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思維方式,是你進入心理學專業後漸漸形成的?

ou-zhou


從極端走想平和

童年時期的一些遭遇以及青春期心理發展遇到的一些問題使得我當時的思維是比較負面和極端的,所以,在情緒和行為上也的確給我造成了很多的困擾,乃至初中到大二都給我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所以,可以說,學習心理學也是我自我改變的一個初衷。

1、內省的思維方式;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內省是我們對於自身心理狀態的一種察覺和思考,由於外界和他人是一種不可控的因素,所以,往往我們在糾正思維方式的時候必須得向內去尋求答案。

內省最大的目的在於,我們能夠時常對自我進行必要的思考,以此來提升我們對於自我和外界的一個心理感知程度。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快、更有深度的發現我們所出現的各種心理過程的關鍵原因。

這種思維能力對於調節我們的情緒以及不合理的思維狀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2、

客觀性思維方式;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地可能會陷入一種情緒或者群體性心理的導向當中,這就可能會導致我們缺乏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在我們發表言論或者開始為一件事情發洩情緒時,客觀性的思維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站在一個合理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這種思維方式聽起來沒什麼,但是現實的作用卻是,他能夠幫助我們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負面情緒以及培養我們合理的價值觀。


3、深度思考的能力;大多數時候,我們在思考一個問題的時候,只是將問題與答案浮於表面,所以,我們很難從思考當中獲得正確的答案以及其他的幫助;而深度思考是一個完整的思維邏輯的過程。就如我在做心理諮詢一般,通過和來訪者的訪談得到的線索,各種資料的判斷以及經驗上的判斷,我才能得到更好地深入來訪者的內心深處以此得到更好的治療方案。

很多我們認為難解決的問題也是如此,我個人對於深度思考有這樣的一個理解和流程:確立問題目標(核心目標)—收集相關資料(腦中既有的資料以及外界收集的資料)—驗證目標(看看你對於核心目標的設立是否正確)—解決問題的思考(其實在收集資料和確立目標之後,這個思考過程是我們大腦自然運轉的一個過程)


心理學了個啥


在我進入心理學專業後,漸漸形成了如下思維方式:

1、我為什麼會這樣?每當我遇到任何帶來情緒擾動的事,比如生氣、挫敗、我都會忍不住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樣呢?我是怎麼了呢?這跟什麼有關呢?”,然後我就能迅速地從情緒裡平靜下來,開始去思考原因,慢慢找到事情發生根源,通常解決問題的方案也會隨之慢慢浮現上來;

2、這就是生活啊!每當遇到一些令人沮喪但又無可迴旋的事情,我就會這樣對自己說,然後體會自己的感覺,並等著那些感覺慢慢散去。作為心理諮詢師,在內心裡跟自己對話就像走路呼吸那麼自然。這也是安撫自己,幫助自己好起來的方式。

3、我是感覺到什麼了嗎?每當我新接觸一個人,因為需要和這個人達成進一步合作,然而在和這個人交談過程中,總是覺得有一種怪怪的感覺,或者感覺胃裡不太舒服,我就會這樣問自己。做心理諮詢師久了,讓我對自己的感覺非常敏銳,並且也會選擇信任自己的感覺。

4、那個人是怎麼了呢?每當我聽了一個故事,或者看到某個人有一些特別的舉動,我總是不由自主地想一想那個人可能性的原因。在我的思維習慣裡,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表現出某個行為、某個狀態,當然也不會無緣無故有某種感受,某種思想。

5、每個人都很不同。在諮詢室裡見了各種各樣的人,我從未見過兩個一樣的。我決不可能把A那裡得到的經驗,用在B的身上。這讓我習慣性地保持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尤其是當我剛見到一個人的時候,我幾乎不做提前的假設,而是好好地去了解面前的這個人。




心理師肖雪萍


這個問題有點水平,可以作為心理學學習者自我總結的一個方面,蠻有討論價值,也因此,我忍不住想說點什麼。

心理學如同哲學。

我一直認為心理學和哲學一脈相承。不管東方還是西方,哲學最初的思考和終極問題都圍繞著“”本身,都是以“人性”為切入點,而後展開。

哲學發散孕育了很多學科,但心理學分化得比較晚,而且接過了有關“人性規律”的探討。

人性,直接關乎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看法,這些看法關係著我們立足於世最基礎的東西,所以更準確點說,心理學是一種生活哲學。

學了心理學,我變得更理解和尊重。

不學心理學,我以為你的生氣就是生氣,你的憤怒就是憤怒,我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你的生氣和憤怒,唯有沉默不語,視而不見。

不學心理學,人們容易有一個誤解:誤以為大家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誤以為大家看到的是同一個太陽,誤以為我們在同一個時間地點看到的是同樣的山川河嶽……

其實,不是這樣的。眼睛一樣,心卻不同!

