聚焦一处,干上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定会大有收获。

对于大部分想上进而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我的建议是:

控制你的欲望:你的兴趣远远大于你的能力和时间,感兴趣的事情太多不是NB而是大坑,你那么努力却没有大成的原因就是你想的太多,收缩自己的兴趣,聚焦一处。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不是那些太敏感聪明八面玲珑的人,你需要点老僧入定的精神。

兴趣没有那么重要:如果实在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那就将手边的这件事做到极致。为了能做到极致,你就知道自己该学什么、做什么、想什么了。即便将来你不做这个事情了,你也会感谢这个过程,因为任何领域到最后其实差不多。

相信时间的回报:一年干十个事情还是十年干一个事情,回报是不一样的。将一件事情干到极致,时间会给你要的回报。

从2003年第一次写个人知识管理的文章,就接触到各种想上进的人,到2010年《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出版后,更多这类人跟我交流和沟通。在写《如何成为专家》的书过程中,我们与数百位各领域的高手进行过交流和访问,发现那些在各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除了努力外,都有一条:

他们都有一个专业和方向。

而那些也有上进动机、也拼命努力却最终没有所得的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一般都有很多方向,对很多事情感兴趣,做过很多事。

聪明的你,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知乎网友提问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什么都知道但现实中却一事无成?

知乎网友回答:

@剑圣喵大师

1、

沙大神是我朋友圈里的著名“牛人”,众所周知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音乐体育心理无所不通。”

然而他的日子却凄惨无比,不仅各类聚会随不出份子钱,打个游戏的各类付费道具都需要我赠送。

我理解他,人的一生不需要富足,只需不断探索并快乐着。但我又很难理解他,知识转化为财富真的有那么难吗?

直到最近我发现了原因。

沙大神的英雄联盟是被我带进坑的,不到几月就成了其中高手。但奇怪地是,他的段位停留在中上水平就再也上不去了。

我问他:要不要努力一下,争取成为职业玩家!

他说:“那些什么王者级别的,都是些不会享受生活的蠢货,一天只知道撸啊撸,我不屑成为他们。”

我接着问他:那如何看待那些段位比他低的玩家,他们不就在享受生活吗?

他回答我:“一群小白,不仅操作上手残,战术上更是垃圾。”

沙大神说这话的时候得意洋洋,仿佛他只需要用一点点努力就可以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水平。他不仅看不起那些和他付出了同样努力却得不到相同效果的人,他更看不起那些努力是他几倍,但成果只比他优秀一点的人。

我突然想起了,我初中时的同桌女生,她总是每晚复习到深夜,但期末考却只比我高几十分。我得意洋洋的向周围人炫耀,要是我和她一样努力,早就清华北大了吧!

我的这份炫耀毫无意义,最终上清华的是她不是我,在努力这件事上,成果大于速度。或者说,这个世界不关心谁跑的有多快,它只看重谁先跑到终点。

考70分的人是永远没有考90分的人厉害的,无关谁付出了多大努力。付出30%努力做到50%的人只能收获内心虚幻的成就感,那些付出了200%只收获了80%的人却能得到这个世界的奖励。

沙大神之所以一事无成,就在于他既不能像职业玩家一样靠游戏为生,也不能像休闲玩家一样娱乐舒心。他的生活充满了掌声,实际上一事无成。

小时候,妈妈总告诉我们: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就会很了不起哦!这个信念一直支持着我们走到今天,殊不知这份自信害了我们,成了我们偷懒的最好借口。因为“努力一点就行”是不断努力下去的最大敌人。

2、

曾经的我也以自己是一名斜杠青年为荣,除了主业是一名心理学教师外,我热爱画画,游戏打得不错,时不时还能写点现实小说,另外还撩的一手好妹。如果要把我名字前面加上前缀的话,几页纸都写不完。

很长时间以来我很满足这种状态,我认为自己兴趣广泛,热爱生活。

但渐渐地我开始发现不对,机灵如我却在面对人生上的全线溃败:游戏上我被高手虐的一塌糊涂,写作平台上我的小说阅读量寥寥无几,我投稿的画无数次被退稿,我申报的课题被学术大牛轻松挤下。

我跟导师汇报了我的情况,导师笑着说。

“你只是看起来很厉害!你聪明地以为,你能通晓各大领域。实际上,你在每件事上都做了逃兵。”

看起来很厉害,只是我的自我感觉罢了。真正的厉害是有一个分水岭的,这个分水岭就是搜索引擎,如果你能提供的东西都能在网上搜到,那你一定并不厉害。举例,很多人在游戏上多赢了几次就觉得自己厉害,这真的是一种错觉。你必须玩到能和百度上发布视频的那些人一个技术,那才叫厉害。我可以不厉害,但我绝不炫耀。

其次,人的一生虽然有无数的分支,但却是有主线任务的。我所有擅长的东西是必须沿着我的一个专长展开的。我的主线任务从来没变过啊,一直都是在科普心理学的道路上战斗。于是我整合了我所有的技能,让他们为这个主线服务。

我用自己的画画技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剑圣喵大师的头像。

我不再单纯地写历史小说,而是用通俗的文笔来科普心理学知识。

每天工作完毕后,我会打开游戏玩几局,不在乎输赢,纯粹消遣。

以前我很自豪,在写作平台上我写了十万字,就已经接近别人四十万字的点赞数。有一天我彻底抛弃了这种自我麻痹,我开始佩服那些写作字数多的人,我从每周一更改为三天一更,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写作平台上排行前列的人。

我非常喜欢现在的自己,现在的我已经没有过去那么狂妄了,我似乎更能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没有了过去爆棚的自豪感,反而无时无刻我都在感受自己的肤浅。

