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能承受多大直径的小行星的撞击而保持现有生态不被彻底毁灭?

冬季春醒


直径超过1公里的小行星,就可能造成大范围的灾难,碰撞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会爆发强烈的冲击波、地震,摧毁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系统。

6500万年前,与恐龙灭绝相关希克苏鲁伯半岛陨石撞击,直径10公里,撞击坑范围180公里,撞击造成的破坏波及大半个北美,因为是撞击在海洋中,附近的海水沸腾,蒸发形成的热浪摧毁了周边的动植物,造成的“核子冬天”(小行星蒸发,在空气中重新凝结成尘埃,遮蔽阳光),使得全球气候突变,陆地植物种类更新换代,被子植物逐渐大范围繁殖,恐龙因为不适应吃被子植物,逐渐消失。

据科学家估计,这颗小行星撞击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80万亿吨当量。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力自然要比这个小的多,但依旧可以直接毁灭一个大型城市。不过对虽然可以影响地球一定范围内的生态,但生态系统都有比较强的调节能力,只要地球存在,地球生物没有全部灭绝,最后又会逐渐重新归于稳定。

地球历史上遭受小行星撞击非常常见,未来也几乎肯定还会有撞击。小行星撞击代表着灭绝事件,但同时又可能是一轮新的生物爆发的机遇。地球海底岩层下1000米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种群,它们几乎不可能被撞击事件全部毁灭,只要它们存在,地球生命将在很长时期内都不会灭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