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小孩子喜歡跟家長“對著幹”?

鍾勇180607335


我家的大寶現在2週歲半,在她剛剛步入2歲時,我們就明顯的感覺到她不像以前那麼乖巧了,嘴裡開始出現“不行”“不對”等類似頂撞大人們的話。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變得不聽話的表現,恰恰相反,這表明孩子步入了她人生的第一個小叛逆期,這一時期,孩子小小的內心總是覺得自己長成了一個小大人,大人們能做的事,她也能做,逐漸有了自我意識。

而且,開始變得有些完美主義,比如我家大寶在喝礦泉水時一定要把瓶子的商標對準自己,然後再喝;和大人擺積木,一定要擺得直直的等,否則她就會說這不對,那不對。

這是孩子的第一個小小的叛逆期,到了孩子6歲左右,孩子還會迎來另一個很重要的叛逆期,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的孩子會更加“難管”。

他們的自我意識較之前有了更大的發展,成人感更加強烈,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更多,一旦什麼事情達不到他們的預期,他們更會和家長“對著幹”。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到了這個時期,家長首先應該為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感到驕傲,但同時也要做好應對他們叛逆的準備。

還要多多關注這一時期孩子的各種表現,多學習一些育兒知識,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內心是很敏感的,一旦成人受不了而採取粗暴對待的方式,會在孩子的內心留下不小的陰影,進而影響他們的成長。

也許短期內我們可能看不到這種不利影響,但有可能這種影響會在他們長大成人後才出現,到時候我們會後悔莫及。

所以,教育孩子從來都是一門藝術。


文會幫


一、本能使然

這是人類基因密碼的本能,當受到威脅的時候,人的本能就會反抗,向威脅者示威,以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這是一種自我本能的保護。小孩也是人,是人就喜歡反抗,這是一種本能,正常現象,家長要正確看待。


二、刷存在感

有的小朋友和家長對著幹,是為了刷存在感,這種孩子可能平時家長對她比較忽視他用對著幹的方式來引起家長的注意,使家長重新圍著他轉。對待這種刷存在感的孩子,家長就不要跟他斤斤計較,建議採用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自然就會偃旗息鼓,你如果跟他對著幹,他會更來勁兒,到時候收不了場都很尷尬。


三、心理逆反

第三個原因呢,就是孩子在心理逆反期的一種反應。一般來說兩三歲的時候有一次逆反期,七八歲的時候又有一次逆反,十一二歲的時候還會有逆反,十五六歲的時候又會有逆反。這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他慢慢發現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意見和主張,他需要表達出來,這樣的孩子其實是在慢慢走向成熟。

教育不易,且行且關注。


明白說教育


孩子今年7歲了,算起來這是我們家孩子的第二個叛逆期!

他不再崇拜父親,喜歡挑戰母親的權威。面對他的叛逆,我是高興又擔心!

其實,叛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叛逆的傾向。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來說,它也不過是暫時的,而且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理解父母的用心。

撫養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場漫長的長跑,而途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障礙。在這重重障礙中,叛逆期也許是路上的一座高山了。


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叛逆期都有很大的成見

通常我們說的叛逆期,就是孩子不聽話、自作主張的時期。這樣說,是不是就好理解了?這樣的理解,是不是讓你聽起來感到更加深刻?

那每個孩子的叛逆期都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不聽話”“學習沒精神”“做事不積極”“回到家裡拼命地玩遊戲”“講道理不管用”“油鹽不進”……在我們看來,還沒長大的孩子,有時候會處處覺得自己很有理,處處和我們對著幹,就是不服管,就是不聽話,這就是叛逆期的表現。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一個乖巧溫順的孩子當然更討人喜歡,聽話最重要,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多好。

乍一看來,糾正孩子的叛逆似乎沒有什麼錯誤,畢竟孩子的確也是在某些方面與我們的期望有所差別,或者說在我們的教育觀中存在不聽話的表現。

可是再好好想想看,孩子的叛逆從何而來?他的叛逆到底應不應該被稱為是“叛逆”呢?

