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云到张纪中,谁是金庸最忠实的门徒?

“拜金庸教”。

金庸一定不喜欢这个词,他不喜欢权力,不喜欢被崇拜,更欣赏那些功成身退的人。但他在小说里也写过一种无奈,张无忌不想做教主,明教上下都要他做教主;虚竹只想做个小和尚,灵鹫宫上下却奉他为至高尊主。

现实中也是如此,虽然没人称金庸为教主,却有无数人自认为是他的门徒。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他们或者研究金庸的小说,以此探究现代社会的秘密,或者将其作为企业精神的一个来源,亦有人拉开架势,试图将金庸小说里的内容,转化为现实。

他们的目的、方法、行为方式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金庸以及他所创造的武侠世界。

从马云到张纪中,谁是金庸最忠实的门徒?

2005年1月10日,金庸到宁波探班《神雕侠侣》。图为张纪中(左)和金庸(@视觉中国图)

“感谢金庸先生养活了我”

金庸去世时,六神磊磊正在外面陪亲戚吃饭,一碗豆花儿没吃几口,就看到手机上的新闻推送。他冷静了几分钟,抱起电脑跑到一家咖啡馆,写下了第一篇纪念金庸的文章《我再也没有后台了》。一天不到,文章点击量超过了30万。第二天,他又更新了第二篇纪念文章《不再心中一荡,谁来怜我世人?》,很快,点击量又迅速达到10万+。

六神磊磊是当下知名的公众号大V,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主业是读金庸的”。在读金庸这几年,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新华社重庆分社的一位时政记者变成一个公众号创业者,从一个人、一台电脑变成现在有助理帮忙对接、领快递的五人工作室。六神磊磊说,“感谢金庸先生养活了我”,但不少网友却说“要不是六神磊磊,我还不知道金庸小说这么包罗万象。”

2013年,在北京房山参与单位培训的六神磊磊,闲着无聊,在微信公众号更新了第一篇叫做《教主最不虔—读〈笑傲江湖〉之一》的文章,“诺大的权力金字塔里,越是高层,就越不虔诚;越往基层,信众就越多”,日月神教最不虔诚的人竟然是教主东方不败自己。在基础粉丝量为零的情况下,这篇文章的阅读量竟然突破了一千。

六神磊磊能敏感地在现实世界和金庸小说的世界找到一个连接点,“东莞扫黄”时,他写了《当余沧海攻入群玉院——金庸江湖里的“扫黄”》;某明星出轨时,他写了《古代文艺圈:出轨一下子被糗了一辈子》。没有热门事件发生时,他则会写一些《鹿鼎记:拍领导马屁的三种常见错误》《向赵敏学习怎么面对亲戚的追问杀》等的一些介绍方法论的趣味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社会、人际交往、甚至男女情感多个方面,且在引起读者共鸣、吸引转发方面很有一套。

从马云到张纪中,谁是金庸最忠实的门徒?

“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能够读出现实江湖。”六神磊磊说,他之所以能把现实的一切都装进金庸小说这个筐里,首先源于金庸对人情、世情的精准洞察,“金庸真的是把人读透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我都能在金庸小说里找到对应,至今还没有例外”。

在很多金迷眼中,金庸小说看似在写武侠,其实在写社会。“很多互联网创业者也喜欢读金庸,并不是说金庸小说里着包含什么商业法则,而是说经典作品都是研究人性的,而商业的本质也是对接人的欲望,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共通的”,六神磊磊说,“经典小说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为读者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

事实上,在“读金庸”方面,六神磊磊并非首创。早在上世纪80时代,“金学研究”就已经勃兴,1986年,著名“红学”研究大家冯其庸在《中国》月刊上发表《读金庸》一文;之后,倪匡、温瑞安、三毛、林清玄等众多作家、评论家都曾著过解读金庸小说的文章,然而这些多是作家们抒发感想和才情的一些小消遣。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读金庸”可以成为一门主业,一些自媒体人只凭借解读金庸就可以赚得不菲的广告收入,实现知识变现。六神磊磊开始以为自己的粉丝都是“金庸迷”,后来发现很多都是完全没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可能大部头的原著小说看起来太恐怖,而我写的一两千字的文章读起来比较轻松”。

大佬的江湖

马云大概可以称得上最高调的金庸追随者,网络上,他对金庸的推崇随处可见,“金庸的小说充满想象力,充满浪漫主义和侠义精神。尤其是侠义精神,替天行道,铲平人间不平之事,给我个人的影响非常深,对阿里巴巴文化影响也非常深。”

从马云到张纪中,谁是金庸最忠实的门徒?

2000年9月,浙江杭州,马云为金庸戴上有阿里巴巴logo的帽子(@视觉中国图)

影响深远的结果就是,马云在一手创立的阿里巴巴上,忠实地贯彻了一套“江湖”系统,每个入职阿里的员工都要取一个武侠花名,马云自诩“风清扬”——一个在《笑傲江湖》里登场的不世出高人。马云说风清扬是个老师,自己不愿意出去却培养了令狐冲;此外,风清扬的武功是无招胜有招,打穿了整个剑法,这放在公司经营里同样适用。

阿里巴巴的企业价值观则被凝练成“六脉神剑”,一门出自大理段氏的绝世武功,随后又扩展成“独孤九剑”,风清扬的独门绝学;各处办公室、会议室被冠以小说中武林圣地的名字,马云说自己是“常在思过崖行走,在摩天崖争辩,在光明顶见客”。

2000年,马云在香港经朋友介绍第一次见到金庸,激动地谈了三个小时,金庸只笑呵呵地看着他“胡侃”。临别之际,马云拿出一套书求签名。结果金庸一看,全是盗版,“不支持盗版,不能签!”最终他在餐厅的纸巾上给马云写下,“相见恨晚,一见如故。”

……

以上为内容节选,阅读全文请长按二维码,获得2018年第30期《Vista看天下》完整杂志

从马云到张纪中,谁是金庸最忠实的门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