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念家鄉的熱炕

有時候,往往直到離開,在回憶裡,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喜歡某個地方或某件東西,抑或感受他們到對自己的影響有多大。

近些日子,我常常夢到睡在家鄉的熱炕上,睡得是那麼踏實,那麼香,而醒來卻發現自己渾然不覺的躺在一張冰冷的床上,然後好一陣子再睡不著。無數次這樣的夜晚,我都曾想象躺在家鄉的熱炕上。唉,再回家已約莫到春節了吧,想著想著,瞌睡就襲來了,便憮然又滿懷的繼續睡去。

我是個正兒八經的北方人。我的家鄉在陝西和甘肅兩省的交界之處,即定邊縣和環縣分界線邊上,我家門前不遠處立著一個大石碑,正面印刻著諾大的陝西省字樣,背面刻著甘肅省,下面寫著國務院監製。但我家屬陝西省定邊縣管轄,由於距離定邊縣城著實太遠,而距離環縣縣城較近,因此家鄉那一帶人跟集市和購置東西都去環縣。這樣的緣故,我上學也無不例外的去了甘肅環縣,在那裡讀完了小學初中高中。後來因為考大學有戶籍限制,爸爸就在我高中的時候把我的戶口遷到了環縣,至此我與定邊縣便很少有了聯繫,以至於二十多年來,我也就去過一趟定邊縣城,還是大學暑假務工去得。後來慢慢的村子的人都進了環縣城,也購買了房,生計在這座縣城裡。因姐姐和小哥定居在環縣,爸爸媽媽也就時常出沒在這座縣城裡。從我出生到工作時,我大半個軌跡都是在環縣度過,對那裡更熟悉些,那裡有我些難得可貴的記憶,在我後來的時日裡,每當別人詢問起我的籍貫時,我就不假思索地答道:慶陽環縣,我的身份證上也著實是這樣寫的。那是我國最大的黃土聚集地,也是出名的黃土高原地帶,山大溝深,土地貧瘠,而唯獨礦產資源稟厚,正是如此,每逢別人問我哪裡人,我說慶陽時,他們不約而同的就會說慶陽有石油,應該很富吧,我不知怎麼接話茬,只好點頭說是,但我們家卻很窮。家鄉有我太多喜愛的東西,火炕就是其一,對炕的熱愛從來不亞於對故鄉的愛戀。直到如今背井離鄉,炕甚至成了一種鄉愁,有著無數的思念。每次回到家鄉,躺在媽媽煨的熱炕上,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漂泊在外、歷經長途跋涉找到了生命歸的遊子。

北方人大都喜歡睡炕,尤其那燒的熱乎乎的炕,聽說人睡在熱炕上可以舒筋活絡、活血化痰、祛除寒溼益於睡眠,還可治癒腰間盤突出等疾病。睡床,在寒冬之時就得插電熱毯,但翌日早上往往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如果睡炕,就不會這樣,甚至還身心通泰。兒時,不注意吃食,有時吃了冷硬的東西,肚子漲疼的厲害,媽媽就說:爬在熱炕上暖暖。爬了會,只聽見肚子裡翻江倒海,轟轟響動,果真便不再疼了。在寒冬裡手腳凍痙攣了,放在熱炕上,不一會功夫就恢復了。感冒頭疼,捂住被子在熱炕上大睡一覺,就會好的利索些。對於家鄉的土炕,年輕人剛開始不以為然,覺得土裡土氣的,夢寐著有朝一日進了城躺睡著席夢思大床,可當真有一天睡在大床上了,便會莫名的懷念起家鄉的熱土炕來。我就是亦然。

