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仁,什麼是孝,什麼是禮?

全民健身丶小吳


何為仁孝禮,

其實都可以統稱為仁,

唯有我們真正懂得何為仁的時候,

我們才真正懂的,

仁義禮智信 仁為首。

仁者人心,是我們人人具足的,

仁道就是人群相處大道,

是人和人及人群相處的關係,

包括父子 君臣 兄弟 夫婦 朋友之間的五倫都是如此,

仁是推己及人的過程,

是已到人的過程。

孝,與父母,止於孝,與朋友,止於信。

夫孝,天之經地之義。

孝是發自內心的,同樣也是人人具足。

孝是上至先祖下至子輩,

禮通理,

禮是我們事事物物之間的規則,

是我們外部表現出來的準則。


非凡洞見


仁的精神對應是愛,仁者愛人,大和大和,即大仁大寬之意義,和而有福,善良寬厚,日本的和歌山,愛媛縣,愛知縣,愛菪山,都是這個意思,日本以前貫徹愛與仁慈也非常誠懇,像奈良的鹿,鯉魚祭,禁肉令,從日本地名青森,歷木,群馬也看得出來日本從前並沒有大造宮殿,大興土木,仁慈之德非常深厚

義即大義,正義,公義,歐美一開始就是以權利,公正宣傳,歐美的法度引以為豪,是因為歐美法度同樣為正義,正義才是價值,法本身並不是,歐美評價一個人,正直善良是非常高的評價

禮即禮法,公序良俗,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當然,這樣的社會當今社會並不典型,比較相似的是日本的禮節,當然如果有這樣的社會,遵守禮法,明德謙善應該是評價君子的標準

智即智慧,美國就是智,以慧領國,同樣科技發達,人文發達

信即誠信,就是”契約精神”,”誠實”,”堅韌”,歐美做的比較好

忠孝呢,基督教莫西十戒中有孝順父母,伊斯蘭教古蘭經第2章,4章17章都有內容要求孝順父母,佛教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儒家的忠孝,在天為道,在地為德,所以你說呢


師長363


仁,ren,從人從二:從人,表示一個站立的人;從二,表示:

(1).代表數目字,複數。指"不僅是我一個人,還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對待每一個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從二不從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懷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事,即有博愛心、包容心,自會產生仁愛心。這是個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為上。代表崇尚、提升、昇華。

"仁"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從家庭意義上看,"孝"體現為對父母絕對權威的順從;從社會意義上看,"孝"即對統治者的敬畏和基於敬畏的絕對服從。表面上看社會小單元的家庭以"孝順"、"孝敬"為指導思想是有利於社會穩定的,是善的。

被生育的人一定要對生育自己的人有所虧欠,並且一定要順從、孝順、贍養生育自己的人,這是漢文化價值觀的公理性基礎,也就是說不用論證也沒必要論證的道德根基。這個是西方文化所沒有的!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也"-- 《論語·學而》。即一個人如果能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情況是很少有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從來沒有。

由於我們國家的結構,君父同倫,君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君之道,正所謂:"孝者,所以事君也"。小孝是敬、順父母,父母給你建立一種生活方式你若不聽從即為不孝;大孝則是忠於主子,對於主子個人意志制定的方針政策及政治體制你若有所叛逆即為"不忠",對統治者的"不忠"是滅門大罪,株連九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都是不孝,更何況你自己人頭落地,且父母兄弟妻兒子女都要共赴黃泉,此最大不孝也,所以說"孝"的範圍比忠大,不僅對父母而言,更重要的是對君父的忠,可見"忠"、"孝"是統一併不矛盾的,為君父利益服務是其共同點。"孝"就是這樣完成了從人倫感情出發達到其鉗制人民思想和行為的政治目的。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孝"的最終目的就是繁衍後代,這個觀念早在西周的時候就已世所公認。孟子在評價舜結婚的事情時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說:"雖然有很多事情都是不孝的表現,但是沒有後代是其中最嚴重的。比如說舜沒有告知父母就結婚了,是為了儘早繁衍後代。(不告知父母,雖然是不孝;但是沒有後代是更為嚴重的不孝)。君子以為,不告訴父母就結婚和已經告訴父母一樣,都算不上對父母的不孝。"

孟子的這段話中的"三"不應該理解為確切的數字"3"。古人云"三",是形容多的一種手法,不一定是三次、三回、三種等。另外孟子說的"無後為大"中的"無後"應該理解為"晚輩不遵守對前輩的禮法"。後人曲解孔孟之道,把"子女孝順父母",映射"臣子對皇上盡忠"。辛亥革命後的一百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封建禮法。禮”,已經有過難以勝數的討論,其實說的就是凡事要講規矩規範,這樣一說,似乎就沒討論的必要了,古今中外,只要構成一個社會,都得講規矩規範。真正讓人討論不休的是,要什麼樣的規矩,什麼樣的規範,而所有的規矩規範,又都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的,有主張從前好的,要發揚的,也有認為從前那套東西不行的,要因勢而變的,討論便由此而起。

作為禮的推崇者和貢獻者,孔夫子最有名的說法是:“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他這裡說的禮,是周禮。這裡說的仁,是最高意義上的道德實現。統治者常懷仁德之心,做利民的事,

庶民不犯上作亂,互助互愛,大家都依禮而行,就能實現仁,這樣的社會,就非常好了。

春秋時期,戰亂蜂起,禮崩樂壞,這是孔子從當時的社會狀況出發,探索一個合理社會的思想。

按《說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最初的禮是指宗教祭祀中的規矩,又歷夏、商、周而形成一套典章制度,再後來,歷經孔子及其追隨者以及孟子及後代的儒家不斷充實其內容,成為了一套別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社會秩序的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依規矩行事,其含義與最初的宗教祭祀已不相同。


天山童男


把字拆分看。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仁義、仁慈,仁政。將仁字拆開,左邊為人,右邊為數字二,概括起來的意思就是兩個不同的人,或者自己與他人,都要同樣看待,不分厚薄,一視同仁。

孝,即孝親、敬老的意思。將孝字拆開,上邊為老,下邊為子,合起來便是“子承老也”,意思就是教育人贍養雙親,尊敬長輩的意思。

禮,古時繁體為禮。是為躬耕時節梳洗更衣後畢恭畢敬敬天神以求豐收之禮。

全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手寫的,希望採納。


覽盡人煙


什麼是仁呢?仁慈的仁。

自古,仁者治天下。

什麼是孝呢?孝順的孝。

自古,百善孝為先。

什麼是禮呢?禮儀的禮。

我泱泱中華,禮義之邦。


吃貨小鎖


個人認為

仁:是仁慈,對待親戚朋友能謙讓一定要謙讓,但是對待敵人就不能仁慈。

孝: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尊重父母,儘可能的幫父母多做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這就是最簡單的孝,尊師重道。

禮:指的是禮貌,禮節。對待別人要有最起碼的禮貌,對待長輩要有禮節。


美食愛好者阿成


仁是愛。

孝是感恩。(關懷和贍養父母)禮是秩序與尊重。


夕陽44075


仁:一種道德範疇,指人與人相互友愛、互助、同情等……

孝:對父母盡心奉養並順從;

禮:社會生活中,由於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而形成的儀節。


書畫探索


仁,託名孔子《易傳》解《易經》,與般人理解的仁愛不同,何以守位曰仁。即大人守住位置叫仁。義,也不是義氣,而是,禁民為非曰義。


趙日金141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