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算是国学大师吗?

敏学


就国学而言,于丹教授的讲解是最棒的。

深刻易懂、全面准确。

她的演讲更是精采。意境,如佛似道;气势,行云流水;言辞,妙语联珠。美不胜收。

所不足处,于丹女士她没有把国学同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共产主义思想(文化)结合在一起讲解。(这或许于她也有为难的想法吧?)

(下为本人旧文粘贴一,以其做为对本文的补充):

道德这一概念的内函,是因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道德的内函是不一样的。

比如,封建时代,如果女人改嫁,女人不缠足,则是不道德的;而于今天的人们看来,那则是错误的、荒唐的、残酷的了。

而就儒家 (包括释道及基督教)所讲的“政治道德”而言,它是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的。

无论它们如何呼吁“仁爱、慈悲、博爱”,但是,它们都没有“平等”、“公平”的政治思想、社会观念。

奴、封社会中人为的等级制度、贵族特权,它们不仅不反对,而且还坚决拥护。

它们对奴、封、资社会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残酷剥削、肆意垄断等行径,不仅视若罔闻,而且还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如此剖析儒家的“道德”(包括佛教、道家、基督教) 我们自然就一清二楚了。它们所谓的“仁”啊、“善”啊,不过是要求“主子”(统治者)们对“牛马”(被统治者)们的一点同情和怜悯罢了;抑或其间还夹杂着维护统治阶级长远利益、长久统治的 “私货” 呢。

当然,也不可否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儒家的道德思想还是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下为本人旧文粘贴二,以其做为对本文的补充):

无论怎么样,国学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根基和血脉。

但是,历史已经发展到今天,所以,我们在学习国学、宏扬国学时,就决不要孤立地、单纯地、片面地学习国学、宣讲国学。

而是要将国学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共产主义思想等当代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进行学习和宣传。

否则,我们在思想认识上,就不仅是反了静止的、被动的、形而上学似的错误,而且,还是犯了保守、倒退、反动的错误啦。

尤为要说的是,生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任何人,无论他有多么崇高和超凡脱俗,但都决不会做到老庄的超脱和逍遥的。

因为,每个人都必有“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这四项最基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和责任。

可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里,其主导阶层却恰恰把“教育、医疗、楼房、养老”的费用举到天价。

试想,如此以来,谁还会能够真正地做到“公而忘私”和“淡泊名利”呢?!(资本主义社会里,之所以金钱万能、人性比较虚伪和残酷等的根源,也与此有绝对的关系。)

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儒释道、普世价值等文化教育,起不到根本性的教化作用的原因所在。

所以讲,我们必须要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则,必会事与愿违。)


任振东4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跟随笔者来了解一下于丹其人吧!

首先,于丹的年龄也不小了,她出生于1965年,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导,还是北师大文化与传播学院的院长,还是国务院研究员和媒体策划人。此外,她还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讲授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在海内外掀起了广泛的热议。她还著有《于丹心得》、《于丹心得》等书,销量好几百万册。

从上述履历看,于丹也算是一个才女了,但是社会对其定义只是知名文化学者,而不是国学大师,这是什么原因,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1、对传统文化解读的深度不够

于丹虽然通过电视媒体的方式向大众讲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她普及的都是一些比较浅显的传统文化,不能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含义。而且其解读已经被不少专家和网友发现存在错误的地方,这就比较尴尬了哈。

2、资历和学历不够漂亮

于丹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其学历和一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教授相比较,显得太LOW了,而且其任教的学校也不是国内顶尖的高校,因此,很多北大和清华的教授对其学问是不认可的,包括一些热爱、了解国学的网友对她也不买账。

3、学术成就不是太突出

除了对《论语》、《庄子》等基本传统文化进行浅显解读外,在国学方面的研究并没有进一步的成就,还是停留在仅仅进行表面解读的阶段,这并不是真正研究学问该有的样子。反观其出名了之后,穿着暴露,反而社会事务参与的比较多,开始追名逐利起来了,为真正的学者所不齿。