每晚睡觉前我不再得意自己有过什么成就,我开始回忆自己走过的路,回忆起这条荆棘的路上我的每个脚印有多深,有多痛苦。

3、

“看起来很厉害”到“真正厉害”差着10086本书。

“真正很厉害”到“生活达人”差着十万八千次尝试。

花儿们总以为有了刺就可以显出自己的厉害,殊不知真才显示出它的弱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不担心你学不到东西,我只担心你学到一点东西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种智力上升的厉害感,其实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有时候思想的冗余比思想的贫乏更加可怕。

即便你满腹经纶,如果你自命清高从不写作,把知识分享给别人也只能是默默无闻。即便你武功盖世,如果不锄强扶弱、匡扶正义,也难成一代大侠。

真正厉害的人,是不会用“厉害感”装饰自己的。生活达人们不管看起来是否厉害,他们都不会在真刀真枪的实战面前抱头鼠窜。

即使你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经天纬地的才华,富可敌国的金钱.....即使你拥有这个世界上人人羡慕的一切,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真正的强大永远是沉默的。

@马华兴

必须要对知识做一个分类。一类叫陈述性知识一类叫程序性知识先讲程序性知识,比如,我知道怎么能游蛙泳,第一步,人在水里,头进入水中,闭气。第二步,把两手伸直,双腿并拢第三步,双手分开,压水,两肘收到胸前。第四步,头出水,呼吸第五步,双腿回撤,呈青蛙腿。第六步,双腿蹬出。但是,我知道了,我把步骤全背下来了,我甚至找做了一特漂亮的PPT给大家伙讲出来了,大家伙也听明白了,也觉得我懂了。你把我扔水里,我还是得带游泳圈瞎扑腾。再比如,英语发音,我一朋友英语不好。她说为啥呢。因为当初英语老师教很多英语语法和发音规则,她一听就明白了。比如 in English,要连音,她很快就发现规则和规律了。然后她就觉得,懂了。然后她就不练了。最后,就傻逼了。这也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一个特点就是,HOW TO。一切程序性知识都属于『什么都知道但是一事无成。』一切程序性知识都属于『什么都知道但是一事无成。』一切程序性知识都属于『什么都知道但是一事无成。』而程序性知识需要动的是手、脚、嘴、以及身体的各种器官,但不一定需要动大脑。一个厨子可以不明白为什么茄子要先过油,再煮就出味。他只要照着做,调试,调整几遍,就好。而操蛋的是,这世界的大多数工作,都用到的是程序性知识。再说『陈述性知识』比如:望庐山瀑布 这首诗这就是陈述性知识。它讲的是 WHAT再比如:为什么苹果熟了会落到地上?因为万有引力定律然后把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和推导列出来。这也是陈述性知识,这是WHY。什么都知道但是一事无成。往往『成事』需要的是程序性知识。即便一些要用到陈述性知识,但也需要转化成程序就是把WHAT\\WHY转化成HOW TO。比如,你知道各种古诗,但要做成事,那就是『作诗』那就不能光背古诗,还得自己写。即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那不也得『吟』吗?当我们『什么都知道』时,不妨问自己,SO WHAT。然后就知道下一步该干嘛了?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中很操蛋的地方就在于这里。教的最多的是WHAT,成吉思汗哪年生哪年死哪年统一全蒙古要考,船字第五笔是什么要记。然后稍微教一教WHY,类似十万个为什么。即便如此,我学到了大学,工科,依然没有真正理解狭义相对论。而SO WHAT和HOW,就教的最少了。这样怎么能建设好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呢?

@清欢

有的人通过汲取各种信息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并从中获得了生命的大和谐,这对他们而言已经足够了,他们不需证明自己的丰富或成功,世俗以为的成功在他们看来也未必有意义;

有的人偏巧就是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就是喜欢,但是那些知识都没什么可应用性,比如鼻屎是什么味(除非真的有人打算研发鼻屎味的多味豆);

有的人只是你以为他什么都知道,他今天跟你说的一个颇有意思的新知识可能是他昨天上厕所时翻杂志偶尔看到的,他并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简单复述,你就觉得他什么都懂了,其实并不是,那这和他现实里能不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显然也没有关系了;

有的人喜欢表现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也就是你们说的“满瓶不动半瓶摇”,不过他们通常也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危害,除了引起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盲目仰视外。他们自己从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觉得愉悦——且不说这种心态健康与否,基本上是对人无害的(令你反感不能算!),不如围观群众们自己提高一下甄别能力?

确实什么都知道,而且也想兼济天下的人——在知道和理解,在理解和行动之间,路漫漫其修远兮,没有几个人走得成。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智慧,再转化为现实的行动力,除了个人能力之外,还要有天时地利。有的人是自己看得破忍不过,有的人是时不我与。

原因多多,不一而足,但说到底都是别人的事。

吹皱一池春水啊。

@萧秋水

我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1、知行合一的角度。

很多事情,只是知道而已,这是“知道分子”,并不是“知识分子”,看上去才高八斗,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那不过是“别人的知识”,书本上的,其他人的观点,不是自己的,因而不能转化为行动、生产力、效益。在现实中,也就不会有突出的成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心理学方面的书有很多,不少人都如数家珍,如果说到给别人诊治心理问题,可能就做不到。那么,市场又怎么愿意付费给这些人呢?其实中国的高分低能也和这类似。

在这个角度上,更多的是个人问题。

2、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角度。

“现实中一事无成”,不清楚这个标准指的是什么?父母望子成龙,如果孩子进的不是事业单位,就会认为是一事无成,妻子望夫成龙,如果比不上李泽楷,也会觉得丈夫一事无成。如果“成”指的是世俗意义上的五子登科、官运亨通,这个可能不是某些人的标准,他们饱读诗书,腹有才华,满足于自己的小天地,不愿意遵从外界的成功标准,这样的人,在题主的眼里,有可能是一事无成。

在这个角度上,他们有自己的快乐,其他人不需要多操心。我们有幸生活在相对宽松的时代,这是幸事。

@杨昱

有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人问这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我觉得这世界的知识,自己已经都了解的差不多了,您这么博学,为什么还总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呢?

