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未都?

李强传播新精气神理论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老头,也很喜欢他。

认识他是在一集鉴宝的节目中,还很清晰的记得,他拿着一个瓷瓶,还未开口,先是一笑,眼睛立马眯成一条缝。

然后他不像其他鉴宝大师那样,先是抖一阵专业知识,而后再做评论,他直接上来就断了真伪,而后不咸不淡的说了一两个点,记得其中一句话:“这物件的型不对,这个朝代就没有做这种款型的!”

当时把我就镇住了,这么自信?就不怕出了洋相?

可马先生马爷,就这么老神在在的坐下来了,也不多说,一副爱信不信的模样。

人嘛,对“新奇特”的事物和人,都是有一份好奇心的,于是节目完了以后,我找了很多马爷的视频来看。

发现马爷关于收藏这个方面的这种知识,还真渊博,一点也不夸张,我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装不出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句成语--“举重若轻”。

再后来,我发现马爷举的例子和打的比方,很有烟火气,让人很容易听懂,我想,这是在人与人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锻炼出来的。

我记得他说一个瓷器,说那个朝代没有这样的做法,提到了一个词叫“风行”,他怎么解释“风行”?

他说:拿我这件衬衣打比方,早几十年,大家的衬衣都一个样,只是布料和颜色有些差异,那个时候的中国,就绝不可能出现一件我身上的这种衬衣,这就叫风行。

本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尾声,中山装,永远就一个款式,除了蓝的就是灰的,要么就是黑的,很少看见红的、绿的、彩色的。

一句话,我就明白瓷器原来也是这样,我就记住这个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见过马爷,一直是个遗憾。正因为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交往,对马爷的人品和喜好,没有发言权。

但是对于马爷的作风和语言,对于专业水准,只有敬仰一词才可以表达。

祝愿马爷生活愉快,祝愿各位头友吉祥如意!


东台翻古


马未都,以前是文人,现在是一台行走的印钞机。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你成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古董鉴定专家。而且最最关键的是,你还家喻户晓、人畜无害、老少皆宜……那么恭喜,你也就光荣的成为一台行走的印钞机了。

为什么?

别人拿过来一个古董,找你端详端详。

你掌一眼:“吆,不错,汉朝的,存世量少,你瞧这纹理,你瞧这款儿……”

然后最关键的时刻来了,“好好给后代留着吧,现在少说能拍个几百万吧。”

有了“行走印钞机”的点评,原本拿过来时都不敢断定是什么玩意什么年代,是现代工艺品还是绝世古董的藏主,立刻就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了。马先生说至少几百万,估计出了门,经过各路人马一忽悠,就成几千万了。

同样,若是“行走的印钞机”心情不好,或者一走眼,把一几千万的东西地下一摔:什么玩意儿,仿的倒是挺真的,但确实是假的。

那真的也就成假的了。

所以,中国寥寥无几,但目前也最著名的“行走的印钞机”,就是马先生。

很多金融人士、收藏人士、娱乐人士、财经人士都对马先生毕恭毕敬高看一眼的原因,除了他的专业,就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好人品——他不爱钱,不乱说话。

他想挣钱的话,路子很多,就不多说了,说多了泄人家行业的密。

所以,最至高无上的金钱观是什么——被公认的好品德。

马先生没什么大的身世背景。最早以前是媒体人,文学编辑。

可能因为是王朔第一本书的文学编辑,所以连王朔这样狂傲的世外高人,提起他,也比较尊敬和客气。

马先生的收藏历史基本上就是他的人生历史,那会儿当个知名出版社的编辑还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那会没有收藏热,潘家园还能淘腾点东西,所以,马先生每月发了工资以后,除了家用之外的大部分钱,就都用来骑着自行车四处捡漏儿了。

这就必须提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

别以为倒腾古董的都是鬼吹灯盗墓笔记里的江湖高手。

真正的高手全得是有文化的人。

否则,秦始皇用过的夜壶,在你这,说不定就当成工艺美术馆造的酒壶了。

马先生是难得有文化的人,所以,马先生在我们都还不知道收藏为何物,路过废品收购站都只会捏鼻子跑过的时候,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倒腾出了现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少让我们瞪大眼睛流连忘返的宝贝。

快回家好好学习,然后多看各种“没用的闲书”吧,你的未来,不仅在黄冈的测验题里,其实大把大把的颜如玉、黄金屋和印钞机,都在书里放着,只是你不愿意看而已。


王小鱼嘴有毒


熟知老马,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愚以为,作为一个男人,外面的皮囊长的如何并不重要,唯肚子里是否有知识有内涵才最为紧要,比如马未都,他的样貌你永远和帅联系不起来,一双三角眼可谓有些“吓人”但提及老马的知识之渊博,口才之犀利,却是他能引人入胜的法宝。

