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莫斯科会战进入关键时刻,希特勒为什么不增加对莫斯科的投入?

准备着6


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中190个师,超过五百万兵力对苏联发动进攻。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德军推进速度很快,开战半个月,苏联已经损失了超过一百个师的兵力,此时的德军在北线中线南线都取得了胜利,希特勒大喜过望,高呼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

但苏联很快从战争初期的惊慌失措中走了出来,北线在列宁格勒顽强坚守,打破了德军合围莫斯科的计划,南线虽然节节败退,但依旧延缓了德军进攻速度,而中线,苏军与德军在莫斯科城外直接交火。

莫斯科战役,可谓双方第一次面对面的大决战,此战苏联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德国损失兵力超过五十万,战线后退上百公里,攻占莫斯科的计划就此破产。

那么为什么希特勒不增加对莫斯科的兵力投入,集中优势拿下莫斯科呢?

答案是希特勒已经增加了许多兵力。

北方集团军群在进攻列宁格勒受阻以后,大部分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被抽调配合中线进攻莫斯科,而南线部队在完成对基辅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围剿以后,也抽调了大部分兵力支援中央集团军,围攻莫斯科,所以说并非没有集中兵力。希特勒对攻击莫斯科战役是非常重视的,莫斯科是苏军的指挥中枢、军工基地、交通枢纽,打下莫斯科意义重大,德军为此专门制定了“台风行动”计划,志在必得。

那么既然增加了这么多兵力,为什么没有拿下莫斯科?

原因有多个。

第一,好时机错过了。希特勒原定在圣诞节前攻占莫斯科,整体计划也是这么制定的,但南方集团军群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出奇的顺利,以至希特勒决定暂缓中路攻击,把已经越过斯摩棱斯克的古德里安调转向南方去支持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对乌克兰首府基辅的攻击,一来可以消灭苏军有生力量,二来可以保护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从战术上看希特勒的计划没有问题,但从战略上看这是一步臭棋。古德里安的部队在斯摩棱斯克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延缓,再驰援南方集团军群围歼苏联西南方面军,又耽误了一段时间,一来二去,等到中央集团军和兵莫斯科城下,已经到了1941年的9月,此时苏联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更糟糕的是,苏联深秋的雨季到来了,泥泞的道路延缓了德军机动速度,大大减弱了德军机械化部队的威力。

第二,朱可夫来了。基辅战役开始前,朱可夫因为谏言斯大林放弃基辅被解除总参谋长职务,发配到列宁格勒,短短一个月后就被调回全权负责莫斯科防御作战。他很快调整了防线,并对作战部队的编制做了调整,有效改善了莫斯科的防御态势,对后续的战役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苏联战争潜力巨大。“台风行动”德军投入的兵力有七十四个半师,一百八十万人,一千七百辆坦克,一千三百九十架飞机,一万四千多门大炮和迫击炮。而苏军方面总共有九十五个师,一百二十五万人,九百九十辆坦克,六百七十七架飞机,七千六百门大炮和迫击炮,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火力对比,德军都处于优势地位,但苏联战争潜力巨大,在战役开始后不断补充力量,尤其是12月从远东抽调的西伯利亚步兵,犹如神兵天降,大大提升了苏联反攻的有生力量,而此时的德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第四,天气。1941年莫斯科的天气究竟如何有一定争议,早期许多文献认为1941年苏联10月就进入了冬季,对德国大大不利。现在有研究认为,其实1941年的俄国并不寒冷,至少在12月以前温度在都零下十五度以上,但即便如此,由于缺乏御寒的衣服,德军战斗力也大受影响,枪支、大炮、坦克更是被寒冷的天气死死冻住。而在1941年12月苏联发动反击的时候,莫斯科温度骤降,德军更是无法忍受,早已习惯严寒的西伯利亚步兵却借机大发神威。

第五,苏军斗志昂扬。苏联的卫国战争当然没有电视电影反映的那么豪迈,但在祖国遭到侵略的危急关头,战斗民族的意志受到了强劲激发,列宁格勒战役虽然没有获胜,但牢牢拖住了德军北方集团军群,莫斯科战役开始以后,苏军奋力抵抗,尤其是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在红场阅兵的广播信号传遍苏联每个角落,苏军士气大受鼓舞,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里德斯在1954年曾预言: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得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所以说,不是德军不给力,而是他的对手过于强大,远不是英国法国挪威丹麦波兰等国家可比的,辽阔的苏联国土犹如一头巨兽,虽然遭到德国先发制人的打击受伤不轻,但他迸发出来的怒火远不是德意志这种量级的对手可以承受的,一旦他全力开动,战争胜负的天平马上就发生了转变。莫斯科战役以后苏联乘势而起,在斯大林格勒彻底击溃德国精锐力量,此后,德国再无力组织起对苏联大规模的进攻,败局已定。