爱因斯坦在纸上画了个圈,说,假如这个圈代表您所掌握的知识,而圈外是您所不了解的其它知识,正因为您只了解了这么大的一个圈的知识,所以您的视野也只能达到这个小圈的周长,于是您所以为的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的边界,也只有这么一小段周长而已。

爱因斯坦又在小圈的外面画了一个大圈,说,而这个大圈是我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正因为我知道比您多,圈的周长比您的长,所以,我才知道这宇宙里有更多的知识,是我所不知道的。

这故事不知真假,小时候老师曾用它来教育我要谦虚,她总在说那句老话——满瓶不响,半瓶响。

当然,现在我知道她是骗我的,那些有大才的满瓶不响,很多时候并不是是因为谦虚,他们只是怕麻烦,不喜欢做没营养的,无谓的讨论。

如果您的知识能比您所描述的那些侃侃而谈的“博学”更宽广,更精深,您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其实错漏百出,而您若想要和他们解释清楚他们所犯的错误,则要上花很多的时间,很多的口水,甚至到最后他们也未必领情。

所以,干嘛费那劲呢!

“满瓶”的人并不是不愿意“响”,他们只是不愿乱“响”,不愿把口水浪费在那些于自己无益的讨论上罢了。

平时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博学之才”,很多时候就连“半瓶”也算不上,他们只不过是忘了盖“瓶盖”,不小心接到了几滴浑浊雨水而已。

这样的人不成功,又有什么不对吗?

@Li Carly

看到一张图觉得很精辟知识是dots, 但要有用需要connect the dots.

@海公子

我在学习“心学”的时候感触最深的就是:

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那么你就没有真正清楚一件事情。

很多人通常意义上说的,“懂了”,其实只是表明你足够聪明,可以理解别人的字面意思。但实际做的时候,你却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事情本身的发展逻辑。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需要通过一个考试,这个考试需要你一月内做完一本300页的题集,但你之前不知道。

这个考试你知道我曾经高分通过,然后来问我,应该怎么做。

我说:做完那个300页的题集。

你说:哦,太简单了我知道了!

但你实际做的时候,

发现自己时间管理能力,精力水平,心态,学习能力,自制力,做计划的能力,全部没有达标。

对于我来说,8:00起床做10页很自然,总之我能把每天10页任务完成。

但是对你来说,8:00起床就已经很难了,起来之后什么都学不了。

类似地,很多看上去知道的东西,其实你并没有资源和能力来执行。但是你并不知道自己没有。更常见的是,你不承认自己没有。

所以,真的知道就是做到,知行合一才是正道。自己做不到就不要怪别人教不会你。事实上,自己饿但要别人替你张嘴的人在生活中遍地都是。。。

不要像他们一样,

加油。

我努力奋斗了10年,却一事无成!失意游戏人何去何从?

这两封信,是两位游戏从业者写给“饭大官人”的。写信人在信里表达出了对行业、对自己的认知和无奈,或许能给正在忙碌的游戏人一些共鸣,或许能给即将进入游戏行业的新人一点成长的提醒。GameRes游资网经“饭大官人”授权,将这两封信推送出来。

第一封信

失意游戏人的人,该何去何从?

说来惭愧我投身游戏行业已经第十年,作为“游戏策划”却是屡战屡败多年来连一个值得一提的产品都没有。今日我写这封信并非是为述说心中的苦闷,而是代表广大游戏行业底层的边缘人来探求一个指引。我以多年来的失败为耻,但不以为羞,恳求能得赐教指点,更希望把我们的困境展现给更多行业新人所见,让他们能引以为鉴。这恐怕也是我们能对行业能做最后的贡献。

我们是什么人?

我们是游戏行业的边缘人。

职位与能力可能各不相同,但当初都是带着一颗热诚之心投入游戏行业,多年来因为各种自身或机遇问题而一直没有成就。一边是自己年纪渐长却没有“成功项目”的光环加持,又错过了学识与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另一边是行业新人不断涌现凭借各种优势逐步取代我们。

而自己或主观情感放不下对游戏的执着或客观上没有其他出路,只能苟活于各个团队的卑微职位之间静候某日终归到来的辞退信。

如果一百年后有人编著一本中国游戏发展历史的话,“饭大官人”与“打不死的小强”等的名字会如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浪花一般闪耀,而我们则是深埋河底的沙石——为数众多却无人铭记。

通俗地说我们就是某名企业提出34岁之后要被“清理”出公司的包袱。

我们面对怎样的困境

1、能力不符合市场需求

我们最核心的问题是自己的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我们被公司“体制化”了。

我们当初投身游戏行业时,未能参与一二线的团队,缺少一位“师傅”的引领,又未有幸接触到饭大官人等人的著作,只能以公司的对员工的要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但三线小团队的工作环境与需求会导致员工的成长两极分化,要么与公司一并成长最终成为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员,要么随着公司的倒闭或发展停滞个人发展也难以有所提升,比较不幸我们属于后者。

在小公司的环境中我们面对着两种困境:

一种是被限定在某一个领域内发展。典型莫过于那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公司文化要求,让员工长时间投入一个市场细分的领域内。例如一个只有少数人使用的游戏引擎,一个种奇特的美术风格,或者说一个小众用户类型的游戏平台。

另一种是充当“打杂”,随着团队的项目情况被随意抽掉安排在各个岗位,完成领导交付的各种临时任务。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今天做UE设计,明天做数值模型,后天做QA测试,游戏上线后还要负责运营活动。看起来各项能力都有所涉及,但缺乏持续专研没有一样技能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连团队内的程序与美术都会带有鄙视地说一句:“没有您,我们照样做游戏,您只是老板的跟班而已。”更讽刺的是当下独立游戏行业的发展确实印证着没有策划依然能有各种优秀的游戏出现。

