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明明打不穿坦克,为何还要拼了命朝坦克射击?

潘欣冉


提到机枪我们要提到一种特殊的子弹,叫曳(ye四声)光弹。

这种子弹在弹头尾部装有可以发出光亮的化学药剂,根据子弹和国家的不同曳光弹的颜色也不同。以美国在二战时期最广为使用的M2重机枪为例,使用曳光弹的情况下一般为红色的光芒,这一点在电影《狂怒(FURY)》中有所体现。

一般来讲,这种曳光弹一般应用在机枪上。在装填弹链的时候会每隔3-5发装填一颗曳光弹指示攻击目标。

而坦克上的机枪使用的曳光弹一般采用2-3发间隔,这样曳光效果更明显。

曳光弹有何作用呢?对于坦克来说,最有用的方式就是指示目标。

在较为复杂的平原地区、城市地区或者森林地区,坦克的视野受到了非常严重的限制,基本跟个瞎子一样。而且炮长所使用的瞄准镜一般为高倍率瞄准镜,在近距离作战中瞄准效率并不好,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看不着目标。

这时候即使车长看到目标了,并且报告了方位了,射手还是看不见,该怎么办?

这时候就需要指示目标了。无论是车长给射手指示目标,还是随行的步兵,在无法明确表明敌方坦克位置的情况下只有这一个办法。

这需要机枪手拥有非常强的心理素质,因为一旦开火了就不能停,这段时间它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这一点与海战夜战中的探照灯是一个意思,开了探照灯可以指示敌方目标,但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至于说想要破坏敌方坦克上的各种设施,有这种可能,但是目的不主要是这个。


利刃军事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坦克就是一个可移动的钢铁堡垒,被誉为可移动的炮台和能够行走的机枪阵地。可想而知,坦克的火力有多么的强大。坦克刚问世不久时,简直就是人间凶器。当发起进攻时,士兵可以躲在坦克的后面躲避敌人的攻击,而坦克上的火炮和重机枪又可为士兵扫除障碍。


所以,在二战初期,坦克拥有 扭转战局的能力,德国突袭波兰的闪电战就是坦克使用的绝佳战例!

刚开始对付坦克可通过炸药包,手榴弹等破坏坦克履带来限制坦克行动;也可通过投掷燃烧弹,消耗坦克内部氧气让坦克内部士兵窒息而死;其次就是通过挖坑,挖战壕来限制坦克在平原上的突击能力。这些方法虽然对坦克有一定的效果,但却不能完美的对付坦克。所以,为了对付坦克,反坦克武器应运而生。而普通的机枪明明打不穿坦克却仍然拼命向坦克射击 ,究竟是为了什么?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射击可能会幸运的击中坦克的易碎部件(例如光学镜的),让坦克失去眼睛暂时失去战斗力。同时,子弹击打在坦克上可产生持续不断的噪音,可以有效的扰乱装甲兵之间的内部交流,打乱其战略部署。

第二,压制坦克火力,为队友争取时间。坦克的火力本就巨大,如果再不加以压制的话,可移动的炮台和机枪阵地可不是说着玩的。持续不断的射击可以有效的扰乱敌人,起到一定的压制效果,同时也可以为攻击坦克的队友争取时间。



第三,打击坦克的协同步兵。二战出名的战法之一就是装甲兵和步兵协同作战。持续不断的射击坦克可以有效的压制和牵引坦克火力,协同步兵没了坦克的保护就容易解决的多了。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拙见,欢迎大家指点)


西山军武


奉献精品内容,欢迎订阅本号!

