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颠覆的真相?

大漠黄沙


「核桃」也叫做「胡桃」,之所以得名为胡桃,因为原产于西域。这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都认为是汉代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然后在中原传播开来。一些史料的记载:

  • 汉代学者的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刘彻建造的【上林苑】中有金城桃、胡桃,出西域,甘美可食。
  • 晋代张华《博物志》中写道:张骞使西域还,得胡桃种。
  • 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因物得名》:胡人常食核桃而名胡桃。



现代工具书也都是这样记载的:


《汉语大词典》的【胡桃】词条引用《博物志》和《履斋示儿编》记载:


引自:《汉语大词典》第9196页 第6卷 1213,

台湾教育部编纂的《重編國語辭典》指出胡桃从西域传入中国:

引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cbdic/gsweb.cgi?ccd=mxZOHg&o=e0&sec=sec1&op=v&view=0-1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将上述的「核桃西来说」完全推翻:


考古学家50年代发现的半坡遗址就发现过核桃的孢粉,当时就怀疑核桃可能是本土作物,而非西来:


引自: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 (1963). 西安半坡. 文物出版社.页276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70年代在河北武安磁山镇发现的磁山遗址中。


磁山遗址早于仰韶文化一千年,将中华大地上粟黍农业和家禽饲养的历史,上推到8000--10000年前,因其代表了早期新石器时代典型文化,后来被考古学界命名为磁山文化。

-



磁山遗址发现非常庞大的原始农业,十几平方公里的遗址上分布着储藏谷物的窖坑有几百个,储藏量经考古学家的估算大约有十万斤:

佟伟华. (1984). 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 农业考古(1), 194-207.


在磁山遗址第二文化遗层中的地窖中,发现了核桃碳化的胡桃(核桃),纠正了文献错误,将中国核桃的种植历史上推5000年:

引自:孙德海, 刘勇, & 陈光唐. (1981).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考古学报(3), 303-338.


今天在磁山文化博物馆依然可以看到碳化的核桃:






所以,目前可以说「核桃并非西来」,中国黄河流域是原产地之一。至于文献记载的「张骞从西域带回胡桃」,可能是以讹传讹。



-------------------------------------------


我回答问题一般都做过很详细的资料查阅,我不可能把什么资料都搬上来。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就考虑过胡桃和核桃会不会是两种东西,我又不懂植物学?会不会犯下低级错误?



我顺着考古报告给出胡桃的拉丁名「juglens」以及「Juglans regia」,查阅到「胡桃」和「核桃」就是一种东西。


「胡桃」在植物学中的树状目录是:

胡桃属有两个:

考古报告给出的是:胡桃(juglens regia)



我们来看1979《中国植物志》第21卷, 031页对胡桃(juglens regia)的解释:



另外还有一些英文资料,我就不一一引用,免得说我装逼,凭我有限的植物学知识,我只能查证到这个程度。


所以,我暂时觉得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而非上面那位读者说的:核桃胡桃是两种东西,张骞带回的「胡桃」。


大多数时候我都会查证,有时候疏忽和知识面太窄,当然会犯错,能指出错误非常高兴。

所以,我请读者也这样,如果你不是对某个专业浸淫多年,不要对自己道听途说和想当然蜜汁自信,尽可能的查证以后再发言。


小汉字见大历史





ps:我只是个学生,而且不是学历史的。可能会有一些错误,请各位网友点到为止,留一点情。谢谢!


慕聆雪


帝辛,也就是商纣王,被当了三千多年的负面教材的那位。
提到商纣王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炮烙还是酒池肉林,或者是“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


其实帝辛这三千多年的负面教材当的挺冤。周武王姬发伐纣作《牧誓》列举的纣王罪状有三,一是听信妇人,二是不祭祀祖先,三是不任用自己的亲属。就是这么简简单单三条,没有残暴不仁没有横征暴敛没有闲着没事就杀人玩的记录。
牧野之战商纣王会败也不是因为他多残暴以至于人神共愤毫无人心,而是因为殷商的大军征东夷还没回师,面对周武王的大部队帝辛组织奴隶抵抗,最终不敌。
商纣王的罪状大部分都是后人添加的,最原始的《牧誓》之中还只有三罪状;到春秋早期之时就多了比干谏而死;春秋末期之中就多了宠幸妲己耽误国政残暴不仁;到战国的时候比干的死法就相当精彩了,被剖心被逼跳水什么都有;到战国末期又多了炮烙和酒池肉林;司马迁著《史记》的时候商纣王的残暴形象已经基本成型了,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封神榜》中的商纣王。

从后人的角度上来看,帝辛的南征东夷所做的一系列领土拓展无疑是功大于过的,同时帝辛在位期间还是很重视农桑的。
最重要的放在最后,他是一个很听他老婆话的男人。

吴佩孚,儿时对他的认知就是二七大罢工,再加上老家的地标性建筑就是“二七纪念塔”,对吴佩孚的印象自然就是迫害工人的万恶的军阀独裁者。后来才知道他是第一个登上《时代》的中国人,也是被外国认为最有可能统一中国的军阀,其他民族大义的就不多说了,单从一个女生的角度来看,就面对西洋美女求爱时的一句“老妻尚在”,在风花雪月八卦绯闻满天飞的民国就已经秒杀多人了~

