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42年河南人逃荒选择去陕西?

驴友珊姐


中国老百姓安土重迁,只要有条生路,没人愿意背井离乡。但旧社会灾荒频发,人们通常会举家逃往外地躲避,等到灾荒过去有机会再返回家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逃荒”。

1942年河南大灾,千里赤地,颗粒无收,而河南又处于抗战前线,大量灾民无奈逃荒。据统计大概有300万河南灾民涌入陕西省。河南省和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相邻,为何绝大多数灾民选择去陕西省呢?

一、安全因素。抗战进入1942年,与河南相邻的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各省大部都被日寇占领,许多地方仍是交战区,唯独西边的陕西省幸免于难。灾民逃荒本来就是想去安全的地方寻生路,去交战区逃荒等于送死,所以未遭战乱的陕西省就成了绝佳去处。

二、交通因素。灾民逃荒除了要考虑安全性,还需要考虑交通是否快捷便利,当时最快捷的出行方式是乘坐火车。途径河南的有两条铁路,一条是南北走向的平汉(北平-汉口)铁路,一条是东西走向的陇海(连云港-天水)铁路。

平汉铁路因为战争原因已经停运,而陇海线河南至陕西一段还在运转,所以灾民纷纷涌向陇海沿线,试图搭乘。河南省政府为减轻压力,也提供了一定帮助,所以一些灾民得以乘坐火车达到陕西境内。其他灾民也纷纷效仿,选择进入陕西。

三、陕西倾情相助。陕西民风淳朴,自古仗义好客,富饶的八百里秦川未遭日寇侵略有一定的救灾能力。另外,陕西河南一衣带水,地脉相连,两省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了密切的关系,许多人家有着亲缘关系。在大灾国难面前,陕西面对从河南而来的灾民也是倾情相助,所以许多河南灾民选择前往陕西,其中很多人就此在陕西扎根。


石头说历史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持久战阶段。当时的河南已经是抗战的最前线,华北、东北等地都已经沦陷。在此时,身为抗日战争战场的河南省已经是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偏偏,又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大蝗灾、大饥荒,老百姓纷纷逃难。

当时,许多家庭选择逃往陕西。一是,往陕西的交通便利,河南人可以坐火车进陕。国民政府也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如可以免费做火车去,还给每人象征性地发几元钱。政府的遣送也是通盘考虑,毕竟陕西毕竟富庶,而且,政府西迁,可以对灾民有所照顾。

因而300万灾民流亡各地,陕西是首选之地。


二是,陕西人自古豪爽好客,有包容的胸怀。所谓的不排外,因而河南人去的时候,不用担心被拒之门外。两省的民间交往本来就非常密切,大难当头,河南人奔陕西去,也是内心的意愿。

历史证明,陕豫两省人民心连心,逃往陕西的河南人,许多壮丁参加了抗战的队伍,与陕西军民一道抗击日寇。如著名的长达三年的中条山保卫战,有许多河南人为保卫国土壮烈牺牲。


老照片


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据说有300万人逃离河南。其实,不止陕西,山东、江苏、湖北,皆有河南灾民投亲寻戚。惟山西、湖南两省,接收河南灾民最少。

灾民选择去陕西,一,从河南进入关中平原,路途相对易行;二,关中人民虽尚武但更崇文,礼仪之乡,重义气,排外的思想并不严重;三,关中地区历来还算富庶,能解决一部分温饱问题。

其实,每个省的人民心中,对其他省份都有自己的看法。在关键时刻选择谁,就是一种信任。当年冯玉祥的西北军,只收鲁、冀、秦、豫子弟,这几省人民之间原本就非常友好。

不论选择去哪里,原因都差不多,一是容易去,二是容易待。八百里秦川,本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自有一种母性包容在其内。

为什么山西和湖南接收灾民最少呢?实在是没人愿意去。当然了,不是指现在,而是旧时代。旧时代的山西,名声不太妙,以“小气”著称。旧时代的湖南名声更不妙,土家族人相对于汉族人来讲,排外思想很重,兼之三湘四水盗匪横行。灾民逃难是想活下去,而不是换个地方去死嘛。

