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读书真的很有用?

冯煜林


马上就要读书日了,本来是想编一篇文章,讲述一个无知的213少年靠着读书改变命运,一路逆袭成为年轻有为的不213青年。。。

可拍着脑袋想故事结构的瞬间,活跃的脑细胞就按耐不住内心的躁动。。。开始不正经了起来。。。哪个瞬间让妙爸觉得读书真的很有用?好吧。。。这个事,不能编故事欺骗小朋友,妙爸要说实话。。。说大实话。。。

那句改变我命运的话,“不能再低了!

2008年,踌躇满志的妙爸带着满心的疑惑步入了社会。

那一年,除了会在QQ空间写日志,21岁的妙爸真的是一张白纸。。。苍白到了脑子里。。。

自认为读过两本书的妙爸,硬着头皮应聘到了一家地产公司,任职文案,从此开始了一条不断颠覆我价值观的不归路。。。

2008年的夏天,空气燥热的让人不安,初入职场的妙爸,第一次发现没创意的文案原来会逼的营销总监想要跳楼。。。。

毫不意外的被营销总监骂到狗血淋头,然后余怒未消的总监甩来一张图,让妙爸见识到了什么叫别人家的“文案”。。。

不能再低了!这五个字像一记耳光,重重的打在妙爸的脸上。。。原来文案可以这么有内涵,原来有文化的下限可以如此诱人。。。

21岁的妙爸心里默默的想着,书,读的真的是太少了。。。

一晃十年,我依旧在感慨。。。

十年过去了,妙爸早已不是曾经那个青涩到只会一本正经的少年,只是坐在管理岗位后,依然会感慨,“别人家的文案”真的是牛13!

非要强调要说让妙爸感觉到读书有用的,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杜蕾斯”。。。

2017年11月,杜蕾斯在微博上发动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品牌互动,效果自然是爆炸!

杜蕾斯的文案,从来没有下限。。。创意是什么?还请“杜大侠”收下我的膝盖!

杜蕾斯官博。。泼水节文案,我们一起欣赏下。。。

有文化的“流氓”,真厉害!

你以为玩橡胶的公司,只会刷微博搞事情?你就太简单了!读书多的文化人,真的不一样。。。


就在昨天,“杜蕾斯”同学,正式宣布,自己出诗集了。。。

“你是柔软春光,进入了我硬邦邦的想象。”看到这里,谁还有脸说读书无用?

原来书读的多了,不光能找到“黄金屋”,还能安然的在别人顶礼膜拜中,如此一本正经的“耍流氓”。。。

夸赞太苍白,杜蕾斯的诗集有多牛,不如分享几则来看。。。


《站稳扶好》

地铁指示标写:

站稳扶好。

今晚,

我也打算这样提醒你。


《浸泡》

南方的阳台,

是个残酷的地方,

过年没吃完的鱼干还在晒,

至少要花一小时才能泡开。


正午我从那里路过,

想起身体某一处的柔软,

是遇见你这样的阳光,

才硬朗了起来。


真的没有调侃,面对茫茫多的逆袭故事,妙爸更希望展现一些真诚。

让内涵的薄纱包裹着赤裸的诱惑,杜蕾斯的文案让原本低俗的文字变得高雅起来。。。

三十一岁的妙爸真的在感慨,书读的多,是真的有用啊。。。

默默的做好被喷的准备,我是妙爸超努力,期待各位狂轰滥炸评论区!

