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枪法精准,日军二战为何很少有王牌狙击手?

汪业元


二战时的日军根本没有狙击手这个编制,他们只有临时拿出来使用的“特射手”。然而这些特射手对于日军而言不算什么稀缺的资源,只是枪法好的步兵罢了,步兵的杀敌数据根本就不会纳入到什么“狙击手战绩”中去,自有军队里的一套军功制度。


要知道,日本在战前有整整两代人参加了从小到大的军事化训练,再加上三八式步枪良好的射击性能,在“远距离射击”这门技战术上日本兵堪称优秀,故而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就凑上几个“特射手”,打出很好的战果。

许多日军中队、小队都有专门的“特射手”编制,专门使用狙击战术杀伤敌人。但这些战果日军都划到班排战果里了,他们自己不统计,别人说了能算数?

不过我们还是能从抗战的过程中了解到日军狙击手的猖狂:

1944年12月26日,新四军东南警卫团团长兼任东南行署主任王澄与东南县委书记兼东南警卫团政委鲍志椿二人,在保卫根据地的时候,因为忽略了警卫员“日军有狙击手,赶快隐蔽”的信息,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被日军狙击手一枪夺双命。

1937年10月,忻口会战期间,时任21师师长的李仙洲在山头视察军情,遭遇日军狙击手攻击,当场肺部被打穿,当时郝梦龄就在旁边。

同期进攻的郝梦龄部独立第五旅李继程代理旅长,也在不久后的战斗中被狙击手射杀。

日军的精准射击,在普遍缺乏重武器的中国战场上是很令人恐惧的东西,日本人借着“特射手”的精准射击,欺负中国人训练少、枪弹差,专门用拉开距离的方法杀伤中国官兵。甚至有些时候“特射手”们专找基层军官、士官下手,让部队发生混乱崩溃。

只是日本虽有狙击行为,却没有真正的狙击理论与狙击战术,他们只是把“精准射击”用到极致。即便他们单独安排出狙击手,也没有真正与普通步兵区分开来;讲究尊卑阶级的日本军队更不可能给一个大头兵去做统计。这样,日军狙击手们的成绩单便淹没到部队战绩中去了。

这样又爆发出另一个问题——日本兵空有优秀的射击技能,却无法通过真正的狙击手理论和正确的技战法将之合理利用。他们在顺风仗时只能跟在下士官们屁股后头打杂,逆风仗时往往又被丢掉成为自杀式阻敌的工具。

像缅甸丛林和太平洋那些树丛中的日军就是如此,他们根本不像苏德狙击手那样,经历了狙击手学校和系统的专业培训。所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普通步兵能做到的极致——挖个洞或找个树把自己藏起来,藏在射界最良好的位置,丝毫不考虑退路和显不显眼。

据说德国投降那天,美军们兴高采烈的乱放枪,有人随手找了个好打的树就是一梭子,结果“啪叽”一声掉下个日本鬼子...

这是典型的潜藏不过关,把自己绑在树上固然能获得良好的视野和树冠的掩护,但是几枪就暴露还打什么打?死人是无法积攒战功的。


王司徒老百科


崤山小虎第267条回答。

日军由于采用“三八大盖”式步枪,使得普通日本士兵射击精准度很高。但日军确实又很少有“王牌狙击手”,小虎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日军认为只有高价值的目标才具有狙杀价值。

与传统战场上的狙击手单纯射杀士兵不同,日本人认为只有高级指挥官、军事将领、或者重要人物等,不常在一线战场上出现的人才

具有狙杀价值。

“王牌狙击手”是以狙杀人员的数量决定的。战场上重要人物、重要目标本来防护属性又高,同时又远离战场,所以,日军狙杀数量很少。

(神剧里日本美女狙击手↓↓↓)

二、日军在狙杀战术指导上存在错误认知。

由于日军认为只有狙杀重要目标才有价值,所以在狙击手的使用上采用“一次性使用,为天皇尽忠”的原则。

为了能更有效的观察和狙杀对手,经常隐藏在“别出心裁”的地方,比如大树上,或者就隐藏在敌军前线后方,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但,往往第一发确实能达到狙杀的作用,但第二发时就被人乱枪射死,几乎不可能全身而退。所以,狙杀后存活少。

三、日军认为狙击手对扭转战局的作用不大。

日军的普通士兵,普遍射击精准,依靠普通士兵就能扭转战局,而

没有必要去使用狙杀战术

同时日本人认为自己的“三八式步枪”本身射击比较准,所以在以“三八式”为基础的“九七式狙击步枪”仅仅加装了2.5倍的瞄准镜,使其在300米内效果极佳。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对的狙击战术的态度。

(九七式日本狙击枪↓↓↓)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小虎认为这就是日本很少有王牌狙击手的原因。

题外话:谢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小虎,小虎作为一个老兵自媒体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谢了。


哨兵小虎


不可不提一下,二战日本有陆军和海军。(不是在废话)日本的海军是向着西方学习,买战舰开始的,拥有着先进的文化的理论。

而陆军则是继承着“武士道”精神的土鳖。

这也是二战时候,日本陆军和海军各自看不顺眼的原因之一。

土鳖日军现代战争只是和俄国硬拼过,而那场战争并不需要狙击手。所以日本陆军完全没有想过发展狙击手,也就不拥有狙击手战技术。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所以提倡比较节约的“精准射击”,所以士兵射击精度相当高是不可否认的。

