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劉飛香:揭祕鐵建重工十一年鉅變的發展邏輯

一家企業的創始人或領導人的特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家企業的特點。

鐵建重工十一年來的快速發展,劉飛香作為董事長留給外界更多的是優秀企業家的一面。作為公司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是自主創新的踐行者和操盤手,鐵建重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得益於劉飛香知名技術專家的另一面。

“两面”刘飞香:揭秘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

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

Bauma CHINA 2018展期間,記者採訪了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任、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探尋鐵建重工十一年鉅變的發展邏輯,揭秘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跟著跑到並著跑再到領著跑的成長軌跡和內在動力。鐵建重工今天的成就,與掌舵人劉飛香的優秀企業家和知名技術專家的“兩面”有著緊密的聯繫,缺一不可,進而形成了鐵建重工戰略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的發展模式,也構成了鐵建重工快速發展的內在邏輯。

優秀企業家的一面:敢為人先

2007年,劉飛香來到長沙,剛開始想做盾構維修,後來劉飛香決定,修盾構不如造盾構。當時的盾構機是完全被國際品牌壟斷的“高大上”產品,沒有人才儲備和技術基礎,生產盾構機看似遙不可及。敢為人先的劉飛香決定了幹,就要好好幹,更要幹出個名堂。在向中國鐵建母公司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做高端產品,需要引進高端人才,對於引進人才需要給出足夠的條件和權限。正是因為這個最初的決定,為鐵建重工後續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創業初期是艱苦的,極具挑戰性的。但是憑藉劉飛香敢於天下先的魄力和雷厲風行的辦事風格。鐵建重工慢慢進入發展軌道,而且發展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如今的鐵建重工已經11歲了,這11年間:鐵建重工已經從剛出生的嬰兒成長為中國工程機械5強、全球工程機械50強(33位)的巨人;當初還是一片荒漠的長沙產業基地,已經成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高端地下施工裝備生產基地;之前完全被國外壟斷的掘進機械產業,如今90%市場已經是以鐵建重工為代表的國產品牌的天下;原來核心技術一無所有,而今已成長為站在世界舞臺中央的創新型企業。

“两面”刘飞香:揭秘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

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接受媒體採訪

戰略引領

一個優秀企業家,有獨到的戰略眼光,善於發現潛在的市場,並且能迅速行動,用強大的執行力把公司戰略落地。

2007年,劉飛香預感到,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以及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戰略的實施,地下施工工程對掘進機械的需求將是非常巨大的。劉飛香就把目標鎖定在盾構機產品,要做就做高端產品,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的產品。後來盾構法施工被越來越多的業主和施工單位接受,但90%以上的隧道施工仍採用鑽爆法。劉飛香敏銳地發現:機械化、智能化隧道施工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於是,劉飛香率隊成立特種裝備事業部,僅僅用兩三年的時間,包括鑿巖臺車在內的特種裝備高端產品迅速佔領市場,成為當之無愧的領頭羊。正是企業清晰的戰略定位和戰略引領,才能將成功的模式快速複製至新業務板塊,少走彎路,實現快速發展。如今的“兩型三化九力”戰略給鐵建重工描繪了一個更加宏偉的目標、更加清晰的定位、更具體的發展路徑。

劉飛香坦言,如今的鐵建重工戰略,並非是創業之初所設想的,而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改變,再吸收、再改變,在不斷迭代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最開始計劃修盾構,後來覺得修不如造;剛開始想引進技術,後來決定自主研發;發展初期的創新是為了追上同行,後來的創新是為了填補空白,引領行業;最初做盾構機,由於市場需求和技術積累,又開始研發硬巖隧道掘進機,現在已經把業務拓展至特種裝備、軌道系統、綠色建材、高端農機、新型材料等領域。

堅守的智慧

2009年開始,由於國家四萬億的投資,導致中國工程機械需求急劇增加,尤其是液壓挖掘機市場,每年以50%甚至100%的幅度快速增長,市場火爆程度不言而喻。於是,造酒的五糧液、造船的熔盛重工、造車的奇瑞汽車抵不住誘惑以投資建廠、花巨資收購的方式紛紛進軍挖掘機行業。此時,有人向劉飛香建議進軍挖掘機市場,搭上發展的快車,分得一杯羹。劉飛香斷然拒絕,他很清楚鐵建重工自身的企業資源和能力,堅持做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當四萬億投資的饕餮盛宴過後,挖掘機市場總需求從2011年的18萬臺,快速降至2015年的不足6萬臺。那些新進入的企業要麼轉產,要麼倒閉,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哀鴻遍野,慘不能睹。此時的鐵建重工卻“風景這邊獨好”,以超過30%的平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快速增長。此時,仍然有一些可以抄底收購的機會,但劉飛香仍然不為所動,堅定地執行企業的發展戰略,堅守主業。

面對誘惑,堅守是戰略,是定力,更是企業家的智慧!