妙爸超努力


记得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那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传的,核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中,大量存在一种叫做“碘-131”的放射性元素,传说吃含碘食品或服碘片可以减缓“碘-131”对我们人体的影响,而且海啸引起的核泄漏事故肯定会影响到中国制盐业,导致盐里含有辐射。

这个谣言一经传播,身边好多人就去抢购囤积碘盐、碘片,导致当时碘盐的价格都涨了不少,多家超市出现盐荒。

那时候我初二,刚刚开始学习化学,对化学和生物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兴趣,没事干就去网站上找一些视频看看。

父母受到谣言的影响,当时也在犹豫要不要囤积一些碘盐,以备不时之需。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我闲来无事期间,上网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阅读之后才发现,我们国家吃的盐,来源不单单是海盐,像四川和青海,自古来就是产盐大省,他们吃的多为岩盐或者矿盐、湖盐,而且我们家是在西北内陆居住,所以根本不会在以后吃到含有核辐射的海盐。

再者是碘盐能不能防止核辐射这个事情上,我也做了一系列调查,从生理学上来说,人体的碘主要是来源于甲状腺的吸收,但它总归有一个容量。它对碘的承载量是有一个饱和值的,不会无限制的吸收。如果我们服用了碘片,使所有稳定的碘都填满了身体,满载情况下,放射性“碘-131”就没办法进入身体了。要么等代谢结束,让甲状腺免受放射性碘的影响。

然后我就上医学网站查了下人体日摄入碘的饱和值,查了下市面上食盐的加碘量。

最后得出结论,人们每天至少要生吃13斤食盐,而且这13斤食盐里的碘都得被我们消化吸收才行。

考虑了下人体的吸收率,我大体知道摄入量要在20-30斤不等。

然后我就不在乎碘盐抢不到了!等爸妈回家马上和他们解释了虚假消息以及原理,然后我家就没有囤盐。

一直到前几天,距离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已经6年了,去亲戚家串门,我还看见亲戚家厨房里,那一麻袋的碘盐惨兮兮地堆在地上,无人问津。

以前一直觉得读很多书,在生活中其实没有什么多强大的优点,后来,一直到我看到周围人都没有理智,跟着流言人云亦云的那个瞬间,自己突然发现,读书真的很有用,至少书中的知识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可以相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毕竟,谣言止于智者。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对于我,一个从23岁就开始写作为生的人来说,每一个瞬间我都感激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最早写的撰稿文章是乐评,1995年开始在《音乐天堂》上发表,当时20岁不到;工作几年后,23岁那年我辞职在家写作,则选择了写书评为主。当时香港有《明报》、《信报》两大文化型报纸有书评版,我几乎是梅花间竹地每个星期在两报轮流撰写长篇书评,每个月大概收入六千港币,再加上其它诗歌、小说的稿费,已经足以让一个单身小伙子在香港生存。

阅读、然后写作书评,对于当时的我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在那之前,我在中学期间就读了两、三百本严肃小说,在19-24岁写了十本厚厚的读书笔记,这十本笔记起码成为了我30岁之前写作书评文章灵感枯竭时的甘泉。因此说书是我的衣食父母,一点没错,同时我秉承民国文人的传统:卖文买书,目前藏书已经超过五千册,包围了我的写作工作室的三面墙壁,坐拥书山时,我觉得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当然,最有用的瞬间,是我从事自己创作的瞬间。近十年的写作,我得益最多的是我读的古典诗词,尤其是杜甫、李商隐、陈与义、姜夔以及许多晚清的旧诗人,他们把我与汉语传统非常自然地连接起来,让许多被遗忘的美丽的汉字、或者被当代功利社会污染的汉字都得以从我的阅读到书写中复活,这是天赐给我的最厚重的礼物,也是我的使命。


廖偉棠


我记得有两个这样的时刻。

有一次是某一年失恋了,当然是一个很老套的故事,但这个失恋不是突然发生的,是逐渐发生的,你意识到一个人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爱你,或者说压根就不爱你,所以接下来你只有两种选择,一,马上离开他,二,慢慢离开他。我选择了第二种。

因为这样,我可以先积聚力量,适应形式,不会因突然撕裂而产生筋骨方面的损伤。

这个过程我阅读了一些书,这本来也是被迫无奈,因为渐渐变多的时间需要打发,但慢慢地我发现与书里的世界相比,现实这种带有自欺性质的感情完全不值一提,那不外是一个空虚的心灵才会寻找的一种填充,但假如心灵能拥有很饱满的世界,生活里的寂寞也变得无足轻重,此其一。