日慕乡关


因为当时希特勒敏锐的觉察了红军方面肯定是投入了最后的战略预备队拼死一搏,他力排众议甚至不惜临阵撤换大将,自己亲自指挥要求德军中央集群逐次坚决抵抗力图成建制的撤出有生力量,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德国军人的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出来,他们忠实的执行命令最终保全了中央集群的有生力量并且通过逐步撤退极大的消耗了苏军有生力量,是役其实双方伤亡数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他们并且把战线稳定下来,而这个时候斯大林的刚愎自用又一次暴露出来,他坚决拒绝了朱可夫等人要求让苏军就地休整并且逐步回撤到有利地区的合理建议,要求他们不断突击进一步压缩德军防线,这就像德军开始时一样在中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突出部,转过年德军的增援力量及大量的技术兵器赶到了,随即开始转入反击,这就是后来称为里若夫维亚济马战役,这次战役苏军大败,创造莫斯科反击战辉煌胜利的勇士们几乎被全部消灭了。斯大林不出声了,后世总是说起莫斯科保卫战的巨大胜利,却从不提起维亚济马惨败。


梦竹62142066


莫斯科战役期间,苏德两军的战场可并不是只有莫斯科一处,无论是在列宁格勒方向还是在基辅方向,德军都需要预留一定的兵力以遏制苏军在这些方向上的反攻。除此之外,随着苏德战争的进行,德军的战线也越来越宽,这就导致德军机动兵力也越来越少。从这方面来讲,德军能够机动增援的部队数量并不会太多。



为了拿下莫斯科,希特勒也是下了血本。他总共积极了180万人,其中步兵师已经占了整个东线德军兵力的38%,而坦克师和摩托化师更是占了总数的64%。除去各战线的防守兵力以及一些为了防止苏军反攻的机动兵力,德军即便想要增援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180万的德军每天吃的粮食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再加上燃油以及弹药等军需物资,这就会德军的后勤补给产生巨大的压力。然而与欧洲相比,苏联的交通状况要差很多,这就加剧了德军后勤补给的压力。此外,随着冬季的到来,恶劣的天气让本就糟糕的交通状况变得更加恶劣。以现有的后勤补给养活这180万人都困难,如果再增加一些援军,只能让德军败得更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军在莫斯科的失败并不是败在了人数上,而是败了后勤补给上!



兵力有限以及后勤不足才是希特勒不向莫斯科增派援兵的主要原因!


关注历史文斋,看更多精彩历史故事!


历史文斋


这么说吧,希特勒为了莫斯科会战的胜利投入他能投入的一切,只不过他为中央集团军群准备的兵员和物资却无法及时的运到前线,也就是说真正束缚德军的是几近瘫痪的运输线,在缺乏武器弹药、燃料以及基本的冬季装备的情况下,德军的进攻陷入停顿,伤亡如日俱增,但是却得不到补充,那些前线急需的物资都堆积在波兰华沙的车站中。



时任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的古德里安在1941年11月17日写了一封信,此时正是中央集团军群在寒冬中全力向莫斯科挺进中。信中这样写到:“我们的部队在补给几近枯竭的情况下,一步一步的接近我们的最终目标……依靠铁路实施补给的困难与日俱增,这是我们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为没有燃料。”一般前线指挥官很少会用夸张主观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战况,但古德里安在信中用“几近枯竭”来形容部队的补给显然说明他们的情况已经糟糕到了极点。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古德里安向希特勒讲述他的士兵至今仍在穿着夏装在作战时,希特勒完全不相信,原因是军需总监已经向他报告冬装已经下发了。后来才查明白,由于机车的不足和铁路线的堵塞这些关乎前线士兵性命的冬装还滞留在华沙,根本没有到达前线,连最基本的冬装都无法及时运抵前线,更不用说其他作战物资了。在许多前线德军呢作战日志中写到他们的弹药是多么的缺乏,面对苏军的进攻时,原本应该由炮兵做密集的炮击却由于炮弹不足而不得不只能进行干扰时炮击,效力大打折扣,这意味着步兵将不得不承担更多的重任,损失也不可避免的要增加。



事实证明一支没有最基本的冬季装备的军队是无法在严寒中执行基本的作战任务的,否则指挥遭遇骇人的损失,这完全是对部队和物资的浪费,毫无意义。


小小狼王


莫斯科会战,是卫国战争中苏联军队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以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分别是,

北方集团军群(威廉·里特尔·冯·李布元帅指挥),穿越波罗的海国家攻入苏联北部,目标是占领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6个师50万人:

中央集团军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穿越苏联中西部地区,攻占莫斯科,总兵力为49个师120万人:

南方集团军群(格特·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指挥),攻击乌克兰、基辅和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41个师100万人。

莫斯科会战,是由中央集团军群打的。从1941年9月末,一直打到1942年1月。莫斯科保卫战中,苏军取得了胜利,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神话的破灭。

为什么希特勒没有继续增加对莫斯科的投入呢?