两种困境的结果都是我们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更何况公司连一款“成功项目”都没有,根本算不上真正在从事游戏行业。我们所积累的经验的也不被其他团队所承认。

2、“穷忙族”的死循环

正因为我们的能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了在团队中的地位卑微。以至于其他人认为我们的是时间是团队中最廉价的资源,可以随意被挥霍。所以有了行业内一种很低效的

“陪加班”形态。哪怕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出于“团队精神”还是要陪着程序人员一起加班通宵,进而成为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我最叹息一位朋友,40岁的人陪着一群20几岁的程序员通宵加班,明明没他的事却不得不留下,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困在公司电脑前修改自己孩子的作业。而他的主管是一位30岁曾在腾讯任职4年内的策划,他却宁可拉着整个策划部门留下测bug来向老板表达“忠诚”和“管理能力”,也不想利用一下晚上时间分享经验与技能提高策划部门整体的制作能力。

我的朋友实际上成了“公司的奴隶”,公司榨取了他几乎所有的时间,他没时间去提升自己或是筹备一下其他的人生道路,如同笼中的小白鼠最终奔跑到力竭而亡的一刻。

当我把大官人的书给他看得时候,他的表情是惊讶然后是深深的落寞。惊讶于原来游戏行业内还有这样深邃的知识值得去学习,更惊讶于自以为辛苦多年是“天道酬勤”实际上不过是“井底之蛙”。落寞于“相逢恨晚”要能早日顿悟人生岂会如此不堪,更落寞在于他深知与行业新人相比早已日落西山。

3、命运的不由自主

想必有不少人认为我们有今日的处境纯属“咎由自取”,是当初没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所种下的恶果。然而随着我在行业内的时间越长结交的朋友越多,越发感到身处行业中的身不由己。

一个游戏的成败有太多因素影响,游戏行业早些年是野蛮生长如今是泡沫状态,加上游戏产品某种程度上“嬴者全拿”的特点,市场上根本容不下那么多游戏产品,一个项目的失败成了一种常态,“成功”反而是一种偶然。

游戏行业里的狗血故事已经够多了,我们身在其中能做的也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

自己寻找的破局之道

作为一名多年来一事无成的游戏策划,面对当下的困局我设想了以下几个应对方案:

第一个方向,着“输少当赢”的理念悬崖勒马彻底退出当下的游戏行业。把自己仅有输剩一点的人生投入到更高性价比的事业当中。

(1)放下游戏设计的执念,换一个角度看待“游戏”将它视为一种纯体形产品,将自己定义为“产品经理”。将现有的游戏项目作为自己转型的磨练,重点研习项目管理技能,让自己能能力适用于更多互联网产品,扩展就业能力。

(2)从游戏运营路线开始,专心研究数据分析与行为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技能。再结合自身学习编程语言做网络爬虫,最终成为数据分析师,在下一个时代的中谋求一席之地。

(3)凭借营销能力,转为广告文案,婚礼策划,普通商业策划等。尽管无法与营销专业的人员相比,但该类工作得核心能力是沟通是当下游戏策划标配的能力,容易实现转型。

(4)如自己有写作特长,成为游戏媒体相关撰稿人或编写自己的网络小说,通过作品最终建立个人品牌。

但这没有一条是我所想走的道路,因为我始终放不下对设计游戏的执着。所以我选择了重新开始编程,做一名业余独立游戏开发者,期望此生最终能制作出代表自己的游戏。

在事业上我想走是第二个方向,马上辞职换取一段相对自由的时间,无论是拜读各位所编写的著作或是拜访各个团队中的朋友,用尽一切方法追补那些年错过知识与经验。然后重新定义自己在游戏行业中的发展方向,重新出发寻找一个靠谱的游戏团队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但我也深知这一条路的艰难,所以特来向饭大官人求教。

(1)除了参与实际运营项目外(因为当下项目真的不可能成功),有什么其他方式能提高自身能力?

(2)饭大官人您学习多年以来认为对事业与能力有关键帮助的书单恳请赐予。

(3)没有成功项目,无法长期加班,自身体能下降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新的团队接纳我们?又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按我们的情况应该向新的团队销售自身什么特长?

(4)如何优雅地向各种打杂需求说不?避免陷入“穷忙族”的死循环?

(5)抛开团队的因素,有什么价值或成就是我们自身可以持续积累并且被行业所承认的?

我们不敢奢望大官人能给大家一个完美的答案,毕竟大官人没有救赎我们的义务,而我们每个人选的路终归要自己面对。但我仍期望饭大官人能把您心中的答案连同我这封信一并展示给大家,相信读者中必然会有人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菜无心可活,那么人无心呢?”

游戏行业的边缘人

2018年3月21日

第二封信

现在回想起来所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我的“偏执”。

  • 偏执于游戏行业,所以十三岁起立志从来没考虑过其他行业,更无准备其他技能。

  • 偏执于“游戏策划”的职称,第一年西山居让我去做3D场景设计我没去。

  • 偏执于认为自己能把游戏做好,所以不自量力地身兼多职。

  • 偏执于追求一次成功项目,所以不懂"止损",屡战屡败地在一家公司做了7年。

7年岁月换来了在公司内位极人臣,但也成了井底之蛙。现在回首细想每一天都是最佳离开的时候。

形象一点比喻大官人你们是在参谋部通过收集数据编著《战争论》,而我在小山寨为了存活只能总结“游击战”。

三线公司的存活策略是用“三流的人员做二流的产品”,说白了放弃设计直接山寨,赚的是和一线城市制作费比起来的差价。

“公司是一辆汽车的话,策划就是其中的润滑油”——这是前老板明说的话,我却偏执到想用行动来证明策划绝不仅仅是为了辅助团队速度的工具。所以每次我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每次都总结项目的不足。