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办法是到他的地头上了解探访,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零距离熟知他。老马北京地界儿的大本营,北京观复博物馆老猪是实地探访过,而且还在院里碰到了观复名猫-黄枪枪。这里先上几张实地照片。观复的来历,充分的说明老马的水准,这二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观复博物馆里面也有人文关怀的一面,比如这个黄枪枪其实以前是流浪猫,被老马捡来,养在了博物馆大院里,生活可谓一步登天。这个照片就是黄枪枪,名字取自猫谱——雪里拖枪。哈,非常形象,全身雪白,就尾巴是黄色,不过看到它的这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所以不上相:)当然博物馆里不止这一个猫,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等等。据说现在猫部队已经扩充到三十多只了。

博物馆里面都是老马精心的收藏,大致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这些展区,都做的非常精美和现代化,能让过来的访客一睹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古董文物的韵味之美。最精美的是瓷器展区,里面有宋代至清代上千年间各种精美的官窑民窑的瓷器N件,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全都有收藏,可谓饕餮盛宴。

最有特点的当属古代的家具门窗展厅,里面的陈列非常科学,以当时的摆置形式,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复原出来,让访客行走在古生古色的氛围中,特别的穿越的感觉。这些细节无不透露着老马的品位和渊博的文物知识。

当然老马的观复博物馆不至于北京,老猪在去厦门的时候也特意拜访了观复厦门馆,在这里虽然不及北京的面积大展品多,但也别具特色,虽小但展品精中选优,也是一个好去处。当时看到一个小瓷器非常“个性”特意拍下给大家展一眼:)据说今年老马的上海馆,天津馆都陆续开张了,今后一定有时间继续探访给大家展示。


老猪的碎碎念


其实马未都其人作为一个传奇一直在流传着,他为人如何不是身边亲近的都不知,但我们可以从点点滴滴中看出端倪。

2010年朝阳区大山子张万坟金南路,因城市规划开始拆迁。随处可见拆迁后的废墟,但因马未都而名声大噪的观复博物馆,仍在孤独地坚守着。



马未都说,他不是“钉子户”,只是希望和政府协商,为已经三次易址的观复寻找一处活路。其实,杭州的观复博物馆被当地开发商赶走后,北京成为马未都最后的阵地,而那是上海的观复博物馆还在规划中,一切都是未知。

执着可能是马先生异于常人的地方,当年他从很多地方收购红木家具,楠木家具时,当时的人正在购买罗马尼亚的欧式家具,电镀椅子,纷纷把老家具扔走!



别人弃之,吾视为珍宝,甚至一度被无知的妇人骂道这个破家具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我家的欧式大床呢,但执着让马先生走过来,并一直走下去。

民办博物馆虽然已走过14年历程。但依然被定位为“民办非企业”,身份尴尬、资金不足、运营缺陷等问题。

2010年最困难时,连博物馆的保安都说年底,观复博物馆将迁走。但马未都立即否认,表示三五年内,观复博物馆仍将坚守在原地。“这个馆要坚持到和新馆接上,至少需要3到5年,应该还能在这坚持这么长时间。”



有一种坚持叫执着,有一种执着叫活着,有一种活着叫信念!

北京观复博物馆依旧在废墟中坚守,让我们多去看看,多去支持,成为这种坚守的一份子。


原来还有这事


我的回答直截了当,不转弯。

1,马未都先生是一个酷爱收藏的人。从70、80年代开始,把工资、家底都买了古董,跑个地市场收货,下乡铲地皮,真正的打过眼、捡过漏,占了的便宜,吃了的大亏,是一个经过市场检验的收藏家,从这点来看,服!

2,马未都先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对于收藏来讲,以藏养藏是肯定的,就算你再有钱,在古代艺术品面前,都是小数。马先生一边收藏,一边靠着名气,把手里的东西出手,存有大量现金,再买好东西。另外,近些年的电视节目,例巜收藏马未都》,巜观复嘟嘟》等,有很好的收益。这一点,我也服!

3,马未都先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可不是谁都让去的。《观复嘟嘟》每一期利用一件古代器物评判当今社会,真是博古通今。这一点,也服!