综上笔者认为,于丹只能被称为知名文化学者,而不能被称为国学大师。


梦归秦淮


刚刚,于丹卸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的新闻刷了屏,北京师范大学官方已经澄清于丹卸任是正常的人事调整,但依旧阻挡不了大家的热议,总觉得她的罢免有些不同寻常,甚至不少声音是“于丹出事情了”。


一个人事调动带来这么大的热议,同于丹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有很大关系,对于丹的评价由她在《百家讲坛》时期的全民热捧,到不少专业人士对她所讲内容的质疑,她自己一系列雷人的语录,像雾霾严重时期她的鸡汤疗法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到如今大众对于丹的印象已经是负面居多。


在于丹讲《百家讲坛》的零八年前后,如果说于丹是国学大师,一部分极度喜欢她讲的内容的观众可能会同意,现在说她是国学大师,恐怕连那一部分观众都不会同意。

于丹肯定不是国学大师,她只是电视文化节目兴起初期的一个文化明星,她讲的方式合乎观众读者的需求,但她所讲的内容,像讲解《论语》就有很多知识性错误,并且会有单一化鸡汤解释,对读者观众的影响很难说是好还是坏更多一些。

你对于丹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老李有刀


于丹是国学大师。高晓松是当今大儒。如果说,现代中国人把一些聚光灯下的走穴明星捧得如此之高,那只能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天天嘴里说着弘扬传统文化,绝不是一件简单之事。

提起大师这两个字,最起码应该是神圣的。都说民国出了很多学术大家,那我今天就举个现代的例子吧。

姜亮夫先生,我国著名楚辞学、敦煌学、语言学、历史文献学专家,从师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等文化巨擘,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谨严、著作等身的国学大师。



姜先生毕生从事楚辞学、敦煌学、古汉语、古史古文献研究,共有27部专著和近百篇论文传世,尤以楚辞和敦煌研究成就突出。《楚辞通故》一书,被海内外专家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

在敦煌学的研究中,姜先生不仅在国内,而且远渡重洋到国外,收集散失的敦煌卷子,撰写出250多万字的著作,为祖国保留了宝贵的学术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

2002 年,皇皇24 卷的《姜亮夫全集》出版,内容涉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楚辞学、敦煌学、历史学、地理学、古文献学等诸多方面。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一千二百多万字的篇幅,都是老先生用毛笔、钢笔手写成的。



这样的学人才配的上大师的称号。如今,知道姜先生的名号的人越来越少了,实在是令人悲哀。


光明大先生


于丹算不算是国学大师我不敢轻易下结论,只能在这里说说自己的小小想法,因为本人在国学领域算是个学生,所以不敢造次。

很多年以前,通过央视百家讲坛节目,认识的于丹老师,不管大家怎么看她,在这里叫一声老师也无无可厚非。当时印象很深,觉得惊艳,感到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母语,在她的口中出来竟然是会如此的美丽,行云流水,美轮美奂!简直无比崇拜!因为我是理科生,所以说句实话,对我们的国学简直知之甚少,知晓的也只不过是在高中时期课本里的文言文,由于当时为了高考分数,主要精力几乎都放在了数理化上,所以学习的深度极其有限。但是自从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以后,迅速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喜欢上了论语,乃至于国学文化,索性找来《易经》《孟子》《论语》等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可以说,是于丹老师把我带到了国学天地的,从这一点上说,是感谢于丹老师的。相信在全国,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情况,包括现在下面吐嘈的人里,可能受到于丹老师影响而喜欢上国学的人也不占少数。所以我想说,于丹老师对我国掀起学习国学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也有人说她在教学上,对经典的某些讲解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能不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给予全盘否定,一棍子打死,说人家是文学混子,毕竟也是经过深度学习和研究这个过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反正于丹到底算不算国学大师我不冒然评价,但她在我心里至少可以称得上是我的老师,虽然不是那种面对面的师生关系,但,在我看来,一日为师,则终身为师,不忘师恩。至于其他的,就让别人去评论吧。

各有各的认识与想法,可能有很多人不赞同我的想法,求同存异,望凉解。


王锳杰


于丹算是国学大师吗?