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粤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蒋经国予以照料。


1925年10月,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不久加入苏联共产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公开反共反苏,使十七岁的蒋经国被贬到西伯利亚当列兵。


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蒋经国发表声明,声讨蒋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宁格勒托玛卡红军军校学习。1935年,蒋经国在苏联与矿场女工芬娜结合,芬娜后来改名叫蒋方良。1936年1月,蒋经国在苏联《真理报》发表谴责蒋介石的公开信。第二年,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他被获准回国。从1925年10月留学,到1937年回国,蒋经国在苏联一共生活了12个年头。

早先受大人和电视剧片段的影响,觉得刘备就会哭哭啼啼,十分懦弱。后来读到辛弃疾一句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看了这个典故,才知道刘备真有王霸之气,也还蛮幽默。
三国志原文附上: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小时候一直以为李世民以一己之力创立唐朝,他父兄寸功未立还处处与他为敌。后来读了陈寅恪先生一篇文章,提到李渊和李建成的功绩,才发觉这是李世民弑兄逼父,不得不篡改历史,说得父兄无能,自己不得已为之。

胡宗宪

一开始知道这名字,起于海瑞的传奇人生中的二段故事,胡总督不幸都以负面形象或陪衬角色出现,衬托海瑞。

第一个故事是:胡总督的公子飞横跋扈, 有一次过淳安,驿站人员仍照一般标准接待他,胡公子哪受过这委屈,勃然大怒,把驿吏倒吊了起来,海瑞得报赶来,说胡总督也曾颁令各地方不许超标招待过往官差,现在这个人排场这么大,又索要招待,所以他肯定不是胡总督的儿子,这个人是假货,要办他,便罚了胡公子很多钱,将钱入了官库,胡宗宪知道后,忍了,没有报复海瑞。


第二个故事是:海瑞平日省吃俭用,三餐一般没有荤腥,只吃自己种的菜,一次海瑞给母亲过生日,破例买了二斤肉,这事传到总督胡宗宪耳朵里,他很萌地当大新闻到处和人说:“昨闻海令为母寿,买了二哒二斤肉!”



实际上胡宗宪是一个忍辱负重,为了抗倭大业,不惜自污不要人格不要名声,投效严嵩及其党羽赵文华门下, 奉承逢迎,顺溜拍马,无所不用其极,胡宗宪一心只为了抗倭,最后他也成功了,擒王直、杀徐海,杀陈东、麻叶、辛五郎 ,斩杀完倭寇的领袖。胡宗宪任前,倭寇一度游荡到南京城下,胡宗宪离任后,倭寇各自作战,一盘散沙。平倭寇,远远不只是俞大猷、戚继光,其实最重要的是胡宗宪,以及幕僚 徐渭 。


在历史上,胡宗宪比海瑞重要重要重要多了,海瑞和他之间的那两个故事,也许仅仅是胡宗宪悲壮人生中一些无意义的琐事,侧面反应胡宗宪挺大度的。最后胡宗宪的自杀,更让人唏嘘,罪名不外乎结交严嵩、严世藩、赵文华等,可是当时的处境,不曲意逢迎这几人,何来抗倭大计,难道要等到徐阶斗倒了严嵩才开始抗倭吗(严嵩的倒台和海瑞没关系,海瑞斗严嵩是戏传)。胡宗宪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了拯救万民,平息倭寇 ,比爱惜羽毛的一些人可敬多了。


太平天国由于与本朝历史的相近性以及其他各种历史原因一直被赞不绝口,包括上大学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对太平天国也是赞誉有加,比如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天平天国后期的资政新篇被说为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一种施政方针 ,但是实际上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口号,在太平天国施政初期就暴露了严重的不足,于是石达开经营安徽的时候,立刻颁布了另外一种诏令,当然这种这个政策还是封建性质的,天朝田亩制度人人有田耕成为了一纸空文,再说说资政新篇那更是一纸空文,太平天国后期由盛转衰,转守为攻,一直出于军事戒备状态,好像战时政策因此资政新篇也从未实施

太平天国的内部统治也是腐化异常,原来以为是天国,后来才知道是一种禁欲的状态,分男女两营,不能同寝,夫妻父女都不可以住在一起,有私通者就杀头,直到后来才逐渐解禁,但是王爷就可以三妻四妾,洪秀全大概四十多个吧

还有就是太平天国的国是没有点的~我去过南京的太平天国纪念馆就是瞻园吧,罗尔纲一个太平天国研究的外国人,见到一个他写的纪念碑,觉得真厉害啊这个外国人竟然知道木有点~

还想再写个不和太平天国相关的,一直很感动的粤剧帝女花,讲的是长平公主和周世显结婚后殉国的故事,最近看了老梁故事汇,竟然告诉我他们木有殉国,长平公主怀孕五个月病死的...这么凄美的爱情被毁了,落花满天蔽月光 两心知慢咽葡萄酿