本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喜爱青铜器、古铜镜、玉器收藏,喜欢收藏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我,谢谢🙏


华哥教收藏


马未都,人称马爷,文化程度不高,却是闻名遐迩的大文化人。

做过几年工人,写了几本小说,拍过几部片子,收藏了几千件古玩,养了一群肉嘟嘟的猫。

他是版税极高的专栏作家、是名编剧、是大收藏家…还是一个猫奴。

马爷常说:他见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猫。为此,他养了十几只猫,并给他们逐个取了霸气的名字。例如,黄枪枪、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麻条条…尼玛,还有个叫王情圣的。

这些名字有声有色,猫名一现,十几只萌猫的形象立马就跳入眼帘。初识马未都,是通过他主讲的脱口秀类节目《都嘟》,当时就被他的豁目开襟、妙语连珠、诙谐自若所吸引。

“都嘟”这名字挺逗,跟他的观复猫一样萌,再看看荧幕里这个眼睛小小、温和得体的形象,不由得会喜欢上这个有趣的老头儿。

马未都出生于空军五七干校,是名副其实的大院子弟。生在红旗下,长在光辉里,衣食无忧,一路都很顺遂。

18岁下乡插队,20岁回来后,被分配到了七机部工厂当工人。那年月,工人的身份很高了,如果一直干下去,凭着马爷那股聪明劲,通过不断钻营,也许现在该以厂长的身份退休了。

80年代百废待兴,青年们都很迷茫,大家都想通过文字表达情感,于是产生了文学热。

作为工人的马未都,他并不安分。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以瘦马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工厂里女神爱上车工的故事,表达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爱情观。幸运的是,《中国青年报》用一整版发表了他的这篇小说。

马未都因这篇小说一炮而红,不久就被调到《青年文学》做了编辑。

马未都由此从一个工人一跃成为作家朋友们心中的伯乐爷爷,拿扳手的手一下换成了笔杆子,谁也想象不到他的兴奋。

在编辑圈里,马未都虽然学历最低,但眼力却是最好的。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像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王朔等的稿子,都是经过他的手而走入大众视野的。

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马未都现在可能也是个名震江湖的大文豪了。1990年,马未都带着他的笔名“瘦马”从文学圈彻底消失了。

后来,他和海岩、王朔等人创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拍起了电视剧,当然,那几年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如果坚持着干下去,现在北京的影视圈,或许没有华谊的王氏兄弟什么事。

马未都不缺钱,他是个有理想的人,他说文学圈太乱了、影视圈太脏了,不适合他。

于是,他将全身心投入到了他的最爱——古董收藏行业,一不小心成了个大玩家。

对于古董收藏,马未都是鉴赏家,也是个捡漏王。

大家也许不知道,1966-1976古董是负资产。在除四旧的号召下,大家都把家里的坛坛罐罐用被子包着砸,生怕被人发现了。

80年代,古董仍不值钱。北京天桥上、胡同里、旧货市场内,到处是卖古董的。康熙的夜壶、雍正的碗、乾隆的的帽子、令妃的鞋…

从几毛钱到几千块钱不等,只要你眼神好,可以赚大便宜。

马未都经常蹬着他的三八式大自行车,像一只兴奋的小鹿,穿梭在这些古玩之间,买买买。

当其他的大院子弟都躲在屋里看小电影的时候,马未都捧着几个坛坛罐罐得意的回来了,“看我这明清的,多正点!”

王朔冷不丁的甩了甩他手里的光碟,享受的说:日本的,才叫正点。”马未都经常穿梭在胡同里,到处寻宝。发现隔壁王大爷家腌菜的坛子有点年头,就讨好下老大爷,老头一高兴,“哈哈哈,喜欢就抱走吧,抱走吧!”

马未都还会骑着他的破自行车在胡同里吆喝,“收破桌子、旧椅子啦!”只要马未都一出现,胡同里的大妈大婶们就会相互嚷嚷说:那个收破烂的又来了。

谁都没想到,马未都这个捡漏王,竟然捡出了一个古董王国。

由于收买的瓶瓶罐罐、桌子椅子、门窗摆件太多了,家里放不下了,只好开个博物馆了。

于是,1996年10月30日,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经批准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不需国家赞助的私人博物馆,之后杭州、厦门、上海纷纷成立分馆。

谦虚点说,马爷的这些藏品价值绝对在十亿以上。

在马爷心里,古董文物是无价的,他说: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将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

裸捐,一件都不留给儿子。马未都确实是一个值得大众尊敬的文化人。

多年的挑缺捡漏经验,加上不断的学习钻研,马爷早已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他是古董鉴赏界的大家,网上到处是想找他看藏品的。马未都看藏品眼疾心细,眼疾口快,直言不讳,看他的鉴赏节目特别过瘾。

一个藏友捧了一个瓷器,请马未都鉴定:马老师,你给看一下,这个瓷器是干什么用的? 马未都说:这个瓷器是骗人用的。

主持人:马先生,给你手套,帮我们看看这八件文物。 马未都:我不用手套,你那东西还没手套值钱呢!