她算什么?还国学大师?算个演员,都穿帮!读点儿论语,说一点儿自己浅薄的见解,就成了国学大师?那大师还叫大师吗?她充其量算作央视平台催生的一个不务正业的产物。再看这个人轻狂做作的言谈举止,越来越让人感到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终将成为一个高档笑料。


视界摄员


少些盛名的拖累,多些从容与豁达

——也谈于丹国学大师之争

一段时间,《百家讲坛》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历史、文化、文学等冷门的社会学科,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各地方电视台、高校乃至中小学,纷纷效仿,掀起了一股“讲坛热”。究其原因,不外乎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的栏目宗旨,颇能吸引人的眼球;选择的问题也很有意思,都是一些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比如历史中的一些秘闻,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一些文化文学名人的逸闻趣事等等;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这一风靡一时的文化现象,催生出了一批文化达人,清史研究专家阎崇年,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就连中学的冷门学科历史老师袁腾飞、纪连海,都为广大的观众所熟知,而在这众多的“文化达人”中,于丹,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个:

先上一张图,来看于教授的穿着:

是否颠覆了你对教授的认知?

如果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教授爱美也是无可厚非,再说,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追求,不能苛求教授非得失西装革履或者一袭长衫,那么,我们来对国学大师做一些理性的分析: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国学大师?于丹,是否够得上大师?

一、国学,一个谁都能说但谁也说不清楚的话题

在《周礼·春官宗伯·乐师》有一句话,可能是“国学”最早的出处了:"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乐师掌管的是国学的工作,用以教导贵族们的孩子学习舞蹈。”这样看来,国学,在那时,是否是关于“舞蹈”的艺术?

在《礼记·学记》中,也有关于“国学”的记载,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这里,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

在唐宋,随着书院的兴起,国学的内涵又有所变化,在李勃隐居读书的山白鹿洞其遗址,兴建学馆,以授生徒,号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学"、"庐山国子监"、"庐山书堂"等),首次使用了"国学"这一概念。后来,“国学”与“国医”并列,意为“国家的学问”。

到清朝末年、明国初年,随着西学东渐,人们称“西学“为“新学”,称“国学”为“旧学”、“中学”,“国学”成为与“西学”相对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科学、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一切思想、方法,都可以视为“国学”,“国学是中国古代的一切学问”(是否也包括治学方法?没人说。)。

对于“国学”,也有人有不同意见,有的还非常中肯,比如,中国近代的思想大师胡适就直言不讳,按照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认为“国学”既包含“国粹”——人类历史上思想的精华,也包含“国渣”——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

改革开放之后,新一轮的西学东渐,来势更见迅猛,特别是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时代的来临,西方的种种学说,传播速度之快、影响面之大,让人瞠目结舌,于是,人们又开始到故纸堆中寻觅。随着党和国家“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国家发展策略,“国学”也开始新一轮复苏,各地的国学堂之类林立,学校也开始进行国学教育,最常见的就是“国学经典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可国学的定义是什么呢?如何有选择性的吸取“国粹”,去除“国渣”,却很难找到系统的论述。

二、大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前几天,一篇名叫《民国为何产生大师》的网络文章再次刷屏,诸如“四大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确切地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十大国学大师”,黄侃 、刘文典 、赵元任 、刘师培 、吴宓、钱穆 、王国维、陈寅恪 、章太炎 、梁启超,这些说法,有的被大众所接受,有的,也饱受争议。后来有人还提出,钱钟书、季羡林等,也可称是“国学大师”,那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大师呢?