秦桧秦桧其实最开始还是一个忠臣的,认为张邦昌不认为应该成为傀儡而继续立赵氏后人(张邦昌就是好人没好报这种的),硬抹着脖子去和金对抗被押赴北方,后面金反而金赏识他们,得到了在金的权利核心的重用,其实秦桧在这段如果只是当幕僚,秦桧或许后世不会有恶名,或者根本不会有名。南宋王朝建立。就致书金帅粘罕,与约和议,叫秦桧将和议书修改加工润色。秦桧还以厚礼贿赂粘罕,使自己离开金国严密监视。在用计之后,金太宗把秦桧送给他弟弟挞懒任用,使得秦桧终于离开了严密的监视。这里都是之前都是很好的一位大臣,尽职尽责,历史车轮下能做的已经很好了。之后才是重点。秦桧回南宋后献二策: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和金国议和的文书,其实这二策中一策有些做的偏激,二策则是赵构最希望的一件东西,但是碍于朝野上下要打回北方的声浪,所以只能暂时雪藏秦桧。其实这时候很多人都是类似于五毛党一样的思维,包括当时的四大名将,他们都只考虑军事的可行性,但是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可行性,当时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压力很大,而且各地勤王部队有近百万,这百万辎重粮饷都是大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所以根本打不了,加上宋太祖立国定下的武将不可交予重权同时军队克扣军饷,训练不专,所以宋朝的北方大败是军事无力所致,这时候继续打回去就是去送人头的,不现实,统治者这时候还是很清醒的。想睡觉这时候秦桧递来了个枕头,先处理你小子表明一下态度后面的很多事都表明秦桧只是个有政治眼光和谋略的人,并没有说他是个 奸臣(此时尚未成臣)


赵构这个人在历史上其实是个很矛盾的人,他自己当了皇帝,但是一旦北伐成功接回二帝自己怎么办,而且军事实力很弱,虽说南方有钱,绍兴九年的绍兴合议其实不是实力不够,这次是赵构的个人顾虑所致,可惜这些武将都不懂这些,一味的忠君报国,口号一直是北伐迎回二帝,你要是手下有这么一个货你怎么想,而且岳飞在从政从军过程中不贪,不渎职,而且体恤爱民爱兵,站在统治阶级看,你要干嘛,收买人心么将士知道你不知道我,不是又是太祖时候担心的事么,而且我还没理由惩治你。秦桧这个人其实就好比历史上的和珅一样,皇帝只要想睡觉了就给递个枕头,他这时候就替皇帝出头了,一个莫须有搞死了岳飞一家,其实秦桧只是想把岳飞弄死,不杀岳云的,是赵构加上的,其实这时候就是给赵构当了打手,还要背负罪名,就和和珅一样,最后家产不还是皇家的,而且皇家还捞了个好名声,虽说赵构也没个好名声,他没乾隆那么有韬略。意图太明显。而后世为什么要以为的加强对秦桧的黑化呢,因为下一代统治者需要对天下立威表姿态,收服民心保安定,老百姓说谁好我们就供奉谁,不管之前是我的敌人还是什么的。政治需要而已。而后世很多朝代都是为了表明不会有这种奸相表明我政治清明。
段祺瑞 感谢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对他的印象就是北洋军阀,三一八惨案,袁世凯死后城头变换大王旗中跳梁小丑之一。昨天看了《民国的忧伤》,才知道这个印象与真人相差多大。此君北洋三杰之一,一生清贫,性格沉默,唯爱下棋。迫清帝退位,反对袁称帝,驱逐张勋,可谓三造共和。用人不疑,因为自己爱下棋,遇事基本上全权交给手下人去做。后来三一八惨案自酿苦果,手下人没有授命就自行决定向冲破阻挠的爱国师生开枪。等段知道后赶到现场,长跪不起,于事无补。后来则食素终身,直至病逝。作为乱世枭雄,段祺瑞可谓少有的无欲无求。可惜一篇《纪念刘和珍君》,让其永远定格在穷凶极恶的血腥中,流传后世。

孙中山,国共两党都奉为国父,小时候也很佩服,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觉得。他为了所谓的革命,没有民族大义,与日本人暗通共同反清,承诺出让大片大片的领土给列强(均有据可查),而且有刺杀宋教仁的嫌疑,二次革命动机不纯,后期越来越独裁...

高湛(《陆贞传奇》)



  北齐第四任皇帝,历史上高湛诛杀功臣、宠信奸佞、逼奸皇嫂、残害同宗,荒淫无度,沉迷酒色,十分变态。总而言之,他不管做皇帝,还是做人,都毫无可称道之处。



  电视剧中高湛却是一个好人,而且对自己的国家也是尽心尽力,对女主更是爱到无法自拔,眼里容不下其他任何女人,甚至差点抛弃国家,但又为了国家舍弃自己的爱情。好人和好皇帝他都当了,估计高湛自己也想不到:一千年后他成了情圣和明君。


陆令萱(《陆贞传奇》)