河南人到了陕西,与当地人民相处融洽。其实,自古两省人民关系就不错,胡辣汤就是由河南人传至陕西的。而且,自古务农的河南人到了陕西后,也逐渐沾染了陕西人习武的热情,有很多人还参了军。与日寇血战、死守中条山的十七路军里,就有很多河南人及其后裔。大荔、蒲城、渭南三县,因接近黄河渡口,所以当初接收河南灾民较多,他们融为一家,群策群力,共保家园,已经成为历史佳话。至今在大荔的河南人也有很多。中条山三年死战,陕军牺牲两万六千余壮士,其中数千英雄都是河南人。

听过秦腔吗?可不是什么“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而是西北军逢战必高歌的《金沙滩》,“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家国何惧死生~”


纯钧LHGR


1938年,为阻止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坝,紧接着,从1941年到1943年间,河南出现大旱,粮食基本绝收又遇蝗灾,全省有110个县严重受灾。

由于郑州以东以北已被日本占领,为了活命,数百万遭受黄河决堤、旱灾、战争疾苦的河南灾民,只能沿陇海线一路向西逃命,由于难民太多,乘火车的毕竟少数也多是爬在车顶上,更多的难民则是徒步,几百里走到潼关,也曾受到住陕守军的阻拦。沿途饿死、病死以及遭遇日军轰炸而死者不计其数,尸横遍野,饥民相食,惨不忍睹。

来到西安后,荒凉破败的大明宫地区和火车站附近成了难民们的栖身之地。道北和道北人从此成了他们的代称。陕西人总爱说“河南(蛋)担”,正是当时逃难来时,难民们的真实写照。

应该说,河南人还是很感激陕西的,正是陕西人的大度包容和收留,几百万人的生命才得以延续并保留。

如今的道北人,已经融入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安人,尽管还是满口的河南话。

道北人,后来更是成了宝鸡以西陇海铁路建设的主力军。


老杨老张1


一、日军的进犯、黄泛区泛滥。1942年不仅仅只有旱灾,当时河南以北以东日军步步紧逼,南边黄泛区成为一片沼泽,只有西边的陕西还没有沦陷,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进入陕西,毕竟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就不仅仅是没有吃的那么简单了,这也是为什么选择去陕西的最重要原因。

二、当时省会洛阳、鲁山距离陕西最近。由于1938年开封被日军攻陷,河南省省会一路辗转在1942年上半年暂居洛阳,自旱灾爆发以来,蒋鼎文在西安参加会议汇报后,国民党便开始救灾,救援物资最早到达洛阳。后来省会又迁往今鲁山县,陕西还派出卫生医疗小组前来支援,从省会位置和陕西的帮扶来看,灾民流向自然会到陕西去。

三、陇海线依然贯通。从电影中就可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灾民是扒着火车去的陕西,这也是最快捷最安全的一种逃荒方式了。发生旱灾的时候,人们肚子尚且吃不饱,何况还要一路拖家带拉着行李走着漫漫无边的路,所以乘火车是最节省体能最高效的选择了。

四、历史原因。自古以来河南和陕西便如亲兄弟一样,早已血脉相连,历史上来来往往的非常频繁。黄河中下流流域的中原和关中地区水草丰美,人口承载力较大,向陕西迁移更容易重新生产生活,想必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其实1942年的河南灾民不仅仅只去了陕西,根据后来的资料来看,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到了山西湖北,甚至江浙一带。但值得一提的是1942年的河南旱灾,对河南支援力度最大就是亲兄弟陕西,不仅接纳了一部分灾民,还筹粮运往灾区,派出医疗救援队。

最后常常收到挑起陕西河南矛盾的问题,真不知这些人是什么居心。

活跃在豫中地区,与你分享更多的本地资讯,我是海域蓝豚,喜欢请点右上角加关注,谢谢!