偏执地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至少可以带领团队做一款拿得出手的游戏,美术人员画不出效果我提前帮他们找好参考图,程序员说实现不了我提前准备好算法和逻辑图甚至破解其他游戏的代码给他们。做好游戏介绍的PPT去跟客户讲解我们公司,回头做甘特图给老板确保进度正常,游戏的bug我测了,就连游戏机台也是我带领策划去搬。

我当时以为自己是“圣骑士”,能T能奶自带光环给团队加属性,自己每天都能有成长。现在回想我不过是一台自动洗衣机,老板不过把一件件的脏活扔给我,以我的“责任心”去抵御他的项目风险。

我的“积极主动”不但害了我自己,其实也在害了公司,其他人变得被动不再有责任心,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有策划去兜底。程序和美术的主管实现了“位高权重责任轻,钱多活少离家近”,老板乐于做甩手掌柜,也不给他们任何进度压力,公司上下乐也融融一路高歌猛进。而这一切的背后某种程度是我的偏执在支撑,我犹如《雪国列车》里在齿轮间工作的小男孩——一个活着的润滑油。

5年前我终于做好了一款属于公司自己可以上线的游戏,严格来说那是我第一天真正从事游戏行业,也是这辆车运行不再顺畅的开端。那次运营灾难级别的失败让游戏没能存活超过2个月,揭示了策划团队对游戏数值和运营的一无所知,机缘巧合下看到了“打不死的小强”的微博,我才明白我和行业的差距差的是一个维度。

从那天起我开始“推活”——不允。从老板到前台都认为我做得所有事都是理所当然,如今我却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再一次偏执害了我,偏执地不想让策划部门晚上再做低效的测bug工作跟老板和程序部门闹得不可开交。偏执地认为数值与运营才是策划的发展方向不应把精力放在美术设计上。偏执地认和自己奋战多年的伙伴是可以讲道理而不是利益。偏执地认为“天道酬勤”付出多年终归应有回报。

结果无一例外地失败,老板鉴于我在团队多年表现所建立的榜样,也鉴于二三线城市一时找不到这样的自动洗衣机,所以让其他策划接替了我的工作“让我去做认为对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想让我体面地离开,我却偏执地认为是让我“韬光养晦”以图将来。因为从那天之后招聘的策划都要有数值能力。

1年后公司有了一次关键的发展机会,鉴于美术团队一向的出色表现和老板出色的销售技巧,同时获得了三家著名的手游运营公司订单,我和古代被发配的士大夫一样重新被召回走马上任。

我的任务——2个月时间按老板已谈好的玩法做一款S级别手游。

一个50人不到公司,同时做3个S级别的游戏,如果我不是那么偏执的话,其实我应该悬崖立马。

第一个游戏,由老板亲自挂帅开发,上线2周数据不理想对方解约。

第二个游戏,副总裁带领研发了2年,上线活跃度平均1个月,没有大推。

第三个游戏,我带两个从业一年的女生和一个颇有潜质的新手策划“大头”在2个月内完成。其实我根本无法选择只能在前面两个游戏中直接拿功能来填充,结果自然是2个月后游戏虽然完成,但对方拒绝接受。派了我将来的朋友“伊藤”作为运营来在上线前调整。老板也把公司的命运压在了第三个游戏上,几乎投入了全公司的资源。

而这一调整把多年以来挤压的问题全面激发,成了我和公司最大的失败。

后来伊藤和我成了朋友之后才说起:“原来定2个月的时间是因为你们老板的销售能力太强了,把我老板忽悠得以为你们已经做好游戏项目只差上线修改就好了。加上运营这边几个游戏都没成果必须靠你们的游戏来拉升业绩,所以才让我来务必把你们的游戏做好。但我没想到你的项目是个山寨货,团队人员不单无知还傲慢,我接上手了还真不知拿你怎办好。”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那半年所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感觉我就是李中堂,以一己之力拿着落伍的“北洋水师”打一场不可能赢得仗。

老板认为我把项目当成自己的跳板,感觉我在卖国求荣不以公司的利益为重据理力争。

下属认为我在谈判桌上唯唯诺诺,是洋人的狗腿子拿他们的辛苦劳动换自己的项目奖金。

伊藤认为自己在谈马关条约,我在死皮赖脸地拖延他的修改需求。而他也知道我是唯一能听得懂他在说什么的人。

其实我由始至终都很清楚,我和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交点是把这个项目做上线,否则这半年的修改期投入就会成为沉没成本。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项目消耗尽了每一个人的耐心,伊藤想放弃却无法向公司交代,我不想放弃也同样无法向公司交代。

究其根本,是长期来对策划定位的错误,导致团队只有执行制作能力。面对伊藤以超一流的产品设计要求,我们甚至不知道要怎么修改。

那半年我是内外交困,深陷迷惘。一边知道在数值和运营不足已是致命缺陷必须要补充,不能再事事亲力亲为,但另一边当下形势我如果不兜底项目必然失败。

结局是伊藤把锅甩了给我,运营方指定我要退出这个项目,其他策划人员无一人想接手。我的存在成了公司失败的纪念碑,老板从此对我冷落并且逐步削弱我在团队的声望暗示失败是我个人能力不足与他管理方针无关。其他成员也不认同我和伊藤的设计理念,甚至认为只要游戏美术画面好便足够。

再后来公司把一位之前离开公司前往深圳的策划挖了回来,重新开始配备数值策划,当然是因为他有“成功项目”经验。而我被调离游戏研发岗位和其他闲散人员去做一个小游戏平台网站。