在人的一生中,通常會出現三次叛逆期,其中第一次叛逆期在2.5~3歲之間,第二次叛逆期會在7~9歲之間,第三次叛逆期會在孩子12~15歲之間。

-01-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左右

孩子2.5~3歲的時候,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感到無奈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

此時,他的腦袋正在快速構建自己的世界,於是他的意識會認為一切都是他的。所以他需要什麼的時候,會直接去拿,而不管這是不是他的。

如果這個東西是需要買的,或者是別人的東西,爸媽就會去制止他。而制止他的後果,就是孩子的哭鬧。

-02-

第二個叛逆期: 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在7-9歲的時候會迎來第二次叛逆期,通常和他上小學的時期是比較吻合的。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03-

第三個叛逆期: 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在12-15歲之間,還會出現他人生中的第三次叛逆期,這通常是伴隨著孩子的青春期而來的。孩子此時的視野和見識變得更加寬闊了,他會發現他學到的內容和看到的社會是不相符的。

此時,他開始嘗試按照社會的方式去理解學校的學習。這在“大人”的眼中是比較“反動的”,於是大人開始了“鎮壓”。最終,基本上會以小孩的無奈接受而告終。

以上就是通常對於孩子叛逆期的認識。

然而,所謂的“叛逆”,真相是什麼呢?

“叛逆”是高高在上的成人對孩子輕視的一種定義

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後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

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於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症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症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並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


邱邱嗶生活


為什麼有些小孩子跟家長“對著幹”?

生養一個孩子真不容易,無論是在經濟方面的付出,還是在精力方面的付出,都是父母所要面對的,尤其在孩子的教育成長方面耗盡了父母的心血。孩子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隨著年齡逐漸增大,尤其到五、六歲開始,就會自然而然的提出一些五花八門的問題,有時讓家長很難應對,也很難解答。這說明孩子有自己的思想意識了,已經開始觀察各種事物的現象了。

隨著人類的進化,現在的小孩子成熟的年齡越來越小,聰明伶俐、觀察父母的喜怒哀樂表情,甚至犟嘴、不聽父母的話、不讓他(她)幹什麼,他(她)偏要幹什麼,常常和家長對著幹。這樣的情況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可以肯定的說,孩子一天比一天長大了、聰明瞭、有了自己的小主見了、有思想意識了、有自己的判斷力了,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同時要注意孩子的思想及行為動向,要加強引導,儘可能的解答他們(她們)的提問,逐漸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健康的成長。

下面分析一下為什麼有些小孩子跟家長“對著幹”?

一、跟家長對著幹的小孩子,一般都是很聰明的孩子,他們(她們)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問為什麼,求知慾望大,往往父母不讓乾的事,總是有自己的不同判斷力,試想去嘗試。所以,與父母拗勁,乘父母不注意的時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小孩子的這種情況,說明小孩子有很強的求知慾望。如果做對了,孩子很開心,如果做錯了,至少在同類事件中,會影響到孩子一輩子都不會去做同樣的事情。簡單舉一例,親戚的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跟他講,插線板子千萬不敢去碰,可是有一天他乘父母在廚房做飯的時間,偷偷的將自己的小手插進插座眼裡,被電觸了一下,哭的稀里嘩啦。從此,直到成家都不敢去亂碰帶電的任何東西。五六歲的事,記了二十多年。這也說明一個問題,小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在實踐中成長的過程。

二、跟家長對著幹的小孩子,充分反映了成長過程中的逆反心理,這是每個小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的一段經歷,每個小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求知慾,往往家長和孩子們想的層次深淺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就會出現逆反心理,就會和家長對著幹,孩子們用自己的盡有的思維方式去和家長反駁,去證明自己的能力。對於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耐心說服、引導、哄勸,千萬不要呵斥、打罵,尊重孩子成長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各種逆反心理問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是父母的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