  鲜卑族人,北齐女官,儿子穆提婆也是北齐高官,母子二人权倾一时。历史上陆令萱干预朝政、多次谋杀朝中大臣,她操纵国炳整整八年,秽乱宫闱、贪污纳贿、奢侈享乐,使北齐王朝政治日益腐败,终使北齐王朝君死国灭。



  电视剧中的陆贞(也就是陆令萱),却是一朵白莲花,无比善良且十分痴情,对权力也十分鄙视,与高湛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爱情赞歌。当然,陆令萱也绝不会想到一千年后,会有人为她歌功颂德。(于麻麻洗白的功力可见一般。)



宇文化及(《大唐双龙传》)



  隋末叛军首领,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君隋炀帝,他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而杀之。




  历史上的宇文化及为人凶残阴险,贪婪妄为,而且还是靠着杨广宠幸才上位的奸臣,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是一塌糊涂,杀了杨广篡位后,马上就被窦建德灭了。



  电视剧中宇文化及却武功高强,军事和政治都是一流,像一个雄霸天下的霸主,还可能一统天下,只可惜最后淹没在主角光环之下。更打动人的是,在剧中还有一段悲壮缠绵的爱情。



太平公主(《大明宫词》、《太平公主秘史》)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后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历史上,太平公主心计深厚,为人比较滥情,而且野心勃勃地梦想像她母亲那样当上皇帝,极力培植党羽,插手朝政。后来在与侄子李隆基争权时失败。



  电视剧中太平公主一心恢复大唐神器,心地善良的离圣母只有一线之差,为人专情,只爱一个人,而且一心培养李隆基当上大唐的继承人(编剧实在厉害,两个掐的水火不容的人,竟然可以变成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耶律洪基(《天龙八部》)



  辽朝第八位皇帝,在位四十六年。历史上耶律洪基为人昏庸,忠奸莫辨,迷于酒色,好汉文化。通音律,善书画,爱好诗赋,贪欲享乐、不思朝政,可以说是辽国的宋徽宗。



  电视剧中耶律洪基为人雄才大略,知人善用,眼光不凡的发现了乔峰这个人才,一心扩大辽国疆土,引领着契丹族完成辉煌大业。



多尔衮(《孝庄秘史》、《山河恋》)



  清初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历史上多尔衮虽然对清朝入关做了极大贡献,但当上摄政王后,诛除异己,将朝中反对他的人,一一清除和迫害。后更自称“皇父摄政王”以淫威逼迫孝庄皇太后,欺压顺治皇帝。又颁布了剃发易服、占房圈地、投充逃人这些不平等奴隶政策,欺压和杀害大量百姓。



  电视剧中,多尔衮有情有义,一心为她心爱的女人付出一切,尽心尽力辅佐顺治皇帝,堪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是个绝世好男人啊。




多铎(《孝庄秘史》、《山河恋》)



  多尔衮同母弟,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历史上多铎就是屠夫一个,他在率兵攻打明时,极度放纵士兵大肆烧杀淫掠,并制造了中国历史上堪比南京大屠杀的屠城事件——扬州十日。根据保守估计,最少有80万人死于这场屠杀。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多铎。



  而电视剧中,多铎英俊倜傥,单纯,豪迈,勇敢又善良。对兄弟义气极重,而且为人痴情,而且对天下也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态度。最扯的是,《山河恋》里,多铎更是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可恶的明军手中,救下了可怜的汉人女子,真是让我等泪流满面啊。如此一个情操高尚的人,真想问扬州十日是谁干的。(于麻麻你又赢了。)



乾隆(《还珠格格》、《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当皇帝时,虽然被后世称有着康乾盛世的美称,但其实不过是他老子、爷爷给他种下的果实,坐享其成而已。所以他早期就只是中规中矩,而后来闭关锁国、禁止火器、文字狱惨案到达历史巅峰、广征美女、大兴土木、三下江南(奢华程度远胜杨广游龙舟)等,后期全国各地更是爆发无数次农民起义,朝廷上下贪官无数。乾隆虽然不是什么昏君,但也绝不是什么千古明君。



  电视剧中的乾隆,可以说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不仅轻轻松松打击朝中贪官奸臣,连小老百姓的冤案他也有空解决。而且很多电视剧直接否定了乾隆跟文字狱的关系。反清复明的义士,更是被乾隆的魅力感染,投靠大清。总之电视剧中把乾隆刻画成一个完美的皇帝,完美的到中国上下五千年,基本都找不到的这么完美的皇帝。



李莲英(《大太监》)



  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历史上李莲英为人生性圆滑,干预朝政,收受贿赂,敲诈勒索朝中官员等。虽然没有干下天怒人怨、祸国殃民的“大事”,但也绝不是什么好人。



  而电视剧的李莲英可以说是男版圣母,就差说“存好心、做好事”等圣母话了。而且为国为民,用尽心力匡扶大清,而且性格单纯,直言进谏。实乃大大的好人啊。



慈禧(《走向共和》、《十三格格》、《大太监》等)



  同治皇帝生母,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慈禧操纵朝政,一直打压他的儿子同治皇帝,后来更是将光绪皇帝当做傀儡,还将清王朝唯一的希望恭亲王奕欣给撤了。



  晚年更是混账无比,大兴颐和园,这是导致甲午之耻的原因之一,更是对各国卑躬屈膝,祸国殃民的典范,抛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的名言。



  电视剧中,《走向共和》有点小洗白,但仍然不妨碍它仍然是一部神剧。让人无语的是《十三格格》为国为民、为大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当然更牛的是《大太监》,此剧中慈安变成毒妇,贤王当了庸吏,太监化身菩萨;慈禧垂帘听政是因为皇帝无能,选侄为帝也是因为选别人会惑乱国政。还做噩梦说有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把安德海抱在怀里痛哭流涕!!!!