我的理智告诉我我在这家公司路已经走完了,但偏执却总让我感觉可以翻盘。我这次把低级的活推给其他更低级人来做例如测bug,自己从零开始学习如何运用一个网站。我连一个网站的IP和VP是多少才是正常都没有概念,老板却天天催着我拿整套运营方案。我真的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是幸或不幸这种日子没过多久就结束了。

因为其它人测bug不仔细,暴露了我们引流用户的意图。导致了我们的小游戏网站被业内两大平台网站列入了合作商的黑名单,等于这条路被彻底堵死。接下来的手续反而显得单调乏味,无非是全公司开会开除我而已~~~~

那一年30岁,被开除的那一天晚上,其他交好的同事们一脸沉重地为我办了一场散伙饭,我却过得像生日派对一样高兴。

那种感觉就像雪国列车翻了,我赤脚站在雪地上寒冰刺骨,但从今往后每走一步都是我自己的人生。

伊藤和我脱离了利益的矛盾,反而惺惺相惜。他说知道我能力不够只是在死撑,我做不好这游戏但每次修改都会有结果,他无法甩了这件事。现在换其他人来都不愿意跟他谈,他反而可以名正言顺地谈崩了不用负责。我如果早一些去一线城市发展的话也许会成为他可靠的伙伴吧。

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我去拜访了一线城市的行业伙伴,重新整理了自己知识结构与对世界的认知,也正是这个时候有幸接触到饭大官人的公众号,人生中多了一盏明灯。

这半年通过朋友的内推也发现自己的能力与经历已经不符合鹅厂与猪厂的要求,无法再参与一线市场的产品。只能退而求次谋求二三线城市的团队,所幸我家在珠海本地尚有几个游戏公司。有幸去了某厂的某城分部,老板原定安排我一个月的工作量我3天内解决,还能在数值层面给予他设计反馈意见,运营总监也颇看好我的商务沟通能力想招募我,以至于激起了现任主策划对我的戒备·······

我也是在这时候认识了40岁还在公司通宵陪程序加班的策划朋友,他让我清晰地预见到我即便在这公司全力发展最后又是一台全自动洗衣机,而这次还要受到程序部门更多的制约。

这次偏执算帮了我的忙,当机立断地让我没过试用期就自动辞职,哪怕我一个人写代码做独立游戏我再也不想过以前的日子了。

恰好这个时候之前我带的新手策划大头来邀请我。

当年我离开后公司裁撤了3分之1人手,他虽然凭着自身的能力留了下来。但没过多久就和老板闹翻了,原因是老板加强了对策划部门的控制要求绝对的服从,不能再有其他想法阻碍公司的发展。他不甘心走我的老路,觉得我对策划的定义才是他想追求的,老板认为他是我余党必须清除。他离开公司后也恰好在珠海找到一家游戏创业团队用了1年不到的时间做到了制作人级别,目前正重新组建团队对公司进行改革。

所以我目前的人生有了很戏剧的一幕········我的前下属成了我现在的上级。

他对我礼贤下士尊重有加,也认同我对策划的定义与培训方向。但如今他的位置变了站在公司管理层的角度他也不得不做各种妥协,其中就包括了“推活”和让策划做各种琐事。我是信奉“科西法则”的人,对于大头所取得的成就我并不嫉妒,现在的老板选择退居幕后托孤给他是因为他确实有能力带领团队走向成功,我从心底期望他能成功,行动上也尽可能地辅助他。

大头他天赋聪明,年少英武在古代绝对是将领的好人才,今天哪怕公司做不下去散伙了他依然可以去北上广闯荡,相信不出几年又是一家公司的ceo。我和他相比真有点李中堂和袁世凯的比喻。

所谓的创业公司不就是指还没盈利,每天都活在生死线的边缘嘛。钱不够人力资源当然吃紧,所以我才陷入纠结。

我知道当然应该推活,集中精力做对自己而言机会成本最低的事,如果我不做不出3年我真的只能黯然退场,大头和我关系再好也只能礼送我离开。

而如果现在不管其他事,必然掉地上。于公是陷所有人的利益于不顾对自己也无益,公司倒了我恐怕只会更难找下一家。于私是有负朋友的信义,陷他于危难而不顾,他日回首只怕空留余恨。

我现在每天上班都在克制内心,不让偏执把自己拉入黑暗中成为“死亡骑士”只为自己而活。又要堤防“体制化”在心里的残留避免成为事事兜底的烂好人。

看着程序美术做事不到位,要克制自己不要冲动上去“指点”人家,避免激起对方反抗情绪,又要考虑游戏最终品质想着公司的钱烧几个月后运营是否愿意接包。

白天忙忙碌碌想还能为团队做些什么,晚上夜来人静惶恐自己的进步了什么。

行文至此,其实我也知道不再是理智的事,更多是情感的纠结,这就是所谓听过那么多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吧。

依旧是那句,感谢指点赐教,路终归要自己走。

第三封信

来自饭大官人的回信

当我拿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全文读完真的是深深的无力感,感觉命运给这个同学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一时间,也感觉有一些无措,我把这篇文章转给了几个过得还不错的老朋友看了,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一些答案,大家的反馈分别是:

“都这个样子了,别救了,我们没有能力帮助每个人。”

“他们走错了路,就需要自己花时间去补,但我们没有精力陪他们补了。”

“可悲,一把年纪还没学会工作,失败了这么多年还没开悟。”

“就算你给了他解决方案,他还是会掉到另外的坑里。”

“这个行业有没有师傅教都没差别,自学能力才是重要的。”

……

当然,还有很多,但大致的意思相同,病入膏肓,建议放弃治疗。

但是真的做不到放弃,原因有二:

1、从他的字里行间的情绪,感觉像抱住了救命稻草,点名希望求助。

2、从个人风格而言,很多的人越是觉得难的题,越是较劲,想破解。

简单看看这个同学的状态。

1、今年是工作的第10年,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2、蹉跎多年,没好项目,成长慢,没人要,如此负循环。

3、体力不比年轻人,年纪大被歧视,职场环境死循环。

当然还可以归纳更多的属性。他也心生动摇,希望离开这个行业。

然而他还是不甘心,一直在努力寻找出路。

归纳总结回答他的五个问题。

(1)除了参与实际运营项目外(因为当下项目真的不可能成功),有什么其他方式能提高自身能力?

