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书法,勤礼碑已经坚持9个月了,但最近感觉越写越难看,也没有太大进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GIaube


题主的字,大致上做到了字形方正,前后统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没有写出颜体含蓄凝重的味道,落笔太轻,顶锋翻笔不沉着,线条过轻,缺乏厚重圆浑。

2、一些笔画过快,笔锋未送到,一扫而出形成针尖。露锋的动作要舒缓,笔力要送到位。

建议作者注意观察原帖的特点。一是起笔。此碑的切纸入纸后,要将笔拎起来,与切入方向形成稍有角度的“顶笔”,干净利落。

二是收笔。以横为例,其收笔很多是分笔的,横画写到头后笔锋立起来再写一点,这个点大多棱角分明,字口清晰。按死的笔和站不起来的笔做不到这一点。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学碑,一定要看原碑。如果一本拓片能解决事情,西安碑林就不会那么多人慕名而去了。

拓片跟原碑一定是有区别的,拓片中很难表现笔的力度和弹性,拓片中就比较容易表现。

“四”中红圈“一方一圆”,原碑中的用笔就同时期颜家庙中相似,写成“圆”的也不是不对,只不过在初学来说,很难一笔下来就写成“圆”的,所以可能就多描一下,这个不是好习惯,不是正确的笔法。

“举”一捺,原碑明显更厚重,更方劲。

“多”撇中原碑更长,那个缺角也是一笔,并不是两笔,残缺了而已。

比如“谓”“言”的起笔,几乎都失真,“月”的笔画“田”的笔画,几乎都有些“软”。

“及”中的捺,红圈处明显的有弹性的一波三折,很明显的动作变化产生的“角儿”,但是拓片中就不明显,好像用笔加重了一样,没有明显的动作变化。

“军”横的起笔失真,收笔处拓片失真。


学书法,尤其是初学,最好要找一些清楚的拓片,最好是墨迹,有墨迹一定要写墨迹学笔法。

等有经验之后,自然能看出来拓片中的好与坏。

拓片,即使是最善本,也有可能比碑更失真,因为碑刻侵蚀对拓纸一定会产生影响,功夫最深的老师傅去拓,也会出问题。

这些问题不影响有经验的人,但是初学者不行,没有分辨能力,很容易把那些错误的地方也学。

只有这几个字的结构不错,用笔也比较稳,其余的字大多都有问题,没法说清楚。

如果初学从麻姑,颜家庙,多宝塔入手,一定会比学颜勤礼写的更好,因为这些碑就颜勤礼最难,拓片也最失真。

既然有了基础,希望书友去在仔细看一下原碑高清图,对比对比拓片,自己思考一下。

或者,直接去学墨迹。

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梁宇航


看题主写的字结构和用笔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先在感觉越写越难看,进步也不大,说明你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了。

问题

由于这九个月以来你一直练习着一种书体,对字帖越来越熟悉,眼睛的观察的观察能力不断的提高,可是手上的功夫跟不上眼睛的观察能力,所以会出现越写越难看的情况,这其实是一种进步,说明你自己也在思考,此时你更应该加强理解帖训练,争取让自己手头上的功夫再上一个台阶,取得下一次的进步。

接下来要做的事

当然,由于你现在对于字帖已经掌握了七八成像,再取得像刚开始那样的进步是不可能了,往后的进步可能就比较缓慢了,接下来的理解帖要以精细化的临摹为主,适当的可以进行一些通临的训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结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也可以接触更多的单字,为以后的创作做准备。

不要轻易换帖

虽然你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字帖的结构和用笔,但是还不够熟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此时也不要轻易的改变字帖,要不断的反复去临摹,和这本字帖谈谈恋爱,写到把字帖上的每一个字都了然于胸,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字体机构的规律,这种规律是看别人的总结学习不到的,这是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种亲身体会到的规律才能熟练的运用到创作上去。

做一些集字创作

此时的创作还是要以集字创作为主,不要再去用那些集字创作教程了,直接找一首诗,从字帖里面去一个一个的找字,然后把它们写成一幅作品,集字创作30个字,比对着临写300个字还要管用,这一点已经被无数次证明。

关于纸张的选择

这个时候就不要一直用毛边纸了,可以买一些宣纸试试,通临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些大尺幅的纸张,比如四尺整张、六尺整张或者六尺屏。


不二斋


笔法出现了问题。

1.用笔太方,藏锋不够细致

2.用笔方式不够到位,简单的来说就是没看仔细碑帖

3.字的结构太散,写的太随意

4.多看看颜真卿的其它的字,找到他那种随意又十分严谨的感觉,笔画速度节奏感强一点,他的屋漏痕你也没表现出来

5.推荐看看陈忠健的颜体教学,以及写一写麻姑会有帮助




汲古院堂


楼主好,从楼主的作品来看,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属于普遍现象;加上楼主是自学书法,当然不是说自学书法不好,一般来说自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得其法;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必须要已经进门了!类似楼主这种情况相信有很多,这里就说一下个人的一些经验:

第一、要先确定方向;

初学者切忌贪多,一般来说先从楷书开始入手,至于是学欧学颜,要看自己的喜好;

第二、分阶段制定目标;

书法的三个入门阶段,第一阶段学基本笔画、第二阶段学偏旁部首、第三阶段学字体结构;定制目标的时候可以第一个月练基本笔画,第二个月练偏旁部首,第三个月练字体结构;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再来相应的调整计划;

第三、选帖;

选帖好比选武功秘籍,俗话说,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学欧就选欧的经典帖,学颜就选颜的经典帖;

第四、对照原帖练习;

练习的时候方法很重要,要一看、二练、三背;先看原帖的笔画、偏旁、结构,再对照练习,最后把关键点都背下来,做到不看帖子也能写出来;

第五、贵在坚持;

每天都练习半个小时,好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个字自己脑子里面都要想一下,笔画是否写对、偏旁是否写对、结构是否写对;

简单的说,就是每一笔都问一下是否笔画正确,每个字都问一下结构是否合理,跟原帖一一对比,找出问题点,改正,再临摹,再改正,直至能够每一笔每一划都烂熟于心。


牛童书法工作室


在教学中我体会《勤礼碑》主要有以下特点:1、字形较大,行距列距较紧。2、横细竖粗且对比度很大。3、笔画圆为主,少方笔与尖笔,所以要适当转笔。4、绝大多数带框的字(囗字框)两边的竖要稍弯曲,对应成鼓形。5、横折有断与不断之分,但断的不要刻意写断。6、典形笔画捺的起行收三步写法。作为初学者,只要多在以上六点进行学习和体会,勤礼碑的特点就基本抓住了。









半月轩书法教育


恰巧,我也是颜体入门的,早期写颜体,一定要看视频,看教学,字的特点就是线条和结构,颜体和欧体赵体不同 ,和柳体有点相似,颜体遒劲,第一字体占格偏方,笔画均间,第二横竖差异巨大,第三就是用笔,这点不看视频很难发现,颜体很多骨节都是重按扭笔转出来的,不是像欧体那样画出来的,颜体第二笔起笔多为藏锋圆头,颜体左右两竖左细右粗,成括弧形,颜体对均间体现要求高,字型方不外张。早期颜体在多塔碑上用笔还是横平竖直,转折处方比圆多,后期横竖皆有弧度,用笔变方为圆,颜体是一种非常适合榜书的字体,威武大气,个人认为和欧体也非常容易影响书写风格,不过后期可以转其它体寻求突破,我热爱书法,今年22岁出头,也是一枚年轻的书法爱好者,希望在余生书法道路上与大家共勉,

此外,题主的字,第一眼看上去我就看出了是颜勤礼碑的字,因为颜勤礼碑和多宝塔碑我都临过,这是一件好事,也是说明题主的字有了颜勤礼碑的基本特点,题主的字现在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只肥但无劲,字无神,型有点像但神不够,


夏口江城


对于临摹阶段,最重要的就是神似。

临摹的要素

若要达到神似,无非要考虑以下几点:

1.字的轮廓

2.字的结构,即各笔画的位置

3.笔画的粗细

4.笔画的斜度

5.笔画的外延线

6.笔画的轻重

7.笔画的弧度

8.字与字的间距或字的占格


这次讲一些干货,说说自己的一些理解,不去说一些大道理,希望可以更加直观的帮助到大家。

最近我对字的结构有了新的比较深的感受,这次就只讲一讲“结构”。

也为解决很多人对于字的结构总是“临的快,忘的也快”的问题。


汉字又常被人们称作“方块字”。那么什么是方块字呢?

是其轮廓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的是方块字?

还是只要其轮廓的四个角都是90º?

我认为是第二种。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中国人讲究对称美,所以长方形也完全可以。

但是归根结底四条边都是由水平线和竖直线构成的。“对称美”这种审美观绝对是融入到了字的每一个笔画当中。

对于题主的问题

虽然我没有临过《勤礼碑》,但是用上面这种原理完全可以帮助到题主。


以这个“不”字为例,可以看出每一笔的起笔、收笔和转折的位置都有其关联性。

其中所画的三条横线和三条竖线基本平行并且等间距。


多去对照其它的字吧,当你去仔细对照这个原理时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总结这个规律花费了不少的精力,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有什么看法和问题,欢迎留言评论。求关注!


方圆行书



清风明月137759442


首先,恭喜你,进步了。其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你进步了,是所有学书法的人都是先提高眼力(即欣赏水平),才能提高表现水平(即书写水平)。内行看门道,能看出好坏来,就是入行的开始,随着眼力的提高,手的表现水平才能逐步提高。这就是学书的规律。仅此一事,展开论述,篇幅局限不能够。有缘再叙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