海域蓝豚


我不太理解,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提过,竟然没有通过;

我不太理解,题下的回答里,有大部分就是信口开河,却引起太多的共鸣。

我来回答,1942年,为什么河南老乡大量地逃亡陕西?第一,先看这一年河南发生了什么。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大概就写了这个内容,日军入侵加之天灾,比如水灾蝗灾等等,导致河南人无法活下去,于是只有选择了逃离故乡奔向异乡。能去哪里?战火纷飞的这一年,中国只有西南和西北还可以栖身。而黄河流域,因为生活和生存习惯相近相同成为最可能的逃难选择。但是山东早早沦陷了,山西也在半沦陷,只有潼关外的陕西甘肃宁夏可以作为最后目标。

最关键的一条,陇海线是通的,从东边过来的河南老乡,可以选择陇海线火车来到陕西。这可能是最快最大规模的逃难方式了。

整个抗战八年,河南人向陕西逃难了八年。历史告诉我们,陕西人为了接纳河南老乡,克服了如何大的困难!在支援全国抗战的大背景下,在军队大量屯驻的条件下,伸开了广阔胸怀接纳了河南同胞。岂止三百万人!

举个例子,1943年前后,小小的潼关驻军达到十万多人,有一度,军队竟吃光了河里和井里的水。不得不另觅水源。

我要讲个最悲惨的故事给各位,抗战最艰苦的最后三年,满载河南难民的火车要通过潼关进入陕西,因为无数人躲避日军的飞机和来自运城的大炮轰炸,都拥挤在车厢内外,包括车顶。火车在轰炸间隙开动,等到汽笛响再躲到防空洞,防空洞太低,人太多,火车启动太突然,有几次,车顶上的人被生生挤成肉糜在防空洞和火车顶之间。

这就是历史。但豫陕人民挺过来了,挺到了小日本被干掉。

河南人去了哪里?

只要进了潼关,河南老乡马上就可以住下来了。沿陇海线,陕西的渭南,铜川,商洛,汉中,宝鸡,甘肃的天水,兰州,一直到迪化(乌鲁木齐),火车一路向西,一路留下河南老乡。他们驻足生存,一直到今天。

有些陕西城市的官话,比如西安道北,纺织城,比如铜川,比如宝鸡,就是河南话。

为什么陕西能够在抗战中没有被攻陷而幸存?

当时全国大部国土沦陷,国民政府希望保存西北和西南作为翻身资本,第二,最重要的,当时国共都把遥远的北方的苏联,看成是支持中国抗战的坚刚盟友,希望利用依托苏俄,把西北保存建设成向日本反攻的最后基地。

当年日军飞机从山西运城的机场出发,狂轰滥炸了许多地方,陕西的西安,安康,汉中,宝鸡,甘肃兰州,天水等等,但都没有攻陷西北这个坚固的大后方。

感谢国军胡宗南部,感谢陕西军人,感谢地方各种杂牌力量,感谢八路,感谢老陕人民。没有你们当年的英勇抵抗,哪里有豫陕人民的战时安宁生活。

这一年11月,著名的美国福克斯电影公司摄影记者托泽,《芝加哥日报》记者史迪尔等,随同英国议会访华团来西安,后来到兰州等地,就是采访抗战中的中国军民,看看中国大后方牢靠与否。

戊戌仲春逍逍客于古长安


逍逍客说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人向中国派遣了许多军队。众所周知的“平型关大捷"之后,山西几乎全部沦陷。冯玉祥的残部29军在宋哲元的带领下进行了长城会战和南苑会战后,也一路南撤,河北全境沧陷。东面的李宗仁指挥完"台儿庄战役"后,也不敌日军,率军撤至山区打游击。日本的华中派遣军在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指挥下,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后,沿长江而上。这样河南的北、东、南都在鬼子的进攻路线中,只有西撤进入陕西。1937年陇海铁路修到宝鸡,因为宝鸡以西为陇山,山石破碎极易塌方,加之战争军费支出大,没有继续往兰州方向修。1942年河南发生了严重的灾情,天漏偏遇连阴雨,无边的蝗虫成了皇军的先遣队,最后连树皮都啃光了,日军又加紧了西进,妄图攻进潼关,占领西安。河南灾民无法生存,在政府的默许下,纷纷拖家带口奔向陕西。


