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兵为什么不穿盔甲?

用户3708573291


清朝中期以后,随着热兵器的发展,甲胄由于重量较重,加之根本不能防弹,甲胄逐渐退出了战场,只是作为校阅用的装饰品。到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时,甲胄已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军魂


能有这个误区实际上就是影视剧闹的,清军早期是以重甲出名的。从明清各自的记录来看,清朝的重要军事力量,也就是八旗是以重甲步兵以及重骑兵起家的。
实际上,八旗重步兵可以理解为下马骑兵,以马匹为机动,战时下马步战,精锐重步兵甚至身穿三层铁甲冲锋作战。在萨尔浒大战中,就有重步兵下马作战的记录。


至于重骑兵,数量比较少,可能是因为抚顺铁岭一带山地不适合养马导致缺乏优质战马
。根据明朝的记录,八旗重步兵和重骑兵都是身披重甲,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可以看出八旗兵早期是以重步兵以及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为主力。

明军在应对八旗兵的时候,经常搬出对付蒙古的车营,但是由于车营自身的局限性,对付八旗重步兵并没有什么效果。八旗重步兵可以凭借优良的防护免疫明军的弓箭以及火门枪,并搬开明军布置的拒马和车厢,同明军肉搏。根据熊廷弼的报告,

我兵盔甲既皆荒铁,胸背之外,有如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脇,每发必毙,谁能抵敌!由此可见精锐重装部队的重要性。而且八旗引以为傲的重甲部队,还曾经吸引对手拙劣的模仿。

但是八旗是一个军事制度,不是兵种。重装部队是作为主力,还有轻步兵和轻骑兵以及火器部队作为补充。辽阳之战八旗就用缴获得火器杀伤了一千川兵,这在徐光启的报告中能找到记录:

如近攻辽阳东门,贼来止七百人,车载大铳,我川兵千人逆之。贼发虚铳二次,我兵不损一人,因而直前搏战。迨至二三十步,真铳齐发,我兵存者七人而巳。

但是随着火器得大规模使用,尤其是清军引进可以射穿盔甲的中亚重型火绳枪之后,铁甲就丧失了其实用价值。毕竟随着火器的进步,清军以及他们的对手都用上了火枪和火炮,清军的战术思想也转变为以猛烈的炮火打垮敌人,所以重甲已经不再具有实用价值。与其浪费资源去培养重甲部队,还不如培养一支装备精良的火器部队划算。
清军野战的惯用套路,步兵炮兵居中射击,骑兵两翼迂回。

所以,铠甲到后来也就成了阅兵的礼服,而不能作为作战服装了。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其实是个错误的观念,而这个观念往往是由影视作品造成的。事实上,清朝初期是有甲的,而且还是重甲,只是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盔甲被渐渐淘汰了而已。

在后金时期和清朝前期(努尔哈赤-雍正时期),清军的披甲率是很高的,军队披甲率在85%以上。后金军队和清八旗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除了女真、蒙古战士能打以外,还有就是盔甲的防御力很强。在清军入关之前,八旗军盔甲是参照明代的棉布铁甲仿制,这甲也叫棉铁复合甲,分为暗甲和明甲两种,暗甲即是在棉甲内用铆钉在衬里内缀铁片,或者衬上铁锁子甲;明甲就是将锁子甲包覆在棉甲外面或者是将钣金铁片以札甲形式连缀其上。一套棉铁复合甲下来,重量至少在35-40斤左右,像一般的火门枪是基本上打不穿这种盔甲的,而且一般的刀砍枪刺也很难突破这种盔甲,所以在清军和明军的战斗中,无论是远战还是近战,清军都是占尽优势。




清军入关后,投降的明军被清政府安排编入军队,用绿色军旗作为标识,称为绿营军。绿营军在大清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没有特制军服,穿的依旧是明代的甲胄,所以为了区分敌友,绿营军统一佩戴头巾或者暖帽,露出辫子。之后绿营军在康熙年间统一了甲胄的形制,统一装备简易的棉甲。里面不衬铁,也是怕绿营军造反,故而有意削弱。但此时的面甲无论是八旗的还是绿营的,都与明代甲胄没有太大区别。