我曾見過盤炕的整個過程。那年爸爸拆了家中的上房要重新修建,等房子外面都竣工了,就該轉騰收拾房屋裡面了,其他都好弄,唯獨盤炕費勁些。我記得盤炕是這樣的:先用磚在四周砌成四座圍牆,大約七八十公分高,在裡面再砌幾根柱子,用來支架炕基,但須要堅實些,用磚和水泥混合砌成;然後往裡裝土,等和柱子一樣平坦,便把土攤平砸實;再然後就把和好的泥土往上倒,這不是一般的泥土,須在裡面加上碎麥秸混合成,這樣幹了會牢固些,等大率有十公分左右了,便把泥摸平,晾上一會,拿著磚頭杵子在上面使勁敲打,一遍遍的重複捶打。這是個力氣活也是個技術活,我上去捶打時,常常被爸爸喊了下去。待捶的平平整整,結結實實,再在上面光滑的抹上一層細泥,一是為了填平捶打的坑窪,二是抹平縫隙也美觀;接下來就等炕基幹的差不多了,就把裡面的灰土從炕口門掏出來;最後就抱些柴草塞進去燒,這個過程叫炕基出水,直到燒的徹底沒了溼氣,徹底幹了,一個炕就算盤成了,接下來就可以鋪氈和被褥睡覺了,這個過程大許要花快半個月左右。我看見爸爸睡在盤好的新炕上,樂滋滋的,嘴裡還念念著說:還是炕睡著舒服。媽媽在後隨聲附和著:那還用說。那時我小,我便插嘴說:等我以後書念成了,在縣城裡買了樓房,在裡面也給你和我爸爸盤個大炕,讓你們睡,便引來一陣烘堂大笑。那笑聲夾雜著幸福的旋律,久久縈耳不覺,以至於很多年後,我們姊妹都忙活起自己的事,一大家團聚的時間越來越少,就再很少聽到過那歡快愉悅笑聲了。

在我很小的時候,由於房屋住處緊張,灶房也要盤炕住人,就把炕和灶臺相連,中間砌個臺子隔開,人們管這臺子叫欄杆,每天做飯時燒火產生的煙和熱氣順著鍋灶底串通到炕裡,烘熱上面的炕基使炕產生熱量,最後煙就從火炕煙口通過煙囪排出室外。這樣就可不必再單獨燒炕。但也有不好之處,做飯時煙熏火燎、油漬烹賤常常使得被褥衣物極易髒。趁著時代帶來的好,村子的人口袋也慢慢富了起來,房屋建的也寬敞了,灶房也不再盤炕睡人,這種記憶深處的現象現在便再也見不到了。

尤其在冬天,或是下雪閒下來的日子,炕的優越性就發揮的淋漓盡致。農村人喜歡串門子,尤其寒冬臘月,幾個婆娘聚在一起坐在誰家的炕上,拉閒話,做針線,直到日落西山,天氣陰暗下來,才下炕回家做飯去,出門抖爽著脖子便就吆喝:坐在炕上不覺得冷,出來這天咋這麼冷。

記得那時我們姊妹一到晚上,就挨肩搭背的跑去坐在奶奶的炕上,老年人怕冷不耐凍,就把炕燒的熱熱的,我印象中,奶奶的炕時常熱的。坐在炕上,我們再把褥子蓋在腿腳上,和奶奶爺爺打牌、聊天,聽奶奶給我們講故事,我最喜歡聽她講人們以前跑賊躲匪的事,藏在堡子裡,在半腰哇挖個洞把糧食和貴重東西藏進去,還爺爺講販鹽的陳年舊事,越聽越有味,就越發想生個那個年代去親身體驗。

閒暇時,媽媽時常坐在炕頭給我們姊妹縫縫補補、納鞋底、沿鞋邊,那時家窮困潦倒,光景慘淡,由於我們姊妹眾多,買不起鞋,我們穿的鞋都是媽媽做的布鞋。我清楚的記得,媽媽在晚上時候,坐在炕上不停的搓麻繩,不時的還要在嘴裡蘸點唾沫,然後把搓好的麻繩打成一個圈,用來納鞋底。而爸爸要麼出去打牌,要麼就把被子裹到脖沿上在炕上睡著和媽媽說話,抑或看電視。那時穿的鞋底密密麻麻的疙瘩是用麻繩一針一線納成的,我曾和媽媽待著的時候我數過麻繩疙瘩,不識數的緣故,我未能數清一雙鞋底媽媽到底納了多少針線。鞋子穿著溫暖輕巧,我知道它裡面凝結著媽媽的汗水和心血。那時年少,我們不懂得愛惜,風裡來雨裡去的穿著破費,現在懂得了,卻再也沒有了。唉,已有十多年不曾穿過媽媽做的布鞋了,上次回家發現櫃子用布包著一雙嶄新布鞋,我問媽媽是誰的,媽媽說是留給我結婚用的。我知道家鄉有種習俗,男人結婚時得有一雙布鞋,鋪床那天,新娘子坐在床上,在她旁邊一圈撒上核桃八個,棗子八個,各代表著兒女,新郎穿上剛做成的布鞋,用腳颯著繞一圈。