一是,1941年9月发动莫斯科战役时德国人已经从北方和南方集团军群抽调了一部分部队到中路集团军群。如果再抽调,有可能被苏联人从这里直接打击出来。

二是,北方集团军群被朱可夫缠得死死的。北方集团军群攻打列宁格勒,始终不能再往前前进一步。

三是,天气原因。1941年10月中旬,秋雨季节开始。整个苏联都陷入了泥泞之中。不等德国人缓过腔来,11月,苏联又下起了大雪。

11月,莫斯科地面的积雪竟有近1米的厚度。

这样的天气,别说没有部队可调,就是有部队可调也很难运输到莫斯科前线。

1941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可怜的德国人既没有预备队,也没有冬季作战的物资。就连保暖的衣服都和坦克的防冻油都没有。

就算是有部队,他们拿什么往莫斯科拉呢?


吉林麻辣豆


德军乃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也。

原由:

一.希特勒的任性。

救援猪队友意大利,用去一个月。

突袭南斯拉夫,耗去二周。

使巴巴罗萨计划,比原定时间,拖延月余。

二.希特勒贪恋歼敌数量。

古德里安装甲集群,一路狂飚,大有击破莫斯科当面之苏军。

希特勒强令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转而投入基辅歼灭战。

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大获全胜。

苏联防守基辅的重兵集团,几乎被全歼。

苏军损失惨重。

德军局部战场上无懈可击,全局战争中,丢分太重。

希特勒蠢令,替莫斯科的防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借此良机,莫斯科当前的防守得到了加强。

三.上帝垂青苏联,老天爷助力。

由于巴巴罗萨计划的推迟实施,带来了恶果。

进入秋季后,当年秋雨绵绵,降雨量,超过往年。

苏联道路建设落后,土路为主。

道路泥泞不堪,严重滞阻了装甲部队的快速机动的进攻。

严重防碍了后勤物资供应。

更可怕的是,北极的寒流提前袭击苏联。

一下子跨入严寒。

德军猝不及防,装甲战斗车辆,运输车辆因油料冻结,而扒窝。

士兵因防寒服的缺失,而冻死冻伤无数。

四.杰出的特工专家佐尔格,探明了日军军部的决策。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大败而归。

日军部,决定放弃北进战略,不与苏军为敌。

转然采取南下政策,进攻美英。

苏联北方边境,无战争之忧。

斯大林可以放心将西格利亚的冬季作战兵团,调入莫斯科战场。

德军苦不堪言,实力大减之时。

苏军冬季作战生力军,猛扑德军。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大败。

死伤一百伍十万人。

德军遭到开战以来,最大的失败。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故,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开启了苏军重新掘起的序幕。

#凌远长著#


爱之育之


希特勒的战略构想是控制苏联版图加资源,为此他把德军分成三股攻击群,中路取莫斯科,北面攻占列宁格勒,南下攻取基辅,高加索油田,这样一来德军对苏开战优势从之初的势如破竹到中期后备,后勤保障明显跟不上德军突前力,加上希特勒是要在半年之内攻下莫斯科,没有冬季战时的准备,苏军虽前期前线崩溃,但德军长途攻击1700公里已成强弩之末,加上那年苏联冬季来得早,德军虽兵临莫斯科城下,但严寒已经把德国战车冻结,再想从南北抽调兵力,持援莫斯科会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德军在严寒中瑟瑟发抖,坦克,大炮,汽车,枪械均被冻得不能正常使用,倒是苏军从东线抽调150个师,增援莫斯科的得卫战,战争的天平已经发生逆转。


佐罗周


有美国在那里对斯大林进行援助(二战时期美国给与斯大林112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而中华民国当时由于运输问题,只获得8亿多的军事援助),希特勒是不可能胜利的。因为欧洲是美国的后院,一个强大的、统一了欧洲的德国不符合美国人的利益。


伯乐公


进攻莫斯科不能随意大量的调遣军队,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场大战役需要酝酿准备很长时间,策划包括战役计划,后勤供给保障,弹药消耗补充。莫斯科保卫战,德军的失败并不完全是兵力不足,而是德军战线漫长,苏联游击队不断破坏德军后勤保障线,难以有效补充德军战场消耗。


UFO101


希特勤的肚子没有食物大。所借的肚子就用完了。整个世界这个大食物。还有难消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