學了心理學,我知道你情緒傳遞出來的信息,我知道你行為模式背後的原因,我知道為什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知道你在某些時刻你為什麼會流下在別人看來“莫名其妙”的眼淚……

或者,哪怕我不知道,我也知道你有你的成長經歷與秘密,我表示理解,還有尊重。

我不會像以前一樣,以一種或怪異或嘲諷的眼神去看待這個世界不可理解的人和事。

學了心理學,我變得更寬容和平和。

不學心理學,我會生氣你的生氣,我會憤怒你的憤怒,你爬過來刀槍棍棒,我丟過去斧鉞鉤叉,我們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學了心理學,像豎起了一面鏡子,我從你身上看到了我自己,他心皆我心

聖人心如明鏡,物來則照,物不來亦不強求。

我雖不是聖人,但開始感受聖人之心,高山仰止,心嚮往之。

我開始聆聽人世間各種身份的各種經歷,我接受並理解。我越來越少出現驚訝的目光和評判的語氣,我知道,每個人都在努力進行自己的修行,以達到各自的平和與寧靜。

心理學是不歸路。

我們常說修行修行,修的是心,行的是路。

學心理學,就是學如何讓自己生活得更快樂、更幸福,如何在自己經受苦難時更豁達、更從容。

題中的“思維方式”,我更喜歡替換為“認知觀念/態度”,當你開始從內心深處去認同、去接納、去實踐這門生活哲學,你就走上了這條不歸路。

人生,不就是一條不歸路麼?!

如果你正在認真地思考生活,學點心理學吧!

人人心有明鏡,人人心性自足!

蘇幕延,胡言敬上!


蘇幕延Psy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有意思的學科,外行人可能認為這門學科是枯燥無味的,但真正入門心理學之後,你會發現整個世界都變得不同了,以前你看問題的角度可能只有一個,但如今你可以從不同的方面去看待這個世界,每一個角度又會給你帶來不同的觀感。

心理學不僅僅可以帶我們來客觀中立的看待整個世界以及世界的現象,同時它還可以告訴我們,人類究竟是基於怎樣的原因才試圖讓自己發展,並且希望看到整個世界的本質,心理學研究一切關於心理的方面,它甚至會研究人類為什麼會相信心理學。


對心理學領域的人來說,懂得越多反而會讓他們更加敬畏未知,不知道大家有聽過換位思考嗎?

換位思考是目前心理學對最被社會上所應用以及接受的一種心理學方法,一件事情我們用原有的角度去看待時,它可能永遠都是正確或者錯誤的,然而當你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再度看待這件事情,那麼事情的本身很可能會產生極大的轉變,舉個簡單的例子,對你來說,砍伐一棵樹木可能只是你要拿回去蓋房子,而對居住在樹上的小蟲子來說,是你毀滅了他們的家園。


心理學跟科學息息相關,而現代科學有很大一部分建立在概率學與統計學身上,心理學也不例外,大部分的心理學成果都是運用統計學而計算得出的,人們可以計算出一個人有多大的概率出現抑鬱症,有多大的概率可以治好,在心理學的領域,凡事是沒有絕對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關注小明的兩個原創頭條號。《趙小明心理團隊 》與《心夥伴》~被頭條網評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類專欄。

趙小明 央視財經頻道特約心理專家


心夥伴


首先是從行為角度看待他人,看待社會。

和絕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心理學研究的核心不是“心裡想什麼”,而是人的外顯行為,只有外顯行為才能被記錄,被複制,才是科學實證對象。在一些情況下,心理學家只研究外顯行為,比如商業心理學研究購買行為,只研究數量,品種,購買時間等等,不關注什麼動機引發這些購買行為。另一些領域比如情緒,需要研究內心活動,但現在也主要通過表情這些外顯行為來研究。

這種研究傾向很象法律工作者,他們不關注“犯意”,只關注犯罪行為。你腦子裡想什麼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做了什麼。