近几年的几部电视剧实在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我必须跳出来吐槽!!

完全颠覆了真正的历史!!求编辑手下留情还我真相!!

細讀《三國誌·呂布傳》,才知道在下對此人誤解極深!
多年來深受《演義》以及各類影視作品毒害,壹貫以為呂布不過是個「有勇無謀」、「無情無義」的粗人而已,今日始知他其實是個有勇有謀、極其圓滑、敢作敢當的硬漢!試略解讀如下——
一、呂布真如大家的印象般,僅僅是個「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白癡嗎?
我們先看看 《三國誌·呂布傳》的開頭介紹——「 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 」這裏的關鍵詞有兩個——壹是「主簿」,貳是「大見親待」。
「主簿」是什麽官?是典型的文官!其職責包括: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大概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實為「 股肱要職」!如果您仍然沒有什麽概念,在下可以列舉三國時期極其著名的兩個主簿:壹個是陳琳,壹個是楊修!這下體會到此職務的技術含量了吧?現在我們再來看第二個關鍵詞,即 「大見親待」。這說明兩點∶首先,丁原是看中了呂布的文才而招他進入帳下,而絕非大家平時誤會的「找個夜場打手來劈友」;其次,呂布在這個職位上幹得非常好,深得領導信任!
有的讀者看到這裏,可能仍然沒有什麽感覺——不就是個小秘書長嘛,沒啥了不起啊——在下要嚴肅地建議大家,不妨任意(註意這個詞)問一位給市委書記當秘書長的先生,把老闆「伺候好」,而且「深得信任」是什麽樣壹個概念!根據在下觀察,哪怕就算是普通的政府部門的辦公室主任,在工作中要「大見親待」都是極其困難的!辦公室這活,誰幹誰知道啊!而呂主簿職場第壹個服務對象可是刺史(東漢時,刺史權力逐漸擴大,成為實際的地方長官)啊,諸位誰有信心能剛畢業就幹到省委書記的秘書長,然後深得好評的,記得壹定要——拉兄弟壹把,以後跟定大哥您了,您絕對會成為政壇的明日之星的╮(╯▽╰)╭

二、呂布是個「政治白癡」嗎?
來來來,老規矩,先看《三國誌·呂布傳》怎麽說。陳壽先生寫道,自董卓進京後,他實在是太囂張,自己的心都發虛,時時刻刻害怕別人想做掉他,於是請呂布擔任貼身保鏢。 「然卓性剛(脾氣暴躁)而褊(狹隘,記仇),忿不思難,嘗小失意,拔手戟擲布。(因某事對呂布不滿意,氣得抄家夥動手打人)布拳捷避之(幸好董卓不是「小李飛刀」,呂布閃得快,沒受傷),為卓顧謝(趕快跪舔之),卓意亦解(原諒了呂布)。」
高潮在後面,就在此事發生後,「卓常使布守中閤(宮中的小門,可泛指機要重地),布與卓侍婢私通(這個,地球人都知道啦)。」
大家品出點什麽沒有?沒看明白也不要緊,且聽在下娓娓道來。上述案例,至少說明幾點——

首先,呂布有著極其可怕的政治天賦,能夠迅速地取得新老板的信任——要知道,他可是剛剛才親手把前任老板丁原給黑了,沒幾天就被新老板任命為「貼身保鏢」啊(董卓猜忌心可是很重的)!這個「混江湖」的硬實力,在下看得眼珠子都要掉出來了!
其次,「 手戟擲布 」事件中,在老板在被呂布氣得抄家夥的惡劣情況下,呂布幾番花言巧語後,老板居然當場就真的原諒了他,還對他信任如初!請特別註意後文「 常使布守中閤」裡面的「常」字! 咳咳——諸君誰有信心能做到?反正在下是打破頭也想不出這哥們是怎麽忽悠成功的(⊙o⊙)?
最後,高潮在於呂保鏢無比強大的心理素質!在好不容易剛剛哄得老板對自己重拾信任之時,他想到的不是踏實苦幹鞏固地位,而是泡老板身邊的小秘!在下真心是服了他了,無論是其可怕的政治天賦、強悍的危機應對能力,還是他的膽識(色膽包天)! ┻━┻︵╰(‵□′)╯︵┻━┻

