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台湾来自泉厦漳的人较多而福州人不多?

July-黄小晶


台湾人口中,来自闽南厦漳泉的人较多,而来自福州的就比较少,这是跟历史有关的。

汉人大规模拓殖台湾,是从颜思齐开始。颜思齐与郑芝龙等人密谋在日本推翻德川幕府,事泄后逃往台湾,当时只十三条船,几百号人。颜思齐是漳州人氏,郑芝龙是泉州人,其他结义兄弟多是闽南人,故而颜思齐派人从泉州、漳州等地招募了三千多人赴台,台湾由是进入大开发的时代。

颜思齐去世后,郑芝龙成为新的首领。在郑芝龙上台后的两年时间,这支海上武装集团走了高成长的道路,实现了十倍速的跨跃式发展,船只数量从一百艘激增到了一千艘,武装人员达到七万人之多。郑芝龙所招募之人,基本上也是闽南人。大批漳州、泉州人纷纷加入郑氏军队,或者远赴台湾岛耕作。

后来郑芝龙投诚明帝国,军队被政府收编,只有农民还留在台湾。直到郑成功攻下台湾,驱走荷兰人,台湾才迎来新的时代。郑成功在大陆的根据地,主要就是厦门、金门两岛以及周边地区,当时厦门隶属泉州,与漳州相邻,故而郑氏十几万大军,基本上也是以漳州人、泉州人为主。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没能保住厦门基地,遂全部撤向台湾。因此,在郑氏集团开拓台湾的那段历史时期,基本上都是以闽南人为主,后来闽南语也成了台湾的通用语言,现在所谓的台语,就是闽南语。

从颜思齐到郑芝龙,从郑成功到郑经,所依赖的力量多为闽南人,故而深刻影响台湾的人口构成,同样一水之隔,来自厦漳泉的人很多,而来自福州的就很少了。


君山话史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城市,人口约800万人,属于福建“闽东地区”古称“闽都”,而厦漳泉三地是福建省“闽南地区”,总人口约1800万人,根据台湾东森电视台过去报道统计,台湾省总人口约2400万,祖籍在福建的有70%,祖籍广东的有25%,其次是浙江省。


而祖籍在厦漳泉的台湾人,泉州占比最高,其次是漳州,按照人口比例对比祖籍福州的自然而然少于厦漳泉三地,过去福建人移居台湾都会把当地信仰的神明一并带去台湾供奉,建立庙宇祠堂,作为团结本市县移民的乡土保护神,历代虔诚奉祀,渐渐形成今天的庞大关系网,据调查妈祖、游神、保生大帝是台湾民间最主要信仰的神明之一,均源于福建。

由于福建闽南地区移民台湾的人数之多,几经历代繁衍生息壮大,久而久之台湾慢慢形成以闽南文化为主流的社会群体,二十世纪台湾省台南、台北均有以福州话莆田话以及广东话为主的社会小群体,经岁月同化,只剩下澎湖、连江马祖等小部分地区还保留福州话群体,以及金门乌丘还有莆田话群体。

曾任国民党副总统职务的萧万长,祖籍福州永泰,以及不老男神林志颖、女神林志玲等等都是祖籍福州,福州人移居欧洲的人数大于东南亚地区,而厦漳泉则相反。


猫头鹰视野


台湾来自漳厦泉的人多,而福州人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因。

在历史上泉州是大港口,而台湾的良港最先设置是在澎湖,所以靠海而生的泉州人、漳州人、厦门人也就随着海运的开展捷足先登。

二者漳厦泉地区比较贫瘠,以还为生,所以更容易移民,也最先到达台湾、下南洋,在2300万台湾人中有900万有泉州人的血统;菲律宾前十大富豪中,大部分多是泉州人的后代。而福州作为军政要地、东南省会,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更好,移民的自然也少。所以福州下面的福清和长乐,多是移民欧美国家,和漳厦泉地区不一样。

三是历史的原因,历史上郑成功打荷兰人,带去的是泉州人;施琅打郑经,带去的是漳州人;台湾开禁之后,过去的是客家人,都跟福州没有太大的关系。


青年史学家


确实如此。

康熙二十三年(1683)台湾归属清朝后,朝廷鼓励闽、粤汉民迁徙至台湾岛,进行移民开发。其中,福建地区的移民主要都是来自泉州、漳州,福州的移民数量则相对较少。

以上面这张《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为例。这是1928年由日本驻台湾总督府绘制而成,依据的人口资料是昭和元年(1926)十二月的调查。