我是科罗廖夫,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时期,机枪打坦克这种事一般来说不会发生在现代战争,基本上都是一战和二战那个年代才会发生的事情了。至于为什么当时机枪打不穿坦克还要使劲打,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自然是为了骚扰敌人。机枪子弹打不穿坦克的装甲,但是可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持续的射击可以吸引对方坦克兵的关注,从而起到掩护己方的作用。有些情况下,坦克之间对战时也用机枪射击对手,除了尽量分散敌人注意力外,还有用曳光弹指示目标的意图。

第二,坦克上有很多脆弱的部位,并非全部铁板一块。坦克上有副油箱,打掉还是有损伤的。坦克正面也有驾驶窗,观察窗或潜望镜,有瞄准或观察用的光学镜片,普通机枪子弹的射击就可以损坏,要是打坏了,坦克的作战就大受限制。

12.7毫米口径以上的重型机枪,或者反坦克枪(比如德军装备的20毫米反坦克枪,或者苏军大量装备的14.5毫米反坦克枪),虽然不能击穿坦克的正面装甲,但是打烂坦克的炮管和机枪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在侧翼射击时,能打穿坦克的侧装甲。

还有一些战场上的各种意外造成的问题。士兵看到坦克自然会害怕,有些太害怕了,明知无效也要用机枪射击。还有些情况为了掩护战友,宁愿吸引火力暴露自己。

最重要的,机枪射击坦克,更多的是牵制射击或者干扰射击,是为了扰乱敌人的步坦协同,割断敌人坦克与步兵之间的联系,打击坦克附近的步兵,使得对方坦克和步兵脱节,方便己方的反坦克力量消灭失去步兵掩护的坦克。


科罗廖夫


W君和大家说:这是一种战术运用,叫做牵制射击或者叫干扰射击。

当进攻方运用坦克、装甲车辆对战线上的步兵阵地进行冲击时,阵地士兵往往会集中火力对其射击。这样可使其观瞄受到干扰,而让阵地上的反装甲武器发挥作用。

二战时期的坦克的观瞄都是通过坦克前方的窗口实现对外界的感知的,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机枪一定能够将子弹打到观瞄窗口内杀伤坦克乘员,牵制射击是通过大量落弹来干扰坦克乘员的视听达到目的。虽然偶尔会有流弹打进坦克车内部,几率很小。

但是现代战争中,到目前为止在正常的实战过程中几乎没有战例表明现代主战坦克的观瞄设备会被牵制射击所损害。


军武数据库


机枪打坦克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所以一些纪录片或者影视作品中才会出现机枪手对敌方坦克射击这种看似毫无作用的画面。

首先举二战的例子,二战中的坦克往往有很多小窗等部位,比如坦克驾驶员的观察窗,在炮塔上设置的车长观察窗等等,对这些部位射击,有一定的概率能够击中坦克车体中的乘员,而乘员的伤亡就会导致这辆坦克的作战效能大大降低,为友军摧毁坦克提供战机。比如在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中,柳德米拉就凭借狙击步枪击毙了一辆德军坦克的驾驶员,很好的阻滞了这辆坦克的攻势。

此外,坦克的车体还有很多其他物品可以攻击,比如外露的油箱,散热器。炮塔座圈等等。比如集中炮塔座圈后,卡住的子弹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敌方坦克炮塔的转动带来麻烦(尤其是一些采用手动转动炮塔的坦克,比如虎式坦克),甚至直接卡住炮塔让其难以转动。

而对于现代坦克,同样也是如此。现代坦克相对于二战坦克,虽然乘员更加安全,难以攻击到,但是其更加精密,更依赖于很多观瞄设备,而这些观瞄设备一般都是设置在车体外部的,一旦成功毁伤观瞄设备,就能给作战带来很大的好处。比如敌方坦克装备遥控机枪塔,如果在攻击中能够摧毁其摄像头或者控制机构,就会让其无法发射,


一号机密


机枪确实打不穿坦克,但是却能通过毁伤其设备等来达到削弱其战斗力的目的,而且有时运气够好的甚至还能杀伤敌军坦克车组成员。

首先坦克在外部有很多设备,比如光学观瞄设备、外部油箱等,都是比较脆弱的,机枪射击就能对其构成损伤,削弱坦克的战斗力。而现代坦克,则有了更多的光电设备,显然是更加脆弱的,机枪射击就能干掉这些设备,让坦克的观察能力更低。

杀伤乘员。坦克其实也有很多薄弱的部位,比如驾驶员前方就是一块玻璃用于观察,而车长四周也有周视镜,用于观察,而一旦击中了这些部位,就极有可能杀伤敌军坦克内部的乘员,这能直接让坦克无法正常作战。