我記得,那時,人窮,偏偏雨水也少,就是連燒的柴火也很難尋覓,山總是光禿禿的,到處都是一片死氣沉沉景象。我一家人下地幹活,每每回家時就要把路邊的柴草砍下來,媽媽會讓我們每人胳膊肘下夾的鼓鼓的,直到夾不下為止,帶回去晾乾用來做飯燒炕。那個年代機械化還未實現,家家戶戶都養驢耕作,驢糞便是一種很好的燒料。我每個假期早上起來,在驢棚裡把驢糞剷除倒在外面,等太陽紅火曬乾了,就儲存起來,在秋冬之時用來煨炕。有些人家養了羊,也用羊糞來燒,羊糞的燒勁更大。煨炕本是件易事,但要維持火一兩天不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偏偏媽媽就有這樣的本領。媽媽隔兩天提上一兩筐驢糞煨進炕裡,再用灰盤刨動一番,炕便可以暖上兩天,這期間內再不用管它,溫度剛好,睡著舒服。可我常常也飽受其罪,我早上還在熟睡中,媽媽就提來驢糞倒在炕門口準備煨炕,其騷氣味,惡臭味將我燻醒,我感覺我整個七竅都是這騷臭味在竄動,我難以忍受,我就用被子把頭矇住,媽媽一會掃帚,一會簸箕,又灰盤的,咣噹作響,我難以再續睡。我揭開被子讓媽媽把門簾搭起,讓惡臭味和灰塵流通著出去,卻迎來一陣訓斥。我只得朦朧穿衣下炕。記得有次,媽媽讓我燒炕,我抱來些陳年發汙的葵花杆,塞進炕門裡,點著,不一會功夫,熊熊大火就燃了起來,燃著了炕裡多年的黒絮煤焦,便一發不可收拾,結果就是炕上的幾頁新氈被燒了幾個大洞,焦黃焦黃的。我便又迎來一陣痛罵。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灶、掃塵的日子。農村人有很多薄物細故的講究,每年的這天,要大掃除,全村人都是如此。媽媽就把炕上的氈、被褥拿出去捶打,利用慣性除去灰塵,把炕基也要清掃一遍。待東西拿盡時,一個光溜溜的炕就露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赤身裸體的少女,誘人的可愛,讓人禁不住想去撫摸他,想去躺在她上面。

我從上了初中就開始寄宿,以至於往後的學習生涯裡,大多數時日都睡床,睡炕的日子越來越少,直到我參加工作後,睡炕的次數就愈發少的可憐。前幾日下鄉,看見一農戶在燒炕,我屹立在路邊看著青煙一縷縷的從煙囪裡不斷彈出,再徐徐的盤旋而上,直到和蔚藍的天空化為一色,看的我眼睛發酸,發淚。我進去就和人家搭訕了幾句,看了人家的炕。有時候,有些記憶會自行爬出來。我想著,媽媽此刻是不也正在燒炕,抑或整個村莊都是這樣的景象:縷縷青煙從挨家挨戶房頂煙囪裡緩緩飄出來,就像灰色的雲,像床前的帷幔,嫋嫋升起,從容淡定,有風時,他們就順從著風,沒風時,他們就散漫肆行。我出生在農村,甚至我祖輩都出生農村,所以我對農村的喜歡是不由自主的,發自骨子裡的,導致有人曾說我身上始終有種陳規老套,散發著俗氣,格格不入,但我愛這種氣息,就如同我愛水分和氧氣一樣。

時間推動著一些事物前進,而另一些不合時宜的就得淘汰過濾掉。現在農村建設的越來越漂亮,新農村已取代了前些年的土坯房,炕也與時俱進。現在已不叫盤炕,而是改叫搭炕,炕基直接是用水泥倒成的,只需用磚做好四面圍牆,把水泥板搭上去,再摸些泥蓋住水泥板之間的縫隙就可以了,這樣省去了舊時的很多程序,自然比以前要簡單容易些了。或許很多事物都有兩面性,與時俱進的搭炕也不例外,由於水泥的比熱原因,燒炕時熱得快也涼的快,沒有土炕的保熱效果好。如今的機械化也取代了牲畜,燒炕也不再用驢糞和羊糞等牲畜糞便,改用煤沫了,這樣既乾淨又蓄熱時間久。

家鄉的土炕,祖祖輩輩的生命曾在那裡得以延續,也在那裡終結,溫暖了一輩輩家鄉人,也給予了他們其他無法替代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如今,遠離了家鄉,但我心裡卻時常懷念家鄉的熱炕,在情緒低落和颳風下雪的秋冬之時,這種情感就愈發焦灼熾烈。家鄉的熱炕,一個給予我生命和孕育了我人生夢想的地方,關於他,我能做的就是將身臨瑣聞記錄下來,我也摯愛的深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