三八大盖在射击时枪口几乎没有闪焰和白烟(枪管长啊),子弹稳定性好,射击会很准。

在太平洋的诸多岛上,树木茂盛,日军派出精准射手,拿着有装有瞄准镜的三八大盖,把自己绑在树上进行隐蔽,伏击美帝军人,早期造成美军的损失。

所以美军大肆宣扬,日军的狙击手对其造成巨大伤害。美军是误会受到日本狙击手袭击了。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冷静下来重新翻看那些战斗,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日本在二战就没有狙击手,更加不会出现“王牌狙击手了”。

狙击手需要的能力,大家第一就会说是精准射击,这没错,可是不是唯一的能力哦。狙击手还必须有伪装,渗透,选择,潜伏,转移,撤退等诸多能力。当然,有这些还不够,指挥官还必须有指挥狙击手进行增援战斗的知识。

而这些都是需要常年的积累才能有战斗力的,日本陆军土鳖可能是临时得知狙击手这个概念,还生产了狙击步枪(天知道,那瞄观设备还没有高程和风偏差调理装置),或者直接给三八大盖价格瞄准镜就是狙击枪了----可知日本陆军对狙击的认知。

结果是财大气粗的美军,路过的时候先用重火力照顾一下树冠,把那些捆在树上的日本精确射手提前消灭,后期,那些家伙没能给美军造成更多麻烦了。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说,二战日本就没有狙击手,只有精确射手,王牌狙击手嘛,还差几条街呢。


李勉9


缺乏有效的瞄准镜,有坂6.5×50mm子弹远距离性能太差,再加上岛屿争夺战失败方几乎没有第二次机会,所以日军狙击手几乎是死狙。

二战时期日军使用的三八大盖虽然枪管长度好,精度高。但是其使用的有坂6.5×50mm子弹远距离弹道性能实在太差,根本不适合作为狙击枪子弹使用。有坂弹实际上性能不错,其较长弹径比,在使用中会产生类似后世小口径弹药的翻滚空腔效应,但是装药量太少,远距离精度差,450米就无法保证有效命中,再加上日军狙击应用晚,所以抗战前期激烈时期,日军狙击手少。

虽然在1939年之后,日本认识到6.5×50mm子弹性能上的问题,推出7.7mm口径的子弹(有意思的是日本陆军使用的是7.7×58mm子弹,而海军使用的是7.7x56mm),但是日本狙击手还是选择使用6.5×50mm子弹的97式狙击步枪作为主要武器。因为使用7.7mm子弹的99式步枪射击时声音和枪口火焰较大,容易暴露目标。而使用97式狙击步枪,即使在150米的极近距离内,也依旧很难从声音和枪口闪光中判断对方位置。

同时在热带岛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适合远距离狙击的条件较少,双方很容易进入近距离交战。再加上日本工业实力差,前线狙击手能够配发2.5倍瞄准镜的都很少。所以日军狙击手热衷于躲藏埋伏,进行近距离狙击战。这种狙击作战模式,给美军造成很大麻烦,甚至美军指挥官要求士兵在受到日军狙击手狙击时,不能停留在原地,必须加速向前突击,因为想在200码外发现日军隐藏的狙击手根本不可能。

海军陆战队进攻隐藏在飞机残骸中的日军狙击手。而太平洋岛屿地区,被击败的一方能够成功撤退,重新投入战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导致日军“死狙战术”盛行,去执行狙击任务的狙击手,很多都是藏身在根本无法撤退的地方去打击对方,生还概率极低,也就无法多次参加战斗,提高自己击杀数。日军还专门配发钉鞋更方便

日军狙击手很喜欢躲在树上狙击,为此专门配发了钉鞋方便爬树,但一旦被发现根本没地方撤退。


五岳掩赤城


因为狙击手的第一要务是保存自己,构筑狙击阵地的首要条件是便于隐藏和撤退而日本人呢

世界各国狙击手构筑阵地第一要务别上绝对制高点(就是战场上最高的地方,太容易暴露)而日本人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上树(这是另一大忌,无法撤退)所以日本人的狙击手就像地雷一样一般开两枪就会被集火,所以日本人没有特别出名的狙击手


飞天鼠215574671


冷兵器时代老思路横行霸道,把士兵当炮灰用,不是反复使用,死个少个,飞机无老练驾驶,死了就全部完蛋


乌陵与土明


日军骨子里有武士道精神,在战场上不乏优秀狙击手,但因为太注重军人的名誉,他们不把对手射杀是不会转移的,所以最后都被对方重弹打死,这样就难以留下王牌狙击手了。


秦玺家


因为日本陆军战术思想还停留在一战,当时他们的工业水平也落后于欧美,并不像欧美那样专门培养狙击手,而是加强普通士兵的射击训练,所以他们普通士兵打的很准,但很少有专业狙击手,自然也就没什么王牌狙击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