其二是阅读能使你的注意力瞬间转移到别人的生活里去,尤其是那些辽远的世界里别人的生活。不论是带有娱乐性质的东野圭吾、阿加莎,还是苦行僧式的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或者是既魔幻又刺激的讲述鲁滨逊漂流历程的笛福,或者是中国古代那些细致地感受一片叶子一阵风的诗人,甚至还有写作不带个人色彩的自然笔记的博物学家——这里面提到的,只是浩翰的书的宇宙里至为渺小的一角,然而已经是如此富足的一角!被这些书里的丰富和广阔的世界所冲刷,当我再回过神来思考我与这个人的关系,我的心态马上变成像一个急于要远行的人,只想赶紧放下,轻身上路。

另一次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是有一次,无可避免地,卷入了人际关系的是非之中。这种是非之事,就像毛线衣上那条脱了的线,你想把它扯下来,扯掉,但你发现一扯就没完没了,完全扯不干净,而且扯着扯着,整件毛衣全散了,变成了一堆曲曲折折乱七八糟的毛线,而已。

也就是说,是非之事,压根无法解决。但是心情又难免受影响,而且也觉得自己无辜受牵连,那怎么办呢?我能想到的办法仍然是读书。

像前面提到的那两条,读书除了能让你空虚的心情填满、能让你的注意力从自己狭小的生活中走出去之外,它还有第三个作用:这是对你的具体生活有建设意义的。这一点,也正是它与那些是非之事的区别。

是非之事只能让你困在无效的争辩和解释里,让你原本完整的生活被拆分成一块块积木,甚至废墟。而读书,却让你从废墟上重建起来,你可以写作,可以授课,可以在悟空问答里回答问题,每一件事都充满建设性,能让你的生活积极向上,井井有条,简单、直接,富有效率。

如果说前一个例子教会我读书的务虚的意义,后一个例子则教会我读书的务实的意义。从此我遇到的那些没有营养的麻烦、对心性和精神的牵扯,我都会告诉自己,有这时间,不如背点英语单词或者一段古文。


陈思呈


从小,我就是一个笨孩子。

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常常因为写不对作业而挨留。到了三年级,我又因为作文写的不好被老师批评。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很想把作文写好,但是,直到初三,我的作文也没有获得过老师的肯定,更不要说表扬了。



上了师范,不知道为什么,文选老师竟然特别愿意在课堂上叫我回答问题,特别愿意在我的作文本上写下大段评语。他总是赞美我的文章,似乎我是个天才。慢慢的,我终于相信,自己也是可以写好作文的。

文选老师曾在作文评语中告诉我:一定要多读书,正因为我爱读书,我的作文才与众不同。我有点半信半疑,我真的不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穷人家的孩子,哪有书读,不过是有机会看见有字的书本,就多看两眼。



那一次,学校举行口头作文大赛,我被文选老师推荐,成为参赛选手。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的农村孩子,哪见过什么大世面。我真是忐忑不安。老师看出了我的不安和胆怯,特意告诉我,以我读书的基础和感悟,一个口头作文比赛,完全可以胜任。

比赛那天,先抽签排序,再抽取题目,准备三分钟,就上场。我抽到的题目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不仅离我的生活很近,更是我喜欢的一种题材。是的,我的比赛获得了成功,收获了一等奖,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大奖。那一刻,我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读书,真的有用!



后来,我成了老师。读书,让我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加,也让我的教学游刃有余。我也明白,不是我的作文写的多好,而是我的文选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把这个优点,变成学生的特长。于是,我也学习文选老师的教学方法,鼓励我的学生多读书,努力寻找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给他们自信!让他们爱上读书,爱上学习!


梅秀芳菲


人我感受到读书有用的时候很多,最近一次很有意思。

在我自己读书时,有点喜欢看杂书,语文成绩一直还好。也喜欢写写画画,到了有了孩子,我经常和她玩文字游戏,也找些故事书给她念,让她读,所以她的语文成绩在班上也算名列前茅。

有一次我遇到她班主任,见面就对我说,“你孩子要补课,作文写不好,”“哦!”?我纳闷了,不是一直还可以吗?