作為技術專家的另一面

在鐵建重工,在整個行業,劉飛香是個出了名的“技術控”,執著於創新,他親任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任,每個重要的研發項目都親自披掛上陣,有人稱之為“創新的瘋子”。作為企業掌門人,如此專注技術與創新,甚至顯得有點“不務正業”。其實,劉飛香的企業管理邏輯非常清晰:鐵建重工是科技型企業,創新是第一要務,也是鐵建重工過去、現在和將來發展的核心動力,無論是作為董事長還是首席科學家,都必須親臨研發一線,帶領研發團隊攻堅克難,才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自主創新鑄就大國重器

2007年,目標瞄準盾構機之後,劉飛香來到長沙,開始了創新之旅:沒有人才,引進人才;沒有技術,自主創新;沒有市場,創造市場。

在劉飛香帶領下,2010年,鐵建重工自主研發的首臺盾構機“開路先鋒19號”在長沙地鐵大展身手,得益於鐵建重工研發團隊長期積累的施工經驗優勢,針對長沙地鐵項目的地質條件,進行針對性地設計,加上先進的技術、優越的性能、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在長沙家門口首戰告捷,一舉成名。最為可貴的是,這臺盾構機國產化率達到87%,這是劉飛香帶領的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地自主創新的成果。

取得優異成績,但創新的腳步並沒有因此而停滯,而是更加急促地向前邁進。劉飛香把下一個目標瞄向被譽為高端地下工程裝備“皇冠上的明珠”-岩石隧道掘進機(TBM)。

2014年,在國家科技部“863”課題支持下,國產首臺岩石隧道掘進機(TBM)在鐵建重工下線。沒想到,它下線之後的首秀就迎來一場惡戰,要在吉林省引松供水工程中,與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掘進機正面比拼。2017年8月,依靠過硬的技術和貼心的服務,鐵建重工的TBM提前半年貫通隧道,而同場競技的外國品牌相比足足遲到了一年。這次“首秀”,鐵建重工完勝。這標誌著鐵建重工隧道掘進機技術完成了從跟著跑、並著跑再到部分領著跑的蛻變。

今年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大國重器Ⅱ》大型專題片,整整花了8分多鐘,深入講述了在重點工程施工的鐵建重工大直徑全斷面岩石隧道掘進機(TBM),採用液壓馬達和電機雙驅動,徹底解決困擾業界的世界級難題——“卡機”的創新之旅。導演組原計劃讓更多掘進機品牌在《大國重器Ⅱ》展示自己的“絕活”,但經過專家嚴格審查,最終認為鐵建重工解決世界性難題的關鍵技術創新最具有代表性,並作為唯一的掘進機品牌,亮相《大國重器Ⅱ》。

“鐵建重工的發展,得益於自主創新。”劉飛香說,“鐵建重工只研發能填補國內國際空白的產品,只研發市場佔有率能達前兩位的產品。目前已成功研製了50多項填補國內國際空白的首臺套高端裝備。”

研發裝備 工法先行

得益於之前20多年施工經驗的積累,劉飛香利用自己的優勢,成立了工法研究院,用“研發裝備 工法先行”的理念,打造了鐵建重工的競爭優勢。他率領鐵建重工秉承敢為人先的技術創新思想,通過施工經驗、工法和先進裝備技術的融合打造系列化新型隧道裝備,為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每條隧道的地質條件都不一樣,我們的研發團隊會根據實際地質條件進行針對性設計研發,精準地滿足客戶需求。想客戶所想,把施工中可能會遇到的各類複雜問題都想好,並做好應對方案。我們的理念是:把複雜的過程留給自己,把簡單的結果交給客戶。”劉飛香說。

用創新挺起“中國製造”的脊樑

如今的鐵建重工,有一支龐大的研發隊伍,佔員工總數20%以上,研發投入佔總銷售額5%以上。經過多年部署,鐵建重工已經建立了“八位一體”的創新平臺,包括: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鐵路大型養路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院士專家工作站、地下掘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下隧道技術工程實驗室、工業設計中心、隧道施工機械化技術創新雲平臺。設立18個研究設計院(含德國設計公司),包括11個主機研究設計院,7個專業研究設計院,1個實驗中心。鐵建重工目前擁有專利超過1000項,創新時時刻刻都在鐵建重工發生,創造了每週研發2項研究成果的業界記錄。