三、呂布是個無情無義的混蛋嗎?
仍然是看回史料吧。 《三國誌·呂布傳》記載,在曹操把呂布打得馬上就要歇菜時,「 及太祖軍攻之急,布於白門樓上謂軍士曰:「卿曹無相困,我(自首當)〔當自首〕明公。」這段話啥意思?意思是「弟兄們是無辜的,曹操馬上就要打敗我們了,這個黑鍋我來背!」如果您是其部下,熱淚盈眶了有木有?!這才是好領導啊有木有?!現代社會幾乎見不到這麽有種的上司啊有木有?!
又,同篇傳記記載,呂布兵敗被曹操俘虜後,冷靜地對曹操建議道「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
從這幾句話中,在下非但沒有看到絲毫喪家之犬的搖尾乞憐,反而看到一股豪邁之氣縱橫紙上!即使是在小命完全捏在別人手裏時,他還能冷靜地找出自己與潛在客戶深度需求的絕佳契合點,並給出有建設性的建議!

那麽,曹操的反應如何?史書記載「 太祖有疑色(差點就被說動了)。」曹操何許人也?他可不是一般的心高氣傲——在他心目中,天下真正的英雄只有兩個!從他的遲疑來看,呂布至少算半個。如果不是此時被劉備點醒,差點就被說動了!
但是在《演義》中,羅先生卻把呂布寫成個貪生怕死的人,還特意杜撰安排了張遼罵呂布怕死的情節,實在是個大大的曲筆。

【結語】
和絕大多數國人的印象極其不同,呂布其實是個心思縝密,有勇有謀,政治天賦極高,政治嗅覺和平衡感極佳,危機應對能力極強,敢做敢當絕不把黑鍋扔給下屬扛,胸有縱橫天下之壯志的血性男兒,鐵骨錚錚之硬漢!

由此可見,當時人們「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的評語,字字真切,絕非虛言!
其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性格弱點。陳壽的評論可謂運筆精當,入木三分,在下只得原文照錄——
「評曰: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實際的軍事才能不足),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溫侯其人,固然可恨,然亦可歎!

我相信,冰冷的历史背后,总会有一丝温暖。

永淳二年,关中大旱。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帝后二人带着帝国的政府班子移驻东都洛阳逃粮荒。不过,皇帝逃荒不能叫逃荒,总归要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封禅嵩山。此时的高宗的头风病已经很严重了,走到嵩山脚下,他已经爬不上去了,由于脑子里的血管瘤压迫视神经,眼睛已经接近两眼一抹黑的境地。这时,一名外国医生、景教徒秦鸣鹤提出了放血疗法,简言之就是用银针刺高宗的天顶。武皇后急了:“混账,怎么敢扎皇帝的头?拉出去砍了!”三国时期,曹操就因类似事件处死了华佗。不过,好在高宗抱定“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让秦鸣鹤试了一把,居然缓解了一下高宗暂时性失明的症状。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以儒家传统的观念臆断,武皇后此刻阻止施治,意在巴不得高宗早日崩御。当然,要是秦鸣鹤一针下去扎死高宗,司马温公估计又要想当然地认为,武皇后明知有奸谋而不制止,显然别有用心。但是,这个道学家好像选择性遗忘了自己后面的记述:高宗睁开眼睛第一件事就是望着妻子武皇后连连惊呼:“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了!”而妻子武皇后,抹一抹眼角的泪花,急匆匆地跑出去扛了一百匹丝帛给秦鸣鹤。或许是武皇后要给丈夫祈福冲喜,于当年十二月四日宣布改元“弘道”并特赦囚犯。但是,衰颓的生命终究再难挽留,是日晚,唐高宗喃喃低语着“为什么上天不多宽限我几个月,让我在长安的土地上咽下最后一口气呀!”告别了这个庞大的帝国和与自己相知相爱、相携又相敌的妻子,武皇后。在他留给唐帝国臣民的最后一份命令里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

遇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有人说,这句话是武皇后授意拟诏书的侍臣加上去的。然而,高宗将国事托付给共同主政二十余年的妻子,既有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的因素,也不乏几分老夫老妻相濡以沫的默契。尽管,在帝国的宫廷里一切都是不纯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令人感到温馨的地方。不管历史如何定论,即便武皇后给高宗写的洋洋洒洒五千言的《述圣碑文》有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谎言,起码还有那百分之一的真情。

几十年后玄宗朝的才女李季兰有一首著名的《八至诗》,我觉得当可作为高宗夫妻的注脚: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晓木曰兮历史系Ljl


颠覆的真相,那就讲个血腥的吧!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之后撤退回陕西,半年后清军进攻潼关,众所周知潼关是西安的门户,所以李自成派马世耀在此与清军决战,开凿了三条壕沟阻击敌人,血战数日李自成精锐略尽,但是清军有红衣大炮(耿精忠,尚可喜的杰作)所以最终还是战败,潼关沦陷,之后根据《明史》记载是英王阿济格发现已经投降的马世耀是诈降而暗通李自成,所以诱杀了马世耀!但是根据当地的《潼关镇志》记载实际上被诱杀的不只是马世耀而是其部下七千人!当时记载是假意宴饮而诱之缴械,之后尽屠之!大家可以借此一窥满清的德行了,连后来清史都直言英王阿济格强忍嗜杀!