还有就是战术需要了。步坦协同一直是比较常见的战术,而机枪射击坦克周围,就能有效压制住敌方步兵,吸引敌方注意力,为己方的反坦克火力赢得时机,掩护反坦克炮、反坦克步兵等去歼灭敌方坦克。

不过有倒也不是机枪完全打不穿坦克,比如美国的M2重机枪、苏联德什卡重机枪等,使用的是大口径枪弹,本身就有不错穿透力,在对付一些轻型坦克或者中型坦克的薄弱部位时,能够产生有效杀伤,甚至直接击毁坦克。


前沿阵地


99随便语:机枪打坦克也是一种常规战术,对付的是另一种常规战术,步坦协同。

题目描述内容,应当不是发生在坦克大集群作战环境下,而是另一种作战环境,即阵地防御战中,防御一方为了迟滞敌方坦克冲锋,利用机枪持续射击。

第一,什么是步坦协同?

坦克首次被运用于战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1916年索姆河战役,英军首次使用坦克,采取坦克配属步兵的方式。

坦克率先发起冲锋,摧毁敌方机枪火力点,破坏铁丝网。

紧随其后的步兵一拥而上,实施突破后,对隐藏于敌方阵地上的敌人,予以有效打击。

这就是最原始的步坦协同!

所谓步坦协同,指的是步兵、坦克兵、炮兵在统一协调一致情况下,密切配合,形成同一作战体系,有效歼灭或抗击敌人。

现代坦克战术中的协同作战,进一步得到扩展,不仅有步炮坦协同,还是战斗机,直升机,预警机,导弹兵,雷达兵,前线指挥中心等战场立体协同体系中,重要一个环节。

第二,机枪持续射击坦克,发生在何种情况?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进入21世纪的现代战场条件下,机枪打坦克战术,基本被废弃。

相比于能够快速移动的坦克,机枪的生命力太脆弱了,哪怕是隐藏在永固机枪堡垒中的机枪,一旦暴露位置,极易遭到导弹等火力攻击,分分钟被摧毁。

反之,现代坦克移动速度快,防护力强,跟随协同作战的不再是两条腿走路的步兵,而是乘坐装甲车的步兵,比机枪的优势强大很多。

所以,题目中所指的“机枪拼命向坦克射击”的情况,应当是一战二战时期的场景。

通常在阵地防御战中,第一波攻击是轰炸。

执行轰炸任务的可能是空军,也可能是重炮,还可能是隐藏于前线的短程炮兵。

在轰炸之后,就该轮到步坦协同出场了,就是经典的坦克带头冲锋,一群步兵紧随其后,相互保护,冲击敌方阵地。

这种时候,阵地防御一方无法及时获得重武器火力支持,前线最强大的反击武器,就是重机枪,为了迟滞对方的步坦集群冲击,当然会全力射击。

第三,机枪全力射击坦克,目的何在?

(1)打击坦克的观察能力。

任何武器都有利有弊,坦克当然不能例外。

坦克是个铁罐头盒子,加装火炮和重机枪,对于缺少防护的步兵来说,无论攻击力或防御力,都太强大了,但坦克最致命的缺陷,是视线受阻。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坦克的视线与步兵相同,依靠强大的火力,坦克根本无需与步兵协同作战,仅仅依靠自身的火炮和机枪,足以攻下一处阵地。

但事实并非如此!

战场环境下,坦克处于闭舱战斗状态,坦克内部人员靠什么观察周围?

除了车手之外,靠的是观察镜,车长有车长观察镜,炮长有炮长镜,二炮手有二炮手镜。但每一个观察镜都有缺点,比如车长镜小倍率,大视角;炮长镜大倍率,小视角。

当机枪向坦克全力射击,有一定概率击中观察镜,一旦其中一个观察镜被破坏,坦克就等于半个瞎子,空有强大火力而已。

(2)打击协同步兵。

战场上发起冲锋的坦克,假如失去协同步兵的保护,等于棺材盒子,因为,坦克不仅视线受阻,坦克炮和机枪的射界更是有很大的空白。

阵地情况复杂,失去步兵保护的坦克,很容易受到反坦克武器的攻击,不仅是反坦克炮,反坦克枪,就算炸药包,燃烧瓶,也能给坦克致命的杀伤。

所以面对坦克冲锋时,机枪全力射击的第一大目的,就是割断坦克与步兵之间的联系。

(3)吸引坦克火力,给战友制造反击的时间和空间。

战场上,一挺连续开火的机枪,几乎等于自杀行为,面对坦克冲锋时的全力射击,更是如此!

