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社评|权威声音缺位,“酸碱体质”理论堡垒难攻破

“酸碱体质理论”骗局在美被戳穿,可在中国仍有人为其喊冤,相关产品和疗法仍大行其道。权威声音缺位,类似骗局很难被彻底捣毁。

“酸性体质易致癌”“酸性体质生女儿,碱性体质生儿子”“吃碱性食品有助防癌”……这些关于“酸碱体质理论”的说法在坊间流传已久,深得很多人信赖。然而最近,该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亿元)。这个曾经头顶“营养学硕士”“生物化学博士”光环的“大师”还当庭承认“酸碱体质理论”是个骗局。

北科社评|权威声音缺位,“酸碱体质”理论堡垒难攻破

这一结果显然让国内很多笃信此理论的人大失所望。要知道,这一理论信众广泛,几乎涵盖了各年龄层次的人,尤其以老年人最为常见。在他们的朋友圈中,此类“养生保健”的帖子比比皆是。

而以“酸碱体质理论”为基础的产业链已具有相当规模,比如其中既有由网络写手、公关策划及电视台、广告公司、纸媒等构筑的传播媒介链条,也有由保健品、食品饮料、化妆品等商家构筑的实物产品链条,还有一些具体身份不明,但又频频亮相讲座、电视台节目的一众“养生专家”所形成的利益链条。

这些形形色色的利益链把各类人等捆绑在一起形成利益同盟,通过不断、反复的炒作让人相信其理论,相信其产品。有保健品企业负责人就宣称,自己以“酸碱体质理论”为基础开发的保健产品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验,经得起考验。但据媒体调查,承接此实验的机构表示,“做过酸碱对细胞影响的实验,但没有在动物及人身上做过,与现在讨论的人体酸碱理论是两回事”,而且“这个研究后来也没有发表论文,没有以实验室名义为任何公司和产品做过鉴定。”

实际上,国内医学界专家对“酸碱体质理论”进行过批驳,认为此理论没有科学依据,属于伪科学。对于人体酸碱度,医学界普遍的解释是:人体自身具有酸碱调节功能,由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所完善的酸碱调节系统,使得人体的酸碱度完全处于一个相对的稳态,以作为人体酸碱平衡的指标血液pH值为例,必然处在7.35至7.45的略碱性数值中。一旦人体的酸碱平衡出现紊乱,超过了这一范围,就成为了病态,比如酸中毒或碱中毒,需要进行相应的诊断治疗。人体的不同部分酸碱性并不相同,但整体的酸碱环境非常稳定,其pH值不会因为饮食而改变。

“酸碱体质”一类的养生保健理论能经年流传不息,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相关利益方在背后推波助澜,进行花样翻新的炒作;公众自身科学素养不高,缺少判别力,容易轻信他人,有些人还出于关心爱护亲人、朋友、同事等目的,主动对“酸碱体质”观点的文章进行转发,对相关产品进行推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来自政府机构、科学共同体、媒体(包括专业自媒体)的科学、理性、权威的声音,或者说发声的数量不够多,声量不够大。

不少政府部门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可能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发性、应急性事件的科普中去,对日常性的科学流言、谣言,即便是影响的人众多,持续时间长,其重视程度也不是很高。而科学共同体、权威科研机构、高校的专业人士也有“怕得罪人”“怕牵涉利害关系”“怕说错话,怕媒体和公众误读误解”等诸多顾虑。有一个现象就是例子:越是学术权威,身份越重要,越不愿意主动出来说话。

当类似“酸碱体质理论”盛行的时候,有些政府部门往往觉得“不急,有时间精力了再说”。科学界人士则怕“说多了麻烦”而噤声,媒体(包括自媒体)和公众因缺少权威声音而无从判断真假。

市场上以“酸碱体质”等理论为基础的各类产品能大行其道,也并非监管机构睁只眼闭只眼,而是现有法律法规对食品、保健品没有形成有力约束,主要强调的是其安全性,至于宣传方面,只要符合广告法,不明确说功效或疗效,一般不会有很严厉的限制,给部分商家打“擦边球”留下了一定空间。

而要解开这一连环套,攻破“酸碱体质”等理论建立起的利益“堡垒”,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与科学共同体、媒体合作开展持续有力的科普,定期梳理重大的、影响范围广的各类流言、谣言,并对其进行澄清、解读,并给予参与其中的科学家、专业人士、媒体有力支持。当然,除了建立必要的奖励、激励机制,更要为发声者消除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为其合法权益提供充分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对于各类“不靠谱”理论所衍生出来的产品,监管部门也要依法行事。要知道,谣言或流言与产品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不斩断其利益链条,做再多再好的科普也难奏效。新技术或新的科学理论在刚产生时的确有很多不确定性,需要反复验证。一旦要转化为某种大众应用的产品或技术,则应具备起码的科学证据,比如有科学共同体公认的实验数据,相当数量得到公认的论文成果等。尤其是对于涉及人的生命健康方面的产品或技术,应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各类依赖流言而产生的“擦边球”产品,则有必要探索出台新的监管法律法规,做到既不对那些有充分科学依据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应用造成阻碍,也能对那些依赖虚无概念、生造作假理论的产品形成有力制约,甚至杜绝。对于已在市场上流行的产品,如果不符合要求,也应该有必要的追溯机制进行处理。

当更加强大的科普宣传与更加严厉精准的监管手段结合起来的时候,相信那些流言、谣言,还有由此衍生的“忽悠”型产品,将更难有生存的空间!

北科社评|权威声音缺位,“酸碱体质”理论堡垒难攻破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阅读更多权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动,请下载“科学加”客户端。苹果用户可以在App store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安卓用户可以在应用宝、360手机助手、豌豆荚、华为、小米等应用市场搜索“科学加”下载安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