孩子的天性是簡單的,童心是非常純潔的,隨著一天一天地長大,孩子們的性格、喜好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思想也越來越漸漸成熟,同時逆反心理也越來越強。所有這些情況,都足以證明孩子的發育是健康的,對於出現的逆反心理,家長要及時疏導,分析小孩子們為什麼要和家長對著幹的心理,把好脈搏,有的放矢的有針對性的去教育與引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家長,關注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心理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努力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最好的方式方法和教育水平,讓小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這是所有家長所必須付出的努力與代價。


晨曦74876505


這是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的一個轉變過程,很小的時候他沒有自主意識,要依靠父母,什麼都是從父母那裡看到的,所以他聽父母的話,那是他覺得父母是對的。慢慢長大一點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時,就要按照自己的思想來做,他也不是說要跟父母對著幹,而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這時父母不要驚慌發火覺得反了跟我頂嘴了,這恰恰是孩子成長的標誌,可以耐心聽取他這樣做的原因和想法,做他的傾聽者,跟他談心讓他願意和你交流,再慢慢劇導他正確的處事方法,這樣就不會和你對著幹了


我愛星空127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關於父母或老師的三種教育模式。

嚴厲型,嬌縱型,正面管教!

嚴厲型的父母或者老師,總是喜歡過度的控制孩子,雖然有規矩但是孩子沒有自由,總是制定規則給孩子,卻不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當孩子違反規則的時候總是受到懲罰。不得不承認懲罰從短期來看是有效果的,但是要關注長期後果。

嚴厲型管教的問題在於,不良行為雖然一遭到懲罰就會立即停止,但不久就會再次出現,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更重要的是懲罰所帶來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每個父母都不想看到的,也會危害我們的孩子一生。

懲罰的長期效果

懲罰的長期效果就是孩子經常用以下四種行為來作為回應。

1. 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報復——“這回它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

3. 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 退縮

a 偷偷摸摸——“下次我絕不讓他抓到”

b 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孩子們通常不會清醒的意識到自己在遭受懲罰時內心所作出的決定。然而,他們未來的行為就是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要讓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想想自己小時候或者最近受到犯錯的時候,受到懲罰的時候,我們自己心中的想法吧。你當時想的真的是以後不再犯錯了?還是下次一定小心點決不能讓他們發現?

過度控制對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時,代價是什麼呢?研究表明,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順從。

而驕縱不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種羞辱,並會造成一種不健康的相互依賴。

正面管教則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驕縱的教育方式。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以和善與堅定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技能。

和善與堅定並行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和愛意。堅定的重要性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 到底怎樣才算和善而堅定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舉例告訴我們,假設孩子跟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走開就是你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而且,這樣做也給孩子樹立了一個最好的榜樣。請記住,和善等於尊重。

不良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孩子的種種不良行為。《正面管教》中,簡.尼爾森通過重新看待不良行為這一章節,告訴讀者不良行為其實是小孩子作出的“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是孩子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試探。而所謂的每一個不良行為的背後都有其原因。而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當我們感覺我們的孩子總是令人煩惱,總在不停的打擾別人,這也許就是孩子在尋求我們的關注,

當我們的孩子總是抱有我說了算的想法,說明他在尋求權利。

當孩子總是說些難聽的話去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他的目的是報復。

最糟糕的是那些,總是消極,毫無改進,毫無反應的孩子,他們則是放棄了自己。

知道了孩子行為的目的,我們就能針對性的去解決問題,書中詳細的講解了如何分辨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以及如何正確處理。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總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而正面管教則關注於教給孩子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關注於解決問題。整個過程中孩子是積極的參與者,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熊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大多數的責任需要父母承擔,每一個熊孩子都是缺乏關愛,缺乏信心的孩子。他們更需要我們更多的愛。打他雖然當時見效卻只會帶來後期更多的問題,真正的教育,不用打而是用正確的方法教。 作者原創作品,不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搜索 讀書 早期教育 嬰幼兒護理 育兒


麋鹿之約


1.可能是不想被管著的感覺,故意挑戰父母。

2.可能是有自己的想法了,不認可父母的想法。父母並沒有說服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