回家后找来孩子的作文本,翻看每本每篇,都在90分以上,而且每篇总有多少不等的红杠杠,点点等印记。过了一天,孩子回来说,”老师要求我们补语文课,大家都在报名,在xx地方,我们老师也在那里。妈妈,今天又有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等一次经历。”“那你准备写什么呀?”“我写第一次做饭”听了她怎么怎么写后,我稍微提了点建议,理了一下思路。写的是一次失败的经历,写了失败的过程,着重突出失败的心理和恐慌,面对失败的思索,结果这篇作文不仅在班上成范文,在全年级也有了名。我不喜欢什么名,因为客易引起孩子的浮躁心理。当时只是想告诉孩子和老师不用补课。这一刻又深感读书不仅有用,而是很重要!


结果后来有些补了课的也还是不行。我孩子好玩伴就在其中。

后来才明白老师是为了捞点额外收入,那个班主任也是主要成员之一,那时才刚开始盛行补课。

我经常看到农村的老年人辛苦农作、卖菜,几个蛋自己含不得吃也卖,给孩子补课、辅导作业。从衣兜里抠出的钱都皱巴巴的。有时候还受人骗……

我觉得无时无刻不在显示读书的重要!


虚幻里的相遇21


大一暑假社会实践,坐了是三十多小时硬座去到一个地方,因为团委只给报销硬座⋯⋯这倒没什么,我们人多一路聊着就过去了,我要说的的是到了当地之后的换乘。

印象中那个小火车站就是一个大厅,没有坐着候车的位置,站台是露天的,刚刚在上面站定就哐当哐当地开过来一趟绿皮火车,还没停稳呢,我天怎么所有人都在往前挤!车还没停呢!定睛一看这火车还有窗子,并且是开着的,而乡亲们正在奋力通过那些窗子把自己塞进仍在缓慢行驶的火车!

说实话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该不会是暴乱了吧,他们正在试图攻占这列年纪说不定比我大的火车!

这时车已停稳。看到我们一行人均做呆若木鸡状,一个热心大爷一个箭步超过了我们,回头大喊:“抢啊!不对号儿!”一个师兄机智地展开手中的火车票,果然发现这种当日购于车站的票上面并没有印座位号⋯⋯遂如梦初醒奋而加入登车大军,但是当初爬窗的人已然坐下,看爬窗的人却傻眼了。

两个多小时的省内火车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站着也挺无聊,左戳戳右弄弄,我灵机一动取出了一直背在包里但是一路上从未翻开过原以为又会原样背回去的:

其实我那个时候才学一年,课本内容类似于:Paco(小明)和Pepe(小强)去逛公园,他们在公园里赏花、玩球、划船,小伙伴们春游真高兴啊!

但是在我祭出此蓝宝书后,瞬间感觉周围人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不认识的旅客纷纷凑上来询问我:“这是什么书呀?”“西班牙语在哪个国家说呀?”“你在哪学的呀?”等等让年轻的我不屑回答又不知怎么拒绝的问题,一时尴尬地想收起书换个车厢。

就在这时,一个凭着身姿矫健第一批抢到座位的年轻人突然站起来,略显紧张地说了一通话,大意是说让我坐,因为我在看书,一定要坐着。我大囧,不料围观群众一致同意,小伙子也绝对不肯坐回去,我几乎是被半摁着坐下去的。

那天我在周围人或殷切或猎奇的目光里硬着头皮看了两小时书,还做了好几课的练习题,因为我感觉自己但凡在这个位置上玩一分钟手机都是一种辜负。

这些年来作为一个较资深学渣,一直没有脱离学生身份,也因此收获了许多因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学业人诸如此类的赞赏与善意,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文化水平不高而生活地十分艰辛,当然也有人苦打苦磨地做出了不容小觑的成绩。作为一个稍微比他们多读了几本书然而迄今为止对社会没有任何实质性贡献的人,若能善用读过的书,尽量不辜负这些珍贵的心意,大约就是读书最好的用处了吧。


