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记到农村的架子车吗,都谁推过推过或者坐过?

泥土的清香


农村的架子车,也叫板车,一般是两个简单的轮胎,或者是单车轮胎,也可以是摩托车的轮胎,甚至是拖拉机的轮胎,因为这些简易车都是农民们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原理很简单,两个轮胎,再加两个轱辘,其他都就都是木头架子,一般找一个木匠能手很快就可以做好了。

我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应该是我家里有一部犁田机,这种机子一般比较笨重,那个时候村里普遍比较穷,所以春夏的时候,也靠给别人家犁田挣点外快。

可是这种机器比较笨重,人工搬运比较麻烦,特别是长距离搬运,所以基本上就用这种板车来拖犁田机,当然也用来拖稻谷和烟叶,我们那里种烟叶。

随着生活的提供,农民普遍收入都提高了,就开始改为那种铁架子的板车啦,很多村民都有购买,我们也改用这种板车拖货物,再之后,就买了一辆拖拉机,如今家里的拖拉机用了一二十年了,还健在。

现在这种木质板车要就成了古董,要就成了柴火,不过我家的楼上还有两个轮子,偶尔还能够看到。


每日新况


我特别熟悉这个,因为我家里现在还有架子车。

小时候,农用三轮车还不太普及,家里的粮食(玉米还有小麦)还有化肥,都是用这个拉的。架子车前面两边会绑上绳子,那时候,父亲在前面拉着,我和母亲就一人推架子车的一边。

小时候,每次在农忙的时候,架子车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农闲的时候,就用它来拉木柴。

架子车也是小时候的玩具,那时候,总是几个小伙伴坐在前面,后边就有一个小伙伴,使劲往上一跳,然后往下压,看谁能压下来。

把木架子卸下来之后,是两个连接起来的轮子,我们就推着它到处跑。小时候的乐趣就那么简单,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脑,可是很快乐。

小时候,一玩就是一天,玩的忘了回家,天黑了,妈妈就会在村头喊……



予安何时安


架子车,70,80年代农村生产力的代表,农家的名片



我老农就有用了25年多的历史,随着社会进步,那辆架子车退休了。关于我家架子车,有段难忘的故事。

我家后院有棵5米高,直经约60公分粗的槐树。老父亲老妈妈意见分歧:老父亲坚持取材做两副架子车,老妈坚持卖给木匠可得800元钱,毕竞家里经济紧张。经过几天争论,,全家一致决定:留一幅架子车材料,其余卖掉。

槐木架子车是当时最好的。帮助我家拉粪土,收庄稼,转运东西,成了家庭重要的生产力,邻里也常常喜爱来借用这槐木架子车。

闲时也成了我们兄弟们的玩具。卸掉车箱,常常比赛双轮飞跑或拉一车小兄弟麦场碾麦等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有了电三轮等取待了架子车。但那份情,那个味再也找不回来了。


一树一世界刘


这种架子车,在我们胶东分几种型号,大一点的叫马车,主要是由牲口拉车,是当时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一般套有主架副架,又叫驾辕和偏架,有句俗语说“驴拉架辕马拉套,老婆当家胡吊闹,意思是说主架应该是强而有力的,偏架是副架帮忙的,在牲口缺乏的情况下一般是马架辕驴拉偏套。极少有用牛拉车的,因为牛车太慢,不适合运输。我小的时候,这种马车非常普通,农村有一种土法给马加力,在上坡上不去的时候,马企图不使劲的时候,用麦草点火一烤马蛋子,马就会拼了命的拉车,这样上坡就上去了。


这种车,小一点的型号叫板车,或者叫平板车,可以人工推或拉,主要是用来运输轻一点的物品,承载力不够,平原地区常用,在我们胶东山区很少用到,但在城镇较平缓处,常用来拉煤球等。我毕业分到小城以后,每年冬天都要打煤生炉子取暖,我就经常拉着这种车拉煤。

现在这些车辆都已经进博物馆或展览馆了,时代发展突飞猛进,留给我们一种怀旧的思念。


齐东晏子


架子车在农村很常见的,小忆在17年11月15日发了一篇关于架子车是视频《河南农村77岁老爷爷拉花生被航拍,这一路艰辛谁知道?看得心酸》,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拉着架子车拉花生,小忆很是感动。

现在说说架子车:

架子车是用结实的木料做成,两边装有两个像自行车那样的轮子(比自行车轮胎要粗一些,比18拖拉机的前轮细很多,和摩托车的轮子差不多),两根长而平直的车把(木实做成的,非常坚固),中间一根结实的攀绳(一般都是麻绳做的)。拉车时站在车把中间,两手握住车把,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拉动。

如果车上装的东西较轻,也可倒行推着走。

架子车曾经是农村人必不可少的重要运输工具,在农村没有机动车的年代,全靠它来运输,种田用它往地里运肥,往家拉麦子、玉米、棉花等,建房子用它拉土、拉砖头。

在河南有地方称之为架车;南方人称之为板车。

因时代的变迁,现在即使在农村,架子车已经很少使用了,被新的农用运输工具所代替。但在农村老农民家里还有架子车,因为老农民一般都有几个儿子,他们分家以后,老农民和老伴一起过,已经没有能力再去买四轮拖拉机了,他们在农忙时就会使用这种架子车,因为农忙时不麻烦人,自己拉着就行。

农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在这里有着勤劳的农民,特别是老一辈的农民,他们不舍得抛弃土地,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一辈子劳作,一辈子都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使自己用着架子车,他们依然勤奋!