万岁1148858845


历史告诉我们秦桧是奸臣、投降派。而赵构是昏君,害怕岳飞迎回二帝,失去他的皇位。但是大家所不知道的是:

一、赵构从末排斥北伐,否则岳飞根本无法统领十万兵马,并且取得先后四次重大战役“健康战役”、“襄汉战役”、“郾城大战”、“颍昌大战”对金国正面对抗(骑兵野战为主)的胜利。

二、迎回二圣是赵构所提,后期岳飞迎合赵构也不提二圣,称宋钦宗“天眷”。

三、岳飞被杀,是议和的结果,主谋是金国派来的内应秦桧。《大金国志》卷7和卷24记载:金国天会八年秋,金国上层在黑龙江柳株开会,议定让秦桧做为金国的内应潜回南宋。在这次会议上有人首先提出派张孝纯,粘罕认为不妥,言道:“此人河东失节,人谁不怨,便去如何得位?得志,唯有桧可用”。在金军再次南侵时,秦桧做为金国挞懒军的“随军转运使”南下,在金军围攻楚州时,秦桧曾为金军写檄文劝降楚州军民,被楚州军民严辞拒绝。秦桧运用亲属关系积及劝说各城守将投降,在他的斡旋下,秦桧的岳父献抚州,秦桧的妻弟献洪州,秦桧岳父的哥哥献袁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和卷29、《大金国志》卷13)。1130年,四年前被金军俘虏的秦桧,忽然携全家南归,他的目的就是促成议和,然而世人不知的是金人手中的王牌根本不是二圣,而是赵构的生母韦贤妃。

四、在秦桧之前,赵构连换十几任宰相,唯独秦桧在岳飞死后当宰相稳如泰山,原因很简单,金人同意议和的首要条件就是秦桧不倒。否则免谈。

五、赵构提出迎回二圣纯粹为了民心,后期再也不提,只有他和秦桧知道赵构议和的目标是他的生母韦贤妃。岳飞也迎合他在奏折中改口称“迎回圣眷”。

六、金人开始的目标并非岳飞,议和也没有进展。后来因岳飞四次大胜,“憾山易,憾岳家军难”是金人一致认识,濠州之战中金兵大胜张俊部(岳飞没参加而是后面赶来),后看见岳字旗闻风而逃过江就是明证。另外1140年岳飞的军队与韩世忠的军队收复了大量的失地,对兀术盘踞的东京(汴州,今开封)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后来岳飞的岳家军又取得了郾城大捷,之后又在颍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在1140年八月十七日岳飞收到十二金牌时,岳飞已三面进逼东京,正面部队已抵达朱仙镇,距离东京不过二十公里,同时金兀术已率部逃出东京渡过黄河,换句话说,东京已是空城,不出两日宋军将攻克东京,收复黄河以北(开封紧挨黄河)。但岳飞撤回后,金兀术派伪军重新占领了东京。岳飞潸然泪下:“十年之功,毁于一日”! 金人不得不把目标转向死敌岳飞。并同意归还赵构生母韦贤妃。

七、在秦桧的担保(性命?)下,赵构和金人一拍即和,岳飞死,赵构生母韦贤妃被金人送回。

八、1115年秦桧病逝,史书上写等秦桧一死,赵构长出一口气说:从此以后,靴子里不用再藏匕首了。可以看出秦桧绝不仅是奸臣,还是叛徒和卖国贼,连赵构也必须提防他。

九、此后金国内乱频生,已无力进攻,北面蒙古、南面西夏皆虎视耽耽。故南宋苟活一百多年并非“绍兴和议”之功。甚至岳飞若继续北伐,虽不能保证独力(南宋)灭亡金国,至少还可收复大部分大好河山,进而在后期可以与蒙古分庭抗争。

十、秦桧第一个目标是诬陷韩世忠(曾派人喑杀秦桧)谋反,他派岳飞和张俊巡视楚州,但岳飞不肯诬陷韩。岳飞死后,他马上对一同害死岳飞的张俊下手,迫使他交出兵权。

十一、南宋“中兴十三功”对岳飞的“健康战役”、“襄汉战役”、“郾城大战”、“颍昌大战”只字不提,缘自赵构、秦桧等不遗余力篡改历史,抹杀岳飞战功的努力。根据宋史记载秦桧担任宰相十四年且“兼修宋史”,但还有很多东西被记录下来无法抹去:《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数》:逆亮南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金章宗在1206年招降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十二、赵构为救生母韦贤妃不惜任由秦桧操作杀死岳飞,甚至还篡改生母韦贤妃的年龄(增大十岁)以掩盖她受辱的事实,实为葬送南宋王朝的第二大罪人,秦桧卖国通敌、陷害忠良、倾覆南宋的罪行堪称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不容否认!因此岳飞冤案的主谋正是秦桧而不是赵构!