“鐵建重工已經建立了完整的創新體系,形成了濃厚的創新氛圍,沉澱了深厚的創新文化。”劉飛香對記者說,“如果把鐵建重工比作一棵參天大樹的話,那麼創新就是這棵大樹的根。只有創新才能挺起‘中國製造’的脊樑,創新的根越深,挺起的‘中國製造’脊樑越硬。”

親自掛帥 研發隧道智能建造裝備

面對累累碩果,劉飛香並不滿足,他有了更高的目標:要通過提升裝備的智能化,推動隧道智能建造,助力中國隧道智能建造法的普及應用。

中國鐵路總公司率先研究和應用隧道智能建造法,行業內稱為中國隧道智能建造法(簡稱“中國法”),是對中國幾十年隧道施工經驗的總結和昇華。“中國法”不僅吸收了新奧法、新意法、挪威法的優點和中國鐵路長期積累的經驗,還吸收了製造行業智能製造的精髓與內涵,創造了中國自己的隧道設計施工理論。

劉飛香將新的隧道設計施工理論、新的隧道施工方法和智能型隧道施工裝備高度融合,利用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大數據、BIM等先進技術,採用工廠化生產模式,實現可研、決策、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等隧道全生命週期每個階段的智能建造和智能管控。其中,隧道圍巖參數判識與處理系統、隧道三維空間定位與量測系統、隧道智能建造大數據處理與共享系統是劉飛香研發團隊取得的原創性的核心專有技術,是隧道智能裝備的靈魂。

實現隧道智能建造的前提和核心是隧道智能裝備。作為我國地下工程裝備、隧道智能建造裝備技術領域的領航者,劉飛香親自掛帥,帶領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突破了多項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裝備核心技術,打造了多款填補國內和國際空白的智能裝備產品,改變了盾構機、硬巖隧道掘進機(TBM)、隧道智能建造裝備等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目前,鐵建重工隧道智能裝備在鄭萬高鐵、安九高鐵、贛深高鐵、玉磨鐵路等多條鐵路建設中得到成功應用,並將鐵路隧道智能建造的理念、方法和裝備推廣到了國防、水利、地鐵、公路、煤礦等領域,推動了中國隧道智能建造的蓬勃發展,引領了隧道智能建造裝備的創新和變革。

超級隧道智能裝備 助力超級工程川藏鐵路

川藏鐵路是當前廣受關注的超級工程。雅安至林芝段全長990km,8起8伏,爬升高度1萬米;新建隧道75座,總長789km,佔線路總長的79%;橋樑大於100km ,其中隧道長度10~30km的25座,30km以上5座。工程難度可想而知。

“两面”刘飞香:揭秘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

鐵建重工展出的超級隧道智能裝備

修建這樣的超級鐵路,需要非凡的超級隧道智能裝備。這個超級鐵路如何修建,採用什麼工法,取決於施工裝備。這一次,劉飛香帶領研發團隊接受了為修建超級鐵路提供超級隧道智能裝備的挑戰。

劉飛香介紹,川藏鐵路需要應對的工程難題包括勘查難度大、活動斷裂、高原高寒、極高地應力、高地溫、脆弱生態等。川藏鐵路隧道施工裝備需要應對的難題包括巖爆、圍巖大變形、高地應力、高地溫、震害和斷層錯段、湧水、突泥、岩溶、冰磧壟、放射性超標及有毒有害氣體等,由於運輸條件限制,這些裝備都要進行重新開發設計。因此,川藏鐵路對隧道施工裝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世界級的要求和挑戰。

鐵建重工憑藉領先的超級隧道智能裝備優勢,全程參與了川藏鐵路設計、施工組織和裝備選型等方案論證,加入鐵路總公司TBM、機械化配套深度專項課題研究,承擔了重大裝備課題。為川藏鐵路這項超級工程而研發的超級隧道智能裝備,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並且已經通過內部階段性評審,再一次走在了行業最前沿。

劉飛香堅信:鐵建重工有責任、有能力、有優勢為川藏鐵路這項偉大的超級工程提供可靠的超級隧道智能裝備!

“两面”刘飞香:揭秘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

鐵建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劉飛香與記者合影

“两面”刘飞香:揭秘铁建重工十一年巨变的发展逻辑

在1550平方米的展館上,數十臺鐵建重工超級隧道智能裝備成為展會的焦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