最后衷心的向老农民致敬!


豫见李小忆


说起架子车,我当然记得,因为它承载了我很多儿时的回忆。以前,架子车是农村家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

每年夏收的时候,家里就会用架子车拉麦子,父亲在前面拉,我和母亲、姑姑们在后面推,空车返回的时候,我就可以坐在车厢,那会就感觉坐架子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晚上在晒麦场,两三个小伙伴在一起,一个人推着架子车在晒麦场跑圈圈,其他人都坐在车厢,微风拂过脸颊,清清凉凉的,大家一起笑着喊着闹着,直到家人喊着才舍得回家。

虽然现在在农村,架子车几乎已经被电动车,摩托车替代了,我们家的架子车也被爷爷放到后院杂货屋了。但是作为运输工具,在农村家里盖房子的时候,架子车依然会被使用。


大农圈




这个老物件一下子把记忆拉回了一个久远的年代,使用和玩耍这个物件的最后印象是在90年代初,后来去了外地读书,也就没有机会碰到架子车了。

七八十年代架子车是农村的重要运输工具,条件好的可以套上牲口代替人力,小的时候,寒暑假会用架子车卡小麦、棉材、玉米杆等。有时候还和小伙伴们用架子车玩游戏,车杆前面帮上一个架子车轮,前面一个或两个人掌握方向,后面坐上车上坐上几个人,还有几个后面推,如果遇到下坡,所有的伙伴都可以上车,享受一次非常刺激的速度与激情。

如今到处都是电动汽车和电动车,架子车如今大多数都在农博馆作为展品了。


舞栋人生


【作为一名“平舆人”,看到这种平板车,我有话要说,因为我们县的名称中的“舆”字的本意就是这种平板车。】

已经有很多朋友的回答珠玉在前了,也很有真情实感,我对平板车的感触也是颇为深刻的,小时候笔者跟随家人务工或者赶集的时候都使用过这种车辆,但是随着近些年农用电动三轮的兴起,在笔者的家乡,这种平板车越来越少了。

下面,笔者就根据自己家乡的历史来为大家讲述一下我的家乡河南省平舆县和平板车的故事和渊源。

舆——据传发源地在我的故乡!

如果从“舆”字的象形来看,如上图所示,它是指车的周围有四只手,合力造车的样子,原指造车的工匠,而相传,两轮车就是由平舆人——夏朝时期的工匠奚仲发明的。因为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夏王禹封为“车服大夫”。

可以说,两轮马车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它不但解决落后的交通问题,而且还促进道路设施的发展,扩大商贸运输和文化交流活动。

现在的平舆人为了纪念奚仲的造车功劳,特在县城西北角修建了一座以车舆为主体的公园,名字就叫做奚仲公园。

驾车——笔者儿时挥之不去的回忆!

从我记事时起,家里的驾车一直都是农忙和外出载重的必备,听父辈说,他们那一代人曾经用驾车拉着一车西瓜从老家拉到武汉市去售卖,后来我大致看了一下距离,两地的直线距离超过了300公里,不知道他们那一代勤劳和艰苦是怎么让他们熬过那一段漫漫路程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正是有了平板车,他们才可以完成这个创举!


而到了我能够为家里的农活分忧解难的时候,平板车也是我的好帮手,因为不管是拉车还是推车都是我乐意去做的事情,因为这样不累,而且家长也不会让我年幼的我做太多劳累的活,他们总是说,孩子太小干活容易累的不长个,但是我知道,那是他们心疼我,照顾我。

碰到赶集需要买很多东西的时候,家里的长辈也会拉着驾车去集市上,而我就开心地跟在车后,但绝对不会被允许坐上车的,因为只有老人和小孩才有资格坐在驾车上,而我那个时候在家长眼中已经不在是孩子了。

多谢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回到了过去的那些时光,现在老家使用驾车来干农活和赶集的人几乎没有了,但关于驾车那些回忆势必会永远留在我的心底!那是关于儿时,关于过去的美好回忆。

《粮油市场报》官方账号首发于在悟空问答!12.28


粮油市场报


架子车在农村以前是非常重要的运输工具。刚开始村里人用架子车运输劳作物和肥料时一般都是男人在前面拉,妇女在后面推。因为这些汉子的力气比较大,而妇女的力气比较小。后来村里的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后,开始把架子车和驴或者牛,马结为一体,用这些驴牛马牲畜来做拉力,村里的人就坐在架子车上,手里拿着一根细棍子或者是鞭子抽打这些牲畜向前走,这样不仅减轻了农村人的重力负担,而且走比较远的路时,这些牲畜走得也比较的快。因为架子车是木材做的,质量比较轻,占地面积也小,所以在当时的农村是非常的普遍使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运输工具。而且在当时的农村,架子车也算是孩子们童年愉快的回忆,一个小孩都躺在架子车,一个小孩在后面推,就这样你推我,我推你的玩耍!


农医生


还记的小时候,家里卖西瓜,都是我哥带着我去,满满的一架子车西瓜,我坐在上面盖着被子,上大堤的时候我下来推车,这一路几十里都是我哥哥拉车,到了城里卖了瓜,哥哥给买了烧饼加油条,吃着真带劲。现在想想那个时候虽然穷,但是很幸福,对生活有盼头,唉…好怀念拉架子车的美好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