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01

“我不想刷朋友圈,因為TA總是過得比我好”

-“我最近關閉朋友圈了”-“為什麼?”-“看見別人過得比我好,心裡很不舒服,你說我是不是有病啊?”


我以為,最近跳槽漲薪成功的馬拉拉會很開心。沒想到,一場“同齡暴擊”讓她的心態徹底崩了。

馬拉拉是個優秀又努力的女孩。

中學的時候,成績一直是班級前五。高三那年,因為生了一場大病,耽誤了學業,重返校園後直接變成年級倒數。她不甘心,每天挑燈夜戰,復讀一年後,考到一所重點大學,最近拿到一份年薪 20w 的 offer。

她不時驕傲地對我說:“看,我還不錯吧”。上週,中學同桌把她拉進校友群,她才發現,當初很多同學在大學的時候就出國了。留在國內的,相當一部分人買了房結了婚,要麼是父母早就買好的,要麼是父母給首付,自己供房貸。

“每次刷朋友圈,這個同學出國旅遊了,那個同學曬自己可愛的寶寶。可以說,我算是我們班混得很差的一個,心裡堵得慌,沒想到我們的差距這麼大”。

本來心情就不好,結果她媽還一直嘮叨:“你孫阿姨給我發請柬了,她女兒下個月結婚。你倆一起長大的,怎麼就你嫁不出去呢?”

她知道每個人的生活不同,無法比較,但得知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陸續結婚買房,自己還在社會遊蕩的時候,心裡真不是滋味,很有壓力,很焦慮。

我很明白她的感受,因為,只要生活在中國的社交網絡裡,你就無可避免患上“同齡焦慮傳染症”,下意識地把人生視為一場競爭。

儘管你不想和人比,別人也會以各種方式找上門來,例如微信、微博、FB、INS等各種社交平臺。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畢業 3 年,你覺得自己還是職場新人慢慢來,結果舍友說他創業當老闆了;

26 歲,你拿著幾千塊工資,結果他在朋友圈曬自己升職加薪的消息......

本來你好好過著自己的日子,就算苦點也沒關係,卻因為看見朋友圈裡有人曬出美好生活,你就感到不舒服。

什麼 TA 活得那麼爽?聽說親戚家的小孩賺得比你多心裡難受......因為同一圈子裡的朋友過得更好,你感覺自己失敗了。

更致命的是,新媒體時代,這種對比放在顯微鏡下,以幾萬倍的像素無限放大,更焦慮。例如:

前陣子,一份《職場人轉折點報告》風靡朋友圈。

報告中稱,職場人從普通員工升任經理的平均年齡是 26.9 歲,升任 CXO / VP 的平均年齡是 40 歲。也就是說,如果你 27 歲還在基礎崗位,證明你已經被同齡人拋棄。

於是,有人逃離朋友圈,有人視而不見,還有人試圖以最快的速度獲得世俗的成功,疲憊不堪。

畢竟,這種被優秀同齡人拋棄的滋味,毫無安全感可言。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02

我們活得累,

因為社會只鼓吹快速成功是唯一方法

我們這代人是聽著家裡人說:“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的聲音長大的。

今年 6 月,山東淄博市的一所中學,14 歲初三學生秦子康,持刀殺死自己的同學馬自然。他倆都是班裡的優秀學生,馬自然經常是班級第一名,秦子康位居第二。據傳聞,秦子康殺人的理由簡單粗暴:“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會考成績公佈後,秦子康的排名再次低於馬自然。次日,他埋伏在馬家門口,等對方回家時,突然持刀衝出,朝其心臟捅去。

中刀後的馬自然,掙扎著衝向門口求助逃生,可秦子康不依不饒,追砍過程中,他把馬自然的脖子砍掉一半,頸動脈全被切斷,全身連捅十幾刀,刀刀致命。

兇手秦子康的父母都是老師,平時對他的成績要求非常嚴格。

長期拿不到第一,得不到表揚,他揹負著同齡人帶來的極大壓力,迫使他在群體中變得更出類拔萃,才能得到肯定。

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同伴壓力”,這種力量極其容易引起我們普遍存在的“同齡焦慮”。

