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 丨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他是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湧現出來的時代榜樣,他是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中的先鋒模範,他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優秀幹部代表,他就是——“時代楷模”王傳喜。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王傳喜同志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號召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農村黨員幹部向他學習。


時代楷模發佈廳現場

王傳喜,臨沂市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黨委書記。他擔任基層黨組織書記19年來,始終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模範踐行新時期沂蒙精神,團結帶領村“兩委”班子和全體村民,將一個“髒亂窮差”的落後村,發展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鄉村振興的“排頭兵”,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黨員對黨忠誠、情繫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生動體現了基層幹部主動作為、敢於擔當、創新實幹、盡職盡責的崇高精神,是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的優秀代表。

不計個人得失的“憨勁兒”

當初,聽說在建築公司任項目部經理的王傳喜要回來收拾代村這個“爛攤子”時,朋友們都給他“打橫炮”:“放著年收入幾十萬元的老闆不幹,去當芝麻大點兒的官,天天瞎折騰、活受罪,既沒名又沒利,你小子的腦袋是不是讓驢給踢了,犯傻。”對此,王傳喜總是憨厚一笑:“咱是一名共產黨員,有時就得有股子‘傻勁兒’。既然老少爺們信得過,咱就不能貪名圖利,哪怕再苦再難,也得千方百計讓鄉親們過上跟城裡人一樣的好日子。”


時代楷模 丨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舊村改造徵地拆遷被稱作“天下第一難”。當拆到有著600多平方米臨街“旺鋪”的付青泉家時,王傳喜的頭“大”了。“包工頭”付青泉家的樓房一年租金就七八萬元,按照政策,他的房子評估價50萬元,只能分到兩套房。付青泉一聽氣不打一處來,高掛“免談”牌。王傳喜“三顧茅廬”,把付青泉請到辦公室促膝談心:“嘗夠了‘髒亂差’苦頭的村民,眼巴巴地等著住新房子。這樣吧,咱堤內損失堤外補,我幫你出‘點子’多攬點工程。”談到後半夜,付青泉一拍大腿:“不談了,王書記,俺明天就拆。”不曾想,剛按下葫蘆又浮起了瓢,房子拆到王傳喜的親戚家,房主漫天要價,商談了五六次都是不歡而散。村民開始嘀咕:“這下有好戲瞧了,看看傳喜這回是唱‘紅臉’還是‘白臉’?”王傳喜一拍桌子:“明天我親自去拆!”第二天,王傳喜來到親戚家,把道理掰開揉碎了講,直講得親戚面紅耳赤,最後房子順利拆除。

“沒有翻不過的高山,沒有涉不過的險灘。為群眾辦事只有一碗水端平,群眾才會打心眼裡支持你。”王傳喜說。

啃最硬骨頭 “亂村”換新顏

代村位於蘭陵縣卞莊街道城鄉接合部,全村3.6平方公里,1196戶、3620人。上世紀90年代,代村人心散、治安亂、環境差,全村負債380多萬元,是全縣有名的落後村、上訪村。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1999年3月,臨危受命的王傳喜帶領村幹部挨家挨戶走訪村民,聽他們“放炮”“拍磚”,最終梳理出債務纏身、人地不均、環境髒亂等80多個問題。


時代楷模 丨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改造前

想破局,先啃最硬的骨頭。經過調研他發現,人地不均是限制代村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他反覆思量,提出重新調整土地的想法,一戶兩塊田。話沒說完,村幹部們當即炸了鍋,紛紛擺手搖頭,都說成不了:動土地,那是動農民的命根子,人少地多的戶,還不得拼命?

有人登門罵罵咧咧,飛石、恐嚇信,接連而至。妻子劉會芳,精神幾近崩潰,就和丈夫商量:“要不,咱別幹這檔子事了?”


時代楷模 丨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改造後

王傳喜堅定地說:“這事幹不成,我們就成了代村的罪人!”他一邊依法走程序,一邊挨家挨戶做工作,通過抓鬮分地。村民一看,這事兒確實挺公平!這才紛紛鬆了口。在那幾個月裡,村幹部和村民小組成員吃住在地裡,最終順利完成了土地調整。

針對債務纏身問題,村“兩委”研究制定了“講事實講誠信,分期分批還款”的原則。“我們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村裡一有錢就先還債。誠懇的態度加上科學的方法,在隨後幾年裡,我們終於還清了這些鉅額債務。”王傳喜感慨地說。

隨後,王傳喜又帶領大家陸續開展了治安整治、環境整治、村風整治等多個專項行動,代村的面貌一天天在變好,終於穩住了、不亂了。“從那以後,王書記就成了俺們代村百姓的主心骨。”村民宋桂雲笑著說。

群眾幸福是他最大的心願

當選黨支部書記之初,直接面對的是村集體負債380多萬,法院傳票126件,村內環境髒、民風亂、治安差。他團結帶領村“兩委”幹部,廣泛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從治亂入手,抓治安、抓清欠,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取得了黨員群眾的廣泛認可。

小土地上作出“大文章”。先將全村2600畝土地流轉歸村集體經營,又流轉了周邊5個村1萬多畝土地經營權,規劃“五園一帶”、“五場一站”,先後建起了現代農業示範園、國家農業公園等一大批項目。其中,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是山東省目前唯一被命名的國家農業公園,先後舉辦各類新型農民培訓班200多期、10餘萬人次,培訓黨員近萬人次。2015年,村集體年純收入7000餘萬元,集體資產(不包括土地)8.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萬元。


時代楷模 丨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集體收入穩步增長,發展勢頭好、後勁足,王傳喜仍不滿足,他跟班子成員說:集體有了節餘,日子過得不是那麼緊巴了,必須讓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社區發展同步起來,這錢要花在民生保障這個‘刀刃’上。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實現新農村建設,實行舊村改造是要點,也是難點。他召開黨委會、全體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研究方案,自己挨家挨戶徵求意見建議,看盡臉色吃盡閉門羹,憑那一股子韌勁徵得了大多數黨員幹部群眾的支持,確定了實施舊村改造升級,逐步實現居住樓房化,土地經營集約化,農業發展產業化的思路,用10年度的時間完成了舊村改造,完成了65棟居民樓、160棟小康樓的建設,省級規範化小學、社區醫院、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單元式老年度公寓等社區配套設施一應俱全。

19年來,王傳喜為全村忙碌奔波的身影留在了代村社區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心中。他們說,王書記“不閏年幹365天,閏年幹366天”。代村的今天,就是這樣一天天苦幹出來的。

龍財青年說

一個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髒亂差的無序村,變成遠近聞名的模範村。能擁有如此成就必是主動作為、敢於擔當、創新實幹、盡心盡責的人,我們要向他學習這種精神!

——CGB


時代楷模 丨 王傳喜:鄉村振興的“領頭雁”



文章來源 /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網、央廣網、山東衛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