在《大阅图卷》中,清八旗军披甲率高达95%,甲胄规格统一,分为身甲、披膊、甲袖、前裆、左裆、甲裙、护心镜七大部分。而且为了方便活动,清军还改良了锁子甲,使得甲胄更加轻便,这种甲也被成为铁网甲,与明代锁子甲的外穿不同,清代的铁网甲多为内衬,足以证明铁网甲的柔软程度,不过防御力也随之下降。



清中期之后,火枪火炮盛行,在几次大规模的作战中,火器都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尤其是清准和通伯之战后,来自内亚强大的土耳其火绳枪被清军装备入军,之前的棉铁甲不但沉重而且已经失去了实用性,所以基本上除了个别特别勇猛的部队,铁甲在雍正末期便被淘汰出军。而纯棉甲却又华而不实,只是阅兵时礼仪服饰罢了。在乾隆年间的军事绘画里就可以发现,清军的披甲率下降到了之前的五分之一左右。


题主所说的清军服饰,基本是绿营军的军服。乾隆年间,绿营军军服被统一成靛蓝色,马褂样式。在地方上的绿营驻军,会与中央的绿营军相区别,外套黑色马褂。至于清军头上的花顶,这个是只有军官才能佩戴的,普通士兵只能佩戴暖帽或者头巾。服饰前往往会贴一个字,如果是兵字,那就说明是绿营兵,而贴着勇字的则是乡勇团练。

团练军兴盛自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此前的作用是维护大清治安,类似于警察的职责。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因为绿营军和八旗都已经颓败,仅靠索伦和达翰尔两部是不够的,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政府只能放权地方,允许受难地区招募训练团练军,因此乡勇团练一举成为晚晴的主要战斗力,典型代表就是“湘军”、“淮军”。



火器工坊


关于清朝士兵不穿盔甲,这是被影视剧误导了,清军在不同时期,军服也是有变化的。

后金崛起的时候,努尔哈赤起兵就是靠最开始的“十三副铠甲”,可见,当时对铠甲的重视程度并不低。只是刚开始的时候,后金军队经济实力非常有限,所以,铠甲并未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铠甲不重视。

努尔哈赤在征服女真各个部落之后,后金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这是清朝的最初班底基础。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个时期的后金军队已经装备了制式铠甲,正规的八旗兵都是家族性质的职业兵,男子世代从军,以当兵领饷为终生生计,朝廷规定不准自行谋生。而且在八旗军内部,其盔甲都是世代相传的,因为是职业兵,其装备、武器、盔甲、马匹,都是由国家负责置办,直接配发给个人的。这个时期的铠甲一般已经分为两种:钢铁铠甲和棉布铠甲。

铁甲一般分为:胸甲、腰甲、腹甲和腿甲四部分。棉布铠甲指的是:以棉布为里,以绸为面,中间充实着甲片,并且在铠甲外面缀上钢钉和钢制的护心镜。

这种铠甲模式维持到了清朝中期左右,只是士兵平日里没有仗打的时候不需要天天将铠甲穿出来。

清朝末期以后,火器成了军队的主流武器,铠甲也就成了纯粹的装饰品,作战时,士兵不再披着笨重的铠甲上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开始学习西方。随着新式武器的装备和西方练兵方法的引进,铠甲成了“华而不实”的落后装备。到了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清军已经全盘西化,练洋操、穿洋服、用洋枪,铠甲彻底被抛弃。

所以,清军不用铠甲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以上纯属个人愚见,如有不同意见或补充,请留言讨论,谢绝语言攻击。


猫叔说历史


对于清军没有盔甲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从背景来看首先,清军主要产生于东北地区,后金的族裔,后来努尔哈赤改为大清,定都辽宁沈阳,清军入关后都城搬迁到北京,不久统一全国。清军主要以游牧民族为主,擅长马上进攻,以轻装备为主,盔甲这些装备容易降低攻击的速度,造成人困马泛,不利于游牧民族的军事行动。