更糟糕的是,在當地,孩子的成績往往和家長面子掛鉤,那不僅僅是成績,更是談資,是鄰居老太太傍晚在樓下乘涼嚼的舌根。

秦子康的悲劇似乎在向父母嘶吼:“我永遠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請別拿我攀比,去滿足你的虛榮心”。

我們最大的荒謬在於,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無論是父母、親戚、老師,乃至整個社會,都把我們的人生當做流水線的標準化,成功是有“標準答案”的。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讀書的時候,拿第一名,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才是成功。

畢業後,在一線城市有車有房才叫人生贏家,年薪百萬才是精英,嫁個富二代就是優秀,生個二胎就是完美。

為了更快地獲得成功,父母把你趕鴨子上架:“鄰居家的小孩在國企工作,福利很好,你也去試試”。臨近結婚年齡,他們又催:“你的同學都結婚了,再不結你就沒人要了”。

後來,他們不知從哪兒聽到誰又生了二胎的消息,迅速把需求拋給你:“人家一個月最多賺 7K,不也生孩子了?”

與此同時,社會不斷地在向大眾灌輸 loser 的典範:

“95 後都二婚了,你怎麼還單身?”“不生孩子的人生不完整”“沒車沒房沒錢的生活,只能蝸居在城市的某個小角落,任由黑心房東的宰割”......


loser 的恐懼與成功的優越相比告訴你,無論如何你都不能落下,否則就低人一等。

當你苦苦追尋這種成功的生活,卻猝不及防地發現,隨便碰見幾個與自己年紀相仿,背景相似的人,都比你更優秀,甚至產生錯覺:“他們都是成功的,只有我還在原地踏步”。

不論是誰,這種同齡壓力襲來的瞬間,心理或多或少都會有點不平衡,甚至產生自我懷疑:“同樣是 20 多歲的年紀,為什麼我就得不到呢?是不是我太差勁了?”

你會發現,到頭來,這種壓力會降低你的自我價值感,無論你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滿意,因為還不及別人的十分之一。

孟非曾在《非誠勿擾》中說到:

“我們很多的社會問題,都是在病態和盲目地追求所謂成功當中產生的,為什麼我們不能讓所有的人,都去追求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健康、幸福、和睦、安寧的生活呢?除了金錢和權利,我真的不明白我們今天所追求的成功到底還意味著什麼。”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03

與其被同齡人拋棄,不如主動拋棄同齡人

前不久,金馬獎落幕,24 歲的彭昱暢因為在《大象席地而坐》中的精彩表演,被提名“最佳男主角”。

有人爆料說,他在這部電影中擔任主演只有 3000 塊片酬,而他接這部戲時已經小有名氣,這點錢幾乎是零片酬出演。

我們都知道,90 後乃至 00 後的小鮮肉 & 小花旦不是沒有市場。

去年 11 月,“中國小鮮肉小花 TOP100 權力榜”顯示,90 年的鹿晗,《甜蜜暴擊》片酬是 1億+;93 年的黃子韜,《談判官》片酬是 8000萬+;97 年的關曉彤,《甜蜜暴擊》片酬是 6000萬+;00 後的歐陽娜娜,《是的,尚先生》片酬 5000萬+......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 關曉彤飾演2.8分電視劇《極光之戀》


當同齡人演戲為了火,為了賺錢,為了名利,正在不斷製造 2~3 分爛劇的時候,彭昱暢寧願做個“另類”的奇葩。

他說:“我演戲就是為了等自己老了,到當爺爺的時候,可以特自豪地跟孫輩的人說自己年輕時演過某部電影,給自己掙一點可以在以後吹牛的資本”。

當然,他也有被人吐槽演技不好的時候,對待這種壓力的最好辦法,是利用它變成自我提升的機會。

當時,他是男一號,同劇組的工作人員說他甩戲了,他跑去看回放。身邊圍著一大群人,隱約聽見:“這個軌道推得很有感情,但戲演得就不怎麼樣了。”因為自己沒有天賦,也沒有太多經驗,只能多看劇本,多背臺詞,多琢磨下一段戲怎麼演。