大师,原为佛的十尊号之一,即天人师。佛教徒称佛,也用作对和尚的尊称。《史记·伏生列传》说“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后来,大师指的是在某一领域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棋手等。例子:象棋大师。依据前面所述“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其学问自然理应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的著作,从张岱年先生所认可的起码标准看,“至少要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几个领域,并有突出的建树。”而且,“‘国学大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从学问和品德即文品与人品相融合为一的标准看,‘国学大师'应该是道德文章者流中的佼佼者。”

那么,大师,究竟如何评定呢(国外一般没评什么大师,至少以我的涉猎,没有见到,只知道有国际象棋大师,所以,后面举例都是中国人)?我想,在自然科学领域、竞技体育领域,大师的评价标准,是相对容易的,只要在某个领域有重大的发明创造或者开创性的发现,都可以称得上“大师”的称号,比如数学大师华罗庚,物理大师钱学森等等。而在社会人文领域,这就见仁见智了,特别是“国学”领域,更加难以判定。

这里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大师”、“国学大师”有什么标准?谁来制定标准?(开个玩笑,如果叫我制定,我一定按照我的水平来定,这样,我以后也可以说,我是“大师”我怕谁了)谁来评定大师?

据我了解,前几年,大师横行,比较吸睛的是大师王林,20年前,还有一个气功大师严新,后来,张悟本等人,也称大师,不知称号何来。

这样看来,没有评价标准,没有评价的机构,所谓的大师,也就无从说起——这不就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吗?

三、于丹能否称为国学大师

不可否认,于丹,是一个对国学颇有研究的文化人,能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没几把刷子,那也是不可能的。在《百家讲坛》包括其他一些视频节目里,她的演讲“”生动为要,童叟喜之,使得经典从高阁之上回归人间,引发无数心灵的触动,使经典穿越时空的尘埃,唤醒今人迷失的心灵,激活了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

初听,颇能吸引人、打动人、感动人,再听,颇能给人一些启发,如“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内心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的地方,就是最令他自卑的地方”、“人越是得意的事情,越爱隐藏,越是痛苦的事情越爱小题大作、“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这些话,言简意赅而又内涵丰富,把经典中的艰涩化为平易,所以,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谈到于丹对普及经典所作的贡献时,说到:“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认为于丹的古典今读,可以说是完成了众多国学家的一个心愿,即让经典走近时代,贴切人心,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化、启发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据说,同为《百家讲坛》嘉宾的易中天,曾这样评价于丹的演讲“神闲气定,娓娓道来;古今中外,信手拈来。诚可谓妙趣天成,观之可以忘忧也!”(我不知道是否真实易中天所说,只是转引)

但如果你细思下去,你又会发现另一个现象,那就是,于丹所说的,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废话,一番排比,语势如虹,却又没有实质内容,比如,“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错了吗?完全正确!有意义吗?完全没有!因为她没有给你提供任何路径,只是告诉你彼岸,没有告诉如何去到彼岸——她为什么不告诉你?因为她也不知道。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不用辛苦笔者一一道来吧?

所以,你说,他说的是不是正确的废话呢?

其次,于丹的演讲,看起来确实是逻辑严明,但其中,却有不少的常识性错误。比如,她把小说家杜撰的人物用正史的方式演绎(可以参见她讲的“高山流水”,俞伯牙其人,是小说家冯梦龙杜撰的,本来人家叫伯牙,姓伯名牙,她把人家的姓给改了)。再比如她在《孝敬之道》的开场白中,于丹介绍道:“但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孝道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吗?”著名文化学者马千里指出,这一句里就有硬伤,他认为孔子的学说,成熟于春秋后期,而所谓封建社会则开始于战国,孝道没理由从“封建社会发展出来”。

还有一些把字念错的的情况,如把“狡黠”的“黠”念成了“jié”,把“污秽”的“秽”念成了“suì”等等。你说,这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学者该犯的错误吗?