马未都不像冯小刚、王朔等北京老炮儿那样,带着一股烟火气,他们只能被称作顽主,而马未都是玩主。

马爷越老越会玩,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据说玩蝈蝈都快玩成精了,给人有点大器晚成的感觉。

马未都先生永葆着一颗童心,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着兴趣,虽老犹鲜。

马爷的经历告诉我们:那些睁不开眼的,会成为镜头下美好的逆光;那些正在熬的,会成为人生里明朗的印迹。

我们生而不止。


南宫寻欢


央视大型寻根节目《客从何处来》上演收官之作,讲述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的寻根家族史了解“马大帅”看看这张珍贵照片更像母亲呵呵




城南旧事147503220


马未都给人什么印象?



马先生有北京出租司机的范儿,半路出家从码字改行到古玩市场,有钻研的劲头,弄博物馆,上电视节目,出书,有点子风头,和他相提并论的也就演和珅王刚了。


一个人不是全能的,马先生否定司马光砸缸,肯定认为北宋不可能有制作大缸的水平和工艺,因为没发现哪时候的实物,我才看明白在商业化越来越成功的马未都的局限,半路修行,自以为是,在公众面前暴露出来不足的一面,古人的智慧和技巧,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普通科学家想破脑壳也弄不清楚牛顿、爱因斯坦的脑子怎么长的。马先生属于这一类热衷功利的一群名士里的一位。

马先生是专家不假,谈不上权威,如果非以权威自居,那也是北京城最熟悉地儿的老司机了。司机上知国际国内大势,下知鸡毛蒜皮,指点江山,握紧的是方向盘。


井观1970


今天一天都没注意到这问答,余认为马末都不是收藏家也不是什么大師,还不是什么鉴定专家,更不是他自己所说的上苍派下来的使者。如这图:
马未都手里拿着支手电筒,照什么呀?!照尘埃?照蛛网?照釉?照旋纹?……装的挺象!其实!从图片看釉色、看青花眇一眼已知是只大新货(现在的数码攝像能准确反映本质、状况)。这张图:
马未都看这玉壶春瓶发呆,是…………还是…………其实同样是改革开放后的产品。 这张图片:


马先生你太认真了,拿只高倍放大镜(以马未都对焦距判断是高倍的)看碗边,没必要。高倍放大镜不帶光,马先生你看到了什么呀?!装模作样!

这图片马未都一手握拳,一手乂开,一脸自信,用来描述马未都决定一件事有决断力,很合适,究竟他率先办起了私人博物館。如果用来表达马未都对古玩收藏的真知灼见,可能就会是一个天大的问号。

他是一个精明的“古董”商人,古董商业托儿,卖、玩地摊货的骗子。还有人说他光复博物在景德镇进新货 ,景德镇人给他的外号:《马瞎子》(头条景德镇的网友说的)。马末都曾经是我的偶像,他的书我通读过,反复细读过,通过刘益谦的鸡缸杯发现他是个假货托儿。在他的光复博物館里的瓷器,他书里的瓷器图片显示几乎无真货。鬼谷下山大罐是个大瞎货,被他吹的天花乱遂,误导中国考古、文博藏玩界,害了文博、考古、藏玩界,致使專家们的颜面扫地。他的鉴定节目只讲什么古代文化,讲故事,装腔作势从不讲古代工艺、流程。马末都人称马嘟嘟,在百家论坛讲的中国古代陶瓷收藏误导广大藏玩者,致使藏玩者听其误导,买新货仿品。如:马未都在节目里、在他书本里,讲到哥窑瓷放床底下,晚上听开片的声响很动听……,北宋哥窑一千年的历史,还会有辟碎拍拍开片声吗?……得续


謝際勝


马未都北京人,早年和作家王朔有交集,都是部队大院弟子,都喜欢写作。马曾经做过编辑,写过小说。后来,马未都搞收藏。并建立私人博物馆,名叫观复,在上海。他有口才,时不时客串嘉宾。据说收藏发了大财身家数亿。他与王朔,一个顽主,一个是玩主,后者是马未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