長期接觸心理學,就會形成行為優先的傾向。比如大家都在研究馬雲有多少錢,王健林有多少錢。如果是心理學家,就關注他們靠什麼賺到這些錢。當年怎麼創業,遇到困難怎麼解決等等。

提到文藝,大家立刻想到很多小說,很多繪畫,很多音樂作品,心理學家則關注它們是如何被創作、被欣賞,又如何在人群中傳播。

提到科學,人們就想到很多公式,定律,心理學家則關注的科學家們進行探索、發現、測量、實驗這些實際行為。

提到愛情,人們更是有很多浪漫的描述,心理學家主要關注確定戀愛關係的兩個人之間如何互動。比如一個人生病了,另一個人是否會放下手裡的事情去照顧對方。

不關注動機、意圖這些內在因素,把行為放到首位,這是長期學習心理學形成的第一個傾向。它會養成一種坐言起行的好習慣,能改變環境的是你的行為,不是你的思想。

其次,越學習心理學,身心同一觀念就會越堅定。

心理活動領域歷來是迷信與偽科學的重災區,就因為人們認為心靈可以獨立存在,可以繞過身體這個物質基礎。但是心理學卻越來越深入地發現了各種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現在的研究工具遠比以前先進,可以深入腦部研究各個區域的功能,精確到毫米級。並且也發現了上千種生化物質可以對人類心理形成影響。

比如現在人們習慣於通過網絡間接交流,而且不用視頻,只用文字。生理學家就發現,腦部在面對面直接交流時要啟動兩個信息通道,一個用於傳輸對方的語言文字,一個用於傳輸對方的表情。間接交流就只啟動一個信息通道。長期間接交往,表情識別功能就退化。象這種精細的功能劃分,讓人們對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知道得越來越多。

所以,越學習心理學,就越知道心理不是件神秘的事物,距離迷信和偽科學就會越遠。


科技文化鄭軍


挺多。首先,會去思考對方話語、行為背後的原因和渴求。在沒有學心理學之前,如果對方說了傷害我的話,或者做了傷害我的事,我基本不會去想她為什麼要這麼說或者這麼做,只是純粹的生氣,然後拒絕再聯繫,經常會導致一段關係就此結束,但是現在,哪怕對方說了傷人的話、做了傷人的事,我會去想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做,比如對方為什麼突然不接我電話?或者突然對我冷言冷語,細想其實就會發現,其實這也是對方在乎我的方式之一,因為我不能理解他或者回應他,所以他會生氣或者冷言冷語,其實他想要的是我能去解釋和挽回,而不是真的不想繼續這段關係。以前因為學生不守紀律沒少生氣,現在每次看到學生不守紀律,不再只是簡單的訓斥,而是耐心詢問或者去了解不守紀律背後的原因,而學生看到我的真誠,也會願意跟我訴說,其實大多數時候的不守紀律只是因為任課老師不負責任,所以反抗。

其次,凡事喜歡去搜集證據。之前聊天的時候基本是天馬行空,隨意蓋棺定論,比如因為孩子幼兒園每個學期都漲價,就覺得園長惟利是圖,和大家一樣,很不喜歡那個園長,但是現在,不會再輕易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講究證據,比如漲價的依據是什麼?是隨意漲的還是因為加了新的課程或者進行了新的培訓。其他的還有很多,比如辯證的看待問題,比以前更富有包容心,也更能夠耐心性子等等。


希樸羊


因為我本科是學習物理學的,所以在進入心理學專業之後,我認為最重要的思維方式,應該是一種從對物質世界進行認識的角度,形成了對精神世界應該如何看待和認識的這樣一種思維的角度。

物理學對物質世界的描述,是非常“唯物”的。我們學習物理學,從來都不需要去質疑研究對象是否存在,質量——重量,作用力,密度,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且這些物理特徵都是普遍存在的。而進入心理學專業,開始理解人的行為和精神世界之後,我發現對於心理和精神世界來說,要明確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意識的世界是彼此有所關聯但又不相同的幾個維度。“Help Me"可以是一句寫在紙面上的實在存在於物質世界之中的句子,但如果是用紅字寫在綠背景上,那麼對於紅綠色盲的人來說,他是“看不見”有這行字“凸顯出背景的,在他對面前這張紙所表徵(對,這是一個心理學重要的概念,表徵)出的精神世界中,不存在這句話。而即使不是紅綠色盲,都看見了這句話,對於學過英文的人來說,這句話可以是一個人在向他傳遞請求幫助的緊急信息,而對於不會英文的人,這只是一個什麼人寫下的東西,沒有實際含義。對於能看懂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會因此發生一系列變化,我是否要幫助這個人?他遇到了什麼?有沒有危險等等。而對於看不懂的人,則可能只是”哦這兒有一行字“。同一個物質世界,可以在不同人那裡產生不同的精神世界——這就是我們的大腦對物質世界的”表徵“所帶來的一個新的維度。

