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道教版古琴曲MV

心游太玄

(视频点击 扩展链接 )

《道情》-白玉蟾祖师词

白云黄鹤道人家,一琴一剑一杯茶,

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周游四海你为啥,

苦终受尽修正道,不染人间桃李花。

常世人间笑哈哈,争名夺利你为啥,

不如回头悟大道,无忧无虑神仙家。

清静无为是吾家,不染凡尘道根扎,

访求名师修正道,蟠桃会上赴龙华。

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的一种,其在心理治疗上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那么生理上呢?除了对牛弹琴的笑谈,音乐与我们的身体会否发生某种奇妙反应?古人说,最好的作 曲家一定是善于调和五行的高手。因为在我们传统医学中,五脏可以影响五音,五音可以调节五脏。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搭配,就成了一套养身大典。古代士大夫 阶层“琴棋书画”养身术中,琴排第一位,也说明在修身养性方面,音乐最有力量。

五音养身给你听

据说在古代,真正好的中医不用针灸或中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古代的音乐和现在有所不同,只有五音:角、徵、宫、商、羽。这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这一点,恰恰被中医利用了。

音乐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生理学上,当音乐振动与人体内的生理振动(心率、心律、呼吸、血压、脉搏等)相吻合时,就会产生生理共振、共鸣。这就是“五音疗疾”的身心基础。

“百病生于气”!这个“气”不仅是情绪,五脏的脏气也包含其中。根据每个人自身的身体结构不同,五脏在脏气上的差异,配合不同的音乐,就可以使五音防病、养身。当然,我们并不是用某个音去调理某个脏器,而是运用五行原理,使它们相生、相克,又相互制约,五音搭配组合,适当突出某一种音来调和身体。

用乐如用药

在繁体字中,樂、藥、療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联系。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阴阳五行体系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脏:肺、肝、肾、心、脾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窍:鼻、目、耳、舌、口

中国音乐追求的清、静、淡、远的意境,与道医学提倡顺应自然“恬惔虚无”的法则出一辙。

琴五分钟让你了解古琴

古琴

古琴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的浓缩,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古琴的口传心授和模糊记谱别于西方音乐体系。鼓琴者追求心超物外,咏叹人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沉浸于行云流水的天籁之中,中国文化完美地含藏于这把精美的古琴之上。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世上知音少,惺惺为我听。不似幽兰曲,悠然梦亦馨。所谓琴棋书画,四艺兼备,文人所好矣。而文人好古琴,如痴人爱才女,求的是 “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德兼备。乃念宋徽宗之听琴一图,所以展古琴,坐松下,听者入神,奏者雅心。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自古,中国历代文人皆讲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每当文人抑郁不得志之时,通常选择由儒入道,将关注点从纷攘的外界拉回到丰富的内心,逍遥隐逸,寄情山水,亲近广阔的大自然。抚琴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令历代文人雅士为之沈醉而解脱释怀。这正如嵇康在《琴赋》当中所言,「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琴道古来文人士大夫为之一生追求。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有歌者,“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笙”;“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琴瑟击鼓,以御田祖”;“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琴漆有断纹,它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古代名琴有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十四宜弹 |

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清朗,当清风明月。

十四不弹 |

风雷阴雨,日月交蚀,在法司中,在市廛,对夷狄,对俗子,对商贾,酒醉后,夜事后, 毁形异服,腋气臊臭,鼓动喧嚷,不盥手漱口。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道医音乐疗法,沁入人心,古琴曲《心游太玄》道教版MV

古琴琴谱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

..唯一现存的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