但即便是自杀,为了战斗胜利,也必须那样做!

坦克的火力强大,当一辆坦克冲向防御阵地,假如没有人牺牲自己,吸引坦克火力,对于整个阵地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坦克机枪的持续扫射,会让防御阵地上缺少防护的步兵,处于崩溃状态!

这种时候,重机枪或者轻机枪,必须勇敢站出来!

机枪子弹的全力射击,给了坦克一个明确的反击目标,绝大多数坦克车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下令摧毁“敢于挑衅”的机枪火力点。

于是在这样的“挑衅”和“摧毁”的过程中,防御阵地上的步兵们,就有了攻击坦克的时间和空间。

这就是战场,牺牲的是自己一条命,救活的可能是众多战友的命。

结束语:战场就是生死场。在一战二战时期,机枪手是牺牲概率最高的步兵兵种,一名机枪手存在的意义,有时候不是他杀伤了多少敌人,而是他的存在,让其他人有了更多活下去的机会。


99随便



拉仇恨!!!为下一步被坦克揍的生活不能自理做准备!

坦克在阵地战进攻中最怕什么?

一是敌方的反坦克炮等重武器,这个没办法就看谁出手快了,只能听天由命拿装甲硬扛!

二最怕对方的潜伏在前沿的反坦克小组(由于坦克视野有限),一旦被他们摸到身旁,手榴弹,炸药包,燃烧瓶,或者小型反坦克导弹,都会对坦克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进攻一般都是步坦协同,坦克利用火力帮步兵清除碉堡,轻重机枪火力以及影响步兵冲击的障碍。步兵帮助坦克防御周边反坦克小组,保护坦克安全!互助互爱!


防御一方:机枪更多的是去杀伤步兵,掩护己方反坦克小组去干掉坦克!别说不去招惹坦克,就是打步兵火力太猛,也会被坦克拿炮弹重点关照!!除非是特殊情况,专门吸引坦克注意力配合反坦克小组才会直接射击坦克,是要冒生命危险的。

这是在势弱的一方无奈之下拿生命和鲜血作出的反击!所以我们要强军发展,用强大的武器拒敌于国门千里之外,保护好我们的祖国和人民!!


爱体育的军迷兔


这个问题取决于你的战场是否在横店,如果只是在横店,那么士兵们确实是这样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散兵线分布的是非常长的,如果没有战防炮和反坦克炮的支持,步兵会躲在散兵坑里面,而不是轻易的暴露自己的位置。当坦克度过了自己最佳的射击位置以后,这些步兵们才会从散兵坑中跳出来,将跟随坦克作战的敌方步兵消灭。

如果面对坦克的时候,士兵丧失理智,盲目的像坦克发射不仅仅会消耗自己宝贵的弹药,同时最危险的是暴露了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最残酷的就是曾经在二战苏德东线战场上发生过的事情,坦克驾驶员会驾驶坦克在散兵坑上买回碾压,直到把对方活活压死。

至于那些说要攻击坦克瞭望孔的兄弟们,我觉得你们摸过的大概是玩具枪吧。对那么一个渺小的移动目标,在战场上要想精确的击中,和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差不多。


杏仁核狙击手


你坐过山车的时候明明都吓的要死不停的喊叫,你也知道喊叫并不能让过山车停下来,你却任然撕心裂肺的喊叫。

每个在大海里溺亡的人都会不停的扑腾,明明游不出大海,肯定得淹死,可是为什么还要这样。

人本身就是有求生欲的,难道机枪打不穿坦克就啥都不做站在那里被人当羊宰吗?

人的行为本身就不是那么理论化的,尤其是在战场上面临生死的人。题主这问题问的好没水平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