针对他的个体情况,我给他划了一下,我书里面对他有帮助的地方,比如P343页有一个同学是如何遭遇烂项目,但是通过自己的鸡贼和努力,最终逆袭跳槽到S级项目的经历。

当然也私自给了他一些指点,非写成文章的话,主题是《遇见了糟糕环境,流氓上司,如何优雅脱身》

但是太多的年轻人无法判断,糟糕环境,流氓上司,更不具备优雅脱身的能力和技巧。

有些东西,根本不适合写出来发(压力太大),只能是根据各自的情况,诊断私聊。

(2)饭大官人您学习多年以来认为对事业与能力有关键帮助的书单恳请赐予。

我没书单,但他给我提供了一个书单,密密麻麻的,我结合他的情况为他精选了一些书籍,内容和效率很重要,有些内容的书看一本,其他的都不用看了。不单单是极大节约时间,也能规避一些烂内容。

另外一篇推文《看专业书就犯困?阅读小技巧了解一下》也是为他写的,希望能够提升效率。

(3)没有成功项目,无法长期加班,自身体能下降的情况下如何能让新的团队接纳我们?又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按我们的情况应该向新的团队销售自身什么特长?

什么都会一点,但是都不精的人,冲锋陷阵攻城拔寨的能力不好说,但是基本适合做一件事——项目管理。

他能沟通,知道过往哪里容易出什么幺蛾子事,哪里是易错点。在各个部门之间做好一个翻译官,管控进度,没什么大的问题。

求职就是销售自己,这里面弯弯绕太多,文末展开。

(4)如何优雅地向各种打杂需求说不?避免陷入“穷忙族”的死循环?

这个问题,跟问题1相似,书里8.1《人在职场,如何快递打造个人竞争力》一文中,P352、P353、P354有写。当然任何策略的展开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优雅的避开“死循环”也是有技巧的,书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5)抛开团队的因素,有什么价值或成就是我们自身可以持续积累并且被行业所承认的?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每个人不同。最好的背书就是项目光环加成,虽然我们也遇见太多的水货。大家都面试过的,项目光环有的时候就是个P,有没有水准,高手一问便知。

个体而言,单项能力强,但是团队烂这种情况在很多场景都是存在的。

给文中主角的建议,什么都懂一点,拿着一套成熟的项目管理框架就可以为团队做输出了,非要获得“承认”的话,考一个PMP的劳动技能证,国家是承认的。

对自己不会放弃的人,我也不会放弃,虽然自己能力有限,但尽自己努力,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就好。


蕊屹



简单地说,就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这很正常,如果道理都懂就能做到,就不需要精神分析师了。

问题的原因在于,道理懂,是意识层面的事,做不到,是潜意识的事。

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没有情绪去做,或者有情绪妨碍我们去做。

意识的方向跟潜意识不一致的时候,潜意识总能赢,因为潜意识更加强大。


看起来是“懒”,心理名词叫“抑郁”。

抑郁情绪中的人就是不想让自己做事,不想让自己成功。


所以,光看书学习是没用的,要改变,你需要行动,你更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


精神分析师青山


你提的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最近新看的一个新的名词解释,叫做“积极废人”。

何为“积极废人”,是指那些“爱给自己立flag,但永远做不到的人;尽管心态积极向上,行动却宛如废物,他们往往会在间歇性享乐后恐慌,时常为自己的懒惰自责。

典型特征:间断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是不是跟你描述的你的症状很像?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当然是订立目标之后就要将落实到行动上,最好是每日定个目标,今日事今日毕,给自己一个督促。有了改善之后,定立长期的时间表,根据时间表安排自己工作和作息,改变原有的状态。不光思想上要积极,行动上也要积极。

要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坚持一定会有所收获。


懒萌萌爱生活


一事无成的人,有心想改变,却缺乏改变的动力,你问心理上怎样描述这种心理?很简单,就用一句俗话来描述最直白:你想活得像猪一样,却没有猪那样活得心安理得!

是不是很形象!很贴切!

这样的人生,归根结底一个字原因:懒!

什么叫缺乏动力?你买房了吗?买车了吗?都没有吧!你一事无成,连女朋友都没有,只能看着偶像意淫,网购女朋友撸啊撸,这还不够动力?!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你扶养大,送你读了十几年的书,把一生老底都挖没了,现在就眼巴巴看你成家立业了,而你,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都没做!这还不够动力?!

要激发自己动力,首先,放下手机!放下游戏!放下没日没夜的和妹子聊骚!放弃熬夜!放弃喝啤酒撸烤串!放弃远大理想!先从锻炼意志开始!那么,去跑步吧!去健身吧!当你可以做到每天坚持跑步1小时连续3个月,培养了你的意志力以及身体分泌了快乐元素多巴胺,你就会有动力去努力赚钱了!从赚小钱开始,一点一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当你穷困窘迫的状况得到不断改善时,慢慢地、逐渐地,你的动力会源源不断,你的动力会像一只陀螺,停不下来!

祝你生命不止动力不歇!