2015 年,他在《太子妃升職記》裡演太監,後來陸續演了一些電視劇,不溫不火。2017 年,他演了電影《閃光少女》,才逐漸被大眾熟知。

緊接著,他登上《演員的誕生》的舞臺,在《解救吾先生》裡飾演一個被綁架的富二代,與早已成名的陳龍、李澤鋒同臺競爭。

按照當今小鮮肉的演技套路,如無意外,他會被老演員吊打。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當故事主角在對話的時候,作為配角的他沒有鬆懈,窩在角落裡演出一副被綁時驚恐害怕的樣子。為了自保,他不得不“殺人”,拿起刀時精神近乎崩潰,讓人揪心。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在場的前輩對他欣賞有加,不斷指點他,章子怡更是讚不絕口:“你逮到機會就不放手,像某種動物,抓住了就不放,我在你身上看到了無限大的潛力”。

於是乎,當主持人宣佈他獲勝,反殺兩位老演員時,他一臉懵逼:“我票都訂好了,明天早上 8 點”,在場的人大呼這孩子太可愛了。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其實,起初經紀公司給他安排的人設是“偶像路線”,但這條路行不通,因為大家不買他賬。既沒有鹿晗的顏,也沒有彭于晏的身材,笑起來傻傻的。

既然無法在這個領域贏過別人,那麼就瞭解自己最渴望得到什麼,畢竟一旦試圖每個方面都要爭第一,分散的精力遲早會將你耗盡。

他說,自己最想做一個快樂的人。

今年參加綜藝《嚮往的生活 2》,絲毫沒有偶像包袱,想吃就吃,想大笑就大笑,即使成為大家的表情包也毫不介意。比起娛樂圈裡喜歡賣人設的明星,他真實得可怕。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他有一個小願望,希望有一天能聽到別人說:“彭昱暢,你真的演得挺不錯的”。

去年參演《閃光少女》的時候,為了演好擅長大堂鼓的男孩角色,他一直練習。電影裡那個不足 10 秒的打鼓鏡頭,彭昱暢足足拍了 2 天,打斷 3 根鼓槌。

終於,這部電影大獲好評,他還因此獲得第20屆上海國際節亞洲新人獎“最佳男演員”提名。

《時尚先生》採訪他:“年輕人都會爭強好勝,你不會?”

彭昱暢回答:“在那個位置不可能沒有勝負心,誰也不希望自己比別人差,大家津津樂道的不就是拿別人比較嗎?可當你真的做了別人家的孩子,只會感覺更緊張,因為這時候,你的原地踏步都會被看成退步” 。

所以,他一直特立獨行,主動拋棄了所謂的同齡人,勇敢承認別人比自己好,去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也沒有因為他們的出色,而被帶偏節奏。


同齡焦慮傳染症:朋友圈裡的這種人,一定要遠離


04

活著不是為了成了他們眼中最好的你

你真的很好


這些年,我們被雞湯、成功學、販賣焦慮的媒體裹挾得太多次:“他能做到,你為什麼不能?”“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我嫉妒那些優秀的同齡人”......

看似勵志的背後,其實是在打亂你的人生節奏,擾亂你的判斷能力。

殘酷的是,只要你還生活在社會上,你一天都無法避免這些同齡人帶來的壓力與焦慮。即使再成功的人,也會有“我比不過別人”的時候。

當你發現自己真的熱衷於比較,不要逃避,冷靜下來想想,這些爭搶是否真的有意義?這些比較帶來的負面情緒,又是否浪費了你的時間?

今年 5 月,TED 的某個視頻在朋友圈裡瘋傳。影片中,校長和學生們說:“你們 22 歲就大學畢業,25 歲就開啟職業生涯,進入一家穩定的公司,30 歲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步入中年。再過 10 年,你的人生就會安定下來,人生軌跡就會定型”。

此時,一個穿著黑色T恤的男生大喊反對:

有人 21 歲畢業,27 歲才找到工作;有人 25 歲畢業,但馬上找到了工作;有人連大學都沒上過,但 18 歲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業;有人一生順風順水,賺很多錢,可他過得一點也不開心;有人 16 歲時就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他 26 歲時改變了當初的想法;有人結婚了,有人還是單身,有人身處一段感情,愛的卻是別人,有人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你身邊的同齡人,也許遙遙領先於你,或者落後於你,但凡事都有它的節奏,他們有他們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

說到底,你們只是同齡人,不是同路人。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到: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

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那一刻,我很想緊緊地抱住馬拉拉,對她說:“你活著不是為了成了他們眼中最好的你,你真的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