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金额超60亿,碳交易市场的商机来啦!

处在拐点中的碳排放交易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词。“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们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的制度创新。”在日前召开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说道。李高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部“三定方案”公布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亮相发布会的“新司长”。

成交金额超60亿,碳交易市场的商机来啦!

这个规模也远远超过世界上正在运行的任何一个碳市场。截至目前,试点地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达到了2.7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超过了60亿。而在节能减排降低碳强度方面,开展碳交易试点的地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近50%,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这也意味着,我国提前3年实现了2020年的碳强度下降目标。据估算,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排放,将相应减少约3.2公斤二氧化硫和2.8公斤氮氧化物排放。

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的发布,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正式启动。此后,针对2016年、2017年的碳排放数据报告、核算、核查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在此之前,从2011年起我国就开始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2013年,深圳率先启动实际交易,拉开了中国碳市场的帷幕,各试点省市随后也逐步启动运行。从2014年开始,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

从企业角度来看,碳交易排放将激励其一方面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通过科技创新降低排放强度,另一方面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诚如管理水平高、单位产品排放低的企业,随着碳市场的实施,它生产得越多,获得的配额相应的就会越多。根据当前的试算结果,80%的企业获得的配额与其排放量基本平衡,略有不足的可通过强化节能管理等手段自我消化。

成交金额超60亿,碳交易市场的商机来啦!

据世界银行预计,2020年以后,中国碳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对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工作安排上来讲,要按照先易后难、稳中求进的工作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碳市场建设。”李高进一步指出,此外,还要建立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随着整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平稳启动、平稳运行,逐步扩大参与碳市场的行业范围、交易主体范围,增加相应的交易品种已是大势所趋。

接下来会加大相关工作力度,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整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上线交易,充分发挥碳市场对减排温室气体、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的作用。生态环境部还将围绕碳市场开展对相关部门、地方、企业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能力建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和配额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能力建设。李高在发布会上还透露,将加快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出台,相关的配套制度都在起草过程当中。

为进一步加快碳市场建设,完成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成为题中之义。除了2014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以外,目前发挥效力的主要是地方性政府规章和政策性文件。

作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运行的基础法律框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经多次修改,现正在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尽快出台。而条例出台后,将对企业的履约能够形成比较强的约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