哎哟菲菲不错哦


有心改变,缺乏动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有理论依据的,就是"需要与动机关系"理论。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有无动机不能直接观察出来,可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加以判断。

有心改变,只是说明有需要,并不说明有动机。没有动机一定没有改变的动力。

需要是动机的前提条件,需要出现时,动机并不一定会随其出现,只有在需要有可能获得满足的预知情况下,动机才会出现,否则动机是不会形成的。

比如,在每所中学都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厌倦学习,但你问他是否想上大学,他回答得很坚定: 想上 ! 想上大学,这是他的需要,当他感到学习有困难时,他会预知到他的需要满足不了,于是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于是就表现出厌学。针对这种现象该怎么办呢?

就是用策略性暗示的方法,激活需要与动机之间的关系。首先让他确定目标,没有目标不会产生动机。比如,厌学的学生想上大学,上大学只是模糊目标,这不起作用,要让他评估自己能上哪个具体大学,这个大学以往几年录取分多少,他现在分数与录取分差多少,再看哪些科目还有多大上升空间,其实就是把大目标分割为几个小目标,当他认为小目标有实现预期时,动机就产生了。这就激活了需要与动机之间的联系。

只有这样才能让"有心改变“,再产生动机,才会达到成功目标。



胡文生心理咨询师


今天刚好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什么是“伟人”,什么是“妄人”?毕竟两个人只有一字之差。

得出的结论是,所谓“伟人”就是那些不仅会想还会说,说了还能去做,做了还能成功的人;

反之,“妄人”就是永远停留在想象或是观点的层面上,只停留在观点的争锋上,永远无法落地。

这个观点同时也得到了创业者李想的证实,他曾说如今能说的人太多了,能说会做的人很少,能说、能做又成功的人少之又少,真正的创业者是最后一种人。

其实,当下“道理都懂,但仍旧过不好一生”的人大有人在,而且不是少数。这也不是一种原因造成的,有太多主客观原因存在,比如个人的拖延症、目标不清晰、执行能力比较弱等多种原因存在。

没有谁天生就是行动人的巨人。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一本书的厚度,根据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来说(我曾是湖南卫视外宣负责人、快手APP市场总监)修炼好内功尤为重要,仅针对这一点提出四个改善建议:

第一,从内心正视问题,不逃避。

为什么把这个问题当作第一点?从我接触过的很多人来看,太多人把行动力弱、想去改变无法改变当作一种自卑,甚至是一种病,不敢去正视。其实,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还是上面我说过的,再优秀的人也不是天生如此,而是一点点学习改变得来的。所以,不要自卑,也不要气馁,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不逃避,跟着学习的方法一点点改变,谁都可以成为行动上的巨人,自己事业上的成功者。

第二,找到问题对症下药。

我这里说的问题是面对的所有问题。

什么算所有问题?

我在工作中会有一个问题分析法,非常管用。如果面对一项问题,自己可以列出来如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面对哪些困难,自己去想,全部列出来。然后再去为这些问题逐一排序,先解决什么后解决什么,不要怕多,要一个个来。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可视化、阶段化,这样心里其实就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想和说的阶段。

第三,分阶段完成给予自己鼓励。

如果是按照第二阶段进行,一定要给予自己奖励。

奖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比如完成一个小目标给予一次购物的机会等等。这样的好处是让自己内心不至于一直都有挫败感不敢推进,而是让内心慢慢适应改变的节奏,给予改变的信心。

这一点其实看看我们经常玩的一些手游游戏非常突出,当你进阶到某个阶段通过虚拟礼物或是头衔奖励,给予你足够的信心向前迈进。

第四,及时盘点改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后不再重蹈覆辙。

其实改变过程中,不能只顾着快速突进,也要及时的回顾盘点推进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目的就是正视问题的同时找到解决方案,下一次不要重蹈覆辙。也可以完成某一项任务后复盘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哪些做得还不足,下一次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等等。

总之,改变自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来,不要着急。

祝好。


邹邹有理


十分推荐你看一本书,叫做《时间的悖论》由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著,里面重点讲了时间观的问题,时间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在此十分建议你去阅读。还有,要想变得更好就要改变自己,而你要记住,蜕变是伴随着痛苦与磨难的,你所付出的努力一定不会是舒服的,要拥有未来的时间观,好的东西一定不是唾手可得的,要得到就要付出,要想有好身材就要花时间运动健身,要想学会新知识,就要刻苦读书钻研,成天心理想着改变不去行动是没用的。还有一点,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他能让你了解这个世界,认知你自己的内心,但也绝对不会是灵丹妙药,没有可以直接给你改变的捷径,你需要的是认知自己,并鞭策自己,去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意向空间


典型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状态,是人都有经历过,属于正常现象。

王阳明曾说过,“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而不行是不知”,知行合一谓之道。

最新的研究表明,不是有动机就会行动,而是行动能激发动机,进而会有更多的行动。

有想法,就去做,把繁琐的任务分解成若干小部分,从小事做起。不能等动力很大了或者万事具备了,才去有所行为。

一旦人投入到某项任务中,特别是小小的成功体验,会有意想不到的积极心理感受。也就是说,动机和行动互为一体,相互促进。

所以,干就是了。



中健心理


朋友,这个叫做奴性,大多数人都是从小有家长管,大一点有老师管,一路都是被管过来的,没人管就不前进,不思进取,不思考生活的真正意义,现在到了没人管束的时候,便没了前进的动力。有没有发现,那些自律的人都会比周围的人优秀很多,那些有想法的,有主见的也都有了一番事业,最熟悉的例子就是马云。

以前我也有过这种状态,等你真的明确了奋斗的目标,明白拼搏的意义以及你要担负的责任时,你会毫不犹豫的勇往直前,不会再懈怠,希望朋友你可以尽快明白这些道理。

顺便给你推荐一个小方法:把最近一个月要做的事罗列出来,然后逼迫自己严格按照它执行,把该完成的都完成,等你做到了,你会回来点赞的,加油!!!我看好你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