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为什么最后定都邯郸?

舆地铲史官


国家都城的选址是在主要矛盾作用下权衡利弊后的结果,而不是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原则。

邯郸从赵敬侯元年(前386年)作为赵国都城,到赵王迁八年(前228年),共历经八代王侯,延迟时间长达158年之久。战国后期,邯郸发展为黄河以北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著名都市之一,与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都齐名。

赵敬侯迁都邯郸,主要出于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邯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邯郸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二,邯郸丰富的自然资源,促进了这里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第三,邯郸含有丰富的矿产。

第四,邯郸本身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第五,从地理位置和交通来说,邯郸在沟通南北各国的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迁都邯郸也是国家战略转移的体现,逐鹿中原。

当然,邯郸因出于四战之地,经常面临军事威胁,比如赵成侯时期,邯郸被魏国攻破的“邯郸之难”。正因如此,赵国后在信都建立陪都,在邯郸南部修筑长城来弥补这一缺陷。


五味社


看当时的疆域图就知道赵国为何最后定都邯郸了。首先赵国定都邯郸的时间是在公元前386年。这一年是魏国第二任君主魏武侯在位之年(公元前395年——前370年),此前经过一百多年的战争,魏国已经将秦国向西压迫的毫无还手之力,同时秦国国君献公刚刚登位,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魏秦战争暂时进入了二十年休战。此外,魏国的触角还向东伸向了卫、宋、鲁等国,掠取了大片中原膏腴之地,已经与向西扩张的齐国交上了火。同时,魏国在文侯时期(前407年)还越过赵国攻灭了中山。可以说,此时魏国的功业已经达到了巅峰。此时,都城还位于中牟的赵国能选择的扩张方向只有两个——继续以晋阳为基地,向北攻击胡人;仍然以中牟为基地向东涉足中原。

中牟,位于今鹤壁市山城区。中牟其后是四面被太行山余脉包围的林州盆地,若要联络旧都晋阳(太原)也只能通过狭窄的羊肠坂道。对羊肠坂道,后来曹操征讨袁绍外甥高干时曾走过,并留下了一首《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此外,中牟东方则直面魏国,属于魏国的嘴前的肥肉。所以,魏国若发狠攻赵,赵国前方被掐断,后路被堵死,很可能会成为瓮中之鳖。在那个利益第一的年代,魏赵韩三晋联盟很容易做到翻脸比翻书还快。

但是迁都邯郸就不一样了,邯郸虽然处于平原,好歹南方有漳水和滏水两道天然屏障,东面还有涛涛黄河水阻隔。实际上,在赵国迁都邯郸的第三年,魏赵两国就发生了第一次火拼。虽然赵魏的作战地点不在邯郸,但是这也足以让赵国庆幸。其实,赵国的好运还在后面,即公元前354年的桂陵之战。正是因为邯郸四周有很大的纵深,所以赵国才能在桂陵之战后退守信都(邢台),等到了齐国的援军。需要补充的是,赵国自晋阳迁都中牟再到邯郸,考虑的一点还有扩张方向。那就是尽量将都城迁至更靠近中原的地方。但是不久后赵国将都城从中牟又迁到邯郸,亦足以说明中牟作为都城的不足,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此时赵国的经济实力不足以涉足中原这块四战之地。也许,赵国人考虑吞并魏国的飞地中山国对赵人来说更实在些。

最后一条很重要,赵国迁都邯郸在交通上可以更容易联系旧都晋阳(太原)。因为邯郸西方有太行八陉之中的第四陉——滏口陉。比较来说,滏口陉确实比羊肠坂道更容易联络。巧合的是,正是因为滏口陉经过上党地区,这才导致赵韩两国在上党地区纠缠了数百年,直到秦灭六国前夕,韩国受到秦国的压迫才无奈地将上党地区全盘交给赵国。为此,赵国也被迫卷入了战国时代最为惨烈的长平之战。


大福读史


战国初期,赵国的政治中心位于山西太原,占据着汾水谷地的精华地带,坐拥着后世的龙脉所在。然而,随着战国诸雄的争霸战争持续进行,赵国毅然放弃了太原,将都城东移,最后定鼎邯郸。这究竟是为何呢?

太原到中牟

赵献侯迁都于中牟是赵国政治中心的重大转移,此前的赵国以晋北为核心,其主要目的是应对晋国故土上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虽然赵国早已占有了晋国“东阳”之地,但为了巩固其核心根据地与祖先崇奉之地,并在晋国的覆亡中捞取最大的政治军事利益,所以始终坚持以晋阳为都。


而至于献侯之时,三家分晋之势已成,晋国的故有领土被三国瓜分完毕,则此时的赵国为了逐鹿中原,提高自己的政治军事地位,则必须将政治中心离开边鄙的西北之地,转入中原地区,所以赵献侯的此次迁都是赵国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定鼎邯郸

至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国迁都于邯郸,这次迁都虽然在地理位置上比并没有第一次迁都的地理跨度巨大,但是其原因却值得讨论。首先,春秋中期以来赵国小宗邯郸氏即以邯郸为采邑,且拥有精锐的“东阳”之师,可见邯郸拥有较好的军事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资源,这也是赵国迁都于此的原因。

图/今天的赵王城遗址


而之所以迁离中牟,则可能与魏国在魏文侯时期的强势扩张对赵国南部疆域造成的战略压力有直接关系。《史记•赵世家》有“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使公子击守之” ,《赵国策》有“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则此时魏国对于赵国形成了完全的战略压制,甚至越过了赵国国境占领中山,即于赵国的腹心之地插入一把利刃,使得赵国如芒刺在背。


而据《史记》载“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 ”,则此时的魏国疆域已经隔漳河与赵对峙,如果此时赵国继续将政治中心放置在距魏国极近且朝夕不保的中牟。则随时面临被魏国南北夹击且首尾不能相顾的境地,因此这次迁都更应该说是赵国面对魏国咄咄逼人攻势的一次战略收缩,稳固了它在漳河以北的固有势力范围。

赵国都城迁徙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赵国的战略扩张方向以及地缘环境权衡,能够最好的统御全境是都城选择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1.资治通鉴


历史研习社


因为当时空气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