雨泪星晴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真的有深刻体会。

毕业那会儿忙着就业事宜,各种面试,在上海找工作,即便只是简单的工作,稍微正式点的工作都要笔试、面试一起来。

作为面试过无数次的“面霸”,我以为对各种面试已经谙熟于心,刁钻的问题对我来说都是小case,但是偏偏就出现了“书读得太少”,以至于尴尬到无地自容的瞬间。


那是一家大型国企,很有实力,当天我们二十几个学生pk一个法务岗位。从群面到笔试再到单面,我一直表现的很出色,以至于一位面试官特别想留下我。

但是,就在我以为拿下这个offer问题不大的时候,沉默到最后的法务主管突然发力。他突然的说公司有涉外业务,要现场考核英文水平,包括口语和书面现场翻译。



尽管我有在外资律所实习的经验,但是一个人面对五个面试官,然后现场用英文描述自己做过的一个法律项目。那么专业的名词,再加上紧张的氛围,我的大脑当场当机!

磕磕巴巴的说了几句,然后直接被法务主管打断,说了一句:Your English is terrible!

那瞬间我的脸一下如火烧,脸上一下子沁出虚汗,滑落到脖子里。我从没想过研究生的我英语差到这程度;也从没想过国企居然把英语看成如此重要的一关;更没想到面霸的我心里素质在那种压力下会紧张到大脑空白!



事后仔细想了想,当时我的紧张感、我的压力主要源于我对自己英文的不自信,然后过度恐惧就影响了发挥!如果我的英文学习的足够好,不会担忧和害怕,对自己英文水平足够自信,至少不会尴尬到想钻地洞!

尴尬的那瞬间我多么希望我曾读过很多很多英文书籍,那一瞬间,我真的体会到功在平时的学习、读书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希望亲爱的你,千万别经历我这样的尴尬瞬间!



轩逸箐风铃


成功考取公务员的时候

高中毕业后再度复读时,父亲意外去世,于是就不得不回家务农。

那个时候,因为不想一辈子种地,所以心里一直有个大学梦,所以也不曾放弃过学习。总是会在没事儿的时候看书,看高中课本,看杂志报纸。

后来,自己也意识到这个梦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于是就改为创业,想要通过创业走出农村。

从1998年到2006年7月,我一直都在农村不停地折腾,种食用菌、种药材、开办服装厂,所有我能够想到能做到的都试了,结果都一一失败。这些项目不是没有市场就是没有资金。

2006年的时候,一位朋友劝我考公务员。我实在是没有出路了,就答应试试,结果一举考中,考到了一个乡镇。

接到录取通知的时候,我忽然就意识到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如果那些年我放弃了读书,我绝不会一举得中。这让我意识到读书真的是一辈子都应该坚持的事儿。


老春开聊


就是现在这个时间,我感觉读书真的很有用。

我是一名文员,说白了就是在公司,我这个文员就是文案编辑的,但是我不负责文案策划,就负责写写文章,发表一下宣传公司的或者是宣传某个产品的文章就行了。毕竟写东西是非常动脑子的一件事,有时候可能一天都写不出来一篇文章。当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会去看看书,看看别人的书中文章的结构是怎么写的。

我喜欢看短文,因为感觉太长了我坚持不下来。当然也看过长篇,这其中看的次数最多的就是余华的《活着》,前前后后看了四遍,包括葛优的那个电影我也看了3遍,之后还有陈创主演的电视剧《福贵》,也看了3遍。

我感觉这本书写的真的是太好了,整个人都带入进去。一个人究竟能悲惨到什么地步,一个人究竟能坚强到什么地步,书里都有答案。

所以有时候当我自己感觉到坚持不住了,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把《活着》这本书拿出来,不需要打开书,只看一下封面,然后想想,我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逃避的吗?

在你想要放弃,想要半途而废的时候,我希望你能看看这本书,至少,我们每个人都比福贵要幸福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