但个人以为,还是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宋志明的评价比较中肯,大意为“于丹善用新闻传播学的做法,把中国哲学的精神阐释成精品,并传播开来,对这一点,大家应表示佩服”。也就是说,于丹以其传播学的优势,让传统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功不可没,但要说她是大师,却还差之远矣,记得很有学者说,“与前辈大师相比,我们连学者都不算”,所以,于丹教授,还是踏实地做学问,不要被虚名所累,多一些豁达与从容。


三水三心


于丹算国学老师,但国学大师,实在谈不上,这是非常客观的讲。

刚来北京的时候,因为家在小西天附近,工作之余,也慕名到北京师范大学去蹭过于丹的课,那是2006年中到2007的上半年的时间段吧,于丹的课和语言,都有鲜明的个人特征,也很生动,是属于绝对的好老师那一种的,在讲课上很下功夫,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太可能后来通过讲《论语》大火特火起来。

但可惜的是,虽然能够容纳二三百人的教室,跟所有老师讲课一样,同样稀稀拉拉,听课的人,能够坐满中间的三分之一,就很不错了。这个确实不怪老师,逃课缺课的学生,实在太多了。

但综观于丹的讲课和著作,对国学,尤其是论语的观点,仅仅停留在讲解和诠释,引申三方面,这跟翻译,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而要成为国学大师,还需更进一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能够从中国国学中,升华总结出来一些东西。显然,于丹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


董江波


您说呢?101岁高龄的饶宗颖先生仙逝之后,估计华人世界堪称大师级别的人已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了吧!随着季羡林先生的过世,更是白云千载空悠悠了。

曾经有报道说,季羡林先生生前就国学文化范畴内,都不承认自己是国学大师,充其量也就是个“教书匠”,当然也是先生自谦,但按这个逻辑思维方式来判断,有了前车之鉴,那么我想还有谁敢大言不惭,自封大师呢?

饶宗颖先生辞世后,还有大师吗?饶先生生前曾与季羡林齐名,和钱锺书并称,他与钱锺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

饶先生达古通今,学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造诣深不可测,著作等深。作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中西。

他自己曾经说过“三颗心理论”:第一颗是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凭借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凤凰网曾经称他为“开启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并在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上,授予他“国学终身成就奖”。他所提倡的“保持自在,为人休学”的治学态度,为世人所敬仰,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高低长短,通过对比我们大概应当有一些认知了吧!于丹老师不知有何感想?另外,就学术成就方面暂且不论,治学态度的严谨务实上也略见一斑!虽然饶先生身为香港知名学者,但为人处事低调不张扬,作为大陆的很多人也是在先生去世后百得以知晓。不由得感叹,自古以来的大学问家,只有能耐得寂寞才能沉下心来参透学问体验人生,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相比之下,急功近利,浮躁不安,正是做学问最大的忌讳!

这个观点,不知大家是否同意?敬请关注交流,留言评论转发!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兵法天下


面对如此一问,俺有三不解。其一,一个人是不是大师,谁说了算?是本人可以自封的吗?谅她于丹未必有此神通。俺也想作大师,您买帐吗?凡事都有来龙去脉,不会是从天而降幸运的砸到谁头上;其二,判断大师所依据是标准什么?听业界人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出台。既无尺度,又凭什么断定是与不是?其三,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前些年,我们所见所闻的各路大师还少吗?于丹再不济也是正宗正路的教授与学者,不是还有些压根就没正经八百的读过几本书的人也有大师光环加身吗?这种情况,是在传统文化长期沉寂后所出现的这场国学热中的一些独特现像,鱼龙混杂,有利有弊。如果能站在大历史观大文化观的角度,把它作为一种特定时期的文化现像去研究,总结利害得失,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那将是十分有益的。要是就事论事的今天评张三,明天说李四,它便是一场场毫无价值的口水仗。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