从经济角度来看,刚开始清军在关外,对于金属制品,管理的很严格,一般流落到关外的特别稀少,不利于大规模的装备,更多的制作与弓箭和马鞍以及军队领导者服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装备,同时当时明朝管理严格,清军主要以货换物来维持,没有资金的来源,很难国库充足,除此之外游牧民族以部落划分,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无法发展经济。

从文化方面,清军是以游牧民族,在文化方面,对于关内都有抵触情绪,对于铠甲装备不在乎,主要以自给自足,很难普及到全部军队中,豪爽自然是自己的文化性格,铠甲装备限制自身,内心也是抵触情绪。

从政治角度看,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体系,主要以连姻关系维持,统治者很难一体化管理,各自为政是其特点,无法高度统一配置铠甲,其装备主要以大家族形象设计,不涉及铠甲的作用。

清军入关后迅速占领全国,清军八旗制度保留部分装备,其次大部分被替代,以简化军队,节约资金,充足国库为主,全国统一后基本无战事,所以铠甲装备基本不装备,更多维持清军原来的服饰装备。




逍野东


早期的清朝也是十分重视盔甲的,可能还是因为后期火器的日益发展所导致盔甲根本防御不了一些火器,再加上盔甲的造价又比较高,所以干脆就不大量装备了。不过清朝还是有装备盔甲的军队比如说八旗。但是大部分的团练和绿营军是没有盔甲的。



最新资讯X


1、清朝有部分军队配有盔甲,大部分地方团练、绿营军没有盔甲,八旗有一部分铁甲和棉甲。

火炮

2、火器使用以后,盔甲也就大面积丢弃了。最开始的时候,清朝的棉枪还勉强可以抵挡一下明朝的火绳枪。后来,台枪出现了,盔甲更没有什么用了,而且还很贵、又笨重,于是就被废弃了。

明朝对盔甲的形容是:“铁甲易生金肃烂,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贼率用火铳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铅子俱能洞入,且体重难久。”

其实,在西方也有类似的发展历程,在火器时代他们也有板甲,后来,也放弃了,因为火炮一打就透了。

天气原因

3、天气原因。因为南方经常下雨,铠甲易生锈,所以没法用。

钱才是最重要的

4、经费的问题。如果给军人配铁甲,是需要大量金钱的,而明清时期,国家没有那么多钱用来购买铠甲。西方国家也是这样,普遍给军人配皮甲。一场战争下来,需要花费巨大金钱,所以他们才不去浪费这个钱。

所以,火器对明清的铠甲配备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财政紧张,没有那么多钱用来买这么高端的物品给军人。只有那些精兵部队,才能穿上金光闪闪的铠甲。

纸甲

纵观各朝各代,其实都没有大面积用铁甲,他们用的最多的就是纸甲,一方面是省钱,一方面也便于统一服装,所以,电视剧中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


歌手庄铭泽


清朝士兵也是穿盔甲的,尤其是后金时期!据说其盔甲多仿自明军的装备,这原也不奇怪,努尔哈赤本身就曾是明辽东大帅李成梁手下的将领!清初八旗军也是有盔甲装备的!但后期情况有了变化:首先,清廷收编了许多前明军队和一些其它武装力量,把它们编为绿营兵!这些绿营兵除了将官以外,多不挂甲。其次,武器装备中开始冷热兵器结合!传统盔甲对火器的防护力低下,并且沉重,影响机动能力!(此外这时己经有了改良的棉甲,有一定的防护力),无多大效力,又沉重。当然就没必要大量配备了。而且越到后来,火器的精准度和杀伤力越强大!此时,传统盔甲便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的钢盔和防弹衣是否可算是盔甲的变种呢??)( ͡o ͜ʖ ͡o)我可以学


每日求进步


在清朝,由于火器的大量的装备和使用,使得古代盔甲都没用了。

在清朝前期,棉甲淋上水,就能防御火绳枪,到了清朝后期,抬枪出现以后,基本上也就没什么用了,加上装备盔甲,又很贵,所以,干脆不大量装备了。

清朝的八旗军里是有装备盔甲的军队的,主要是为了军队的形象,但大部分地方团练、绿营军都没有着装备盔甲。


沈阳杨艺


说那么多废话干嘛,就一句话,题主电视剧看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