这份调查将台湾汉族的祖籍,分为福建省与广东省,福建省以下再细分为泉州府漳州府、汀州府、龙岩州、福州府、兴化府和永春州,广东省则分为潮州府、嘉应州和惠州府等。从图中反应的人口分布情况来看;

闽人(福建)中主要以漳州、泉州最多,粤人(广东)主要以嘉应州、惠州居多。

泉州、漳州的移民数量,为什么会远远超过福州呢?

我想必须要从泉州、漳州和福州的地方情况出发,才能理解移民的动因。以漳州为例,自明末清初以来,漳州就是自然灾害多发、兵匪云集、人多地少之地,由此引发严重的灾荒。这张现象必然导致对外的大规模移民。

对于漳州的移民而言,如果往内陆迁徙,交通是极为不便的,故而要选择交通便利、距离较近的待开发地区。台湾正好满足这一条件,其与漳州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乘船渡海非常方便,而且两地气候相近,适合漳州人定居。

与漳州相比,当时福州的情况可能稍好一些,故而移民的数量也就相对较少;除此以外,两地所处的地理格局也有差异,即便迁徙,台湾也未必是首选。

因此,台湾的泉、漳移民要多过福州移民。


HuiNanHistory


台灣民間流行一句話,古時福州人身背三把刀,剪刀,菜刀,剃頭刀 過台灣, 就是指 裁縫師,廚師,理髮師,這些職業有許多福州籍,像我外公就是福州籍西服裁縫師 ,而閩南籍大多都是同村同鄉一起遷移台灣並群聚一起不同,福州人大多是單身來台,所以幾乎被同化了,但是台灣也遺留許多福州的影子,例如,口味偏甜,基隆廟口的鼎邊挫小吃,新竹城隍廟的 肉燕&紅酒糟肉圓(時來運轉?),辦桌酒家菜 佛跳牆,廟會陣頭的八家將(十大陰師)……還有好多好多福州味


賴志韋


福州一直是福建省府,福州平原面积仅次于漳州平原,管辖全省财政。闽江支流等沿岸市县,可以为福州老百姓相对安稳的生活带来可靠保障。天灾也比较少。所以,历史以来,福州移民出去比较少。(相对福清、泉州)

反观泉州,都是山地,土地贫瘠。”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船通异域。”所以泉州人只能讨海。一旦闭关锁国,最惨的就是泉州。

泉州这地方,最适合种地瓜。天灾多,也是很频繁。不是旱灾,就是台风暴雨。

明朝末,1604年泉州外海八级大地震之惨烈,历史少见,不过,这次地震前有连续很久的小级别预震,人死的倒不是特多,主要是对石头房摧毁性破坏。其实,三年后1607年地震更恐怖,虽然级别不高,对当年泉州人来说,却简直是世界末日,雪上加霜!超强台风伴随海啸同时登陆,东岳山上建筑宏伟的泉州东岳宫全部震塌烈风摧毁!城墙全部是厚重花岗岩,也被震塌!洛阳桥梁移位!

因这场灾难,郑成功老爸郑芝龙开始收聚泉州难民,一个人到台湾开发,给三两银子,三个人给一头耕牛!从此真正开启了台湾大开发序幕!( 早先历史上就有汉人陆续登陆移居) 。

后面郑成功收复台湾,带过去的人几乎都是闽南一带人,泉州人自然最多 。

如果没有国民党政府退到台湾,台湾就是泉州漳州两地人为主,还有少部分客家人。


用户61411640756


大家好,我是杂史谭。


首先是地理因素。大家都知道,大陆民众大规模移民台湾是明清的事情,在此之前,元代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当时澎湖已是商船的停泊处,并已为闽南人的渔场,那时澎湖已有闽南移民。由于澎湖成为大陆进入台湾的跳板,地理上更接近澎湖的闽南地区自然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大概路线就是下面这样:


又有政治原因。

明代迁居台湾的人数还不多,清代台湾移民的三大势力为泉州人、漳州人和客家人,随郑成功渡台者大多是泉州人,从施琅征台者多为漳州人。客家人在台湾初入清版图时,被禁止渡台;一直到康熙末年,因清廷放松渡台禁令,客家人渡台的人数开始逐渐地增加。漳泉人先到台湾,所以占领海滨平原;因客家人后到,故大多居住在附山地带。这就是台湾人所说的汉人祖籍“泉海、漳中、粤(客家)山”。“泉州因最接近澎湖与台南,移民来台较早,故多分布于西部沿海平原、澎湖群岛与台北附近。漳州人来台稍迟,故多分布于西部平原的内缘、北部的丘陵地带、宜兰平原以及东台纵谷的南北两端”。


另外也有经济原因。在福建全省,闽南的人地矛盾最为突出。所谓“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迫于经济上的压力,所以闽南人历史上一直有向外移民的传统,今天的闽南方言分布在从雷州半岛到浙江南部的广大沿海地区就是一个例子。反观福州,是福建省城所在,历史上的移民压力不大,所以移居台湾者自然也就不会很多了。特别是浙江南部的闽南话区域距离福州很近,最后却被闽南人占据,也说明福州人并不热衷对外移民。


杂史谭


因为日子活不下去了,才会被迫漂洋过海去台湾。

台湾开始有大规模汉人居住,大概是从明末开始。

那时候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东南沿海自古便是地小人稠,生活艰辛,特别是泉州,以福建四大平原中最小的泉州平原却要承载最多的人口

中国的移民自古就是由北及南流动,福州、莆田还有机会向南迁徙,泉州和漳州再南只能走广东了。而刚好在这个时期,海洋走私和海盗之风兴起,闽南人借助过去高超的航海技艺和传统,更是重操旧业开启东南海霸的事业

最先出场的是泉州人李旦,他以日本为基地发展海上势力,紧接着是漳州人颜思齐,受日本内部动乱影响,退守台湾,颜思齐也因此成为开台王。最后的继承者是泉州人郑芝龙,以接受招安的形式回归福建。


但是,时运不济,很快满清就攻打到了福建,郑芝龙投降了满清。令人意外的是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却坚守明臣立场,以厦门和金门两岛为基地坚持与满清对抗。

最终在北伐失败后,郑成功只好被迫选择向台湾荷兰夷出手,据有台湾,这算是漳泉人规模进入台湾的先例。

而雪上加霜的事件也接踵而来,满清在对待郑成功的政策上发生了转变,采取了黄梧的策略,实时了迁界,凡闽南沿海可能成为郑成功补给来源的一概化为焦土,迁其民入内地。

郑成功也趁势派船前往闽南沿海接济失地和被迫迁移的百姓东往台湾,因而台湾的百姓,祖先多来自漳泉沿海县市,如惠安、晋江、南安、同安、海澄、漳浦等地。

随后施琅收复台湾并将台湾设为福建下辖的府,并与厦门同设为台厦兵道,闽台来往以厦门为口岸,这也极大的方便了闽南沿海的人民与台湾交流。

这种设定是因为在古代,台湾海峡之间有一条黑水沟,是很难逾越的,但从厦门出发,可以在澎湖中转,再前往台湾,安全且可靠。

这也就是为什么台湾人多厦漳泉人的缘故。


圭海四记


1.泉厦漳属于闽南一带离台湾比较近,生活、文化、旅游、交流都比较相似的。

2.泉州到厦门一带是“黄金海岸”,重大的企业、工厂、项目投资等事项都落户在闽南一带,而且泉厦漳还有自己的城市代表标志,厦门是福建的特区、漳州有个台商投资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还有泉厦漳所处的位置占得先机,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3.福州是一个地级市的省会城市,虽然这几年经济在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在提高,但是由于各项指标原因和重大的企业、工业工厂面临危机的影响,福州人的收入也造成一定的打击,这样一来福州人去台湾的人就没有闽南一带多了。


不要在我寂寞的时候说爱我22


我是漳州市龙海市人,应该比较有发言权,闽南是实在比较穷,要田没有田,人口有多,实在没办法就去下南洋就是现在的东南亚,有的是去台湾,因为闽南人勤劳勇敢吃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