明月山脉


1: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杀兄弟。

2:岳飞风波亭冤案的主犯是宋高宗赵构。

3:建文帝肯定是被朱棣杀害后毁尸灭迹,然后宣称“失踪”,以便于朱棣当皇帝的顺理成章。

4:屠城是胜者为王的常用手段。朱元璋也是靠屠城打败张士诚陈友凉的。与清军的屠城是一个类型的行为。要谴责清军的屠城,就应该同样对待朱元璋的屠城(例如朱元璋下达给徐达的关于无锡的屠城令,就至今保存在南京博物馆)。


景新59


历史上被颠覆的真相其实没有那么多,更多的不过是立场不同带来的描述角度不同,以及真相的完整程度不同而已。

但是,悟空大V们扯淡的心是骚动不止的,道听途说的本领也是高强的。所以,在被回答下,有很多所谓“颠覆的真相”,我是来打脸的,把他们颠覆回去。

第一,禅让制的真相

有大V说,“儒家推崇无比的古代禅让制,其实只是权力斗争的遮羞布。尧帝在失败后以百岁之龄死于远离国都的山谷,舜帝同样死于蛮荒之地九嶷山”。首先,这一记录来自晋国国史,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竹书纪年》,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的记录,另外《韩非子》也有涉及。

儒家真心是个黑锅王啊。帮帮忙,儒家什么时候推崇禅让制了?儒家要的是尽复周礼,人家是要家天下好不好。推崇禅让制的是墨家啊!墨家啊!墨家一直在干禅让的事情好不好。顾颉刚的《古史辨》第七册里也明确有:“这是墨家为了宣传主义而造出来的”。

那么禅让制到底存不存在呢?这事真心得靠考古。于郭店一号墓的《唐虞之道》及《穷达以时》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收录的《容成氏》和《子羔》都言及上古的禅让。其中,《唐虞之道》还明确将禅让制度与利天下的观念联系起来:“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禅而不专,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仁之至也。”

实际上,上古帝王的禅让,从根本上来说,是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的“两党政治”,两大集团建立在共同打击苗蛮集团的战斗友谊的基础上,双方轮流执政。如同今天的美国的两党竞选一样,权利的更替必然不可能是和善的,但是绝对不是一个接一个的政变。不然两大集团早就分崩离析,拉起人马怼起来了,还哪里来的良好局面?

第二,竹书纪年这本书

自打这本书被发现啊,那简直就是民科的心头宝啊。动不动就说“历史的真相”什么什么的。帮帮忙,哪个历史学家敢说竹书纪年一定是信史?最多只是说武王灭殷以后的可信度较高而已。而且,竹书纪年是晋代盗墓者挖出来的,经过整理,而且战国文字很多都失传了,当时又没有现在强大的考据手段和工具。最要命的是,这本书在宋代还“亡佚”过!南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出过各种版本,一直到1981年王国维对这些版本进行综合校订才得出现在的公认版本。帮帮忙,谁能告诉我这本书的历史价值一定比史记高?

一个显然的栗子就是伊尹放太甲这一段。竹书说是政变,伊尹流放了太甲,太甲回头杀了伊尹完成了王子复仇记。看起来似乎这段更真实,符合我们对权力的一贯认知。实际上呢?现代考古工作对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并且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整个商代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基本上说明竹书这一条是扯淡的。

第三, 秦末起义大潮中,沛县的父老起义时,公推的首领其实是萧何,曹参

我草,我第一听说起义这种事情还搞全民公投的!沛县的父老乡亲,大家一人一票决定造反,然后推出售萧何和曹参做首领。哈哈,谁比谁傻啊!再说,凭什么是他们俩啊,县长还在呢好不好?这事都不值得多说,随便百度一下就可以了。

第四,秦桧是金国派来的内应

这一论断充分体现了南宋集团集体的低智商,以及政治工作水平的落后。这种国家简直就是废物啊,死了算了,怎么后来还抗了十多年蒙古人呢?

大兄弟啊,看书要认真啊!什么时候《大金国志》这种东西都能拿来当正史了!这种作者连他妈名字都不敢写的东西都能拿来当正史了!还有天理吗?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可以写进历史教科书了吧?

第五,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其刽子手其实并不是满人,而是汉人李成栋

我去你妈的满清野猪皮洗地者。“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不是你们野猪皮家发布的命令?李成栋当时不是你们猪皮家的高级将领?他难道不是屠杀有功被提拔成江南巡抚?下流!无耻!孙子!


你们啊还是要多看看书,多涨点姿势!不要骗人!骗人是不对的!!


郝子曰


说实话,颠覆的历史真相太多了。

如暴虐无道的纣王,根本没那么残暴不仁!

开创盛唐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并不是那么贤明!

李渊长子李建成不是那么无能!

康有为是个贪图享乐的好色鬼!

还有……

历史是人写的,所以总会有很多的错误和偏见!如果你能了解这些之后,或许会毁三观!


幺幺龙


真相?假相?又有谁能辨的清呢?

比如,三代之时,禅让为主。但是也有传闻说,舜囚禁了尧八年之久,中间还把尧的儿子丹朱全家灭族,只是为了防止丹朱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后来还杀了禹的父亲;禹即位后更是把舜放逐到了湘水,舜抑郁而死。参见《竹书纪年·五帝纪》。

是真相还是假相?我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