這就是我進入心理學之後逐漸形成的認識世界的新思維。


鯨魚小星球


首先需要說明一點的是,學習心理學專業對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影響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大,大部分人是在大一時候進入的心理學專業,大學是一個人成年後思維方式形成和成熟的重要階段,所以心理學專業並不具有絕對的影響。在此列舉幾種和心理學專業有關的思維方式。

一是社會交往中的思維方式。認識了新朋友之後,注重自己和對方的自我表露是否程度相稱;同時也更注意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即換位思考;同理心較強,有時甚至會以對方的喜怒哀樂為自己的喜怒哀樂。

二是以更為辯證的眼光去評價他人。一個人表現出好,不一定是真的好,表現出壞,不一定是真的壞。這裡面可能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可能有後天的原因,可能是個人的因素,也可能是情境或群體的影響。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有的,只是一個個多面的、有血有肉的人。

三是習慣用數據來評判一個說法或觀點的科學性。你說是這樣對吧?那你拿出研究數據來,以分佈科學的樣本估計一下整體,概率大我就承認。對一個觀點覺得再合理,始終也只是主觀判斷,用數據說話是科學心理學與民間心理學的重要分水嶺,也是心理學成其為一門科學的基石所在。

四是思維方式變得更加積極。因為對很多事情的成敗都能有一個明確的主觀歸因,所以對挫折看的比較透徹,更注重找出阻礙因素以做好下一次,而不是自怨自憐。另外,在知曉了心理暗示的強大作用之後,也時刻注重對自己進行積極暗示,保證心態的平衡,不至於自亂方寸。

即使不學習心理學,可能也會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學會以上思維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心理學有助於將這些思維方式與實際面對的人和事對應起來。所以,與其說是“形成”,不如說是“強化”了這幾種思維方式。

關注“鵜鶘心理陳小康”頭條號,用心理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鵜鶘心理陳小康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不但可以帶我們認識客觀世界,同時還可以帶我們認識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本身。認知的過程是十分有趣的,心理學告訴你的,是你如何從無到有的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人是如何從懵懂到智慧 ,為什麼影響人發展的因素那麼多,但人依然遵循某種規律來發展自己。

1.換位思考,兒童發展心理學告訴你,人在小時候照鏡子都分不清鏡子裡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因為主體、客體觀念的形成是在你長大一點時才形成的。比如把玩具拿走,離開的小孩子的視野範圍,小孩子就自然的認為這個禮物失蹤了,沒有了,但再長大一點時,你把玩具拿走,小孩子就知道,這個東西還在,但我看不見而已。這是或許是最早的換位思考了吧。在我們看不見、不瞭解的領域,總會有一些智慧存在,你需要學會接受它們的存在,尊重這種和我們眼中的不同。

2.用概率來分析問題,有人或許不知道,心理學是一個和統計學打交道非常多的學科,眾多的心理學理論都是基於一定數量的實驗總結得來的,它們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定理,卻代表了大部分人身上的規律。所以,我們看待問題時,需要考慮的是大多數人怎麼想?極端人肯定會有。我們如何去平衡事件發生後大多數人的意見,需不需要針對處於極端值的這些人做一些應對的措施?學習心理學後,你會喜歡用數據來說話,你會不輕易接受很虛妄的結論,也會很慎重看待那些看起來很荒謬其實可能是正確的言論。

總之,心理學教會一個人用更為科學的思維,更嚴謹的邏輯,更包容的心態,看世界。




心理諮詢師四四


1、人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

2、聚焦於問題解決,而不是聚焦於問題。

3、以系統論、發展論的方式看待問題,而非以孤立、僵化的方式。

4、理解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關聯,也尊重人與人、人與事之間的距離和界限。

5、信任人的潛能,但知道自己的侷限。

6、願意原諒自己。

7、不輕易下結論。

8、敬畏之心。

9、更多的好奇。

10、更多的迷茫和和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