行云流水1437995


陕西当年是抗战后方,有黄河天险,这些因素大家都知道。还有一点,太平天国后期,陕甘回乱,陕西损失了一半人口。到1942还没恢复过来,河南人来了正好补缺。就是抗日战争,也没有哪个省的人口损失一半之多。所以陕西现在人口才3800万。唐宋以后,北方大多数被外族侵占。现在的人口分布格局,应该是清朝稳定下来的。普通河南人逃难,除了陕西真没其他去处了。目前陕西的河南人以及有三代以内血缘关系的人,在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我是陕西咸阳市区人,当时高中班里九十多同学里有快二十个河南人。06级高中。陕西关中沿陇海铁路两边。当年铁路都在城外。河南人在铁路边安家。挑着扁担,一个担笼一个娃。没想到后来经济发展,铁路两旁变繁华了。目前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市区铁路两边,不夸张的说住的都是河南人,一个个还特别有钱。1860年陕西人口1500万,其中回族200万。现在陕西人口3800万,回族15万左右。当时汉回互屠,汉族死了五百万,回族被屠快二百万。你想想到1940年能恢复多少,陕西当时严重缺人口,河南人来了补缺。


大秦公子衎


少年童年时在河南陕西交界处生活了十多年,对陕西熟悉,对河南更熟悉。至今还长跑这两个地方。

陕西,河南人多,豫剧在这里有广大的听众,河南话是西安的重要语言,不亚于陕西话。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九四二年,数以万计的河南人拖儿带女逃荒到陕西。

为什么河南人逃荒要选择陕西呢?

①陕西有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农业条件好,渭南,宝鸡,西安,几十个县无涝少旱,来这里能解决吃饭问题

②秦人耿直厚道,仗义,善良淳朴,乐于济困助贫。很少排外。

③有陇海铁路,为大批灾民西迁提供了条件。

④当时正处于抗日战爭时期,北边已沦陷于倭寇,南边,东边战火连绵,只有西北还算安宁,而陕西离河南是最近的。

由于以上的原因,一九四二年豫秦大地上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难民迁徒。路途上,河南西部的陕县,灵宝,入陕西以后的潼关,华阴,大荔,渭南,都不断有难民在当地留下,落户。到西安以后,没地方住,许多人都沿城墙根搭棚栖身。

直到今天还有老一辈的陕西人说,是我们老陕搭救了河南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当然,河南人也做出了重大牺牲,花园口决口,客观上迟滞了日军的南侵。逃难去陕西的,大部分是黄泛区的人。

但愿历史不会重演。不忘我们民族的苦难。


小秦岭的牧羊者


谢谢!

1942年的这段时间河南的饥荒事件,鲜为世界知晓,不仅在国内,就是欧美国家也广为流传,其间美国名记斯诺拍摄了河南饥荒的景况,那是惨不忍睹! 但是,这种惨状现代人没经历过,也只能在以往的历史中,从口口相传及书面文字记载中,约略地可以明晰1942年河南闹饥荒逃往陕西的情况:河南简称豫,二十世纪依然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1942年抗日战争伊始,瘟疫、战争、医疗科技、生产凋敝,农业发展受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饿殍遍野的河南景内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尸横遍野、卖儿卖女的状况,死者达300万之多。远亲里有位逝世十多年的爷字辈的反映,1942年与1962年两次灾害,他都是亲身经历者。他家原本人丁兴旺,两次灾荒下来,死者十多口人。兄弟姊妹,表亲,及父母长辈,都在灾荒年间饥饿贫病中死去。在这种满目疮痍情形之下,河南人因饥荒逃去外面。据河南史志记载,逃荒至外省的三百万之多,饥荒贫病死去的也有三百万之多。 不仅在陕西,而且两湖、两广山东山西也有很多。这些数百万流民背景离乡,东奔西走,也只是为生计、果腹。之所以全国四处逃散不同地方,其原因各异。有的是投靠亲朋好友,有的困熟悉地形地貌,适应那里的气候条件,每人的想法不同罢了!河南人之所以逃荒去了陕西,有几点很值得一提,八百里秦川地广人稀,地势气候与河南大致相同,在河南跃野千里的一马平川生活习惯的人群,到了陕西秦川大地也一样的生存,且生存空间很大;陕西文化气息深厚,虽尚武但崇文,名动世界的秦腔“山旦旦花开红艳艳”,还有文人辈出的陕军!食物可以裹腹,文化可以富足精神,这是人生存的基本条件,陕西都具备,所以河南人逃荒大军进入了八百里秦川陕西。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